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大全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作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作文 篇1
摘要:作文一直是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较高的题型,是语文试卷的最后一道题,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写作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如何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能拿高分的作文,对于同学们来说一直是难题,想要写出优秀的作文,就要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写作;写作能力
想要拿高分作文靠偶尔一两次的押题也许能够成功,但是写作能力的培养却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的,就像佳酿需要长时间的发酵一样。想要写出好的作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写的,更多的是依靠平时的积累,脑袋里积累的词汇量足够多,在写作文的时候才能够做到辞藻华丽。
1激发兴趣
采用激励的方式。当班级中有学生写出好的作文时,老师不要吝啬夸奖,采用激励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强烈的成就感能够带给人前进的动力。好奇心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写的好的作文在课堂上念一下,展示学生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如此一来,写作对于同学们来说,便不再是令他们痛苦的事。
2阅读书籍
阅读的好处有很多,阅读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思路,可以积累更多优美的词汇,很多优美的句子。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如果能够将这些优美的句子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就能使文章变得沉博绝丽,增加文章的亮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仅仅浏览了文章就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少而精辟。阅读的书籍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势必会量变引起质变,使写作的水平达到质的飞跃。阅读的书籍也是有讲究的,不是什么书都能够读,也不是什么书读了都能够有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对书籍的`选择,最好选择中外名著、杂志这一类的书籍,中外名著里有很多的优美的句子,很多巧妙的写作方法,恰当的用词,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一定有着它经典的地方;而杂志呢,杂志有月刊、周刊等,杂志里的文章都是当代的,比较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文章里描述的事件、形象等我们比较好理解,而且能够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肯定有它自身的优点。我们适量的阅读这些文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会不自觉的采用文章中写得好的地方,将别人的用法转化成为自己的,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它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多余的,在写文章的时候作者都会反复的推敲,每一个词都是用得很精辟的。所以阅读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囫囵吞枣,要反复的仔细的推敲,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每读一遍就能有一种新的体会。在阅读的时候不能够只关注故事的情节,还要去关注作者的选材,作者的布局。阅读不能走马观花,要细心的观察作者的写作手法。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参考阅读过的书籍,灵活的运用,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手法。在阅读的时候还要学会抄录好的语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写的和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你却从来不会想到这样来表达,这就是为什么别人写的文章总是那么华丽的原因。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语句抄下来,长此以往,就能够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并且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也会学着使用这样的语句,在写的作文中就会看到他们的影子。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对文章中的一些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句段落进行赏析,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分析这个句子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学习他们的手法,久而久之,就能够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3加强写作练习
提高写作能力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积累的好词好句,也要能够将它们运用到适当的地方。在平常的作文训练当中,许多的作文材料让学生感觉到很棘手,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无话可说,找不到材料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导致作文离题,得不了高分。还有的是即便理解了材料表达的中心观点,也不会写。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少,缺少写作的素材,而是他们不会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发现素材。针对这个情况,老师要加强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素材的训练,让学生在生活中就地取材,写出来的作文就会贴近现实。由于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只会就事论事,不善于联想到其他的方面,文章单调乏味,所以作文题目只要稍微有点变化,学生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个情况,老师可以采取系列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增强教学的迁徙效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个星期写一次作文,可以帮助学生将最近在书籍中摘录到好词好句充分的运用,加深对积累的好的语句的记忆,并在一次次的写作中,找到自身写作的优缺点,并在之后的写作中扬长补短,逐渐的提高自身的语文写作能力。
4列提纲
列提纲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不断的修改提纲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能够做到一气呵成,不会出现写到一半不知道怎么写的苦恼,并且能够使作文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5总结
想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就要从现在开始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积累,并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提高语文写作能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要面临的问题,只有老师与学生进行配合才能够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范彬彬,《试谈高中英语的作文技巧》,学术期刊南北桥,2013年9期
[2]何晓会,《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探究》,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语文作文 篇2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至今已经十六年。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对教育对象——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明确的认识过程。其间遇到了不少问题,也存在许多困惑,这些促使我对教学实践不断地思考。
第一次教《背影》这篇课文,我是按照很规范的教学模式进行的,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动词所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学起来并不认为这篇名作精彩,讲到这段内容,学生还觉得很好玩,很可笑,甚至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实在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却并不喜欢,他们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来,我又两次教这篇课文,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母亲在我插队、考大学、择业等重大问题上对我的支持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两次教学中,学生都非常激动,发言十分踊跃。更令人感动的是,两次都有学生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不但不笑,而且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非常投入。在这样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
我曾经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放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因为我最关注的是学科能力。然而,《背影》一课的两种教法所带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给我的触动很大。我问自己,我在教学中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或是被忽略,或是被置于次要地位。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甚至是以听代思的学习。师生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气氛。但是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看待学生。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对待学生,似乎已经不可能。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人,要确认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以往教学理论和实践所看到的诸如教材、教法、作业、分数等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的认知活动(学习活动),绝不仅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绝不仅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有行为的人全身心都参与和投入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才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学生的认知活动也只有在首先成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活动的时候,才能够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正像前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反思自己教《背影》一课的得与失,第二种教法之所以成功,绝不仅仅是引学生入境、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而是把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人”来进行语文教学。虽然表面看来,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所学语言文字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学生在动情之后,他和父母的生活经历、他对父母的感受认识——这些他生命中宝贵的、活生生的个性体验都被调动了出来,同他学习语言的认知活动融会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时候,学生已经不是单纯在学习语言文字,学习和他没有关系的人的文章;而是伴随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再一次地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学生的学习被融入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过程之中,成为学生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学生怎能不爱学呢?又怎能不印象深刻呢?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而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凡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利于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都应进入教师的视线之内,并被有机、巧妙地贯穿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契机或材料。于是语文课不再是如学生所说的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如一日不变的、单一的文章阅读课,也不再是令学生厌烦的、枯燥乏味的语言分析课,而是丰富生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新的学生观使我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把握和调控。例如:过去我们语文课搞口头作文或说话训练,深受学生的欢迎。但以前由于认识不明确,特别是因为中考、高考都不考,具体操作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时间一紧就被挤掉。有了明确的学生观,我在教学中,不再只看到学生的眼前利益,而是更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所以,我教初中时坚持开这个课,两周用一节课来进行。教高中时,从高一到高二,仍然坚持开这个课,
每节课用5—10分钟进行,起名为“生活交流”。目的不仅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积极思考,学会用心灵、用真诚与人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不少学生的“生活交流”不是一个人完成,常常是带动几个人一起完成。每节课都有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感受说给大家听,或谈古论今,指点江山,或鉴赏时文,评论名人,深受学生欢迎。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先让两个学生介绍陶渊明,讲陶渊明的诗,然后师生再一起学习《归园田居》等作品。我认为学生不仅应该了解陶渊明诗歌真实、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更应该了解陶渊明这个人是如何地率真、自然,了解陶渊明其人与其诗是怎样紧密完美的结合,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自屈原之后以自己的品格来构成艺术形象的少数诗人之一。这些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拓展出去的内容,正是以其光彩的“人”的魅力,深深打动了作为“人”的学生的心灵,吸引他们去读诗,去背诗,去体味诗。
当然,这并不是要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或单纯的文学课,而是在首先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中充满激情地学习语言,学好语言。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然要着眼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能动、创造的学习,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作为“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必然是在学生主观意志的作用下才可能实现。教师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师的精彩讲解、深入启发,都只有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的时候,才能使学生开始学习过程。因此,教师不管教什么内容,都必须在“转化”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行动。这样,我在处理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着眼点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上:学生是不是在进行自主的、有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潜能是不是得到发挥,学生的个性是不是得到展示,学生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实现。例如:讲《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课文,过去我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回答,逐段分析理解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带着学生学。现在再教这篇课文,则先由学生自学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进行研究,最后师生一起讨论交流,可以有不同看法,允许保留意见。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个人研读、集体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式探究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很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效果。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在课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接受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身心处于和谐自由状态,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地想像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初一的语文起始课,我不是讲学习的内容、要求和安排等,而是以训练学生说话为突破口,用答记者问的形式上课,学生问(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回答。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我的年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志向等等都是他们关注的话题,就连我的星座、属相,甚至我的先生、孩子,他们都表示出强烈的好奇。在这些有趣而广泛的问答中,在宽松、和谐、自由、热烈的气氛中,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距离感消除了,师生的心贴近了。我用自己的真实经历、真诚话语和真挚感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真人、真心、真情,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谈,如何与年长者对话,而且还有了这样一个观念:学生和老师作为“人”都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任何问题。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同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始终不能忘记自己作为教师的角色。学生在思想上犯了错误、学习上遇到困难、心理上有了麻烦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能洞悉这一切,并且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教训式的,不是命令式的,也不是恩赐式的,而是在平等、真诚、尊重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和帮助,知识的引导和点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解。
教育观的核心是学生观,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时代发展对每个教师提出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不再把语文教学仅仅看作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更将之视为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这是教育的发展为语文教师已经明确了的。以人教人,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我愿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去探索追求。
语文作文 篇3
总以为,他的蛮横;总以为,他对我漠不关心;总以为,他每次吼我的声音是那么大,那么可怕。众多的负面因素将我蒙蔽,当我揉揉双眼,再看他时,发现,原来他也是很温柔。
傍晚,他的态度早已让我习惯,渐渐埋没在他的“冷漠”中。今天测验全对,他听了后一定会高兴吧?心里这样想,我推开他的房门。“爸,今天我的测验全对耶!”我手里拿着试卷,在他眼前挥舞。“哦,不错。”什么!我自认为很好的一次测验,却只换来一句“哦”?我正在书房写作业,心中是对父亲的无比“怨恨”,我正在气头,这时,一阵浓郁茶香飘过:“客官,这是你的上好茶……”爸爸模仿着服务员的样子说道。我“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尽管这样,他对我的冷漠度一直没有下降,这使我十分郁闷,晚饭时,爸爸仍捧着电脑工作着;尽管晚饭如此丰盛,我还是没有胃口,妈妈见此状,立刻端一碗走来了。妈妈问我:“吃不吃?”我望着汤,那汤里弥漫香气,白菜、胡萝卜拥簇着牛肉一起浸在红色的汤汁里。我赌气般地说:“不饿!”“那你永远都别吃!”爸爸闻讯赶来,摸着我的头,对我说:“没事的,去吃饭吧。”“咳咳……”爸爸在不停地咳嗽着,我鼻子一酸,抑制不住的泪水终于涌出,滑进嘴里却是甜丝丝的'味道。其实冷漠不是他的错,是我的任性掩盖了他的温柔。
他的温柔其实无处不在,只是我不曾发现。回想冬天他总是把我的手放进他的口袋里取暖,回想起他为我遮挡风雪。
他其实有时也像个孩子,在父亲节我只是给他一句问候,他便一直念叨着什么时候再过父亲节;他之所以发怒,是因为我做错事了;他这么不高兴,是因为他觉得应该全对。
老爸,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在我眼里他是不平凡的,他对我的爱都是藏在心底的,他的爱是默默无闻的,像空气一样,无声又无形,却又是必不可少的……老爸!我爱你!
语文作文 篇4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每当听到白居易的这首诗,我的记忆闸门就会打开,想起那年那月那天的场景……
有一年寒假,我跟随爸妈回到了老家过年。北方的冬天,大部分的植物都因为寒冷已经枯萎了,我和表哥在楼下的枯草地上无聊的玩耍。忽然,表哥对我说:“你在这里等我一下,我去找个好玩的来!”我缩着脖子看他一溜烟的跑上楼去,回来时,表哥身上多了一瓶矿泉水和一个打火机。我还没有说话,他就将那团火焰扔进了枯草地里。瞬时,火烧了起来!表哥赶快拧开矿泉水瓶,往大火上一浇,“刺”的一声,大火灭了。但我的心火却烧了起来!“你怎么能这样?小草也是有生命的呀!”我冲表哥大喊。看着枯黄色的草地被烧成了一块大黑炭,我的火就越烧越大了。表哥不屑地说:“你等明年夏天再来看看吧!”说罢,扬长而去了。
暑假很快就到了,我又回到思念已久的老家。当我大步流星地向那片草地走去时,我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那片昔日被烧成一片焦炭的枯草地已经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根根、一簇簇、绿油油的小草!那些弱小而单薄的小生命居然能在熊熊大火中存活下来,坚定地繁衍生息,用自己的生命燃成的灰来为子孙后代施肥,才长出了这样绿、这样大的.草地!
小草,只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渺小的植物,却有如此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生的勇气。人何尝没有呢?有些人受到一点挫折,就轻生跳楼,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小草的毅力呢?所以,我们一定要经得住挫折,耐得住困扰,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生命白白流失了!
小草,你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
语文作文 篇5
“九纹龙史进、跳涧虎陈达……”教室里传来一声又一声的抢答声,伴随抢答声的还有同学们的欢呼与叹息。我们正在开展着一场《水浒传》知识竞赛。
比赛前,老师用抽签的方式将我们分为A、B两组。我被分到A组。比赛分为两部分:抢答与合作答。老师先讲解了抢答规则:由组长抢回答机会,插嘴扣分。比赛开始,老师看了题目一眼,笑着问道:“108将中用动物作为绰号的人有哪些?”老师话音刚落,底下的同学就传来哗哗的翻书声。我认为题目不难便抬头看了看组长。她低着头,右手翻着书,左手忽上忽下,犹豫不决。就在这时,对方组长果断的举起了手,自信满满地说出了答案。对方传来了一阵真响亮的.欢呼声……第一局,我们落后B组5分,大家都感到有些气馁。
到合作答部分了。老师出示了规则:“双方有5分钟时间作答纸上题目,再从纸上挑选题目让对方作答。”开始作答了,我们开始用笔写下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同学们纷纷埋头苦思。空气中只听得到同学们写字的沙沙声。5分钟到了,正当老师决定那组下提问时,我们组拱手让出先行权。原来这是我们事先约定好的,一共9题,想回答的一方可以多一次答题权。
B组开始提问:“《水浒传》主题是什么?”组长毫不犹豫的答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问来问去3个回合,我们一题也没错,对方好像有些不耐烦,终于抛出一道13分的大题:“《水浒传》中人物出场顺序。”我们组长脸上露出了微妙地笑容。原来这题虽然分数大,但题目很简单。所以很好拿分,之前一直不问这题,就是为了等对方先提出而且对方比我们多问一题,可以说这一题我们志在必得。不出所料,这题我们拿了12分……当我们答完这道题的时候,其实胜负已定。
最终我们10分反超B组,获得最终的胜利。看来,笑在前面未必能笑到最后。
【语文作文】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作文:语文的身影06-08
语文的作文11-09
语文的作文06-08
语文作文05-15
★语文的作文06-18
语文作文06-18
语文作文04-20
语文作文的04-10
(经典)语文作文09-27
语文作文[经典]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