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分析

时间:2022-07-03 01:44:54 高考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命题分析

  若干年后的我,走进教室,拿起语文试卷,习惯性地先看最后的作文题目,然后悲哀地叹他:学子们又要皱眉头了!

高考作文命题分析

  作为学生的我和作为教师的我最关注的是试卷中作文题目的命制。同样地,学生、教师、家长也最为关注作文题目。为什么?因为语文高考,决定胜负的主要是作文。所以,历年的高考,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就是作文题目了,人们也最多最先最有激情地评判高考作文题目。

  据我的观察,近年来,对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的评价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和我省的教研室主任史绍典专家。概括他们的主要观点大致如下:孙教授主张高中作文在抒情、议论兼备的前提下,应侧重理性;史专家强调作文应由“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回归”。那么,二者孰是孰非?我省的高考作文命制走向如何?作文教学的现状怎样?

  现在,且让我们先盘点一下我省自主命题的八个作文题目:2004年“买镜”,2005年“出入法”,2006年“谈三”,2007年“母语”,这些题目的共性是——在思维上主要是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议论特质突出,内容上主要考查考生的社会性;2008年“举手投足之间”兼具议论和抒情,内容可宏大可自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标志;2009年“站在----的门口”,是对2008年的继承和发展,思维的感性和内容的日常化更为鲜明;2010年“幻想和现实”是暂时的调整,更贴近理性思维和宏大叙事;2011年“旧书”抒情意味更浓,个性、自我、生活化得到空前的张扬。

  这样我们就看到我省高考作文题目命制上的一条清晰的轨迹:内容上由重宏大叙事向重日常生活的转变,文体上由重议论文向重记叙文的转变。也就是说,我省的作文命制在迎合史专家的思路。而同时,也就与孙教授有了多多少少的矛盾:一个要重议论轻抒情,一个要重抒情轻议论。这就让我辈小人物(师生)犯难了:到底听谁的?

  再让我们看看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环境——目前学生的学业负担随着课改的到来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愈来愈重,一个有说服力的依据就是,校外家教愈演愈烈、蒸蒸日上,学生的课外阅读几近于无,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日趋萎缩;校内语文课少得可怜,无条件地为其他一切学科让路。教师——作文教学杂乱无章,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只是跟风模仿上年的高考作文题,先让学生写,再就事论事地评讲。没有教科书,没有明确地规定教什么,考什么,教师只能根据往年的题目去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可是那是你能随便揣摩的吗?一来水平有限,二来不知对象,三来“天意高难测”,命题人太神秘、太玄妙,太深不可测。学生——十分之三的时间给了数学、十分之二的时间给了物理(或地理),化、生、英语(或政史英语)分别占十分之一点五,而语文就只有零点五的时间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地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它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时间的分布情况。时间之少得可怜,再加上教师教学的盲目性,学生对写作大多抱恐惧心理,态度上就只能是勉强凑合了。在选材上低龄化、认知上浅薄化、语言上粗糙化、表达上混乱化就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那么,孙教授为什么主张重议论轻抒情呢?他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差,因为他们对付了大量高难度的理科题,而这些理科题是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二是欧美国家的作文题就重视对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考查。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不懂抽象思维能力有无文、理之区别,但我接触了大量的现象,理科极其优秀的高中生,很有一部分人作文水平低下,中心不突出,认知肤浅,语言表达简单、直白,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我自己来讲,自认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我却听不懂高中物理老师的讲课。我想类似的现象一定还有许多。因为经过了大量的长时间的理科的学习,孙教授就得出结论“高中生写作上的抽象思维(或者理性思维)能力很强”岂不谬哉?二是欧美重理性,我们就该重理性吗?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本土文化的,以我浅薄的知识,关于艺术的起源我国与欧美的看法是有差别的,我国有“物感说”欧美为“摹仿说”,我国重表现、抒情、节制;欧美重再现、叙事、宣泄,这就必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在作文教学上重视表达抒情,而欧美重自然客观理性。当然,抒情议论或者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写作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厚此薄彼显然是不合适的。事实说明,纯理性的题目,我们的考生对付不了。如2003年全国卷“感情的亲疏与认知的关系”、我省的“出入说”等,考生的作文状况并不理想。考什么类型的作文,还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史专家说的“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又如何理解呢?“宏大叙事”本是一个学术术语,这里属于借用,是指考生作文中“代圣人立言”、空谈人生大道理、价值观等的一种倾向。这种作文最为人诟病的原因是它往往流于无病呻吟、假大空,同时也败坏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它的模式是“是什么”加上“为什么”。“是什么”指所引用的材料,“为什么”指对材料的分析。而考生由于视野的狭窄,往往选取古人做材料,从而形成所谓的新八股。“日常生活”指贴近学生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很难界定,恐怕就只能是一个模糊概念了。从“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回归,可以纠正考生作文假大空的弊端。但是,这一回归,对考生在选材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庸常的生活中品味出独特,从单调的日子里领悟出韵致;在文体上倾向记叙文。对于选材,学生的生活相对单调、趋同,难度大;对于文体,记叙文要求波澜、悬念、一定的虚构,文学性、专业性很强,不适合对考生的考查。

  上述谈到的抒情与议论、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只是高中师生在写作中的困惑之一。实际上,每年的备考,师生们在语文这一科,最无头绪的就是作文的备考了。而每年的高考作文题,大都被考生们称为“骗人题”!

  那么,专家们精心命制的作文题,为什么被考生普遍称为“骗人题”呢?

  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专家们高高在上,闭门造车,自以为听了几节语文课,就全面了解高中语文教学;看了几篇高考习作,就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而且,专家们在出题时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假想中:高中生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一门学科——语文(或数学或物理)。于是,题目的专业性有余,对高中生应具备的语文素养考查不足,以至于有些题目让语文教师都傻眼了,考生不晕才怪!其它学科也存在类似现象。

  原因之二,充当引路人而又朝令夕改。学生的作文只关注现实,就事论事,专家们说没有文化底蕴,于是中学教师慌忙指导学生在文中添加文化元素;等到效果显著时,专家们又说中学生的文章千篇一律,全拿古人说事,没有时代感,没有真情实感,于是中学教师慌忙又指导学生……总之,中学师生们被专家们指挥得头昏脑胀、心惊肉跳、四顾茫然。专家们拿着尚方宝剑,恣意地指向东、指向西,然后看着众师生的可怜相,毫不留情地批评众师生的愚蠢。

  原因之三,考查和学情严重分离。专家们从不考虑中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也不把精力放在编写高中作文写作教程上,更不把精力放在如何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上、如何指导学生感悟、品味生活上,而只把精力放在防范师生猜题上。

  那么,学生到底适合写什么样的文章呢?希望专家们在命题之前先精心做这样几件事:

  一.制定高中生写作必须达标的细则;

  二.有范例,可操作;

  三.考和教统一;

  四.充分保障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

  五.引导学生阅读美文、观察生活,为写作准备“米”。

【高考作文命题分析】相关文章:

高考作文命题05-23

高考命题作文写作文指导_高考作文指导12-17

高考作文什么的背后800字-高考半命题作文12-23

李清照的高考作文-高考作文04-12

命题小学作文12-21

高考作文600字-高考作文04-12

高考作文指导:如何构思高考作文?04-04

【精选】高考作文07-13

精选高考作文07-13

高考作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