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必备(1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精神作文7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
学习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片段)内容的方法;
2、《狼王梦》第三章实践操作(第81页—83页);
3、反向思维,有了标题如何想内容、写文章。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上节课学生总结《狼王梦》81—83页内容为:引熊出洞。
引导讨论这个小标题总结的是否合适?思考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节奏读“引熊出动”,体会表达不同的意思。
“引——熊出洞”
“引熊——出洞”
根据每一段的内容,归纳合并。
标自然段,出示:段意归并法。
2、师生合作归纳每段段意:
进洞危险——群狼徘徊——卡鲁鲁犹豫——(蓝魂儿)跃跃欲试——回望母亲(矛盾心理)——母亲纠结——安全进洞——侧面描写——镜头回放——机智出洞——侧面描写——群狼赞扬——紫岚欣慰——狗熊出洞
归纳:引熊出动,板书标题。
导语:一个个镜头组合在一起,文字表达就是一篇文章;视频表达就是一个动画片。
逆向思维:剧名——编剧——分集名称
标题——分段——提纲
思考:如果是你写文章《引熊出动》列提纲,可能会列什么?可能会不列什么?你是怎样思考的?
我们写文章列提纲应该注意什么?(思考、积累、语感、方法、实践)
第二课时
出示:要点串联式
直接概括式
流程填写式
提示梳理式
六要素俱全式
词语填写式
思考:每一自然段段意是运用哪种方法总结出来的?
案例:《李时珍》(三年级)段落:
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采药,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因为贪赶路,错过了客店,眼看太阳渐渐下山,师徒两人焦急起来,突然他们发现前面的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房屋的轮廓,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破庙。他们轻轻推开门,见里面到处是灰尘,神像上也蒙上了蜘蛛网。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读书思考:
1、紫岚感觉到了蓝魂儿这一瞥的分量。那束眼光极其复杂,既有对生命的留恋,又有对冒险的向往;既有怨恨,又有感恩;似乎在肯求紫岚同意它跳进树洞去,又似乎在乞求紫岚能出面阻止它去送死……
蓝魂儿眼光中的`“怨恨”,表达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运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出来。
(埋怨、仇恨)
2、这是一个让蓝魂儿出头露脸的好机会,却是一个九死一生的冒险行为。紫岚沉吟着,不知如何表态才好。
紫岚为什么要“沉吟”?它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运用独白的方式写出来。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2
知识与技能: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回答:
(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xx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xx。
(引导学生说出:xx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83“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83“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86练习十八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思考题: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五、六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各是多少?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高?
课后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程需要掌握13个生字,同时还能认识3个新的字:“凛”、“冽”和“嗬”。并且能够准确地读写以下单词:骤然、玉屑、俗话、渗透、谚语、枕着、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瑞雪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冬天来临,我们总是充满期待。白雪皑皑的世界,美不胜收,我们曾经领略过这样的壮观景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或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要求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着结合课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场雪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4、提出思考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三、 汇报 交流
1、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合作读文,检查是否读流利,难读的部分集中练习。
(2)交流自学要求中的第二、三、四个要求。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作者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交流时,先读特点,再通过读相应部分,说说是怎样体会到的。使学生体会到主要特点是“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不仅写了雪景的美,厚厚、万里江山、挂满、堆满“等词说明了雪大”第五段;不仅是写孩子们的快乐。
四、小组内互查学习生字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自由读课文。先说说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三、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要点:
(1)第三自然段,应当读出夜晚的宁静和大雪纷飞的气氛。“不一会儿,天就变得雪白了。”“只能听到雪花簌簌地落下的声音。”“每次踩在雪地上都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读者应该认真体会这些描绘,把它们读好。
(2)第四、五自然段,不仅要读出雪大,还要读出雪美、孩子乐的意思。
(3)第六、七自然段,应体会到作者快乐的原因“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读出作者联想到此的喜悦的心情。
2、学生再练习读。
四、一场雪固然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可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满怀如此强烈的激情来赞美这场雪吗?
随文阅读小资料:
《瑞雪图》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人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写下了这篇短文,的确。这第一场雪。
加上自己新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课堂练习
1、在两首写大雪的诗中,任选一首背诵下来。
第一首:夜雪
自居易
己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第二首: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瑞雪图》教学反思
《瑞雪图》是义务 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本着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瑞雪图》,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时,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读、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日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答”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以学“读”为主、学“为主。学生读:粗略读、研读、激情朗读、配乐读;教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又如在朗读训练中,我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一员,和他们赛读,让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真切感受我是他们的学习伙伴。
三)恰当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本节课辅助教学的精彩其一是开始的激情导入。用一段精美的动画,从形、声上一下把学生带入了雪的氛围。其二是学完雪后美景后,设计的一组配乐雪景土,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更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的喜欢雪,想要赞美雪。
四)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尊重和赏识学生。常言道:“十个人中有九个喜欢听好话。”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加适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恰当地使用激励性语言。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时,我会立刻表扬他们:“你真是一个好思考者!”当学生朗读得很好时,我会赞扬他们:“读得真好!我的心情仿佛变得轻松愉悦,就像置身于雪景之中。”当大家一起朗读得很棒时,我也会表扬:“你们的朗读真棒!连老师都被感染了,想要和你们一起读!”即使学生朗读表现不太好,我也会先肯定他们的努力:“你读得不错”,然后提出改进的建议:“如果你能把‘嗬’的发音不仅表现出惊异,还能表现出赞叹的意思,那就更好了!”通过这些赏识和激励,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自信,追求成功,并且变得更加主动。
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中不能恰当地控制浒墅关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在好学地方用时太长,导致时控失调,前松后紧。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我的一些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为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合中上等学生,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很难跟上。虽然我在研读过程中也会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强时控掌握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会明确时控,在课堂上精讲并少讲,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展示。同时,我也会学习和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能够及时调整课堂进度,使时控恰到好处。其次,我会多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和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让学生在愉悦和轻松的氛围中高效地学习。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72连加。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导语: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给你们讲的微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72连加。
2、讲述连加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一组小明在给小鸡喂食的图片。(出示课件:5只小鸡)地上有几只小鸡我们来数一数,1,2,3,4,5。
(出示课件:2只小鸡)接着跑来几只小鸡(2只)
(出示课件:1只小鸡)最后跑来几只小鸡(1只)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对了,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这种算式数学上叫“连加”。
3、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像5+2+1这样的连加算式我们怎样来计算呢
⑴看:原来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我们来数一数,(1,2,3,一共有7只)最后又跑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鸡。
⑵小棒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棒图,数一数左边的有几根小棒中间有几根右边呢想一想用怎样列式计算(4+3+1=)
⑶4+3+1=先把左边的4根小棒和中间的3根小棒加起来等于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边的1根小棒等于8
根小棒,所以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小三角形图
我们来看看小三角形图,有几个红三角形几个蓝三角形几个黄三角形怎样列式计算(3+4+2) ⑸3+4+2=先把3个红三角形加上4个蓝三角形等于7个三角形,再用7个三角形加上2个黄三角形等于9个三角形。因此,3+4+2=9,一共有9个三角形。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习惯上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 5、巩固练习 2+2+4= 5+0+3= 6、结束语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连加的含义和连加的计算顺序及方法,你学会了吗
谢谢大家观赏!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
课题:连加
1、导语
2、讲述连加的含义小明喂鸡图
3、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小棒图小三角形图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5、巩固练习
6、结束语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5
教材分析:
本文是关于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经典之作。故事讲述了精卫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地填海的壮举,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精卫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学习时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朗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首先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跟着朗读,直到他们能够熟练地读通为止。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教学建议:
教学文言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下的注释,先了解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将它们连接起来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接下来,学生可以逐步过渡到整个故事的讲述,确保讲解清楚、易于理解。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词汇,以使句子更清晰、流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同学们,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生说。
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真多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个个精彩而有趣的故事出自哪部书吗?(课件出示:《山海经》)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直接告诉他们。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详细描述了我国境内山川、物产以及各民族的特点。此书也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首次集结呈现。
3、联系自己读的神话故事,说说神话的特点。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读过的神话故事吧!这些故事充满了神奇和想象力,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和启发。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相比,它们可能存在一些不同之处,请听我细细道来。首先,神话故事往往涉及到超自然的元素和角色。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神明、半人半兽的生物以及其他非凡的存在。这些角色的能力和形象迥异,有些可以操纵天气,有些拥有无穷的智慧,还有些被赋予了超凡的力量。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遇到这样奇特的存在。其次,神话故事往往带有深刻的寓意和教育意义。它们常常通过讲述英雄的冒险和战胜困难的故事,传递给我们勇气、毅力和智慧等重要品质。这些故事也教导我们关于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引导我们辨别善恶、正确行事。此外,神话故事通常发生在遥远的时代和地方。它们描述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有所差异的神秘环境,创造出一个充满神奇和不可思议的场景。这使得我们可以逃离平凡的现实,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冒险的世界。然而,尽管神话故事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存在一些不同,但它们却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故事传承了古人智慧和经验,给予我们灵感和启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神话故事都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和心灵乐园。让我们保持对神话故事的热爱,同时也要珍惜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通过阅读和体验,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培养想象力,并学会从故事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成长之路添上一抹色彩!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韵味。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读准确。
(1)打开课本,借助文中注音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
(2)同学们,读完了吗?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的语言,那时的语言显然不同于现在,谁来说说你在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生硬,难读,生字多)
(3)我们都感到了它的生硬、艰涩,难读,这么难读的古文,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
2、教读难读的句子。
同学们,老师发现读这些句子时我们应该适当停顿,读出节奏。下面,老师读一遍,大家感受一下。
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感。
同学们,现在,你可以尝试模仿老师的方式来朗读。在朗读时,需留意停顿和节奏的把握,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古文的韵味。
学生自由练习, 评价 鼓励。
4、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对照文中的注释,粗知这段话的大意,再去读的时候,就会能读出古文的意思了。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化为精卫鸟,立志要将大海填平)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了解故事的内容,复述故事。
(1)请再次阅读课文,并结合注释或字典的帮助,逐句在小组中讲述这则故事的意义。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词语来使句子更流畅。
(2)分句出示课文,交流句子的意思。
(3)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与古文。指名互讲。
(4)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2、感受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
(1)出示句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指名读,齐读。(板书:溺而不返堙于东海)
(3)想象对话:A:大地广袤无垠,一望无际,小小的燕子能够覆盖整个大地吗?大地会作何回应呢?B:大地沉默片刻后说道:“凭借燕子那蓬勃的精力,或许可以给大地增添一抹色彩。”A:燕子聆听大地的声音后微笑道:“虽然我渺小,但我愿意为大地贡献一份努力和美丽。”
出示: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____________________。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小结: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春天,还是炎热酷夏、寒冷严冬,精卫鸟每一天都不辞辛劳地捡起西山上的小树枝、小石块,投入大海中。这只小鸟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填平浩渺的大海。这种决心和毅力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它坚持不懈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敬佩。(板书:坚持不懈)。
(5)感情朗读句子。
3、齐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精卫是一只勇敢而坚韧的小鸟,它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深敬佩。中国的神话故事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它们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梦想和希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贵之宝。
2、中国神话传说浩如烟海,除了《精卫填海》,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交流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
除了中国古代神话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神话故事,例如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对于有兴趣的同学来说,可以尝试阅读相关的书籍来了解这些神话故事的精彩内涵。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6
微课名称
菱形的定义
知识点来源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课题菱形的定义
设计思路
学生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具体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问题1、做一做:画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平行四边形:
画平行四边形ABCD,使角A等于60°,AB=AD=2cm。
预设学生行为
通过观察生活中菱形的图片(静)――结合小区伸缩门的运动(动)――平行四边形的移动(理论),认识菱形并得出概念,画图并观察并指出它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氛围,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
教师活动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菱形并板书课题
学生再举出生活中菱形的例子:推拉门、衣帽架.
菱形的`定义
通过学生观察、活动、交流,刚才的作图请同学尝试给出菱形的定义教师归纳总结
预设学生行为
生甲: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乙: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评价,然后给初菱形的确切定义并板书。同时指出菱形是具备:“①平行四边形;②一组邻边相等”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渗透集几何学习的基本思想,为后面学习其他特殊平行四边形打基础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7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美术课堂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术科班一个班有50人左右,一个老师示范的时候,里三层外三层站几圈,有些学生还要站在高高的凳子上才能远远看看老师的示范步骤。离得远,看不清,有些学生索性跟旁边的学生讲话或者自己玩起手机,这样听课的效率自然降低。还有学生的反映,老师示范的那个角度听得明白,但到自己写生的时候,由于画画的角度改变了,画的时候忘了老师上课强调的步骤与方法。老师示范一次还不行,对于同样的问题,老师还要在一周内重复示范好几次,导致老师教的疲惫,学生学习效率却不高的现象。如何让术科的课堂高效起来?一要解决看得清,让学生明白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二要同步练习所教授的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理解并能在画面上表达出来。我校的教学设备与时俱进,为美术室配备了数字音像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一个可以容纳一百多个学生的美术功能室可以同时观看一个老师的示范。我示范石膏像的时候用DV拍摄,同步输入大屏幕。大屏幕显示出石膏头像(老师正在示范的角度)以及老师根据这个石膏头像投影出来的角度进行示范的画面,学生则拿着画板看着大屏幕上的石膏像跟着老师一起画。老师利用耳麦边示范边讲解要点。一百多个学生听得清楚也看得清楚。何谓高效课堂,有人说:“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美术术科的高效课堂建立在有限的时间单位里面让学生学到关键的内容,并能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我开展两周石膏头像的结构造型训练、三周的调子训练内容,在这几周内学生能达到形体造型准确、黑白灰关系适宜、虚实得当等要求,这就是高效的表现。大屏幕的显示具有直观性,一是方便老师强调对石膏头像的观察方式:抓大形进行归纳;二是明确石膏头像的绘画步骤。对于部分学生理解比较慢,往往前面示范完,后面他们就忘了怎么画,这时候,我调出DV录影的示范资料进行回放,避免老师做重复的示范工作,老师节省大量时间可以对学生个体进行具体辅导。石膏头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同一角度训练,把知识内容熟练了再进行不同角度训练。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老师与学生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新型的教学模式出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大大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
2、创设美术课堂新的教学手段
利用学校专门建立的微课制作功能室,我先进行微教案设计与微练习设计,再制作微课件和微视频拍摄,形成微学习资料包并上传到微课程平台。微课课程是由教师基于学校资源、个人能力和特点以及学生兴趣和具体学习需要,以主题模块形式而开发的相对独立的小规模课程。在小型范围的学生存在着的同样问题,老师可以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指导。在石膏头像素描的课程学习中,我用微课制作软件来设计微课脚本,技术合成后输出教学视频短片,讲解学生存在的几个问题。我通过录屏软件,录制通过PPT、画图工具软件、手写板输入软件等形式制作微课,教授学生如何利用水平线与垂直线来定位与检查石膏像的形准问题;通过摄像机摄录的视频素材并经过后期的编辑制作成微课,来讲解石膏像中眼睛局部的表现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张一春教授认为“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微课在实际的课堂应用中体现了效果,我分小组实施10至20分钟不等的微课课程,这样的微课既能让老师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学生也能花较少时间学到关键的内容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学生在短期的造型训练中能掌握形体造型的技巧并能把握结构的精髓,即能判断归纳出那些可以表达出来的部分,那些是不重要的表达部分等处理能力。“灌输”这一概念在教育中认为是贬义的,但我觉得在美术教育是需要的,要让学生知道一张作业画好的标准,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如何被引向成功。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误区
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本来以教师示范为主的美术教学模式主次颠倒,过分依赖或夸大了先进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屑一顾并进行排斥那是不对的。比如素描的形体造型阶段,越是基础教学老师越要严谨对待,不能光靠几个视频和讲解就过去了,该是老师做示范的`就做好示范的工作,最基础的东西不能丢。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现代信息技术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能完全依赖它,如DV与投影仪的应用对于素描教学方面有显著的优点,但对于色彩方面的教学就显一般,学生能直观看老师的色彩步骤示范,但投影仪的色彩还原度就相对较弱(色彩的灰色层次过渡稍微弱些),老师的画面与投影出来的画面效果颜色相差较远,甚至会失真,说明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要与实际相结合,还待提高。作为辅助工具的现代信息技术确实可以分担一些繁重的技术性工作,但美术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使用时要注意适度适量的运用。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8
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主要针对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研究主要分为如下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模式。
关键词:
初中化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翻转课堂模式
利用微课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可以使化学知识更为直观、形象、有趣的呈现,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相关化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除此之外,微课简短、精要的鲜明特征亦能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注意力快速集中于较短的时间区域内,提高化学知识讲解效率。尤为值得肯定的是,微课教学方式更为自由、灵活,初中生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可运用微课的暂停、回播功能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反复观看、揣摩,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近年来国内关于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变得越来越多。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应用微课呢?下面,简要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初中化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对微课进行科学设计与制作。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教学在设计微课时需遵循如下几点基本原则:选择与微课特点相适宜的内容;录制时间要严格控制;制作工具的选择要恰当;微课资源设计要完整;录制语言的表达要精准。
初中化学微课的设计流程主要为:
(1)前期分析;
(2)确定微课主题,明确知识类型;
(3)辅助资源设计,主要包括微课教案设计、微课课件设计、微课配套练习设计、微课任务单设计等;
(4)微课视屏拍摄与录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初中化学微课设计的前期分析中,应对如下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分析教学资源;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初中化学微课的录制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摄像设备录制;录屏软件录制。在具体微课录制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灵活选用上述两种录制方式。在具体微课设计与制作中发现,采用软件camtasiastudio7.1进行微课录制的效果较好。主要原因是因为该软件具有如下两点重要功能:录制功能简单,使用方便;后期编辑处理实用,易操作。
二、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模式
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可分为如下两种重要模式: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嵌入常规教学模式。接下来,便对这两种微课应用模式进行简要论述:
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近年来在我国得以广泛发展与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者变成主动探究学习者,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通过网络媒介(诸如微博、微信等)微课视频,让学生提前观看。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混合式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以“氧气”教学为例,化学教师在课前可运用软件camtasiastudio7.1录制微课视频,进而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微课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
为检验学生微课视频观看成效,化学教师在微课视频后附上几道练习题:
(1)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什么?
(2)氧气的物理性质是什么?
(3)氧气有哪些具体用途?
(4)如何制取氧气?学生完成作业后,可通过微信评论功能上传答案,化学教师也可及时审阅,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待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可有的放矢地围绕微课视频及具体教材内容稳步实施课堂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教学实践表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此种微课应用方式可进一步推广。
2.微课嵌入常规教学模式
除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之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还可采用微课嵌入常规教学的应用模式。即可将微课嵌入至新课导入、新授内容、课堂练习等基本教学环节。例如新授内容教学环节,初中化学教师可将相关重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课。诸如在讲授“溶解度”这一概念时,很多学生一时很难准确把握和理解该概念。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即可针对“溶解度”概念,专门制作一个微课视频,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而帮助初中生更为清晰的理解和把握该概念。又如在课堂练习环节,初中化学教师可将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典型例题录制成微课,通过微课教学帮助初中生理清习题思路。诸如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应用化合价推求物质化学式的方法等方面,均可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微课嵌入常规教学的应用模式是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常见应用模式,只要初中化学教师能够科学把握微课应用时机,微课在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定然会发挥出越来越多的成效。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为提高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初中化学教师需在微课设计与制作方面多下功夫,制作出更高质量的微课视频。除此之外,初中化学教师还应有的放矢的选择微课应用模式,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嵌入常规教学模式进行交叉应用,从而不断提升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成效。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9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2、 学习读书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课外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以“聪”导入:你想变得更聪明吗?那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呢?(多读书)
2、 说说你平时是怎样读书的?
引入:读书要讲究方法
二、读书方法的指导
1、指导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
2、指导具体的读书方法:选读法、粗读法、精读法、笔记法
3、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想像型、评价型
三、总结:读书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四、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而生在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后阅读肯定会更顺利,生的阅读兴趣会更浓。因此,本节教学旨在引导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0
课程名称:六年级下道德法制微课
课时安排:每节课50分钟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学会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3.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促进他们形成健康成长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
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2. 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
3. 道德行为的培养与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给学生们出示一些具体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让学生们思考这些问题和自己的看法。
2. 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对话,了解学生们对法律和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二、知识讲授(20分钟)
1. 老师通过幻灯片或课件讲解法律和道德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法律和道德是如何相辅相成的?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三、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
1. 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们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2. 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选择相应的解决方式,并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 老师引导学生们一起思考: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四、游戏活动(10分钟)
1. 老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游戏。
2. 游戏内容可以是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不同的'法律和道德情境,让学生们思考如何正确应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将学生们的回答整理出来。
2. 老师鼓励学生们对自己的回答进行反思,指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六、课后作业
1. 学生们完成一份关于道德和法律的问卷调查,并撰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法治意识和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2. 学生们可以通过写作、绘画、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评价与反思:
1. 通过分组讨论和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2. 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3. 通过课后作业和反思,能够让学生们深入思考并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4.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们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以上为一节六年级下道德法制微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1
教学目标:
1.知道基本的礼貌用语,能结合具体环境理解每种礼貌用语的含义、用法和作用。
2.在活动中学会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懂得有礼貌是对他人尊重。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愿意主动使用礼貌用语,逐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懂得有礼貌是对他人尊重。
教学难点:
愿意主动使用礼貌用语,逐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儿歌、自制微课《我有礼貌》、歌曲《咱们从小讲礼貌》。
学生准备:
调查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观察身边有关有礼貌的行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1.播放童话故事“小狗丢了什么”的课件。
2.小狗哪儿做得好,哪儿做的不好?小狗明白了什么?
小结:小狗因为不讲礼貌,给大家带来这么多的不方便,可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是多么重要。你们想不想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怎样才能做到有礼貌。(板书课题:“我有礼貌”)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一:礼貌用语我调查。
师:上课时我们是怎样问好的?(预设:老师您好!同学们好!)
师:我们师生之间的问候就用了礼貌用语(板书:礼貌用语),我们与别人交往时,使用礼貌用语是一种有礼貌的表现,课前你们都调查到了哪些礼貌用语?(板书学生调查到的礼貌用语)
小结:同学们搜集到这么多的礼貌用语,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礼貌用语呢?
活动二:礼貌用语我会用。
1.出示教材第60页中的三幅情境图,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他们哪些地方用到了礼貌用语?
出示情景图1:
师:男孩和爷爷见面时用到了哪些礼貌用语?(您好)
师:“您好”表示打招呼,送去我们对别人的关心与问候,像这样的问候语还有哪些?(你好,你早等)
师:见面互相打招呼也是一种有礼貌的表现。向别人问好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热情,真诚)
师:还从哪儿看出他们之间有礼貌?(主动打招呼,爷爷微微笑)
小结:我们有礼貌的向别人打招呼,就是与别人交流的美好开始。师:我把姐姐的裙子弄脏了,姐姐为什么没生气?
师:当打搅了别人时,要态度真诚的向别人赔礼道歉,也是讲文明、有礼貌的表现。
出示情景图3:
师:小伙伴为什么欢迎我跟他们一起玩?
师:有求于别人时,要用到“请问”。当你说这些礼貌用语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师:当听到这样的话时,你又有什么感受?(心里感觉热乎乎的)
2.小结: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要真诚地使用礼貌用语,会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让我们更亲密。
活动三:礼貌手语我来猜。
1.你们知道吗?刚才的礼貌用语还可以用手语来表达,赶紧猜一猜它们表示什么?(依次出示手语的课件,让学生猜一猜,学一学)
小结:礼貌用语还可以用有趣的手语来表示呢!
2.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还有哪些也是有礼貌的表现?(如轻轻地走路;小声说话;见面行队礼;请小朋友先洗手,喝水;在车上给老奶奶让座;到别人家做客不乱翻动主人的东西,引导学生从表情、动作、体态等方面来回答)
活动四:礼貌行为我展示。
1.教师补充关于名人有礼貌的故事:《列宁让路》。听后思考:列宁是怎样做到有礼貌的?
2.出示61页的两幅情景图,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客人来你家,你是怎么做的?你去别人家做客,又是怎样做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在全班内交流。
3.演一演:给长辈打电话,评评谁最有礼貌,奖励礼貌花。
小结: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用上恰当的礼貌用语,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有礼貌孩子人人都喜欢。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活动五:有礼貌的孩子人人夸。
1.平时你在哪些方面表现得有礼貌?夸一夸自己,奖励礼貌花。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同桌之间互相找一找,加以改正。
2.你们在很多方面都做到了有礼貌,真了不起!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课件出示四幅情景图)
①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把同桌的文具盒弄到地上了。
②在上学的路上,你遇见一位问路的老爷爷。
③课间李强在走廊里追逐打闹,影响了看书的同学。
④小云上别人家做客,看见自己喜欢的玩具,不经主人同意就拿来玩。
3.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然后全班交流。
小结:不管是在家里、学校里,还是社会上,我们都要做到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孩子。
4.播放微课《我有礼貌》,深化学生对有礼貌的认识。
5.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谈收获)
小结: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四、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1.出示儿歌,在歌曲《咱们从小讲礼貌》的伴奏中,齐读儿歌:
见面问声“你好”,分别说声“再见”。
有求别人“请”在前,得到帮助说“再见”。
打扰别人要赔礼,真心说句“对不起”。
客人到家欢迎他,请他坐下,请喝茶,客人问我,我回答,客人走时,送送他,挥手道别说再见,有礼貌的小孩人人夸,大家都喜欢这样的他(她)。
2.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有礼貌的表现,制作更多的礼貌花,人人争当礼貌之星。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2、区别山谷、山脊。
五、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
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谷、山脊;联系瀑布的形成,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教师自评:
《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 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二、学生反馈:
教师语言通俗易懂,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用的模型直观、形象、生动,让我们似乎身临其境,并且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也是依照模型绘制的,让人一看就明白。
三、同行点评:
1、备课充分,教材处理得当,教学目标清晰、科学性强,教学重、难点突出。
2、运用自制模型并结合小黑板,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3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朱自清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理解“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那么这篇文章讲的什么匆匆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感受作者用词的魅力
1、同学们,当你们在课前预习时,一定会感觉到这篇课文读起来非常流畅、有韵律感。实际上,这种感觉是有原因的。因为文中使用了大量叠词,这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独特之处。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呢?所以说,在阅读和写作时,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叠词,让文本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感。
2、相信大家在课前已经预习过生词,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组叠词吧,并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头涔涔泪潸潸茫茫然赤裸裸
来,请你说说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哦,你从头涔涔、泪潸潸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作者认为自己在过去的八千多个日子里虚度了光阴,作者为虚度光阴而感到惋惜和自责。从茫茫然、赤裸裸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作者面对时光流逝感到怅然失措和无奈。
我们一起将这样的感受带进句子去读一读吧。
3、如果说刚才那组叠词作者是说自己的,那么这一组叠词又是说什么呢?你从这组词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渐渐默默匆匆轻轻悄悄伶伶俐俐
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好,请你来。
这组词是描写时间的,描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和毫无痕迹。
你想来补充,好请你说——从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两个词,让你感觉到时间像个小精灵一样,很轻巧,好像看到了时光流失时的身影和姿态。
原来叠词中蕴含着这么丰富的滋味和情感呢。来,我们把这组叠词带进句子去读一读吧。
4、同学们,这篇文章除了这些叠词以外,还有6个需要我们会写的字呢。藏的第6笔是竖折,第8笔撇的起笔要在第7笔的中间。书写“蒸”字时不要忘记“丞”下面的横,这一笔不要写得过短。
三、品读感悟,体会写法
1、同学们,这篇文章在句子上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问句特别多,现在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那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这些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好,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1)哦,你找到的.是第1自然段。
请你来说说,从这一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你来说,对!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嗯,作者用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3)你还想说呀?好,请你说一说。
对,用一连串的问句,可以更畅快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引发读者思考。
(4)好,同学们,这一段写出了作者对时间的无比留恋不舍、对时光逝去的无奈,我们一起把这种情感送进去问一问吧。问出你心中的不舍和无奈。燕子去了,读——
3、谁找到了第二处一连串的问句?
好,你的手举得高高的,那就请你来说吧。
嗯,你找的是第4自然段。他找的对不对?嗯,非常棒。咱班同学都是非常会读书的孩子。
我们来看第4自然段。请你来说一说这些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请你来说。请你来说。
嗯,作者用一连串的问句,直击读者内心,表达出自己对时间的留恋与无奈。他不想虚度时光,不想失去珍贵的机会。即使时间逝去,他也要坚定地前行,不让自己沉沦。
4、同学们,文章的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都是使用了连串的问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教师小结:对,这样写,畅快、直接、能够紧紧吸引读者的目光,具有撼动人心地力量。
5、同学们,朱自清先生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八千多个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这句话让我感到很深刻。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短暂和宝贵。即使八千多天看起来很长,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间。在情感方面,这句话让我对时间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改变过去,所以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显得格外重要。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要善于利用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在修辞手法方面,朱自清先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时间比喻为针尖上的一滴水。这种比喻形象生动,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时间短暂的含义。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让人印象深刻。综上所述,这句话让我感到很有启发性,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把握机会,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精彩。
嗯,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时间化作有形,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通过恰当的轻重音,读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这样的表达方式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与无常。
6、1922年,正值五四运动低潮时期,24岁的朱自清先生苦闷无奈、感叹八千多日子匆匆过去。具体到每一天又是怎么过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八千多日子,具体到每一天,作者都写了哪些事情?
对,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洗手、用餐、默默思考、遮挽阳光、躺在床上和叹息。这些琐碎的小事经过排比的表述,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话,读出这份强烈的感情。
作者把时间拟人化,灵活多变的运用动词,“跨过、飞走、溜走、闪过”,作者笔下的时间像个顽皮的孩子,有了人的灵性。就让我们读出时间的灵性活动。读——
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灵活运用不同的动词,赋予时间灵性,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这就是文学大家呀!来,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来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的魅力。
7、请同学们齐读第2——3自然段。
8、同学们,我们来看,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作者都运用了一个问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种写法就叫首尾呼应。这样的写法能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使情感更加强烈,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提高表达效果。
四、探究课文,感受写法
同学们,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呢?
请你来说。
对,作者直接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抒发了自己真实的情感。
请你来说。
是呀,我们写文章,就要像说话一样,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同学们,直接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抒发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这种写作方法就叫——直接抒情法。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吸引人。
五、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时间如流水般匆匆流逝,24岁的朱自清曾感慨八千多个日子迅速溜走,而12岁的同学们也已经度过了四千多个日子。那么,你们的光阴又是如何从指缝中默默流逝呢?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笔触,来探寻时间的流动。
()时,日子();
()时,日子();
……
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小事,却总是在抱怨时间不够用。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时间就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从我们身边流逝。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每一个瞬间,感受时间的流逝。谁能够以朱先生的风格写出最有感染力的文字呢?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 评价 。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时间的知识,例如时间的流逝、时间的价值等等。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课下,我建议大家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时间的相关内容,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另外,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它叫做《毛毛》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时间盗贼和一个小女孩之间的奇妙故事,读完后相信你们会对时间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朗读课文,并且背诵全文。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时间的精髓。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一课时-------认识整时(84-8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教学媒体:课件,学具钟。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整体认识还不太习惯,重点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师导言: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预设生齐说: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课件显示谜面: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师:谁猜到了这是什么生可能说:闹钟,师可引导说: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课件出示),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的12个数,还有长短不同的指针。
(3)边出示课件,边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还有2根指针,又短又粗的──时针;又长又细的──分针;。 (4)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指一指,并告诉同桌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2.认识整时。
(1)屏幕上出示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看看小闹钟叫醒小女孩的'时间是几时?生说。
(2)你能说出下面钟表上的时间吗?
(3)引导学生观察12时、4时、6时,观察讨论:这三个钟面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所指的数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12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2;4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4;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4)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5)讲述电子表表示法
三、开心练习
1、课件显示3个钟面,学生回答:8时,8:00;3时,3:00,6时,6:00
2.《小明快乐的一天》。师:“现在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看看,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屏幕上出示课本92页插图。
(1)师:“看第一幅图,小明什么时候?在做什么?并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2)小组间说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
(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并说出是什么时候?(如7时,是什么时候的7时。)
(4)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同组的学生说说,然后指名说说。并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习习惯。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5
教学内容及背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第四课时《旋转与角》中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本课从旋转活动角(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设计思路:
《认识平角和周角》是《旋转与角》中的重点内容,我紧紧抓住旋转这个主要活动,通过视频展示角的旋转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视频教学中我将直观的课件和精炼的讲解恰当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在主讲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掌握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3.通过转一转、量一量、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方法:
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跟随主讲老师动手操作,开动脑筋,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锐角、直角、和钝角,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两种特殊的角。
二、复习过渡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活动角的旋转过程(将角的一边固定,另一边进行旋转),带领学生旋转自制的活动角,进一步熟识锐角、直角和钝角。
三、探索新知
1.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的特征
将角的一边固定,另一边继续旋转,当旋转到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平角。
平角的特征: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并且两边在同一直线上。
(2)画平角
方法:首先画一个顶点,然后向左右两边各引出一条射线(两条射线必须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然后用弧线标出一条边旋转的方向。
(3)测量平角的度数
质疑:你们能测量出平角的度数吗?
方法一:用量角器测量。(结论:平角=180°)方法二: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拼。结论:(平角=180°=2直角)
2.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概念。
(1)认识周角的特征。
将角的一边固定,另一边继续旋转,当旋转到两条边完全重合时形成周角。
周角的特征: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两条边完全重合在一起。
(2)画周角
方法:首先画一个顶点,然后向一边引出一条射线,为了表示出两边是完全重合的,
我们用弧线标出一边旋转的方向。
(3)测量周角的度数
质疑: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测量周角的度数呢?方法一:用4个三角板的直角拼。(结论:周角=360°=4直角)
方法二:用两个量角器拼。(结论:周角=360°=2平角)四、联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钟面上6时整的时候分针和时针在同一条直线上,形成的角是平角。
钟面上12时整的时候分针和时针完全重合,形成的角是周角。
五、知识小结
1.通过旋转活动使学生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测量出平角=180°=2直角,周角=360°=4直角。
2.归纳学过的角一共有五种,从小到大依次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紧抓住旋转这个主要活动,通过视频展示角的旋转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配合精炼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和主讲老师一起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我认为自己这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围绕本课重难点开展了多样的课堂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相关文章:
中华精神作文700字10-20
中华历史有感作文03-13
精神的作文300字07-23
工匠精神作文高中05-08
精神的作文600字08-19
精神作文400字05-19
精神作文600字(精选)08-28
精神作文300字09-07
精神的作文600字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