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春天作文4篇【热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写景的春天作文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景的春天作文 篇1
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暖风习习,花香缕缕,多么醉人的春意啊!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动物们苏醒了,四出寻找食物;植物们也苏醒了,大家争奇斗艳,茁壮成长,好一派迷人的画面。
天上的云朵儿在轻轻飘着,一会儿像柔软的棉花,若飞若停,招之若来,推之若去;一会儿像奔腾的骏马,向远方驰去,好像要奔赴草原;一会儿像天上的仙宫,连成一条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长城。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山被雾笼罩了,像是一位披着面纱的姑娘,将自己的美貌悄悄地隐藏在轻纱里面。风来了,慢慢地将这位姑娘的面纱“揭开”,展现在眼前的是那雄伟壮观的高山,让人叹为观止。
小河缓缓地流着,水清得可以看见底,只是一层细细的沙石,水草萋萋于水波的推动中,柔美地摇摆着腰身。那悦耳的流水声,像是演奏一首优美的曲子。
在柔柔的春风里,幽幽的蓝天下,留给我的是那多么美好,多么迷人的春天!
写景的春天作文 篇2
春天到了,小草迫不及待地钻出头来,马路边的树也争先恐后地抽出新丝来……当然山也不例外,春天的山,不像冬天那样光秃秃的。清晨的.时候,云雾迷蒙,群山被白雾环绕着,不知山有多高,有的山像婀娜多姿的仙女披着白纱在跳舞,有的山像害羞的小姑娘蒙着面纱,还有的山像一位位身穿绿色战衣,头戴白色帽子的士兵……太阳出来了,终于看清了山的真面目,绿油油的一片,山下围绕着一条河,真像“白银盘里一青螺!”山上绿油油的,偶尔有几丛映山红在山间冒出来,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布上绣了几朵大红色的花,真美!我爱春天的山。
写景的春天作文 篇3
如果要用一种状态来形容厦门的春天,我觉得那应该是:半寐半醒。它若有所失,若即若离,似曾相识,却又浑然不觉。在半寐半醒中,一觉醒来,已是阳光明媚,没有人会去流连半寐半醒的浑厄,也没有多少人的触觉会敏感到还记得在朦胧中有那么一种微妙的状态。这正是厦门的春天,几天前还是冷风嗖嗖,转眼之间已可以听到盛夏的脚步了。所以,很多人说厦门没有春天,冬天和夏天之间是没有界线的。脱下外面的风衣后,里面穿着的那件体恤就可以当作送给今年夏天的第一份见面礼了。
我是在那场凄清的`春雨中和春天不期而遇的。在四季如此不分明的厦门,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这个初寒料峭的时候遇到了久违的春天。厦门是个温婉的城市,它的四季过渡显得那么不紊不火,无声无息,因此,这里的春天多了那种乍暖还寒的暧昧,它只是随意地洒了那么几天几场小雨。也正当人们行色匆匆的拿着伞抱怨着这场无聊的雨,或者躲在屋里无心等待着夏天的阳光的时候,春天已经结束了,雨也停了,风衣也早已经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经意地脱下了。就像人们对待美好的事物一样,厦门的春天是存在着的,只是缺少发现罢了。
写景的春天作文 篇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当春天到来,我的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首诗,也不由自住的想起了春天的公园。
春天的公园,仿佛在一夜之间苏醒了,那被寒冷禁锢住的小河,一边唱着,一边向东方流去。那被冬的萧瑟包围住的树干,枝丫,也在一夜之间,冒出了绿绿的小嫩芽儿。那曾被寒风吹得摇晃的枝头,绽开了一朵朵,一丛丛,一簇簇美丽的花儿。那被沙土覆盖的草地,不可思议地换上了绿油油的新装。这些小生命呀,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步入春天的公园,花儿在对你微笑,小草在欢迎你的到来。远处,成千上万朵花儿同时绽放,梨花,樱花,桃花,栀子花,白的,红的,蓝的,紫的',黄的,五颜六色,万紫千红,生机勃勃,谁又能想象,不久前,这些枝头上还是光秃秃的呢!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树一树的桃花。粉红的花瓣上,透出一派天真,脆弱。好像只要风一吹,这些小巧的花儿就会离开母亲的怀抱,下起一场“桃花雨"。那豆子般的小花蕾嵌在粉红色的花瓣中央,那么娇,那么薄,那么嫩,让人看了,都不敢触碰,生怕一碰,那可爱的花儿就会结束了生命。
树下,草呀,叶呀都从土里钻了出来,绿得像翡翠。它们小心翼翼地摆弄着头上的装饰物—露珠,向朋友们炫耀着自己的美丽。
“嘀嗒!”春雨纷纷扬扬的落下,滋润着土地。那些“渴怜虫”们在春雨的滋润下,似乎又长大了一点,好像在说:“谢谢你!谢谢你!春雨姐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百花盛开的季节;春天,绿树成荫的季节。
【写景的春天作文】相关文章:
春天写景的作文06-25
春天的写景作文06-18
写景春天的作文06-04
写景作文:春天08-16
春天写景作文11-04
春天写景的作文11-09
写景作文春天11-11
写景春天的作文12-01
写景作文:春天11-15
写景春天作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