考语文的作文四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考语文的作文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考语文的作文 篇1
我理想的教材是这样的:一部小说选本;一部散文选本;一部诗歌选本;一本精美小品文集,一种语文教材的理想。选本里面都不是删节的东西,入选的文章全文都要收进去。根据长文存目的原则,提供给学生关于该文的最佳版本。学校图书馆必须具备该书该版本,供学生传阅。用教材引领学校建构大语文阅读框架。让语文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诸多领域。
为什么要使用全文?我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只有通读全文,才有可能把握脉动于其中的作者的心灵。我们常发现这样的怪事,一篇文章若未被选入中学课本,学生于课外偶然觅得,如获至宝,阅读时如饥似渴,而一旦选入中学课本,便觉得读之无味。原因当然有很多方面,比如任务驱使阅读疲劳等,但学生只能在课本中实现与文字的对话,文本与作者已经面目全非,这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高中三年,学生们没有一个可崇敬的作家,没有一部可挚爱的作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难道意味着成功吗?
语文就应该是一个阅读系统,它根本不可能像数理化一样用一本或几本书来建构一个知识框架,因为语文根本没有一个梯次发展的知识的链,也根本不具备梯次发展的能力层级,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的有序性是靠学生的心灵去重组的。
只有构建这种规模宏大的阅读体系,才能真正实施速读、细读等多种读书方法。而先前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做的所谓的快速阅读,那是假的,不具备快速阅读的真正意义。我认为,快速阅读的阅读行为与思维活动同时,阅读者目光移动的过程,就是筛选信息与整合信息的过程。快速阅读还与关键词的提取、手的记录同时。这种快速阅读,能使思维得到极好的训练。但眼下教师要学生做的却不是这样的,而是给一篇只有千把字的文章,让学生从头到尾很快地读一遍,然后给任务,学生再到文中查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这种快速阅读的过程,只是熟悉内容的过程,而不是思维过程,与真正意义上的'快速阅读完全是两码事。
以往的与当前的教材,不能培养学生多种阅读能力,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是极不可取的。
感言:
这是一种理想,一种阅读的理想。“语文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工具”,少年作家蒋方舟的这句话也许是这篇文章最好的总结。
考语文的作文 篇2
今天,我们测试了语文的第六单元,这一次考的很严格,连我们班的“抄袭大王”,在今天也没有抄上。
今天下午,体育课变成了语文课,我们马上开始了复习,老师怕我们考不好,就把试卷都讲了一遍。我们复习也非常有重点了,又是背又是写的,一个闲着的也没有。
开始考试了,老师正巧有事就回家去了。教室里由马永怡监考。她给我们调了位子,在边上的通通调到最边上,这样以防万一,应该不会有人抄袭了。马永怡真是火眼金睛,马上发现了一个同学在桌底下抄书,她顿时焦急地走到那位同学那里。那位同学就是我们班的“调皮蛋”和“抄书大王”。她嘻皮笑脸着对着马永怡,把书藏得严严实实。马永怡发火了,把他的`书揪了出来,只见他急得“哇哇”大叫起来,同学们都笑了。
我做题很快,不一会儿就抢在了同学们前面做完了。做完后我仔细检查了每一个题,把空着的题都填上了,把答案不明确的都补充上了,只有一个读音的题拿不准,但又没办法,只好这样交上了。
下课后,我马上翻了翻书,书上有明确答案,我发现读音题做错了。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复习。从现在起,我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虚心学习,一定要记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力争下一次考试有更大的进步。
考语文的作文 篇3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4、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满招损,谦受益。
5、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9、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考语文的作文 篇4
今年六月我有幸参加了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十几天的辛苦换来的是我对高中学生语文作文水平的无限感慨,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深刻反思。
如今在中学谈写作文,真可谓是学生头痛老师也头痛。学生头痛写无可写,却非得写;老师头痛批无可批,却非得批。最后的结局是中学作文教学走过场。这种现状带有普遍性,从高考的作文状况完全可以体现。笔者有幸参加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通过所批所见所闻,深感作文教学的滞后。
学生将平时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完全地带到了高考考场之上,主要来说是四大问题:
(一)审题不清。随着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总体下降,现在的中学生对于作文题的理解很难到位,缺乏想象力。如果说话题作文时代的泛化让人无所适从的话,现在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仍然审不到题就要归咎于学生的审题能力差了,象今年湖北高考作文的《举手投足之间》有很多离题学生。
(二)文体意识不足。语文老师基本上有此感受,大多数学生在多数情况之下写不出符合文体要求的作文。这种情况逼得高考阅卷竟然不得不淡化文体。
(三)内容空洞、浅薄。现在的学生成长过程愈加单一,于是缺乏对生活、社会的观察体验,也就没有形成较深刻的人生观、世界观。结果作文难现深度。今年的高考作文很多的学生将材料中的.问题全部照抄之后再逐一回答了一遍,加了点呼吁凑够了八百字就算完了。平时也不乏生拉硬拽内容的情况。
(四)语言表达能力差。现实教学活动中包括高考中语言驾驭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了,作文语句能写得通顺就不错了,更可悲的是错别字成堆的学生反而屡见不鲜。
这几个问题对于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是老生常谈了,很多老师为之也付出了努力,收效却甚微,我想如果导致如此局面的因素不解决难有大的改观。有那些因素羁绊着教学呢?首先是教育制度因素。虽然国家总的教育方针是推行素质教育,但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我们还是应试教育。学生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应试上。一味追求方法而忽视能力,把本是丰富变化的语言变成了公式化、格式化的东西。其次是学校因素。为了升学率,急功近利不惜牺牲语文的教学时间让位于其他科目。从高一开始,语文试卷采用高考模式。有的学校甚至高一开始讲高三才讲的专题知识,却不管那是作文训练的关键期。再次是老师因素。平时作文训练较少,甚至一个学期除考试外没有相关训练。教学活动中对作文的评讲草草了事或是不评讲。有的将精力和时间用在所谓的容易见效果的专题上去了。再就是社会因素。快餐文化的充斥无法让学生受到正规的影响,还有象网络等吸引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就是学生因素。学生除了被上述因素影响外,主观上也丧失了课外时间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体验生活的动力。
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因困扰着我们,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我们的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呢?客观地讲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制度、社会现实等大环境的问题,但我们是可以在夹缝中求得一些改变的,在教学中付出实际的努力来相对提高些学生的作文水平。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摸索和借鉴了一些方法,效果是较明显的。
第一,开设阅读课。作文的基础在于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阅读。多年来我在完成常规教学之余给学生时间阅读,特别是在高一、高二期间,每个星期两节阅读课,再加上早自习的部分时间,阅读量还是相当可观的。阅读不光可以提高语感,积累材料,也可以借助他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感悟来完善学生的认知。要知道书籍是人类思想传承的重要工具。阅读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将读到的好文章摘抄下来,并要求点评或写读后感,既可以督促阅读,也可以提高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
第二,加强训练力度。作文提高的核心还是在于训练。作文训练量易于三到四周一次,最好是进行某种体裁的专项训练。这样便于学生系统、深刻地掌握某种文体作文的写作要求。在此集中训练过程中及时配发相关文体的若干典范文章让学生进行感性认知,这样之后,学生对于此文体特征了熟于胸,可以较好地反映在写作中了。
第三,加强评讲。除了全批全改之外,将优秀的、不足的作文分离出来,并标明问题,在本次作文的理论处理之后,将选出来的作文优缺点摘读给学生听,并给出点评。学生就能知道对与不足的地方,便于下次调整。能做成书面材料更好,更直观。还可在此前搞一种理想的方式,那就是每三到四名同学为一组自评、互评,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准备,效果更佳。
第四,以教材为本,加大对教材中课文写作特色的讲解,理解。课文被选入教材就是因为它的典范性,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现实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课文之美没有尽览于胸,学生没有尽得其妙,当然就无从学习和模仿了。
作文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大工程,效果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作为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研讨是我们永远奋斗的领域。谨以此浅薄之辞来抛砖引玉!
【考语文的作文】相关文章:
语文常考作文04-17
考语文的作文(精选24篇)07-19
精选考语文的作文三篇07-01
精选考语文的作文九篇07-02
精选考语文的作文5篇07-02
考语文的作文三篇06-30
【精选】考语文的作文三篇06-30
精选考语文的作文4篇07-01
精选考语文的作文五篇06-30
【精选】考语文的作文7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