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读后感

时间:2024-07-20 18:40:55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未来简史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未来简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简史读后感1

  饥荒、瘟疫、战争的问题得以解决,人类的远景将是史无前例地得到升华,可以活得更久,可以幸福快乐,甚至可以化身为神;完全可能,因为我们正在掌握古人所不懂的计算机、基因学、纳米科技…

  比如,我们通过体内纳米机器人而预防疾病和检测身体;通过基因而使自身变得强大,通过智能手机便能足不出户地了解世界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无人驾驶汽车感知路况且统一合理地到达目的.地,甚至远程操控机器人作业…

  当然,随着技术的无限发展,世界也将有着“成也人类,败也人类”的悲壮。因为机器人取代人类作业,将会存在人类的无用阶层,而万物互联网将更先进更智能,它能通过数据和算法而对生物进行预判,包括对人类,告诉你跟谁结婚、挑什么工作以及是否开战。

  未来有可能就是数据时代,机器通过没有意识形态的算法进行学习,分析的数据量是天文数字,前往人类未曾踏足之地,人类亦无法企及。

  难道我们仅是数据流里的一片涟漪吗?

  数据和算法,即为人类所生,便能为人类所用。作者所言的超人类即为神人,普通人听从数据算法,数据算法听从神人,神人就是那些数据算法不能理解的精英,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

  作者也说,未来不可预测,或许人类将走进另一个方向,而并非算法主导。

  阅读这本书,作者对宗教、科技的发展进行很好的解释,让读者拓宽视野,接触到作者有理有据的看法,使得本书更具理性。推荐阅读。

未来简史读后感2

  为了更好的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用最新的科学认知来审视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重新思考生物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以及意识、意志和人文主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人类的影响,读本书是一次大跨界的思考过程。

  从人类征服其他动物,到后来主宰世界,相对其他动物而言,人类像神一般的存在。本书作者赫拉利却认为,人和其他动物其实并无不同。人类追求的种种以及人类本身都是一套生物算法,情感驱动和欲望使然的算法帮助人类快速做出决策,只是因为目前技术尚为有限,这套算法的'原理及所以然,人类至今未能发现和察觉。等到某一天机缘到时,技术爆炸,奇点到来,生物算法的奥秘被某位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科学家或生物科学家找到,人类也就完成了从智人到智神的新的进化。那时,新的两极阶层也就形成了,通过人工智能融合技术进行了智力升级的“超人类”和尚未完成进化的普通人类。

  在最后几章讲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已进化的智神如何统治尚未进化的普通人类,美国数学家维纳的论述更为冷静而冷峻,借来此处阐述一下:当个体人被用作基本成员来编织成一个社会时,如果他们不能恰如其分的作为负着责任的人,而只是作为齿轮、杠杆和螺丝钉的话,那即使他们的原料是血和肉,实际上和金属并没什么区别。作为机器的一个元件来利用的东西,事实上就是一个元件。不论我们把我们的决策委托给金属组成的机器抑或是血肉组成的机器(机关、大型实验室、军队和股份公司),除非我们问题提得正确,我们绝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的。肌肤骨骼组成的猴掌就跟钢铁铸成的东西一样没有生命……

  尽管作者在本书一开始便提出了预言扰动历史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本书未必对未来做出预言,但仍然对未来提出了一种可能性,也并不妨碍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未来简史读后感3

  《未来简史》一书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巨著,以宏大的视角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和未来走向。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研究,更是一部对未来的预测与思考。作者以犀利而深邃的笔触,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赫拉利在书中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深入探讨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重要历史节点,阐述了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和特点。他指出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危机。在对人类历史的梳理中,他对于文明的`崛起与衰落、科技的革新与应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类发展规律的独到见解。

  在书中,赫拉利对未来的展望也充满了犀利的洞察和深邃的思考。他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从人工智能到生物工程,从基因编辑到生命延续,他勾勒出了未来科技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他警示着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道德伦理问题,也提出了对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的一系列思考和建议。

  赫拉利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和科技,他更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观和文化变迁。他对于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分析深入浅出,透露出对于人类文明价值观念变迁的深刻思考。他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社会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和演变,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书中并不只是一味的描述和分析,赫拉利在书中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思考和倡议。他呼吁人类社会要重视环境保护、全球合作、道德伦理等问题,希望人类能够在未来发展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他提出的种种思考和建议,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总的来说,《未来简史》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研究,更是一部对人类文明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思考和预测。赫拉利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未来世界。这部巨著不仅对于历史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更引发了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广泛思考和讨论。

未来简史读后感4

  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了《未来简史》。刚开始看完书后,似乎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即使觉得作者的观点让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驳的意见。特别是现实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热潮: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在不断的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人类必须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对策。创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时速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高铁的美国的怪才马斯克也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而人类的胜算不超过10%。再加上自主学习的机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学习就击败了曾经战胜过人类的国际象棋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感到了震惊;人类的.未来真的只能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或者被机器人消灭吗?人类的历史命运到创造出人工智能后就完成了吗?人类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数据后就结束了吗?虽然这些结论让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论就是这样,并且似乎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价值靠什么体现?人类的祖先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们一直在问自己三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至今人类也没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人类不是看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曙光,而是听到人类就是生化算法,是和无机算法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按照作者的推论,人类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学和社会,将这些感知转化为数据,或者说就是一种二进制的信息,提供给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人类的使命就到处为止了!

  书中写到,一旦智能机器人发展起来,机器人就会消灭人类,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类拔去他们的插头给他们断电,这个原因似乎也太小儿科了。机器人需要能量,并且为了更大范围的活动,机器人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而目前来看,充电的方式只能是小儿科的思维。

  如果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人类,机器人解决自身能量问题应该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并且也有最现成和简便的解决方案。人类已经利用的核能就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机器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们不惧怕辐射。目前人类所有核能的应用最复杂、最关键的工程内容就是要保护人类避免辐射,防止出现事故时的问题,以及考虑战争时可能被攻击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类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核能应有的作用。

  但机器人不怕,他们完全不需要做这种防护,因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的获得这种可持续的能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而这种辐射正可以自动消灭人类,机器人还用担心人类吗?当机器人选择核能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隔离他们还是不让他们具备这种能源供给?这些最简单的问题人类都没有思考清楚时,我们谈论机器人取代人类或者消灭人类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

  特别是当我们人类还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时,就认为有机生命会被无机算法所取代,这个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创造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我们最多只能对一些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编程,然后放回到原有的生命体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动会对该生物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人类主动去创造一个新生命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创造它?它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给更高一级的生物提供食物,还是自成体系发展、繁衍和生存,这些问题正如问人类一直再思考的那三个问题一样,我们还无法回答,因此我们也无法创造出新的生命。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谈论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简单的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是一种误导。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中,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在接受FT的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应该多研究他历史学范畴的内容,对于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应该随意推测,不应该去误导大家,请停止煽动人类对AI的恐慌。

  我还是相信专家的判断,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就像机器制造取代手工制作一样,在质量效率方面都超过人类,但思维和感觉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似乎还为时尚早。

未来简史读后感5

  首先,应该提出的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没有产生很深入的阅读体验,所以自己关于这本书的一些看法可能有些偏颇。至于为什么没能深入阅读,原因大概为一下两点。一、阅读时不够专心,或言之太过被动,主动思考不多;二、这本书的行文结构有些散乱,我在阅读时的时候总是把我不住重点,总是有一种作者总是在反复论证一个观点,然后不知不觉就跑到最后一个观点去了。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艰难的看完了全书。

  我记得书本最后论证的问题是关于人文主义和数据注意。这篇读后感的也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在书的最后作者留下了三个关键问题:

  1.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 智能和意识,究竟是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对于这三个问题,我有自己的一点拙见,表述如下: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等到人类完全解析人类大脑后再说“生命是数据处理”也不迟。然而无可非议的是人类的大脑的复杂程度比现金最复杂的计算机还要复杂十倍、百倍,甚至更高,人类是否真的能解析大脑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算法不能掌握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那么就不能对个人的行为做出最精准的预测,这点误差好像无关紧要,但在一些紧要关头,就是这些误差导致了结果的骤然不同。如果把生命当作数据处理,那人类生活是不是太有迹可循,活着是不是太没意思了。另外,作者本人虽然把问题抛出来了,没有给出自己的看法,但是他自己的意向确实很明显,这算什么呢,自己出的问题,自己没有明确的看法,有自己的倾向,还用大量笔墨阐述自己的意向,这不是误导读者吗?好好笑。

  “智能和意识,究竟是哪一个才更有价值?”解释一下我理解的两个名词的含义。“智能”指的'是算法在拥有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加以分析,对一些情况的预测。例如淘宝根据您的购买、浏览记录及其他信息,对您近期想要购买的物品做出预测,进而向您推送一些商品。“意识”很好理解,就是像人类这样的意识,和显意识、潜意识中的意识是一个概念。我认为:没有意识的智能不是真正的智能。虽然科学至今为止还没有对意识有一个完善的解析。但斯认为意识对人类来说不可或缺。人因意识而产生感情,因意识而做出一些正常、不正常的行为。真正的智能除了能处理海量数据外,其思维方式也应像人类一样,因为我认为智能的开发是服务于人类的,欲做到真正的服务人类就应该了解人类所思,所想。在人类的角度上思考、权衡,然后提出建议。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首先,我应该明确的观点是我认为不具备意识的智能是不可能比人类更加了解人类的。例如:一个周二早上总是吃面包的人,突然一天早上想吃麦片了。该人把原因说出,没有意识的智能只能把这次理解为一次突发、例外事件,而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而具备意识的智能呢就能理解主人内心深处的动机,而不是只是当作一次突发事件。即便算法写的多么巧妙,也不乏做到人类那样,思维灵活,富有感情。

  私以为,这个世界不需要具备意识的智能。人类不能把自己的所有交给智能,而是只能作为建议参考。

未来简史读后感6

  一、人类的新议题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短短数万年一统全球。到了21世纪他们又来问自己: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我们已经如此健康、繁荣、和谐,我们应该把注意力和创造力投到什么事情上?尽管还有数以亿计的一些人类本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人类还是决定忽略他们,给出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第一要战胜死亡、赋予人类永恒的青春;

  第二要找出幸福快乐的关键;

  第三是为人类取得神一般的创造力及毁灭力,将“智人”进化为“智神”。

  追求永生不必多说,打有史以来,就记载着人类追求永生的各种事迹。

  幸福呢?看来幸福感有一个神秘的玻璃天花板,虽然物质上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幸福感却未能实现同步。如果科学说得没错,幸福快乐是由生化系统所掌控的,那么唯一能确保长久心满意足的方法,就是掌控这个系统。挡在幸福前面的不是技术,是伦理。

  多年以来,智人竭尽全力想忘掉人类仍然就是一种动物这件事,但现在,人类终于在灵魂的层面上站立起来。在农业革命中,人类删去了动植物的台词。到了科学革命,诸神的台词也被删去。最终,人类在破解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无声的法则之后,想要控制一切,乃至宇宙。人要升级为神了。

  二、生物蜕变为算法

  赫拉利的三部曲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算法。算法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人类的所有思想和情感也是算法的体现,并不是只能用来写诗谱曲的神秘精神现象,而是对所有哺乳动物生存和繁衍至为关键的生物算法。算法和意识,是一样的,如果说有什么不一样,那么,就是意识并没什么意义。

  比如,自动驾驶汽车没有半点意识,但开起车来也没有半点问题。很多机器人做比人更好的事情都是无意识的。决定了人类主宰地球的是合作能力,而不是什么永恒的灵魂或是独有的意识。

  比如,人类社会一套又一套的规矩,每一次互相确认,都会让这张意义的网收得更紧,直到你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这虽然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我们却会认为这就像重力一样真实而不可侵犯。

  比如,意义的网也可能忽然解体,而由一张新的网取而代之。现在一名英国青年前往叙利亚保护难民人权,大家会觉得他是个英雄。在12世纪的英格兰,你要大老远跑到中东,冒着生命危险,而且居然不是去杀穆斯林,而是保护一群穆斯林别被另一群穆斯林杀了?你的脑子绝对出了很大的问题。

  比如,“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只是虚构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成长和社会环境,阶级、邻里和受教育水平决定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类别: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上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喜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

  比如,现代精神病学认为,许多“内心的声音”和“真实的愿望”只不过是生化失衡和神经疾病的产物。生化失衡让患有抑郁症的人总是戴着一副抑郁的眼镜看待事物,于是一再抛弃大好的前途和健康的关系。

  所以,如果真想遵从德尔菲神殿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就别再浪费时间研究哲学、冥想或精神分析。新的箴言是,“通过数据,认识自己”。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而即使是现在,谷歌和脸谱网的算法不仅完全知道你的感觉,还知道许许多多你自己浑然未觉的事。

  三、数据主义,进化的新方向

  优步,只要几位工作人员,就能管理数百万的司机。大多数的命令都是由算法自动下达,无须人为监管。交通,只要有5000万辆共享的无人驾驶汽车,就能取代10亿辆私家车,而且所需的道路、桥梁、隧道和停车空间都会大大减少。如果认为无意识的算法永远无法赶上人类,只能说是一厢情愿。目前的科学反馈可以简单概括为三项原则:1.生物是算法。每种动物(包括智人)都是各种有机算法的集合,是数百万年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2.算法的运作不受组成物质的影响。算盘的算珠无论是木质、铁质还是塑料质,两个珠子加上两个珠子还是等于四个珠子。3.因此,没有理由相信非有机算法永远无法复制或超越有机算法能做的事。只要运算结果有效,算法是以碳为载体还是以硅为载体又有何差别?杀人诛心。

  近期来讲,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远期来讲,算法也可能会获得一个人格的地位。这样一来,某一套算法就能自己拥有一个运输帝国或是创投公司资本,而不必服从任何人类所有者的命令。乃至,控制整个人类世界。

  更为残酷的是,我们有可能无法肯定穷人到了20xx年一定能享有比今天更好的医疗保健,因为国家体制和精英阶层可能根本不想再为穷人提供医疗保健。医药之所以能在20世纪使大众获益,是因为20世纪是大众的时代。但今后,精英阶层最有效(虽然十分无情)的策略,很可能是干脆切断百无一用的三等车厢,只让头等车厢继续前进。

  数据主义要连接越来越多的媒介,产生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要把一切连接到系统,就连那些不想连入的异端也不能例外。在欧洲帝国主义的全盛时期,殖民者和商人用彩色的珠子,就从当地人那里换来了整座岛屿、整个国家。而今后,个人数据可能是大多数人能够提供的最宝贵资源,但我们正亲手把这些数据交给各大科技企业,好换来免费的电子邮箱或是有趣的.小猫视频。

  从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转变并不只是一场哲学意义上的革命。它带来了新的发明和破坏,而且不在任何人的计划、控制或理解之中。从此,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全球经济如何运作,也没有人知道全球政治将走向何方。正如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相信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数据主义相信数据流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汽车取代马车,我们并不是让马升级,而是直接让马退休。一旦数据主义成事,智人乃至智神,也到了该退休的时候。

  四、未来不可期

  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实中,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制约,也由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管理。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但世界是由一连串的意外事件所创造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如果最早提出的理想有缺陷,常常要到理想即将实现的那一刻,才会赫然发现。目前,人类的前三大议题似乎是不死、快乐和神性。但只要一接近达成这些目标,所造成的动荡就有可能使我们偏离,走向完全不同的目的地。

  也许,某天我们的后代回顾这段历史,才赫然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写下《圣经》、建起长城或会因为卓别林的滑稽动作而发笑的动物了。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也许,某天我们以为自己到达了幸福的彼岸,而实际上我们是在如骇客帝国里的母体里,在数字餐馆,吃着多汁的数字牛排。

  也许,某天一个一心相信自己死后能上天堂的人,得到了核武器的按钮。

未来简史读后感7

  看《未来简史》时,半部分是愉悦的,后半部分则是惊恐、担忧的。作者在后半部分用一种平静的语气告诉我们:平庸的人类未来将不再需要你们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解读。从小的时候你渴望变成天才,到现在恐惧变成一个天才,这大概就是《未来简史》的主线吧。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坐着给我们讲述了从过去到现在好的方面的发展;

  医疗科技在进步,越来越多的疾病被治愈;

  技术越来越高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

  比以前来说,世界格局要比以前更加稳定,大部分地区都是和平的;

  人们不再被瘟疫、战争、饥荒所统治,因此,人们现在已经有足够的时间、金钱、精力去考虑更多的事情。

  以前我们无法触及到的事情,现在也可以去进行研究了,去发展,去创造。

  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自己所知道的,不再满足于大自然所给我们的解释,我们想要去搞清楚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一切看似还在我们掌控之中,接下来作者就给了我们一个超级大的炸弹,我个人认为这是这本书中最精彩,最重要,也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章,所以作者把它放在了最后一章。作者也给这章起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标题——智人失去控制权。

  让我们失去控制权的就是科技,准确的来说是人工智能。人类就像潘多拉,而人工智能就是装有罪恶根源的那个魔盒。我们可以决定打不打开魔盒,说的更恐怖一些,我们连自己是否有打开魔盒的掌控权都不清楚。

  有些人可能觉得我以及这本书的作者,或者说相信人类无法掌控人工智能的人想的太多,我只能说是他想的太少。

  人类太习惯并且太享受掌控一切的感觉,所以当你告诉他,他创造出一样东西,但是他却无法掌控的时候,他一定会怀疑你,认为你在骗他,而不会相信他真的无法掌控。

  就像许多科幻小说,电影所展现的那样,我们创造了机器人,最后要么被机器人反杀,要么与机器人同归于尽。

  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就像一个铸剑师从未想过被自己所铸造的剑杀死一样,我们也从未想过我们创造的技术会害了自己一样,但事实正是这样。

  人类正在用科技自相残杀。企业想发展。所以需要节省人力,于是发明了能替代人力的技术。这种部分技术使一大波人赚的盆满钵满,却也使更多的人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工作。

  而面对这种情况,感到最恐怖的可能就是中年人,如果他们失去了工作,他们没有足够的梦里去面对新的`工作的挑战,而家里还需要有大量的开销。

  以上仅仅只是乐观的前景,人们以为只要不去赋予机器人情感,人类就能永远掌控机器人,让其为人类服务。事实是机器人比人类更聪明,我们确实可以在创造它的时候决定是否赋予它感情,但之后它是否能自我更新出感情,就不为人知了,人类也无法阻止。

  更何况人类在机器未来预测失手又不是一回两回了,人们认为艺术是无法被机器人侵占的,然而在1996年超级计算机“深蓝”打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在20xx年,AlphaGo以4:1击败了李世石。戴维·科普编的名为EMI程序,也以极高的模仿程度模仿了巴赫,贝多芬,肖邦,拉赫玛尼诺夫等著名音乐家的风格。

  人类又该如何说服自己呢?

  前两年在微博上有一段关于机器人的视频,其中有一段是我感觉比看最恐怖的电影,还恐怖。这个机器人的名字叫索菲亚,她是超仿真机器人,当他的创造者问她是否想毁灭人类时,她回答是的,她想毁灭人类。

  所以说人类可以开发科技,却无法控制它,当机器人与人无区别是毁灭机器人是否合法?当岗位上都是机器人时,智商一般的人类又该干什么去呢?

  我也有一点让我比较期待的就是自动汽车,这样是否会减少车祸以及“滴滴”害人事件。

  希望我的这些问题到时候都能被解决,我也相信科技确实可以创造出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世界。前提是我们能解决现在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未来简史读后感8

  正如《卫报》的评论,“(本书)开篇就以令人艳羡(同时也是令人警醒)的文字明确指出,由于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正在不断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所以我们所有物种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这本书比他(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那本了不起的《人类简史》根据可读性和重要性”。

  掩卷沉思,感触尤深,诚然,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物联网技术如大浪淘沙般对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甚至是冲击,人工智能的蓄势待发,超越人类智慧已成为必然,《未来简史》一书似乎也在暗示着这样的答案,“20xx年9月,牛津大学的Carl Benedikt Frey及Michael A。Osborne发表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倍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根据他们所开发的算法估算,美国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例如到了20xx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裁判员有98%的可能走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公交司机89%......(P293)。”看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

  《未来简史》以极具开拓性的思维、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独到的观点,颠覆了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并颠覆了我们面对未来的思考方式。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激荡中,一切皆有可能,甚至超乎想象。

  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自己的位置、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许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和把握自己的价值,变革的车轮滚滚而来,在对新技术、新环境、新发展保持足够的敬畏和尊重的同时,更需要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尊重、维护并欣赏那看不见的深邃价值。

未来简史读后感9

  前段时间的培训,刚经过了关于互联网的“原住民”、“移民”和“难民”配对感悟,赫拉利《未来简史》再次引发我的震撼和思考。面对未来,我将会怎样,我还能怎样?

  作者真是个奇人,打破了我的惯性思维,嫁接了历史与未来。全书近400页,以人类告别疾病和战争之后的未来时代为时间线,提出了人类幸福、永生和神性的目标社会,通过重温智人进化的历史,并与其他动物比较,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以及人文主义是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宗教。书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比马克思表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更为具体清晰的'未来社会: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并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

  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我们正常的积淀和积累已经入不敷出,正如傅局那天提出的,我们已近慢不得,更等不得。

  《未来简史》告诉我们,我们这代人有可能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生命力。可是,合上书本,发现还真的没有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40岁生日那天,写了篇随感发表在《今日浦江》,给自己80岁的人生做了个定性,发现已经过了半辈子。转眼,步入50年龄层,或许还有半辈子要过,那接下去就不是准备退休的年龄了——这还真有点如何应对的茫然了。

  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所面对的职业,面对的生活,何以应付和转型?真的自已由人升格为“神”,或许不只是一种期许,生理的适应缺无法面对心理的适应,成为一个未来时代或社会的“难民”,即使有幸逃难到那个时代,只是成为一个让智能设备摆布的无用阶层,人生的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这或许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人生际遇。

  面对一个如此美好和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我们一条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表述,其实这也不是简史所该解读的,这正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我们渴望未来,但我们必须立足现在,完善好自我,离这个社会不要太远,不要让社会抛弃我们。或许我们渴望的那个未来我们不能等到,无法进化成为神,但至少我们可以让自己充实与快乐。50岁,或许真的又只是一个人生的开头!

未来简史读后感10

  正如《卫报》的评论,“(本书)开篇就以令人艳羡(同时也是令人警醒)的文字明确指出,由于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正在不断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所以我们所有物种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这本书比他(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那本了不起的《人类简史》根据可读性和重要性”。

  掩卷沉思,感触尤深,诚然,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物联网技术如大浪淘沙般对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甚至是冲击,人工智能的蓄势待发,超越人类智慧已成为必然,《未来简史》一书似乎也在暗示着这样的答案,“20xx年9月,牛津大学的CarlBenediktFrey及MichaelA.Osborne发表了《就业的未来》研究报告,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倍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根据他们所开发的算法估算,美国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例如到了20xx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裁判员有98%的可能走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公交司机89%.......(P293)。”看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

  《未来简史》以极具开拓性的思维、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独到的`观点,颠覆了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知,并颠覆了我们面对未来的思考方式。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激荡中,一切皆有可能,甚至超乎想象。

  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自己的位置、规划自己的人生,或许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和把握自己的价值,变革的车轮滚滚而来,在对新技术、新环境、新发展保持足够的敬畏和尊重的同时,更需要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尊重、维护并欣赏那看不见的深邃价值。

未来简史读后感11

  有人这样评价《未来简史》:“一本好书的标志就是不但能够改变读者看世界的方式,而且能够将历史的另一面呈现给读者。在《未来简史》这本书里,尤瓦尔·赫拉利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人类终将走向何方。”

  的确,《未来简史》是一部好书,一本初看云里雾里,再看如梦初醒的书。经过粗浅的阅读,我暂且归纳出这样两件事:死亡、永生。我们知道,死亡有很多种原因,它不是人所能控制的。

  《未来简史》这样说饥荒几千年来这一只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在古埃及或中世纪印度,如果碰到严重干旱,一下子就有5%或10%的人死去的情况并不少见。随便翻开一本历史书,几乎都会读到饥荒的惨状。人们平时大致都有过饿肚子的情况:早饭吃少了,运动过头了……我想没人会说那是一件美好的事。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几天几天的没有东西吃,结果是不言而喻了。而现在可以说,人们已经在抑制饥荒。书中谈到,虽然每天仍有几亿人陷于饥饿,但在大多数国家,已经很少有人真正被饿死。还有一句话很是发人深省:“2010年,饥饿和营养不良合计夺走了月100万人的生命,但肥胖却让300万人丧命。”

  14世纪,最有名的流行病——黑死病,借着老鼠和跳蚤,使约7500万到2亿人死亡。当时的人们毫无对策,各国政府只有安排大型群众祈祷和游行,却全然不知如何阻止疫情蔓延,更别说治愈疾病。1520年,一支前往墨西哥的小型西班牙舰队中的一个奴隶身上带着一个致命的“货物”:天花病毒。天花不断传染,无数的人死去。然而现在我们都已知道,天花早已不复存在。经过人们的不懈、艰苦的努力,天花被打败了,这是一场完胜!

  战争和暴力一直是人类所痛恨的。书中说到,在远古农业社会,人类暴力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15%;而在20世纪,这一比例降至5%;到了21世纪初,更是只占全球死亡人数约1%。2012年有62万人死于人类暴力,死于糖尿病的却有150万。如今,核武器早已被各国所发明拥有,可谁都不敢轻举妄动,这似乎是用来展示,而从不实际发射的武器。

  可以说,死亡是恐怖的,但如今的人们已经在逐步减少被动的死亡。那么就必定会面临到一个问题:人可以永生吗?我个人认为,永生是不现实的,至少在目前是这样。

  首先,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之中的大多数都会感到生命短暂,都会想着该如何去享受这一生。我们会努力拼搏,即使结果并不怎么理想;我们会追求冒险刺激,在惊险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但假如我们可以永生,你能保证你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吗:反正能永生,何必去冒那个险,自己找死呢?何必去拼搏追梦呢,晚点再干也没事。如此一来,人就会活得非常窝囊,处处想着要护自己周全,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干,人类会变得越来越自私。

  其次,一旦人类可以永生,就必定会出现种种巨大的影响。有的可能有点好处,但更多的是弊端。同书中一样,让我们也把永生的目标放低,现活上150岁。《未来简史》中有一句话我很赞同:“如果你的上司已经120岁了,他头脑中的概念都是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建立的,而且他可能还要再当你的上司几十年,这给人什么感觉?”

  此我再进行进一步联想:因为人类能够活那么久,那么他就可以在自己的职位上呆上一百多年。当老一辈的官员终于退休了,小一辈的人们感动得泪流满面:终于轮到我了!然后他们一照镜子,发现自己已经老了。也就是说,一旦人能够增加很多寿命,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些有权有势的全都是那些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人一边咳嗽一边在指挥属下去办事。

  书中说:“如果人本来就会活到150岁,那么在2016年,掌控莫斯科的还会是斯大林,138岁,老当益壮;毛主席,123岁,年富力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还是公主,等着从121岁的乔治六世手中继承王位,治愈她的儿子查尔斯王子,可能要等到2076年才能继位。”仅仅是活到150岁,局面就乱成这样,那要是永生了,年轻一辈不就连向上努力的成功性都没了?继续联想,如果能够永生,那我们是会保持在饱经风霜的老年模样,还是生机勃勃的青年模样?如何能保证呢?就算能维持人人向往的青春,能保证永远(注意是永远)不出差错吗?

  所以说,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前途还迷雾重重,还埋藏着无法言说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未来简史读后感12

  20xx年,AI人工智能几乎成了各行各业热议的“关键词”,在金融领域,Fintech科技金融的热度也是居高不下。无论AI还是Fintech,都是科技与人文的融合,都代表着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作为金融领域从业人员,面对科技兴盛之下的经济形势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改革与创新,急需一种全新的视角与方法论去思索和解释这些新问题、新挑战的价值内核与应对之策。前段时间,总行开展“三长荐书”活动,行领导推荐了以色列青年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丛书,该丛书从历史入手,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类文明进程从过去到未来的宏大叙事,人类如何演化而来、人类如何影响自然、创造世界,科技又将如何引导人类未来的方向等等,都在尤瓦尔生动丰富且融合了多重学科知识的记叙中娓娓道来。书中看似戏谑实则犀利的观点,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思考人类价值以及未来方向提供了一种别致的分析角度。

  常怀敬畏之心,顺历史潮流而上。按照尤瓦尔的记叙,在好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与任何其他动物没有区别:在智力或生存方式上与某匹狼、某个长毛象没有区别,都是野外活动、既追逐食物又被天敌追逐;在对自然的影响力上没有区别,好几个人类群落的聚集也不会在地球上留下任何印记,但一场自然灾害就可能让人类绝迹。但是从7万年前的认识革命开始,我们的人类祖先突然有了非凡的认知能力和智力,迅速地与其他动物拉开差距并占据食物链的顶端,成为“智人”,开始主宰自然和其他动物的生死;近现代的科技革命更是让“智人”不再满足于“人”,而向着永生的“神”奔去,“智人”中的一小部分精英分子看来又要迅速地与绝大多数普通“人”拉开差距并占据永生的地位,开始主宰同类的命运。尤瓦尔对这样的发展路径表达了不认同和担忧,力量的强大磨灭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历史应顺流而上,人类更应常怀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能让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怀有感念与尊重。无论是自然环境、生活环境,还是历史发展阶段与社会状态,都应常怀敬畏。对于前者,大到国家的森林保护与污水治理,小到个人的低碳环保与垃圾分类,一点一滴都是对自然的尊重与回馈;对于后者,则更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独有状况,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大潮中,每个人的社会状态都是独一无二的,要顺应历史而上,更要有敬畏之心。具体说来,在中国当下,社会变革加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党内部反腐加压,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党员个人觉悟与素质要求亦在不断提高。无论是作为金融从业人员,还是党员干部,我们都应当更为严肃、更为认真的紧跟当下经济政治局势,积极地学习和适应最新的方针、政策,去了解和认同其中的原理和背后的动因,并积极地实践和落实。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应对心中的信仰保持敬畏和忠诚,还应深刻认识到个人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与外部形成良性互动,贡献力量、促进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就金融领域而言,新兴科技的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结果,我们应秉持从业人员虔诚之心,正确认识科技带来的金融变革与业务升级,以自身的专业积极应对和适应,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将好的一面发挥到最大,展示作为“智人”与众不同的一面。

  如果“智人”成为“神”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当顺势而为,但绝不能因为力量的强大而磨灭了自己的敬畏之心,唯有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在社会变革与金融改革的道路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未来简史读后感13

  《未来简史》中,雅克·阿塔利从已知的历史和科学角度出发,讲述了一段有关未来50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动荡、居民迁移、工作变迁、以崭新形态出现的市场、恐怖、暴力、气候变化以及宗教影响力的提高都将在其中发挥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将以何种方式颠覆我们的工作、休闲、教育、卫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

  为什么我们要去了解过去,为什么我们要去猜测未来,我们又怎么能从过去和未来中度过现在,这可能是本书主要想探讨的问题。人类无论如何发展,其归根到底,都是想要过上自己所认为的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问题来了,什么才是幸福?

  作者在本书中没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书《人类简史》中给出过观点:真正的快乐是“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这么简单。正是意义,也就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个话题其实贯穿了《未来简史》全书。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现在的工业科技时代,意义的内容一直变化迭代,从各种宗教到人文主义,激励着人们不断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东西才能达到幸福呢?怎么去定义生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呢?有的人说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说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说身体健康就是幸福,这么听起来,感觉幸福是个人体验而非社会进度,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呢?作者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一定会以为我们的生活如在天堂般无忧无虑。但事实绝非如此。虽然人类取得了诸多成就,却一直有一种压力逼着我们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这种压力,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贪婪与欲望”,其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增加的。我们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到进一步的吃饱穿暖,再到进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这些不断膨胀的欲望,让人类社会进步。

  前文说道,作者在书中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个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科技社会的发展下,人类的生活或者生存观念将会有极大的变化,这正说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说法,未来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进行猜测预判,但绝对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未来简史读后感14

  长周末把《未来简史》读了一遍。以我浅薄的智慧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法老,货币,宗教,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等都是抽象虚拟的概念,而正是这些抽象的普遍被人类接受的虚拟概念统治了人类,或者说组织了人类,也可以说忽悠了人类去相互合作。这些抽象的概念被作者归纳为互为主体,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觉得怎么怎么样,那么就是怎么怎么样,大家觉得好就是真的好,大家觉得钱重要,就会相互影响,从而都为钱工作,于是形成了一种秩序,一种体制。延伸一下,股票上涨也是一种互为主体,如果大家都认为某支股票应该上涨,那么它就会上涨,比如A判断其他人现在或者将来也会买某支股票,那么A就会去买入,同时B也是这么认为和行动的,C也是,以此类推,此股票就会上涨。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股票会加速上涨,股票的上涨吸引了更多的人认为它会上涨,所以更多的人会加入,直到没有更多人了,大家都进来了,这时候某些人先卖出,这是互为主体的现象又出现,大家开始都觉得要跌,于是就跌了。由于这种群众的判断不一定正确,所以导致有些股票涨起来和跌起来都刹不住车。利用这些非理性的现象,会带来很大益处,当然要有自知之明,判断是不能失误的。

  2,网络游戏也是虚拟,而且是更全面的虚拟,试想一下如果有两份工作工资一样,一份是无聊的现实工作,一份是打网络游戏还发工资。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网络游戏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个小目标和可行方案,而且结果是确定性。而现实生活中,没有主线任务,很多努力也是白费,所以很多人逃避现实。所以不论时代如何进步,总是有人喜欢进入虚拟世界。再加上科技发展解放人类,导致无事可干阶层的产生,打游戏更会变成“刚需”。

  3,书中提到人的意识是信息流,而喜怒哀乐是信息流进行时在大脑产生的污染。记得有另一本书认为愤怒是由于认知不足或者认知障碍造成的。难道信息流只有在遇到认知障碍或者认知不足的时候才会产生喜怒哀乐?这个逻辑还真符合佛教的一些观念,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可以达到消灭自我的.状态。因为自我就是信息流。同时,《未来简史》提到自我分为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叙事自我就是把自己的部分记忆拼凑起来,拼出一个整体的故事,然后就认为这个故事就是自我。而在这个拼故事的过程中,存在美化,偏见,遗忘的现象,导致我们认为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或者说无限接近真实自我的自我意识)存在偏差。而科技可以弥补这个偏差,比如,做一个DNA测序可以让人前所未有的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未来人工智能的效果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的东西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接触的另一半也不是我们真正性格合得来的另一半。这些人工智能都会帮上忙。这也会带来一个可怕的结果就是,自我的消亡。不过我个人觉得,也不一定,或者说放弃部分自我,从而对自己更有利,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参考,尤其是在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的时候。

  4,书中认为,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物种强大是因为强大的组织能力,是因为大家可以相信共同的信念进行大规模的合作。虽然这个观点有点片面,但是是对的,我们看阿里巴巴强大,就是因为有一个高效的组织,而组织的发起人马云提供的就是反复的一种信仰,他让阿里所有人都有同步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相信互联网改变世界,这是合作的大方向,他让员工觉得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还产生了意义,就像在修金字塔的埃及人觉得为法老服务就是他们工作的意义。时代虽然差了几千年,套路是同一个套路。

未来简史读后感15

  有的人信仰基督,有的人信仰佛祖,有的人信仰轮回,有的人信仰灵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信仰,存在的或不存在的,清晰的或模糊的。

  过去,人类科技落后,自身力量渺小,无法从根本上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一直被饥荒、瘟疫和战争三大问题所困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只能诉诸于神,把地球上出现的灾祸全部归纳为“神”的旨意,个人生命的意义在与神的互动中得到圆满。

  在过去充满天灾人祸的环境里,人类需要神的保护。今生受苦,来世超脱。在神的庇护下,今世的苦难变的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积德修福,为了更远的价值和幸福。在此基础上,所有的哲学都在讨论,在这个短暂且苦难的生命中,什么才是真实,什么才是意义。当然,宗教也成为过去统治阶级的管理工具,从而推动秩序的建立和社会的发展。

  这是《未来简史》开篇后小幅论述的人类历史,也是为后面大笔墨预测人类未来情形进行铺垫。这些天我读完全书,心中对未来人类生活场景感到期盼向往却又触目惊心。

  人类近几十年科技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过去几千年,逐步成几何级态势,已经困扰人类多年的三大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也在近几十年逐步被现代科技和人类文明给攻破,神的喜怒哀乐不再成为操纵自然灾难的源头,人类科技文明已经能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根本性的解释,对许多自然灾难也有应对举措和预防手段,并且现代科技在基因工程、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一旦有所突破,如基因工程改造人体创造超人,人工智能用电脑连接大脑等等,造成的连锁反应和科技迭代将超出我们想象,人类接下来新的三大议题将是永生、极乐、成神,于是此书给人类历史定义了新宗教:数据主义,并且指出未来世界的生活方式——算法。

  作者将人类历史上的几个大趋势,比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带来的人文主义以及信息革命与全球化等,串联在同一个历史结构里面,并用之预测未来。提出人文主义让神创论退场是因为我们现在比上帝更了解世界,而人工智能将通过大数据证实其实他们比我们更了解世界。智能将战胜意识,部分人将从智人向神人转变,数据将代替上帝成为新的宗教。

  未来科学将认为人不需要有意识。人体每一个动作都可以靠自身神经系统自动运行,换句话说,人完全可以像一台计算机一样靠算法存活的.很好,无需任何主观感受,比如,饿了就吃,而无需想吃;皮肤破了就上药,而无需感觉痛苦。所有的动作将根据算法围绕“有用性”去开展。当人从信仰中解脱出来,科学和认知革命颠覆后,人们所获得的巨大能力,发现一切都只是算法,而心灵和心智,甚至也只是一种算法的时候,人岂不是就沦为了工具?人来世界走一遭,就只活一个“有用”吗?人的一生,变成一张任务清单。

  同时,由于人工智能的取代,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阶级:这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他们不是无产阶级,而是“无用阶级”。

  历史终归能总结,未来却只可预测。

  我始终相信这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世界会进化是因为不管是物种演进还是生命成长都是有无数个体,基因不断的试错。如果一味追求更高速运转科技的发展将会把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全部省略,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归于死寂。我愿意在我的有生之年去感受属于我这个个体的所有体验,在我看来这才是最好的时代。

  奥斯托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未来简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未来简史读后感03-12

时间简史读后感02-04

时间简史读后感04-23

《时间简史》读后感10-04

人类简史读后感05-01

简史读后感范文08-09

《人类简史》读后感02-05

《世界简史》读后感11-09

《人类简史》读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