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作文

时间:2022-07-01 14:04:59 高考作文 我要投稿

谈高考作文集合六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高考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高考作文集合六篇

谈高考作文 篇1

  历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尽管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的思维导向不外以下三种:即哲理性、现实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训练指导应紧紧围绕这三性去开展。

  一、题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和1995年的《鸟的评说》的寓言故事,都渗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蕴含着一种朴素浅显而又深邃的哲理,这个哲理没有超过考生的生活知识及理解能力所达到的范围;《鸟的评说》同样涉及到哲学范畴的问题,潜伏着生活中深层的课题,即全面地看待人与事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平时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和联系性,并以小见大,见微而知著,掌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基于上述认识,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曾拟了以下题目:《从<项链>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刻舟求剑>中得到的启示》切忌形而上学看问题;《从<落叶>中悟到的》见微而知著;《中国青年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学会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题目富于现实性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很多要求考生能对生活、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有的由自然现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现象过渡到社会问题,有的从寓言故事引发出社会弊病,有的从生活琐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课题。而且命题涉及到的各种门类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题是关于三废治理问题,涉及到环卫方面的知识;1986年作文题触及到林业、气象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1990年的就一对孪生姑娘对玫瑰园的不同看法,写一篇议论文,联系到如何看待社会本质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问题;1994年的《尝试》,辐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识及悟出诸多的人生真谛。所以,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帮助学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采撷生活中丰富的素材,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现实生活。并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读书、多看报,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使之写作视野极度地开阔起来。

  三、题目的.极大可塑性首先是内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浅,取材极其广阔,不必临场搜索枯肠。例如1988年的作文试题为《习惯》,这是继1982年之后的又一次直接命题作文,它尽管是采取了我国传统的命题方式,但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其外延极为广阔,考生既可以写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写社会、民族,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既可以写日常生活中浅表性的问题,也可以触及社会中较深层性的重大命题;既可以大胆地抨击传统的陈规陋习,也可以讴歌赞美时代的新风;既可以透视社会的焦点问题,也可以赞颂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因此,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题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驰骋自己的笔墨,以达到淋漓尽致的吞吐,无拘无束的歙张。其次是表达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行文体裁可以不拘,可以议论为主,也可以夹叙夹议,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至于如何运用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布局谋篇,便待考生随心驾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寓言诗《鸟的评说》,这是一种一题多体,一题多向的设计,也是一种多层次的写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体中,从不同的角度尽情挥洒,驾轻就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写作才能。

  基于这样,高中毕业生的作文训练,就必须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要让学生触及各种文体。既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又不能忽视形象思维;既要培养顺向思维,又要倡导逆向思维;既要培养实体思维,又要注重空间思维。平时要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散文等文体的训练务必强化,作到一专、二博、三活,才有希望达到成功之彼岸。

谈高考作文 篇2

  两位老师的观点都很新颖,也谈得很有道理,确实切中了目前高考作文中一些问题的要害。但我认为,高考作文自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从高考的角度来认识高考作文,而不能以自由的生活作文的眼光来看待高考作文。在此,我也想谈谈我对高考作文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高考作文与科举取士

  谈到高考作文,很容易让人想到古代的科举取士。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基本采用的是一文定终身。关于这种形式的好坏,在语文界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形式好,能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人认为因为存在着评分上的不公正性,不宜过多地夸大作文的选拔功能。到现在呢,又衍生成高考语文试卷中究竟该不该加大作文分数,更有甚者甚至引发了高考语文试卷中还要不要作文题的争论。《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高考写作吗》一文中就说到:“为什么不少发达国家因为(作文)缺少客观性的评价而不考作文,为什么我们的近邻——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色的日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考场作文并不给予评分,在同等情况下翻出来以供参考,这恐怕是工业社会对写作内容、方式、数量的要求与农耕时代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吧,老师笔记《漫谈高考作文》。”我认为,也不应该把高考作文一棍子打死,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取消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高考作文自有其选拔功能,我们就拿走向极端的古代科举“一文定终身”来说,它不也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吗?中国古代出名的文人里,多数还是通过这条路走出来的,你敢说他们就不是人才吗?当然,你完全可以说,是人才,无论采用哪种选拔方式都可以脱颖而出,既然这样,我们还要现在的高考干吗?我并不是替科举取士辩护,我们现在的高考也并非科举取士,我也并不是说现在的高考就没有问题,包括高考作文我也认为应该改革,只是作文,至少在目前,还自有其选拔功能,不宜完全否定。

  客观辩证看待目前高考作文

  应该说,恢复高考以来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断尝试的道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各领风骚好几年,发展到现在,应该说呈现出来的是百花齐放的局面。我认为,出题人也算绞尽了脑汁,每年出完题以后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批评和指责。而社会呢,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因为只有批评和指责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我没有人云亦云,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我也并不认为高考作文题不可以批评和指责,我只是想说,不要动不动就采用全盘否定的手法,高考出题人对自己出的题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有他们的想法。

  我认为,目前高考作文的症结还主要表现在命题的倾向性上,它直接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在作文题的`原材料部分,几乎都有“明显”的审题倾向性,这很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也许才是造成《高考作文:你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一文中所说的“语言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借历史故事说事的文章得高分”、“玩弄技巧、胡编乱造的文章得高分”的根本原因。因为学生根本就不再需要花太多的工夫去审题立意(材料里面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应该往哪方面写作),只需要“玩弄”点小技巧就可以轻松地得高分,他为什么不这么去做呢?可以这样说,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考作文题都在漠视对学生思维的考查,富有思辨、争论价值的作文题如凤毛麟角,学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小花样,堆砌点历史的或现实的材料,去阐发一通出题人已然给出的思想,就可以赢得高分。这当然直接违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

谈高考作文 篇3

  文章摘要:灵活多变,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训练例谈作文小猴、小鸟、小鱼听见了,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动物们一拥而上,终于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们欢快地嬉戏,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小猫有一对黑黑眼睛,就像黑宝石一样美丽,小小的鼻子湿漉漉的,尖尖的耳朵总是竖着在听周围的声音,小猫有一张可爱的嘴巴,两边长着三根胡须,爸爸说那是用来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间的毛发特别的亮。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构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如,要表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这个中心意思,可以这样写——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没有群峰,就像山川内没有飞瀑,就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反向强调)

  五、巧用仿拟。

  仿拟,即仿照、摹拟。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试时不要忘了借鉴、仿拟。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学生,敢于购买各种资料,敢于要求更多的作业,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师为本,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升学率,仅给学生们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这样的空白中,又给人感到无奈,维持着这所谓的学生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周波《为了鼻梁上的眼睛》)

  很明显,这段文字,完全仿拟了课本中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毕肖,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六、运用层递。

  即层层深入,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使之层次分明,有力度,有气势。例如: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使文采焕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挂一漏万,大家可以自己借鉴和不断总结,以求写出更好的文章。

谈高考作文 篇4

  摘 要:从高考作文的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构思精巧四个方面,简要阐发了高考作文的创新要领和获取高分的诀窍。

  关键词:立意;见解;材料;构思

  作文的创新,是高考要求的一大亮点。它重在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教育观,更体现了高考人才选拔的特殊性和必要性。高考作文的创新主要包括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和构思精巧四个方面,以下逐一阐述。

  一、立意新颖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记叙类、抒情类文章的.主旨或中心)。立意新颖,也可说是“立意高远”,即“站得高看得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摒弃平庸或一般,做到与众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具体的办法:或借助想象,展开联想,创造新境界;或借助理性思维,写出思辨色彩,拓展新视野。做到了这些,文章的立意就显得境界高,新颖而大气,这是评价一篇优秀作文的一大亮点所在。

  二、见解独到

  “见解”,一般是指议论文中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提出的论点(在记叙类或抒情类文章中可理解为作者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见解独到,即有个人的独特理解和看法。要做到这一点,要么考虑与众不同的角度,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写出新意;要么借助逻辑推理(类推事理),阐明观点,得出新观点。这一点,是评价一篇成功议论文的出彩之处。

  三、材料新奇

  “新奇”,就是新鲜(时间离现在很近)而又特殊(少见)。要获得这一类材料,重在平时积累。首先要广泛地阅读(包括收看影视剧等),其次要精心筛选那些富有时代感、给人眼界开阔的材料(含家庭、学校、社会、艺体、时事等)。拥有了这些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实际上就拥有了写作资源,甚至拥有了写作欲望,因为这些材料本身就涵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本色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四、构思精巧

  “构思”,就是对文章思路的构想设计;“精巧”,就是别致巧妙。文章构思的精巧表现为:或标题的创新(巧用比喻、拟人、诗句等拟题),或情节的曲折有致(有波澜、有伏笔等),或结构的出新(开头、结尾的照应,中间的过渡等);或文章技法上的模仿——创新(在模仿中翻新)。要做到这些,重在平时不断地训练和积淀,多读范文,在读中体会;在读中仿写;在仿写中创新。做到了这些,其实就已经把握了文章的内在结构(线索和思路)和外在形式(结构和层次)。

  以上四个方面涵盖了作文创新的基本内容,高考作文的创新亮点加分也莫过如此。只要掌握了作文创新写作的基本要领和规律,平时加以练习,持之以恒,我想考生在高考场上一定会夺取高分的。

谈高考作文 篇5

  1、命题性质:关系命题。要讲清感动与出发的关系。

  2、主语的补足:可以是大家,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特定的人、特定的群体、特定的事情。

  3、感动与出发的关系。感动是前提,出发是结果;感动是内在的,出发主要是外在的。

  4、词语的.推敲:感动是感悟的,也可以是外在引起的。出发,可以是观念的出发,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的出发,也可以是行动的出发。回报社会、关爱他人、立足本职、健康心理都是它的内涵。带着,有时时提醒、时时鼓励的意思。

  5、感动与出发的内容比例。学生可能认为出发是个起始性的词语,因而这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大部分内容放在感动上,比例失调。最保险的办法是感动和出发交替出现,融为一体,互相作用。其实,出发在这里已经是行动的代名词,包括了行动的过程。

  6、定势思维的干扰。平时写惯了“感恩”之类的话题,结果不动脑筋,生搬硬套。没有把重点放在出发上,偏题了,也偏离了出题者的意图。因为人类任何思想的结果在于行动。

  7、表达方式,最好是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散文,议论文次之,说明文难度较大。

  8、思维方法——收放结合。放,就是联想。联想人:家人、友人、师生、各行各业的人;熟人、陌生人;领导、群众;健全的人、残疾人;伟人、凡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大人、孩子;男人、女人……。联想事:雪灾、奥运、震灾、一件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令人感动的小事……联想物:天地万物为我所用,供我生存,可歌可泣。放,就是所有的段落、所有的文字、所有的材料都要百川归海,回归一个中心,否则就是一堆砖石的堆积,不等于一座精美的楼房。

  9、超凡脱俗难。雪灾、震灾可写,写的人肯定多,但是写出新意难,如何以小见大或另辟蹊径,那就要动动脑瓜了。

谈高考作文 篇6

  有人说,历年来高考作文的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确实,试题要求也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这个“宽泛”,大概就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过去每年要求考生要紧扣命题,现在这样一“淡化”,确实能给考生的作文水平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也能起到“不拘一格”选人材的作用。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淡化”可能会产生漏洞:许多考生在考前已作好充分准备,背熟了二三十篇范文,因为审题、扣题的淡化,学生就可以搬出准备好的范文,稍微来个改头换面,就套上近乎了,投机取巧就可以得逞了。比如有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豆角月亮》,阅卷老师欣喜非常,打它个满分(60分),到后来才有人发现,是“克隆”《故事会》上的《弯弯的月亮》的。又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缺口》,竟是套袭新概念大赛作文《缺口的苹果》的。这种套袭现象不少,但发现的总是少数,很多都被投机取巧得逞。所以,我认为这样淡化审题与扣题是否好,是很值得讨论的。

  当然,允许“淡化”是高考出题者的`事,而我们考生切不要把“淡化”变作“无化”。像开飞机,总得要顾及航线与目的地,写作文总还是有一个范围。考生假如认为“淡化”审题扣题了,就信马由缰,随意下笔,就可能写出偏题离题的作文,阅卷老师就可能判你的作文为“四等卷”。“淡化”,是有限度的,考生一定要重视,要思考清楚命题的限制,考虑好命题的限制与开放范围的关系,不要自己不思索地来个“淡化”,像断线的风筝乱飞起来。

  另外,我想谈一个该“淡化”的问题。从二十多年高考作文题目来看,出卷者好像尽量回避社会的热点问题,几乎没有一次出的作文题目是直奔政治热点问题的。又,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几乎给考生提供了宽泛的写作自由。而很多考生却有这么一个特点:喜欢去写大题材,去聚集社会热点、焦点。就因为有宽泛的写作自由,因此一提笔,脑子很快就联想到社会的热点、焦点。比如谈香港回归、北京申奥、加入WTO、反腐倡廉。这种写法已成为有些学生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写,才显出觉悟高,思想好,作文才可得高分。其实,这样写是不那么好的,是很难得高分的。因为学生还比较幼稚,政治思想水平还不高,谈这些时政问题往往谈得不全面,谈得不深透,许多学生仅只写些常用的套话,有些学生甚至写出提法上的偏差与观点上的错误(出现观点、提法上的错误,就得判低分了!)。所以,我的想法,考生在作文中对政治热点的问题要“淡化”,能回避的还是回避好,一是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很难说得头头是道,很不容易拿高分,又容易出差错,出差错就非常糟糕。

  我想,还是写写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为好。千万不要以为写小人物、小事情是低格调。“一枝一叶总关情”,身边的人与事,是平时生活中有深切体验与感受的。写起来轻车熟路,便于表达真情实意,也会更加生动感人。写小人物、小事情,也只要平平常常地去写就是,不要有意来个“小题大作”,或有意来个“小中见大”,不要什么都来个政治化的大理念,有些考生为了“思想美”,就编造不合生活情理的故事,有意拔高人物。那么反而给人失真失实的印象。过分追求“思想美”,一定会出现豪情壮语多,空话套话多,而真情实意少,给人的印象就是虚情假意、做作、不自然,这样也就很难得高分了。这么多年出卷者不涉及国内重大事件,大概也是为了避免一些学生猜题押宝。我想我们考生最好自己不去强化时政意识,在作文中淡化时政意识,还是有好处的。

《谈高考作文集合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谈高考作文】相关文章:

谈文品与人品高考作文01-26

关于谈高考作文(通用6篇)01-17

阅卷专家谈高考作文:五大失误将阻碍作文高分作文12-18

李清照的高考作文-高考作文04-12

高考作文600字-高考作文04-12

高考作文指导:如何构思高考作文?04-04

【精选】高考作文07-13

精选高考作文07-13

高考作文07-13

谈友谊作文11-30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谈高考作文集合六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高考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高考作文集合六篇

谈高考作文 篇1

  历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尽管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的思维导向不外以下三种:即哲理性、现实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训练指导应紧紧围绕这三性去开展。

  一、题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和1995年的《鸟的评说》的寓言故事,都渗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蕴含着一种朴素浅显而又深邃的哲理,这个哲理没有超过考生的生活知识及理解能力所达到的范围;《鸟的评说》同样涉及到哲学范畴的问题,潜伏着生活中深层的课题,即全面地看待人与事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平时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和联系性,并以小见大,见微而知著,掌握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基于上述认识,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曾拟了以下题目:《从<项链>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刻舟求剑>中得到的启示》切忌形而上学看问题;《从<落叶>中悟到的》见微而知著;《中国青年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学会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二、题目富于现实性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很多要求考生能对生活、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有的由自然现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现象过渡到社会问题,有的从寓言故事引发出社会弊病,有的从生活琐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课题。而且命题涉及到的各种门类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题是关于三废治理问题,涉及到环卫方面的知识;1986年作文题触及到林业、气象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1990年的就一对孪生姑娘对玫瑰园的不同看法,写一篇议论文,联系到如何看待社会本质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问题;1994年的《尝试》,辐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识及悟出诸多的人生真谛。所以,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帮助学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采撷生活中丰富的素材,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现实生活。并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读书、多看报,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使之写作视野极度地开阔起来。

  三、题目的.极大可塑性首先是内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浅,取材极其广阔,不必临场搜索枯肠。例如1988年的作文试题为《习惯》,这是继1982年之后的又一次直接命题作文,它尽管是采取了我国传统的命题方式,但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其外延极为广阔,考生既可以写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习惯,也可以写社会、民族,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既可以写日常生活中浅表性的问题,也可以触及社会中较深层性的重大命题;既可以大胆地抨击传统的陈规陋习,也可以讴歌赞美时代的新风;既可以透视社会的焦点问题,也可以赞颂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因此,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题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驰骋自己的笔墨,以达到淋漓尽致的吞吐,无拘无束的歙张。其次是表达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行文体裁可以不拘,可以议论为主,也可以夹叙夹议,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据,言之成理即可。至于如何运用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布局谋篇,便待考生随心驾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寓言诗《鸟的评说》,这是一种一题多体,一题多向的设计,也是一种多层次的写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体中,从不同的角度尽情挥洒,驾轻就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写作才能。

  基于这样,高中毕业生的作文训练,就必须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好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要让学生触及各种文体。既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又不能忽视形象思维;既要培养顺向思维,又要倡导逆向思维;既要培养实体思维,又要注重空间思维。平时要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散文等文体的训练务必强化,作到一专、二博、三活,才有希望达到成功之彼岸。

谈高考作文 篇2

  两位老师的观点都很新颖,也谈得很有道理,确实切中了目前高考作文中一些问题的要害。但我认为,高考作文自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从高考的角度来认识高考作文,而不能以自由的生活作文的眼光来看待高考作文。在此,我也想谈谈我对高考作文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高考作文与科举取士

  谈到高考作文,很容易让人想到古代的科举取士。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基本采用的是一文定终身。关于这种形式的好坏,在语文界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形式好,能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人认为因为存在着评分上的不公正性,不宜过多地夸大作文的选拔功能。到现在呢,又衍生成高考语文试卷中究竟该不该加大作文分数,更有甚者甚至引发了高考语文试卷中还要不要作文题的争论。《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高考写作吗》一文中就说到:“为什么不少发达国家因为(作文)缺少客观性的评价而不考作文,为什么我们的近邻——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色的日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考场作文并不给予评分,在同等情况下翻出来以供参考,这恐怕是工业社会对写作内容、方式、数量的要求与农耕时代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吧,老师笔记《漫谈高考作文》。”我认为,也不应该把高考作文一棍子打死,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取消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高考作文自有其选拔功能,我们就拿走向极端的古代科举“一文定终身”来说,它不也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吗?中国古代出名的文人里,多数还是通过这条路走出来的,你敢说他们就不是人才吗?当然,你完全可以说,是人才,无论采用哪种选拔方式都可以脱颖而出,既然这样,我们还要现在的高考干吗?我并不是替科举取士辩护,我们现在的高考也并非科举取士,我也并不是说现在的高考就没有问题,包括高考作文我也认为应该改革,只是作文,至少在目前,还自有其选拔功能,不宜完全否定。

  客观辩证看待目前高考作文

  应该说,恢复高考以来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断尝试的道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各领风骚好几年,发展到现在,应该说呈现出来的是百花齐放的局面。我认为,出题人也算绞尽了脑汁,每年出完题以后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批评和指责。而社会呢,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因为只有批评和指责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我没有人云亦云,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我也并不认为高考作文题不可以批评和指责,我只是想说,不要动不动就采用全盘否定的手法,高考出题人对自己出的题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有他们的想法。

  我认为,目前高考作文的症结还主要表现在命题的倾向性上,它直接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在作文题的`原材料部分,几乎都有“明显”的审题倾向性,这很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也许才是造成《高考作文:你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一文中所说的“语言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借历史故事说事的文章得高分”、“玩弄技巧、胡编乱造的文章得高分”的根本原因。因为学生根本就不再需要花太多的工夫去审题立意(材料里面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应该往哪方面写作),只需要“玩弄”点小技巧就可以轻松地得高分,他为什么不这么去做呢?可以这样说,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考作文题都在漠视对学生思维的考查,富有思辨、争论价值的作文题如凤毛麟角,学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小花样,堆砌点历史的或现实的材料,去阐发一通出题人已然给出的思想,就可以赢得高分。这当然直接违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

谈高考作文 篇3

  文章摘要:灵活多变,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训练例谈作文小猴、小鸟、小鱼听见了,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动物们一拥而上,终于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们欢快地嬉戏,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小猫有一对黑黑眼睛,就像黑宝石一样美丽,小小的鼻子湿漉漉的,尖尖的耳朵总是竖着在听周围的声音,小猫有一张可爱的嘴巴,两边长着三根胡须,爸爸说那是用来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间的毛发特别的亮。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构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如,要表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这个中心意思,可以这样写——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没有群峰,就像山川内没有飞瀑,就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反向强调)

  五、巧用仿拟。

  仿拟,即仿照、摹拟。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试时不要忘了借鉴、仿拟。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学生,敢于购买各种资料,敢于要求更多的作业,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师为本,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升学率,仅给学生们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这样的空白中,又给人感到无奈,维持着这所谓的学生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周波《为了鼻梁上的眼睛》)

  很明显,这段文字,完全仿拟了课本中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毕肖,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六、运用层递。

  即层层深入,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使之层次分明,有力度,有气势。例如: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使文采焕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挂一漏万,大家可以自己借鉴和不断总结,以求写出更好的文章。

谈高考作文 篇4

  摘 要:从高考作文的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构思精巧四个方面,简要阐发了高考作文的创新要领和获取高分的诀窍。

  关键词:立意;见解;材料;构思

  作文的创新,是高考要求的一大亮点。它重在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教育观,更体现了高考人才选拔的特殊性和必要性。高考作文的创新主要包括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奇和构思精巧四个方面,以下逐一阐述。

  一、立意新颖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记叙类、抒情类文章的.主旨或中心)。立意新颖,也可说是“立意高远”,即“站得高看得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摒弃平庸或一般,做到与众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具体的办法:或借助想象,展开联想,创造新境界;或借助理性思维,写出思辨色彩,拓展新视野。做到了这些,文章的立意就显得境界高,新颖而大气,这是评价一篇优秀作文的一大亮点所在。

  二、见解独到

  “见解”,一般是指议论文中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提出的论点(在记叙类或抒情类文章中可理解为作者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见解独到,即有个人的独特理解和看法。要做到这一点,要么考虑与众不同的角度,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写出新意;要么借助逻辑推理(类推事理),阐明观点,得出新观点。这一点,是评价一篇成功议论文的出彩之处。

  三、材料新奇

  “新奇”,就是新鲜(时间离现在很近)而又特殊(少见)。要获得这一类材料,重在平时积累。首先要广泛地阅读(包括收看影视剧等),其次要精心筛选那些富有时代感、给人眼界开阔的材料(含家庭、学校、社会、艺体、时事等)。拥有了这些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实际上就拥有了写作资源,甚至拥有了写作欲望,因为这些材料本身就涵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本色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四、构思精巧

  “构思”,就是对文章思路的构想设计;“精巧”,就是别致巧妙。文章构思的精巧表现为:或标题的创新(巧用比喻、拟人、诗句等拟题),或情节的曲折有致(有波澜、有伏笔等),或结构的出新(开头、结尾的照应,中间的过渡等);或文章技法上的模仿——创新(在模仿中翻新)。要做到这些,重在平时不断地训练和积淀,多读范文,在读中体会;在读中仿写;在仿写中创新。做到了这些,其实就已经把握了文章的内在结构(线索和思路)和外在形式(结构和层次)。

  以上四个方面涵盖了作文创新的基本内容,高考作文的创新亮点加分也莫过如此。只要掌握了作文创新写作的基本要领和规律,平时加以练习,持之以恒,我想考生在高考场上一定会夺取高分的。

谈高考作文 篇5

  1、命题性质:关系命题。要讲清感动与出发的关系。

  2、主语的补足:可以是大家,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特定的人、特定的群体、特定的事情。

  3、感动与出发的关系。感动是前提,出发是结果;感动是内在的,出发主要是外在的。

  4、词语的.推敲:感动是感悟的,也可以是外在引起的。出发,可以是观念的出发,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的出发,也可以是行动的出发。回报社会、关爱他人、立足本职、健康心理都是它的内涵。带着,有时时提醒、时时鼓励的意思。

  5、感动与出发的内容比例。学生可能认为出发是个起始性的词语,因而这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大部分内容放在感动上,比例失调。最保险的办法是感动和出发交替出现,融为一体,互相作用。其实,出发在这里已经是行动的代名词,包括了行动的过程。

  6、定势思维的干扰。平时写惯了“感恩”之类的话题,结果不动脑筋,生搬硬套。没有把重点放在出发上,偏题了,也偏离了出题者的意图。因为人类任何思想的结果在于行动。

  7、表达方式,最好是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散文,议论文次之,说明文难度较大。

  8、思维方法——收放结合。放,就是联想。联想人:家人、友人、师生、各行各业的人;熟人、陌生人;领导、群众;健全的人、残疾人;伟人、凡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大人、孩子;男人、女人……。联想事:雪灾、奥运、震灾、一件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令人感动的小事……联想物:天地万物为我所用,供我生存,可歌可泣。放,就是所有的段落、所有的文字、所有的材料都要百川归海,回归一个中心,否则就是一堆砖石的堆积,不等于一座精美的楼房。

  9、超凡脱俗难。雪灾、震灾可写,写的人肯定多,但是写出新意难,如何以小见大或另辟蹊径,那就要动动脑瓜了。

谈高考作文 篇6

  有人说,历年来高考作文的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确实,试题要求也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这个“宽泛”,大概就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过去每年要求考生要紧扣命题,现在这样一“淡化”,确实能给考生的作文水平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也能起到“不拘一格”选人材的作用。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淡化”可能会产生漏洞:许多考生在考前已作好充分准备,背熟了二三十篇范文,因为审题、扣题的淡化,学生就可以搬出准备好的范文,稍微来个改头换面,就套上近乎了,投机取巧就可以得逞了。比如有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豆角月亮》,阅卷老师欣喜非常,打它个满分(60分),到后来才有人发现,是“克隆”《故事会》上的《弯弯的月亮》的。又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缺口》,竟是套袭新概念大赛作文《缺口的苹果》的。这种套袭现象不少,但发现的总是少数,很多都被投机取巧得逞。所以,我认为这样淡化审题与扣题是否好,是很值得讨论的。

  当然,允许“淡化”是高考出题者的`事,而我们考生切不要把“淡化”变作“无化”。像开飞机,总得要顾及航线与目的地,写作文总还是有一个范围。考生假如认为“淡化”审题扣题了,就信马由缰,随意下笔,就可能写出偏题离题的作文,阅卷老师就可能判你的作文为“四等卷”。“淡化”,是有限度的,考生一定要重视,要思考清楚命题的限制,考虑好命题的限制与开放范围的关系,不要自己不思索地来个“淡化”,像断线的风筝乱飞起来。

  另外,我想谈一个该“淡化”的问题。从二十多年高考作文题目来看,出卷者好像尽量回避社会的热点问题,几乎没有一次出的作文题目是直奔政治热点问题的。又,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几乎给考生提供了宽泛的写作自由。而很多考生却有这么一个特点:喜欢去写大题材,去聚集社会热点、焦点。就因为有宽泛的写作自由,因此一提笔,脑子很快就联想到社会的热点、焦点。比如谈香港回归、北京申奥、加入WTO、反腐倡廉。这种写法已成为有些学生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写,才显出觉悟高,思想好,作文才可得高分。其实,这样写是不那么好的,是很难得高分的。因为学生还比较幼稚,政治思想水平还不高,谈这些时政问题往往谈得不全面,谈得不深透,许多学生仅只写些常用的套话,有些学生甚至写出提法上的偏差与观点上的错误(出现观点、提法上的错误,就得判低分了!)。所以,我的想法,考生在作文中对政治热点的问题要“淡化”,能回避的还是回避好,一是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很难说得头头是道,很不容易拿高分,又容易出差错,出差错就非常糟糕。

  我想,还是写写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为好。千万不要以为写小人物、小事情是低格调。“一枝一叶总关情”,身边的人与事,是平时生活中有深切体验与感受的。写起来轻车熟路,便于表达真情实意,也会更加生动感人。写小人物、小事情,也只要平平常常地去写就是,不要有意来个“小题大作”,或有意来个“小中见大”,不要什么都来个政治化的大理念,有些考生为了“思想美”,就编造不合生活情理的故事,有意拔高人物。那么反而给人失真失实的印象。过分追求“思想美”,一定会出现豪情壮语多,空话套话多,而真情实意少,给人的印象就是虚情假意、做作、不自然,这样也就很难得高分了。这么多年出卷者不涉及国内重大事件,大概也是为了避免一些学生猜题押宝。我想我们考生最好自己不去强化时政意识,在作文中淡化时政意识,还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