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回味作文600字集合(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回味作文6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回味作文600字1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满足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等特点,能正确运用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最后还要具有示范和推广的作用。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习题及参考文献等能够上网开放,网络课件和授课录像等也要上网开放,这是精品课程教学建设的主要目标。精品课程建设的宗旨是将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只有优化网络课程的建设,才能达到这些目的,所以,研究和探索网络课程开发及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现状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呈现课程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是一种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而组织起来的教学支撑模式。因此,网络课程的建设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在内容、功能及使用环境等方面是不同的'。
根据网上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网络课程一般由内容、平台和活动三个方面组成。目前,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在现有资源库中教师的讲义及教学资料,教师使用的多,学生使用的少;封闭的多,可以交流的少,共享性较差。第二,各种网络教学平台较多,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平台的更新维护中,造成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浪费。第三,课程平台建设的实践性不强,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设计的特点
1.个性化特点:网络课程在建设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必需工具软件,如计算器、在线字典等。
2.动态化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内容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设计要遵循动态化设计原则,随时变更和添加新的知识内容,保证学科内容的先进性。
3.交流性特点:网络教学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可以设计出如常见问题库、集中答疑等板块,实现真正的交流。
4.共享性特点: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最大的特点在于资源的共享,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体现共享性原则,提高网络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体现资源共享性。
三、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的几点内容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大纲,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好坏。依据设计的指导原则,要以一种基于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的方式来设计网络课程和优化教学环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包括信息资源和多媒体的采集,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构建。将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及环境变为现实中的学习环境、文本、视频、音频、动画,虚拟现实和多媒体的应用程序。
3.课程评价:在整个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应随时根据需要,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和反馈方法来修改和完善网络课程。
4.课程维护:维护是指网络课程的管理和升级提升,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总结和探索。
四、网络课程建设的不足
1.应注重反馈和评价:反馈和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许多网络课程在教学的评价方式上采取多种方式,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问卷调查等,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进行教学上的调整,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
2.应注重协作和交流:有些网络课程通过安排各种学习活动及兴趣小组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如学习小组的形式可以加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班级归属感,极大地激发了师生间交流的积极性。
五、小结
网络教育为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带来了新机遇,更多的高校接受了这种教学模式参与其中。其中,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推动了网络教学环境及模式的改革。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加速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课程学习真正实现网络化。同时,我们也相信在现在这种网络信息环境影响下,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开发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回味作文600字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利用x氧化钙检测二氧化碳的实验。
2、会做利用火柴燃烧的情况检测氧气含量的实验。
3、会选择一定的方法测定自己的肺活量。
4、能通过收集资料制作戒烟小报。
科学知识:
1、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
2、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3、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x。
2、知道吸烟有害呼吸器官的健康,能逐步养成有利于保护呼吸器官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2、难点:准确测定自己的肺活量。
三、教学准备:x氧化钙、塑料袋、水槽、吸管、玻璃杯、气球、软尺、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你知道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是呼吸器官吗?(板书:呼吸)
学生汇报:鼻子、肺……
2、讲述: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呼吸器官吧!(强调:嘴不是呼吸器官。)
看视频资料。
3、通过观看,相信你现在对自己的呼吸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在身体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分组活动,指名演示。
4、你觉得在观看过程中,哪个呼吸器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汇报。
5、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肺和呼吸的关系。
(二)、自由研究:
1、比较吸进和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1)提问: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
学生讨论、汇报:呼出二氧化碳……
(2)讲述:刚才同学们进行了猜测,但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必须用实验来验x。
(3)演示实验1,并讲解:先收集一塑料袋空气,再倒入x氧化钙溶液,把袋子摇晃一下,看看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颜x没变。
(4)演示实验2,并讲解:收集呼出的气体,也倒入x氧化钙溶液,摇晃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变浑浊了。
(5)为什么实验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6)讲述:一个实验成功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再做一个实验看看结果如何。
(7)演示实验3,并讲解:我们先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师收集气体),把收集到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再收集一瓶新鲜空气,也用玻璃片盖上。现在老师点燃火柴,你们仔细观察火柴在两个瓶子的燃烧现象。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在呼出的气体的瓶子里火柴灭了。
(8)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汇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9)提问:我们做以上对比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分组讨论并汇报。
(10)小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11)提问:在呼吸时起交换气体作用的.重要器官是什么?(肺)
(12)讲解: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2、测肺活量。
(1)讲述: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每个人的肺活量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参照p50吹气球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注意:先要深吸一口气,再把所有的气都吐出吹气球,然后把气球扎紧了;要测量气球的最宽处周长。比一比谁吹的气球最大。
分组实验,并记录结果。全班汇报结果。
(2)提问:找出本组肺活量最大的同学和肺活量最小的同学,比较上节课你们所测量的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肺活量大的同学呼吸次数少)
(3)提问:肺活量大好还是小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汇报。
(4)提问:怎么样才能增大肺活量呢?
学生汇报。
(5)小结:肺活量大对健康是有益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增进健康。
3、保护呼吸器官。
(1)提问: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呢?
分组讨论,全班汇报。
(2)小结:我们要为保护呼吸器官做些积极的事情,比如平常打扫卫生先洒水,经常通风换气,积极锻炼身体等等。
五、拓展练习:
1、提问:你对吸烟有什么样的看法?
2、讲述:课后请每个小组收集资料,设计并制作一份戒烟小报。
回味作文600字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橡皮泥等。
教师演示:地球仪,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在讲台前摆放一只地球仪)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各种各样的。反映在这地球仪上,我们通常说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绿色代表(平原)。像这些高高隆起的地方往往就是一座一座的(高山)。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
(的确如此地球并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内部外部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变化着。)揭题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火山改变地形
地球内部的运动我们见过吗?
师,是的,我们谁都没有看见过。那我们又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是运动着的呢?请看大屏幕:1963年一艘渔船漂泊在漫无边际的大西洋中,忽然间有渔民看到远处海水汹涌翻滚,转眼间升腾起数十丈烟柱,弥漫了整个上空。结果一昼夜之间在海面升起了一座苏尔特塞岛。为冰岛共和国增加了一块新的土地。
谁来说说大西洋海域里发生了什么?(火山)(板书:火山)从哪里看出来?(海水汹涌,有浓烟产生)火山爆发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了小岛)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火山,你决定用哪个词?(猛烈)(板书:猛烈)为什么?
小结:如此可见,火山带给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是多么猛烈啊!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让同学们感受一下震撼的火山爆发。
2、地震改变地形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卫星拍摄的照片。这是同一个区域不同时期拍摄的两张照片。可能不是很清楚,老师做一些大概的描述:这是蜿蜒曲折的河流,两边是高山,在高山的峡谷间是城镇与村庄。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两张照片上地形地貌有什么不同。
(河流堵塞;山体滑坡;村庄掩埋了,公路塌陷了。)小结:一句话,这里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是哪儿呢?(屏幕出示:四川省青川县)同学们应该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变化如此猛烈吧?(板书:地震)(课件:细节)
这次地震不但伤亡惨重,而且使当地的地形地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如:(课件出示)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到影响露出水面。
这次地震又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老师再来介绍一次地震:1920年,在宁夏的一个地方也发生了剧烈地震,地面出现了许多长达几米到几十米的裂缝(课件出示:裂缝),从山上崩塌下来的泥土、石块把长约2500米的河流堵塞,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湖泊(课件出示:湖泊),这就是由于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3、小结。
由此可见,每次强震过后,都会改变地球的地形地貌。你们还知道哪些因为火山爆发或地震而形成的地形地貌吗?(补充课件:富士山、唐家山堰塞湖、火山锥、断层)
三、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每年全球有震感的地震不少于上百次、火山不少于50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呢?
教师解释:科学家们对地震和火山都进行了跟踪调查。慢慢的他们发现这与地球内部运动有关。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课件出示)。地壳是有岩石组成。它包括岩层上面所有的陆地和海洋。我们人类及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生活在地壳上。往下是地幔。地幔主要有流动的物质岩浆组成,我们看到的火山爆发时的岩浆就是从地幔喷射而来。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课件出示: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及我们国家所在的亚欧板块。)这些板块就如同漂浮在湖泊上的树叶也在运动着,唯一不同的是运动很慢,我们不易察觉。这一学说称之为大陆漂移说。开始很多人质疑不相信。可慢慢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证据证明这一学说。(板书:大陆漂移说)
1、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现在我们来仰望一座高山。它是(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的山。瞧,科学家们在这作座高山上发现了什么?(出示:喜马拉雅上上发现的各种海洋生物化石。)
的确,许多证据表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你们推测推测:喜马拉雅山是如何产生的?
科学家们认为它是怎样产生的呢?请让我们关注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图上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他处在哪儿?(出示:地形图)
它正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师:注意这交界处。我们刚才知这两个板块是运动着,它们之间会发生(碰撞)碰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用挤压两本书做实验,发现两本书中间隆起了。)联系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两个板块碰撞,交界处就会抬升,隆起。(板书:碰撞高山)其实这个抬升过程是很缓慢的。是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壳运动才造就了今天如此伟岸的.高山。同学们相对于地震、火山改变地形的猛烈,这样的板块碰撞改变地形要来得(缓慢)。(在碰撞前加上缓慢一词)
根据科学家测定伟岸的喜马拉雅山现在每年还在以0.33——1.27厘米上升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印度洋板块还在撞击亚欧板块。)
2、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
了解了高山的崛起。我们一起到非洲大陆随同科学家预测这块神奇大陆的未来。
科学家们在卫星传来的非洲大陆照片惊讶的发现了一条大裂缝。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生:(读图及相关文字)在非洲大陆的卫星照片上,科学家惊讶的发现有一条大裂缝。纵穿非洲东部。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深达1000至2000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总长超过8000公里。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
科学家们把它称为地球的大伤疤。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裂谷呢?(原来大陆板块除了相互的碰撞,自身也会在岩石圈脆弱的地方产生分离。东非大裂谷就是一个典型。)也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吧。(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学生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那么预测一下,几百万年之后,非洲大陆会出怎样的情境?
(裂谷会更大。非洲大陆分成两块。)
师;老师告诉你们,你们很很能干,你们的预测和科学家预测几乎相同。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预测。(屏幕出示)
小结:大陆板块分离产生裂谷。那么在海洋深处板块分离会产生?(海沟)
(板书:分离裂谷、海沟)。这样的地形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是很(缓慢)的。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回味作文600字4
【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做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建构活动,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建构主义的科学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生与材料的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蕴含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也会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体现了“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理念,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
学生选用不同材料、宽度、厚度的纸横梁搭桥,进而在体验中分析可能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
学生根据现有材料(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2、3倍的纸条) 设计实验方案,并围绕着问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小组讨论法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注意事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四次用到小组讨论,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尤其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4.信息搜集法
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建筑科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思考工程造价的相关问题,这一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是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的。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对其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对工程与技术领域知识有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结构,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和应用。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在认知特征与思维水平方面:六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面: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横梁的材料、长度、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影响的前概念,这为本课中“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的推测、研究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已有的实验方法与技能方面:学生从五年级绿豆种子发芽实验开始,就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知道并理解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因此在本课的对比实验中,只要学生能识别变量,找到控制变量的方法,思考需要注意的问题,就能顺利开展实验。
在科学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在以前的科学实验中多次进行猜测、验证猜测的活动,已经理解了科学推测必须经过实验验证的道理,这为情感目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达成打下了基础。
在个体差异方面:由于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轮流担任实验操作员,所以他们在实验操作能力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基本能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在数据分析、科学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探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既能够大胆提出假设又能在探究中细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
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长度、宽度、厚度、材料不同的纸条若干
(2)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若干
(3)木块若干
(4)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若干
(5)垫圈若干
(6)KT板若干
(7)实验记录单
(8)小组分工:材料员、记录员、汇报员等
【教学过程】
一、科学视野:用“梁”、“柱”搭一座桥
1.出示两木块,介绍“柱”,再引出“梁”。
2.由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宽度、厚度、长度的梁做桥面,搭一座桥。你们的桥能承重吗?
3.承重时,横梁会有什么变化?(弯曲)
4.引出课题:抵抗弯曲。(板书课题)
5.科学中,我们一般把抵抗弯曲能力简称为抗弯曲能力。你们的这座桥抗弯曲能力如何?怎么测试一下?(添加重物)
6.学生汇报各小组桥梁的抗弯曲能力。
二、科学探究:探究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各组桥梁的抗弯曲能力相同吗?根据你们的观察,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长度、宽度、厚度、材料……)
2.建立假设:横梁跨度的确定还要考虑具体的地质、环境等因素,就同种材料而言,横梁能改变的因素是宽度和厚度。谁来说说,当我们增加横梁的宽度(或厚度)时,抗弯曲能力可能会怎样变化?
如何证明你们的假设?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出示木块、纸条、垫圈图片。
认识吗?
可以怎么用?
观察第二组材料,有什么发现?(摸一摸)
能用这些材料证明你们的猜测吗?
①改变条件:宽度、厚度。改变方法:替换不同编号的纸条。
②控制变量:对比试验,除改变条件以外的量都不变。
4.确定实验方案。
①将两木块对立作桥墩,保持一定距离。
②将纸条平放于两桥墩上作横梁,添加垫圈,观察横梁变化。
③继续添加垫圈,直至横梁刚好弯曲至桌面,记录数据。
④替换不同编号的纸条(只改变宽度或厚度),重复上述操作,边实验、边记录。
⑤整理材料,提交数据。
5.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
①控制变量: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用KT板上的标志线控制横梁跨度不变。
②操作要求:垫圈要轻轻地放在纸桥梁的中间位置。
③计数原则:纸桥梁碰到桌面就算塌陷,导致塌陷的最后一个垫圈不能算。
6.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实验所得出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增加宽度能提高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能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
7.思考: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观察横梁的横切面是什么形状的?怎样安放更好?能用材料证明一下自己的理由吗?(几乎所有的横梁横截面都是长方形的,而且都是立着安放的,也就是横梁的厚度比宽度大。可用冰棍木片、塑料尺子进行演示证明。)
三、科学延伸:工程与技术的涉猎
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增加横梁材料的用量,会增加成本。这也是通过增加厚度来提高抗弯曲能力的局限性。有什么方法在不增加横梁材料用量的情况下,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请同学们在课后利用相关书籍、网络资源对这一问题进行交流学习。
回味作文600字5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是分析我们的饮食是否科学;
二是了解我们的食物结构,学会合理搭配食物,并自己设计有益于我们健康的一日三餐:
三是讨论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
首先教材以组图的形式出现以肉食为主、以腌制食品为主、以油炸食品为主、以甜食为主等四种早餐配餐方式,意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探讨这四类配餐方式的价格改革缺点;通过以食物结构金字塔显示各类食物的相对比例,以资料卡的形式明确说明了食物摄取的比例,认识我们的食物结构和以正言语形式提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制定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来设计一日三餐。在学生对均衡饮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拓展活动自由活动,讨论饮料食卫生问题,开阔眼界,指导学生生活。
拓展活动中让学生编辑《营养与健康报》意引导学生综合自己所学知识,向身边的小朋友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加深对科学饮食的认识,并尝试用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
教具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3、饮食与健康
二、明确目标,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饮食习惯
师:谁能把自己的昨天饮食情况告诉大家呢?
教师提问的时候找两个极端的学生(胖与瘦)
生1:早餐,我吃的是火腿,午餐,有炸鸡还有酱牛肉,晚餐,红烧鲤鱼和炸肉。
生2:早上,我吃了油条两根;中午,馒头和油菜;晚上,花卷和西红柿。
生3:早餐一个鸡蛋和一个肉包,一杯牛奶;午餐肉炒茄子,凉拌夹角;晚餐一碗小米粥和清蒸鱼。
师:对上面3位同学的饮食情况,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生:我发现喜欢吃肉的同学比较胖,因为这样摄取到脂肪、蛋白质就比较多,一些维生素就比较缺乏,所以容易发胖。
生:我认为吃的食物种类多比较好,既有素的也有肉的,饮食才会比较科学。
生:如果只吃蔬菜和面食,一点肉也不吃不是好习惯,那样会营养不良的。
三、交流汇报,得出结论,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看来大家对饮食与健康都有起家哦,其实我们平时的饮食习惯有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饮食
生:平时我比较挑食,还爱吃零售
生:平时我总爱吃肉,妈妈说要多吃些蔬菜才健康
生:有些资料上说,早餐必须要吃而且要吃好。
生:我可喜欢吃麦当劳和肯德基啦,可是大众说,麦当劳和肯德基都是垃圾食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一些饮食习惯,从自身的许多问题入手,认识到同学们有一些饮食习惯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需要商榷和探究的。同时也对学生以前的一些科学饮食的知识整理、探究、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资料,找出科学的饮食结构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图和资料卡,对照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来
检验其饮食的合理性。也可以布置学生搜索一部分关于儿童健康饮食的知识和资料来丰富和完善,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师生小结:合理的饮食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如果分成10份,其中米、面食应占4份,蔬菜、水果4份,牛奶、肉、蛋、油应该占2份左右。脂肪、油类和糖类应节制食用。
设计一日三餐。
教师给每一组发食物图片若干。让学生合理地安排一下早餐、中餐、晚餐,并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餐。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专家建议,向学生提供营养餐:早餐,1杯牛奶+麦片+1个苹果;午餐,高蛋白食物为主+1份水果;晚餐,少油少调味为主+一份水果)
四: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一):自由活动,怎样做才会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科学健康饮食中,除了膳食结构要合理以外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健康?
学生猜测:应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师: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哪些方面?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生小结:
1、合理分配三餐。一早三餐的食量分配要适应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最好的分配比例应该是3:4:3。如果一天吃一斤米饭的话,早晚稳中有各吃3两,中午吃4两比较合适,切记还要不食早餐。
2、荤、素搭配。适当荤食中蛋白质、钙、磷及脂溶性维生素优于素食;而素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纤维素又优于荤食。所以,荤食与素食适当搭配,取长补短,都有利于健康。
3、不挑食、不偏食。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各种食物供给的,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品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单吃一种食物;不管吃的数量多大,营养如何丰富,也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因此,在饮食中,不可长期挑食或偏食。
4、不暴饮暴食。俗话说:‘若要身体好,吃饭不过饱’,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暴饮暴食不仅能破坏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急性炎等,而且由于隔肌上升,影响以及活动,还可诱发心脏等,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发生生命危险。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暴饮暴食。
5、注意不要食用不洁食品以及过期食品,注意饮食卫生。
(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今后将怎样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饮食?请同学们回家后对家里的饮食情况作一次调查,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
在家长的帮助下编辑《营养与健康报》 修改与补充
板书设计
3、饮食与健康
一 我们的饮食
二 怎样搭配食物结构才合理
回味作文600字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回味作文600字7
教学目标:
1.经历一次报告会上的发言活动。
2.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3.体验成功感和荣誉感。
教学准备:
1.在整个动物单元教学的3~4星期内,有意识,有计划地发现、安排、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动物的观察研究活动,并在学生的实际基础上,作好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观察记录。这节课的准备是在整个动物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2.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应该积极参与活动,并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在必要的时候,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察记录,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互动性,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3.请问你需要一份关于三年级学生观察小动物活动设计、观察记录和研究小论文的原创内容吗?
4.环境布置成新闻发布会,课前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适量安排发言学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学习活动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星期,同学们纷纷获得了许多有趣的发现和成果,我们决定举办一次新闻发布会,与大家分享“我的观察研究”成果。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了学校红领巾电视台的摄像师,将发布会录制下来,并选择一些内容播放给全校的同学观看。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才华。除此之外,老师将在这堂课中评选出表现最积极的小组。现在,让我们开始发布会,请主持人上场。
二、新闻发布会内容。
1.“送蚂蚁回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
☆第一位:随机挑选。
☆第二位:事先安排☆找两位同学发言的优缺点。
2.发布对其它小动物的观察和发现☆发布成员中插入事先安排人员。
☆请同学们评哪位同学发布的好,为什么?
3.提出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4.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5.展示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6.评选出优秀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三、动物单元小结。
同学们,刚刚的新闻发布会非常成功,老师真诚地向大家表示祝贺。但是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周围的小动物是否只有我们学习过的那些呢?尽管我们已经结束了动物单元的学习,然而还有无数其他小动物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和观察。如果你在课外做出了什么新的发现,希望你能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请直接回复你修改后的中文原创内容。
教学建议:
1.在教授动物单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发现、安排和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型动物观察研究活动。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多样化且丰富层次的观察记录。
2.教师应该亲自参与活动,亲身积累第一手资料,必要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成果以及记录。
3.课前了解学生学习研究情况,收集一些较好的观察记录、研究小论文等。
回味作文600字8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会书写完整的食物链。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2、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2、在交流中形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能正确书写完整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
1、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2、能书写完整的食物网。
教学过程
一、动画故事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大自然,开启我们的发现之旅。仔细看,下面的视频中发生了什么?
(师播放视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学生观看视频)
师问:大家能看出来是个什么故事吗?
(学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在这个成语故事里,谁在吃谁?谁又被谁吃?
(学生回答)
师:为了表述的方便和统一,我们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来表示一下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谁再来说一说?
(生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再来表述,师进行板书:树→蝉→螳螂→黄雀)
二、谁被谁吃(认识食物链)
师: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它们一样,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这样的例子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
(师课件出示蔷薇花丛里的.几种生物图片:蔷薇花、蚜虫、瓢虫、小鸟,让学生认一认)
师:老师这儿有四张表示它们的卡片,请四名同学到前面来,每个同学手持一张卡片,代表这种生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位同学如果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来排列,怎样站才合理?
(找学生来排排队,并让学生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的关系。师板书:蔷薇花→蚜虫→瓢虫→小鸟)
师:生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像什么?(生:链条)
师:所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课件出示食物链的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很容易的找到了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我们再增加一下难度。(课件出示课本12页花丛中的生物: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师提问:在这些生物之间谁被谁吃?有哪几条食物链呢?请你找一找。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一一作出板书)
师:观察一下这些食物链,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食物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同桌讨论,找出食物链的特点,汇报交流)
师小结: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师:哪些是绿色植物呢?(生说:花、草、树木等)
师: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生物学上就把它们叫做——生产者。(板书)
动物自己都不能制造食物,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呢?——消费者;各种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都是消费者。
(课件出示: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师: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
(指名回答)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师:在田野里有许多生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师:在这张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呢?
(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这张图片,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剪头了。画完以后,数一数自己画出的食物链有多少条。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了多少种食物。
(学生找食物链,画箭头,展示并汇报交流)
师总结: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四、分角色表演(体验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师:老师这里有田野里13种生物的头饰,我们找13个同学来分角色表演几个情境:
(1)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蛇肉,有一天蛇群遭到人类攻击,被大量捕杀。请扮演蛇的学生使劲拉扯,请其他生物们体验你有什么感觉?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
(2)因为蝗虫会使稻谷减产,人们痛恨蝗虫,把大量的化学药品撒到蝗虫身上,不幸,蝗虫全部被消灭了。请蝗虫退场退出游戏,则你饰演的这种生物会出现什么状况?
(学生表演、交流体会)
师总结: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五、课外拓展
如果是你,你打算如何防治庄稼地里的虫害和鼠害?
回味作文600字9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准备工作,请你们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样品,不知道你们的收获怎么样?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了的土壤?你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
(学生把从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
〔让学生用各种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对土壤进行捏团、颜色、颗粒大小、气味、加水搅拌后沉淀等比较,〕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师:刚才,各小组同学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不同土壤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你能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
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老师在学生汇报结论时进行归纳,在归纳中得出“人们习惯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沙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壤土。(课件出示)板书
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
师:根据含沙量的不同,人们把土壤分为了三类,你猜一猜这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其它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你们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1、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
2、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土壤:
保水性(强、弱)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
师:从实验中我们知道,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每种他们不同的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师总结:由于砂质土的含砂量多,颗粒大,所以它的渗水性就强,而渗水性强的土壤它的透气性也强。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透气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课件)
(三)展示交流活动:玩一玩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土壤。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观察一下你自己带来的土壤,根据含沙量的多少看看它们属于哪一类的?
学生活动。
(四)拓展创新
1、土壤分为哪几类?
2、谈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知道了土壤可分为三类: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回味作文600字10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是找物体的相同点。
【学案】
《2分类》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看书55页,试给植物的果实分类:
2.什么是分类?
3.给事物分类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二分法分类?
5.看书58页,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6.看书,了解“双名法”分类方法:
7.看书,想一想,是怎样用“双名法”来给东北虎分类的?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到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运动装在商场的几楼卖?怎么知道的?(标志牌————广告牌————分类牌)
2.商场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
3.看标志牌,商场的标志牌是按什么给商品分类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二、尝试分类,认识分类分法和分类的意义
1.试着给植物果实分类,思考: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2.汇报交流
(1)怎么分类的?
(2)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3.阅读(书55页):关于分类、分类意义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三、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
(一)按相同点分类
1.看书56页,给手指纹按相同点分类。
2.汇报交流:
(1)分哪几类?
(2)为什么这样分?
3.看图,找一找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4.汇报交流:
第一题:这类奇怪的海洋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题:这些海洋生物不是它们家族成员,为什么?
第三题: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第四题:描述这类海洋生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1)形体:多边形。
(2)色彩:都是绿色。
(3)腿:六条腿。
(4)六条腿的方向一样。
5.总结:
按相同的一个特征或相同的几个特征来分类,这是一种分类方法。
(二)按二分法分类
1.阅读书57页,说说什么是二分法?
2.关于多极二分法,你有什么不懂的?
3.分组讨论:看图,找出二分法的依据。
4.汇报交流:
(1)卵生————胎生
(2)飞行————游动
(3)四腿————两腿
(4)两栖————水生
(5)家养————野生
5.小结: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这种方法叫多极二分法。分别找出两类的特征,有相同或相同特征的为一类。
6.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7.汇报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有生命————无生命
(2)有时间————无时间
(3)单票————套票
(4)齿孔度数
(5)外形规格
(6)发行日期等等
(三)“双名法”
1.阅读书58页资料,思考:什么叫“双名法”?
2.说说你对“双名法”的理解。
(1)属名,该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相当于你的姓。
(2)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相当于你的名字。
3.看图,说说是怎样用“双名法”给东北虎分类的?
都是动物→→→都有脊椎→→→都哺乳→→→都食肉→→→都有猫的形态→→→都是虎属→→→东北虎是虎的一种
4.小结:
“双名法”分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按属和名来分类,先属最后名,有姓————属名,有名————名字,
四、总结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相同点分类
(二)按二分法分类
(三)“双名法”
2.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五、作业
1.考一考爸爸或妈妈,请他们来给事物分类,你做老师,给他们评分。可用书上的题目,也可自编题目。
2.完成实验记录。
回味作文600字11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 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回味作文600字12
小学科学教学的心得体会《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
《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你们真棒!”。“你们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我都要向大家学习了,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更多的自然科学问题”这些语言的肯定与鼓励,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学探
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回味作文600字13
教学背景:
本课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水的科学》中的第一节课,介绍的是水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
2.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并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性质,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2.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进一步认识水是怎样的液体。
教学方法:
在学生已有的用感觉器官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微课课件,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猜测、探究等活动,发现水的基本特征,初步得出结论,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分析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液体与固体
1.教师倒水时故意洒一些,赶紧找抹布——怕水流了——引入液体与固体的概念。
2.同位交流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液体,哪些是固体。
二、找“水”
1.教师出示装有水、白醋、糖水、果汁的四只水杯。
2.由于有些学生家里没有网络,所以首先播放微课视频,同时请两位在家里做过的同学演示操作,其他学生直观获取本节课的重点,进行自学。
三、描述“水”
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2.各小组汇报,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发现。
3.你们能否对水的特点归纳一下呢?
4.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像水这样搅起来有泡泡,还有旋涡,又没有固定形状的?
5.学生举例。
6.你们知道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物体吗?
7.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海水、鱼塘里的水、矿泉水、想了解它们吗?
8.老师会分给各组一份这样的一些水,希望每组都能像刚才那样仔细地去观察这三种水,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就是有些水大家并不太熟悉,能不能直接去尝它们的味道?
9.各组派一名学生领材料。并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新发现。
11.刚才大家发现了这三种水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它们和自来水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吗?
四、总结拓展,畅谈感想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想研究什么?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能有这么多的发现吗?
3.提出希望今后大家都能保持这种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回味作文600字1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4-5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数数量是10的物体,会读会写数字10,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的组成。
2.培养学生眼、脑、口、手协调活动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4.结合主题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教学设想: 1.通过观察主题画、拼摆图案,"苹果"连线等创造美的氛围,通过积极的即时评价和活动,沟在通师生情感,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愉悦的课堂物化环境和人际环境。
2.以操作为认知的突破口,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合理增加教学厚度,渗透有关数轴和数物、数形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10的组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有序的分解10。
教具准备:
主题画、小圆片、小红花、计数器、小棒、投影片、五角星图、梨子图片、贴在小黑板上的苹果图片(图上有数)
学具准备:
直尺、10朵小红花、10根小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导立美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对,10月1日是国庆节,今年国庆节天安门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非常热闹,大家想看看节日的天安门是什么样的吗?(出示主题画)引导学生观察红旗、灯笼的数量(8),每幅标语的字数(9),几位小朋友、几个汽球(9)。教师拿一张带汽球的小朋友图片边跑边说,又来了一个小朋友,她手里也拿了一个汽球(贴上画面),现在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几个汽球?(10)
板书:10的认识
你能用10说一句完整的话吗?
二、建构认知,操作立美
1. 初步认识数字10。
(1)领读10。
看看10和我们前面学的0-9有什么不同?
(0-9是一个数字,10是两个数字组成)
(2)请同学们拿出10朵小红花,摆成好看的图案。(巡视时发现不同图案,有选择地上黑板摆。然后小结:同学们经过动脑摆出了许多好看的图案,老师也来摆几种。
老师今天带来了10朵小红花,准备奖给那些守纪律、肯动脑的同学。
2.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先拨9个,再拨1个。"一共有几个珠子?""10个珠子怎样得来的?
(2)拿出直尺。我们数数,从哪个数字开始数?(0是起点)
从0到9有几个数字?(10)第10个数字是几?(9)找到10,9和10的顺序是怎样的?(9在10前面,10在9后面)
谁能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遍?
(3)幻灯出示:按顺序填数。
①5口7口口口
②口9口口6口口
2. 比较9和10的大小。
贴第一、二幅五角星图,板书:9 10
9和10谁大谁小?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左手中、食指叉开示"〈")
出示第三、四幅五角星图,板书:10 9
10和9用什么符号连接?(右手中、食指叉开示" )" )
10还可以比哪些数大?(10比0→9中的每一个数都大)
4.教学10的组成。
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边摆边轻轻地说组成,教师巡
视指导。)
指名学生回答,你想出几种摆法?怎样摆又好记又不会漏掉呢?(按顺序)
10 10 10 10 10
即↓↓↓↓↓↓↓
9 1 8 2 7 3 6 4 5 5
5 教学10的写法。
投影片示范,10由两个数字组成,所以写时占两格。第55页书写格学生先描后写。
三、游戏巩固,合作立美
1.对口令。男:我说7。女:我对3。同位合:7和3组成10。(同时手指表示)
2.找朋友。
请10位同学到讲台前来,每人一张写上数字的梨子图片。(叫了7名同学后问:"我还要叫几名同学"?)分成二组,1--5一组,5--9一组。
手拿"1"的说:"我是1,谁是1的好朋友?"手拿"9"的同学迅速跑到"1"旁边,"我是9,9是1的好朋友。全班齐答:"对对对,
请上位",两人握手上位。
四、练习反馈,成功立美.
(1)第55页"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在数轴上填数,练习数序。
第2题让学生用线连出组成10的两个数。教师巡视指导,请学生板演。(小黑板上贴有写上0-9的一个重复数字5的苹果图片)
(2)幻灯片出示练习题。填"〉"、"〈"号
口〉8 口〈10 口〉9
五、课堂小,整体立美。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老师拿出一个写有0的纸片说:"我是0,谁是0的好朋友?"学生讨论回答,"我是10,10是0的好朋友"。师说:"对对对,老师和同学是好朋友"。
板书设计: 10的组成.
浅议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兼评吴晓秋老师的"10的认识"
周新高 (安徽省绩溪县实验小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体现美的因素,以充分展示美的丰采,发挥美能效应,以美激趣,以美促智,以美育德,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智育、德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刨设情境一一学生在羹的氛围中萌生兴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动形象性正契合了儿童学习时的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美的典型环境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本课教学时,吴晓秋老师创设了如下情景:以国庆阅兵典礼和天安门主题画面导人,通过灯笼数、红旗数、标语字数复习8、9,在9个小朋友放飞9个汽球的基础上,跑来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个汽球,自然导出新知,接着鼓励学生说说身边数量是10的事物(我有10只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认识10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拼摆,教师补摆,用学具小红花摆出三角形、圆形、四方形、梅花形图案;10的组成连线练习,把数写在红红的.苹果图上。这些画面、图案和教师简洁美观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优雅大方的仪表,和图文并茂的教例,构成一个动态组合,优化了课堂的物化环境。学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围中,必然会产生愉悦之感。这种情感体验对心灵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一学生在美的情意中学会学习。
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学习中的理解,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变抽象为直观,为理解架桥铺路,更因为手口眼脑的协调动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极大地激活了思维,使学习成为-种和谐活跃的身心运动。本课中拼图案、摆小棒、比大小、对口令等系列活动,对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在活动中的受益也绝不仅仅是10的认识这点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还有效地运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游戏"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课活动推向高潮。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评价-一学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断上进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也是沟通师生情感,达到共鸣,进而营造舒心、宜人的课堂人际环境的重要手段。吴老师承续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以小红花、红五星、鼓掌等,对思考、操作、书写、纪律各方面进行即时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喜悦,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美育是心灵的体操,美可以导真启智,引善育德。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要求教师,不要把科学知识讲成冷冰冰的真理,要与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同时,受到美的陶冶,获得愉快的审美体验。
回味作文600字15
《大脑》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体的“司令部”》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脑的形态,体验大脑的功能来理解大脑是名副其实的“指挥中心”。
大脑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看似熟悉,但又陌生。这一教学内容需要用“解暗箱”式课型来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目标,我们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记忆力游戏——引出有关大脑的话题;通过观察图片、对模拟实物的探究了解大脑的形态;通过病理分析、体验活动体会大脑的功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对大脑的保护。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解暗箱”的教学手段,运用实物模拟、图片、病理案例、体验活动等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大脑的形态和功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脑有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大脑的重量约占脑重的.80%左右;大脑的体积约是自己两只拳头握起来的大小;大脑的表面有沟回;大脑的软硬程度类似豆腐的软硬程度。
◆ 大脑具有感觉、运动、语言、情绪、记忆、分析和推理等功能;大脑对人体是一种交叉管理。
◆ 大脑和其他器官一样需要保护;
探究能力:
观察:通过对图片和实物的观察认识大脑的形态;
推理:通过对病理案例、体验活动的分析推理大脑的功能;
解释:能够对本研究中搜集到的相关证据作出合理解释。
科学态度:
主动增强保护大脑的意识,掌握一些保护大脑的具体措施。
尊重生命。
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大脑的形态;体验大脑的主要功能。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有关大脑的话题
1、全班玩记忆力游戏。
2、引出问题:你是靠什么记住它们的?
3、大脑在什么位置?(用双手去比划)
关于大脑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观察图片和所提供的模拟实物----认识大脑的形态
1、教师出示图片:认识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其中大脑位于脑的顶部,占脑重的80%。
2、大脑有多大呢?(双手比划成拳)双手握成拳,人脑比这个要大一些。
3、还有很多的信息,仅通过看图片是没办法知道的。
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动物大脑来观察?
为每组同学提供一个与人脑比较相似的猪脑(切除了小脑和脑干的)。
可以观察到什么?
认真观察猪脑,完成实验记录。并思考脑表面为什么要这样“凹凸不平”?
小组观察并记录。
汇报、交流。
颜色、左右两半球、软硬、沟回
三、体验活动和分析病理案例-------认识大脑的功能、感受大脑对人体的交叉管理
1、全班活动:四次画“6”游戏。
2、思考:这些活动都是大脑在指挥我们,可为什么前3个比较简单,第4个比较困难?
3、分析病理案例,总结大脑对人体的交叉管理。
4、教师提出:“大脑具有哪些功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出示大猩猩的研究视频,分析大脑的功能
出示切丝的病理,分析大脑的功能
总结大脑的功能
四、结合生活实际谈保护大脑得措施
1、大脑掌管我们的运动、语言、听力……,这么重要,我们要怎样注意保护呢?
2、为了保护重要而又柔弱的大脑外,包裹着一层坚硬的头盖骨,而且你发现颅骨是什么形状的了嘛?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嘛?
3、我们在日常生活运动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回味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叙事作文:回味11-14
回味作文(精选46篇)03-11
回味初三作文11-02
回味作文300字(经典)02-05
回味作文300字10-24
回味忆事作文03-06
回味初二作文11-28
回味作文600字07-20
以回味为话题的作文01-30
回味作文400字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