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的作文

时间:2023-12-04 07:14:16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描写景的作文[集合3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景的作文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景的作文[集合3篇]

描写景的作文 篇1

  好像是另一个世界那样,薄而透明的白雪在给大地披上一件毛衣那样似的。随着那大风微微的落下来,满地都是白色一片,蓝天就像一个小小的仙女,在蓝蓝的天上播撒种子。

  大风吹来了,白白的.雪轻轻地落在一朵一朵的花上面。仿佛是给美丽的花披上一层厚厚的衣服,让花显得更加美丽,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的感觉。

  不知是池中的哪条顽皮的小鱼打破了水面的平静,几滴活跃的小精灵便跳到了寒冷的冰面上。为何千百年来,众文人墨客独对花情有独钟。 是对花的最高评价。可知,众人不仅喜欢花清高,纯洁无暇,更喜欢它蕴含的美好资质。

描写景的作文 篇2

  最美的峙山不在早春和烈夏。春来时,林中总弥漫着稀薄的雾,缭绕着,让人不免有些伤怀的惆怅。烈夏间,树荫底下总是站满了人,盘踞着,分割山峰中的每一份凉意。于是,你的视线里便从来不曾出现过完整的画面。

  秋是冬的号角。秋的到来,预示着冬的逼近。深秋像一只黄色的蜡笔,将树那单调的绿添上了黄色。随着秋的脚步,我们也来到了峙山,举行秋游活动。

  沿途的风景才是美丽的。秋天的颜色柔和光润,不热烈,不暗淡,特别是在这种山上,会让人想起碧蓝的天空、金黄的麦浪、树叶。一座座山,互相连接,互相掩映,互相衬托着,山不断变换着深浅的颜色。偶尔会出现几片芦苇丛和小桥,虽说很小,但是在隐埋的.水中也有几条小鱼,小心翼翼地跨过小河上的石头,想到了《搭桥》,原来,在石头上过河,也是有点心惊胆战的。

  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片空地,老师一声令下,早已快累死了的同学们不管三七二十一,铺好报纸就一屁股坐下,放开大胃,分享大家的零食。秋天的声音宁静而悦耳,没有杂乱的声音,却不死气沉沉,你会听到一种只属于秋天的声音,如晨钟暮鼓般悠远深长。现在,又增加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休息片刻,接着“寻宝游戏”开始了,精神已饱满的同学们有飞快地折回去,在石缝间、树叶丛中、树杈中仔细地搜寻着。眼看同学们手中都有了“奖品兑换券”,可我还是一无所获,不耐烦地用脚踢着树叶,好不容易找到了两张,结果都是空气——哎!运气真差。

  在时间嘀嗒的流逝下,小学生涯中最后一个秋游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描写景的作文 篇3

  初秋,风还该是温软的,卷着青涩的气浪,拍打着酣睡的闲云,散碎的阳光错置在各处,歇足在孩童的眸,清澈而凌乱。

  初秋,不似晚秋“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悲,她撑开秋雨的伞,润湿了干裂焦灼的荷叶的唇,偎着水塘荡起涟漪,溅开的水珠儿浣去了桂花蒙尘的瓣,笼进打着灯盏的窗前,一袭温甜的花香缭绕在古筝乐周围,静又净,没有梧桐叶碎碎的哭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偏爱那秋水,清而不冷。潺潺的流水引着刚撒开的一掬璎珞似的落花,杂乱的.颜色填补了初秋的空白,但初秋依然纯净,秋水平添了几抹活跃跳摆的气息,这也是初秋所能负载的罢。

  风缓缓地吐着气儿,转过夏日一隅,在初秋驻脚。那是刚踱过夏编织的热气的风,不像晚秋利刃般的风弄疼了土壤的放荡,初秋的风有着不经意的凌乱与狂放。她狂放得吹化了果实,浸醉了蝴蝶,暖化了霞光。凌乱有如落叶憩息在窗边的安适,有如流云在澄蓝天闲散的自由。林语堂先生偏爱秋的大气磅礴,我则喜欢秋的静中有狂,像蕊树凋零无苦楚的飘荡,似冷涧倾流无思量的冰凉,是卧在墨上一气呵成的草书的恣意放荡。在初秋叶叶的诗篇中没有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闺阁之愁,亦没有李商隐“留得枯叶听雨声”的怨。

  秋夜,月清明的亮浮在红叶上,金色的闪动迷失了夜的晚凉,泛动的红光携着暖意融化了初秋的夜。红叶沙沙响动的声音惊扰了烛光,颤着,却倚着红叶的热情燃得更高了。斑驳的残光漫进了我的想象,一叶轻舸偷空儿驶到江边,傍着略带凉意的梧桐树,听不到风扯紧了树叶萧萧的声音,只存着夏日余下的几只小虫窃窃私语。在热浪翻卷的夏和悲凉缠绵的深秋之间,有一段短暂的距离,却芦苇般骚扰人心,那就是梦里的初秋。

  初秋,不饰春天的华藻,却美在澄清透明。刘禹锡《秋词二首》中有“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言秋之清澈之句,便羡王士祯“一人独钓一江秋”的揽拥秋的情趣。

  我偏爱秋的一剪狂放,一颗空灵的心。

【描写景的作文】相关文章:

人物描作文300字3篇07-03

人物描作文300字4篇07-04

写景作文07-02

写景的作文06-15

写景精选作文07-03

写景的作文06-15

写景的作文06-16

★写景的作文06-14

写景的作文06-15

写景物的的作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