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读后感

时间:2024-06-30 09:25:42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阅读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阅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阅读读后感

阅读读后感1

  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过霍金与《时间简史》这两个名字,当时只是好奇;再大些的时候,一次课本上出现了身患异症的霍金与死神一次次的搏斗故事,当时只是敬仰;时隔四五年,有一次在参考书中看到《时间简史》这个名字,意识驱动我一定要看看。趁着期末考试刚一结束,就一人匆匆忙忙感到新华书店,找了半天还询问了图书才与这本书见面。

  我欢乐的拿着这部精装版的《时间简史》回到了家。既然书名叫做《时间简史》,那么书中所写的一切自然是和时间有关的了。为了讲明时间,作者从宇宙开始写起,而后说到空间,而后又说到黑洞,而后再说到虫洞,最后才得到了结论。书中的语言都充满了知识性与专业性,让我感到懵懵懂懂的。时间与空间,在我看来根本是风牛马不相即是两回事,而书中将时间与空间联系在一起。

  然而,从任何方向看,宇宙都是一样的。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他是无限的,所以画任何一条线都可以认为是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也都可以认为是宇宙的边缘。

  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有时间的地方就有空间。那么宇宙在膨胀,时间就在延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时间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时间和空间只能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夹角只能是零。因为它们在大爆炸之前交与一个奇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品行。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单独存在。这样,必然的结论是: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那么它们有速度吗?因为空间有速度,所以时间必然存在一个速度,即空间膨胀的速度等于时间的速度。

  那么时间的速度(宇宙膨胀的速度)与光速相比呢?如果时间的速度>光速,我们认为是超光速。而超光速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的速度等价于时间的速度,我们是无法看到光的。如果时间的.速度=光速,或许这种更为大多数人认同。而如果时间的速度<光速,又有个问题,是时间速度一开始就低于光速还是后来慢慢低于光速的?

  这本书中还讲到了关于时间扭曲与曲线的问题。我对黑洞很感兴趣,以前也专门看过关于黑洞的一些资料片。据我了解的,黑洞是一种物质,它的密度要比其他物质远远大的多。在初中学关于物质密度时了解到:密度最小的是宇宙空间的物质,而最大的就是黑洞了。因为黑洞的体积缺乏一个乒乓球大,而质量却是太阳的几万倍。它的力量足以使时间扭曲,光线无法逃脱它的魔掌。有科学家指出,广阔的宇宙空间中存在上万个黑洞,而且在不停的运动中。假设在太阳附近出现一个黑洞,那么整个太阳将在3——4分钟内被撕成碎片。初看还不懂要用撕”这个动词,而在看了模拟影片后,我感触到了黑洞那种残暴的手段……

  我只是一个刚刚上高一的学生,出于屡次与霍金、《时间简史》的巧遇,才看了这本经典巨著。有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越看到后来出现的问题越多,有越多的事情想不通,或许与学生共读了《格列佛游记》,受益匪浅。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做家斯威夫特一自己的名义写的,书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游历了许多地方,好多地方是人们不曾到达的,他也以自己的真诚善良赢得了当地许多人的爱戴和拥护。

  他曾经经历了神奇的小人国,那里的人们开始把他当做怪物看待,但最后由于自己的真诚而成为了好朋友,他周游世界,到过慧铟国,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他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积极乐观的态度,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学生很喜欢这本书,可以从书中找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学到许多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我真想和格列佛一样的周游世界,探询人们不知道的秘密,我告诉学生只有学好知识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教育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在书中我非常喜欢作者的一段话,那也是他的人生所得,值得我们去体会,我也会把这段话当做我的做人标准。

  人人都能拥有真诚,公正,克制自己等等美德。如果人人都能实现这些美德,再加上经验和蔼本之心,人人就能为国家尽义务,只不过还需要学习一段时间罢

阅读读后感2

  这本书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美丽和丑陋。同时,它也让我们在无限悲伤和背叛的痛苦中看到了友谊的力量,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颗星光,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封面上,红色的夕阳镶嵌着一只小风筝。在长长的风筝线后面,一个小男孩独自奔跑。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在绝望的奔跑中,他心中仍然有一种对命运的感激。在痛苦的过程中,他仍然有一丝温暖。这是阿米尔的.友谊,这是美好生活的梦想,也是灵魂的归宿。

  奔跑和追逐,在炮火的岁月里,在屠杀、饥饿和死亡的阴影中,泪流满面地追逐夕阳下的小风筝,追求美好的理想。这是痛苦的人类经历的共同命运。这是刻在历史书上的风筝和奔跑。我为人类的痛苦感到心痛,也为我们平静快乐的生活感到珍惜和感激!

阅读读后感3

  阅读闫学老师的这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因为书中的许多观点我深深认同,如“教育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一种力量”“受伤的地方生长思想”;因为在书中与许多熟悉的名字重逢,如张爱玲、三毛、林清玄、狄金森、泰戈尔,他们的作品我也深深沉醉;还因为邂逅那些直抵心灵的美丽而忧伤的诗词,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是我所爱的……阅读这本书,在跟随闫学老师的阅读心路默默前行的同时,也让我们欣赏到她的生命因阅读而绽放的美丽。

  关于读书这件事,我一直还是比较自信的。因为自己从小喜欢阅读,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坚持,并且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有时我甚至想,能够识字,能够阅读,真是幸福!那样的话,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只要有书,你都不会寂寞,不会茫然,不会沉沦。即便是在平庸的日子里,书也能将我们带到另一个精彩的世界。所以,对我而言,读书是快乐的'享受,因为我总是读我想读,随心所欲。

  但是,闫学通过《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告诉我们,读书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教育阅读,不是随心所欲的率性而为。她说,教师读书要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的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高度。而像我这样只凭兴趣读我所爱,只会陷入浅薄的泥潭,难以获得飞翔的翅膀。

  纵观闫学的阅读书目,有教育专业方面的书藉,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陶行知全集》、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等;有培养教育情怀的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李希贵的《学生第二》、刘良华的《教育自传》等;有开阔人文视野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凡高的《亲爱的提奥:凡高自传》、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大江健三郎的《在自己的树下》等;有提高文学素养的泰戈尔的《新月集》、金河仁的《我心中的风琴声》、高凯的《村小:生字课》、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还有叶灵凤、张爱玲、韩素音、周作人、狄金森……以及她所迷恋的古典诗情,和《红楼梦》《西厢记》《论语》《道德经》,等等。

  如此开阔的阅读视野,并非缘于闫学老师本人的兴趣广泛。她说:“读书,有兴趣的阅读是好事,但绝不能只凭兴趣,有些书也许一时读不下去,甚至不能读懂,但只要是值得读的,就一定要硬着头皮读下去,也许山重水复,但只要坚持,往往就会柳暗花明。”对此,我深有体会。

  记得xx年我参加凤凰暑期研修营活动时,遇到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就是《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这篇9000多字的文章,我读了不下五遍。第一遍读下来,每个字都认得,但连起来就有些蒙,云里雾里的。第二遍重读,掩卷之余,只留下几个新鲜的名词:“解读本质观”、“解读建构观”、“解读对话观”、“解读体验观”。于是再读,这次拿起铅笔,边读边在自认为有感触的语句上圈圈划划,一不小心把整篇文章都画花了。但是有些地方还是难懂,就得回头再多读几遍,甚至前后连起来读,才弄懂它的意思。

  当读得很吃力时,我曾想:为什么要读它?这是那些学术派理论家们立说著述的纯学术文字,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有何帮助?什么“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文本学”、“读者反应理论”,对他们来说,是驾轻就熟、张口闭口的言论,对我们而言,则如闻天书,不知所云。这就难免感到文字的艰涩,此在与彼在之间的隔阂。诚如作者所言:“任何一个文本只有在解读中被理解和接受,其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如果离开了解读主体的理解,或者不被读者接受,那么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无从说起。”

  可是,当我后来再去读《教育文本理解的尺度——一种解释学的视角》《论教师文本解读的自觉自导》《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从叶圣陶的文学创作论看语文阐释学》等文章时,我突然悟到读《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的好处来。一来该文是所有文章中最艰涩难懂的,读了它,再去读其他文章,就觉得轻松喜悦;二来有了对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基本了解,再去阅读其他文章,特别是观察案例,就有了知识基础,使得后期阅读时“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建构过程变得容易、畅达。

  所以,我想,虽说理论是灰色的,但是没有这个灰色作底,其他的色彩就会因失去厚重感而显得肤浅。汲取理论的养分,可能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它积淀在那里,在不可预知的将来的某一个时刻,一定会帮助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阅读理论的过程,是一个渐渐扎根于沃土的过程,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平心静心地等待,等待静悄悄的改变。

  和闫学老师一样,也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和闫学老师一样,也喜欢张爱玲三毛林清玄;和闫学老师一样,也迷恋诗歌的魅力,但是当我站在自己的原点,仰望闫学老师的高度,才发现:关于读书这件事,我只是个门外汉。

阅读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桃花心木>一文,使我感触很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篇文章主要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以前,我只知道桃花心木是一种长得很直,很高的树,我总以为每天要定时定量的浇水,它才会长成百年大树。但是,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我才知道我错了,因为种树不能像种菜或稻子那样精心浇灌,之后经过几个星期就可以生存:要学会自己在土里找水源,人们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小树苗就必须在这种不确定中学会生存,如果它无法在土里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树苗很自然就会枯萎了。但是,只要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顽强生长的树苗,就可以长大,长高乃至长成百年大树。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经历过挫折,磨难,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因为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回学回把很少的养分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我是一个独生女,平时在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总是娇生惯养。我从未想过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有怎样的风风雨雨在等待着我。就像桃花心木所要面对无尽不确定的风雨,要学习找到充足的水源,要学会在阳光中呼吸一样。

  生活就像文章中所说的老天下雨一样,不可能永远是和风西域,你一不留神,就回乌云密布,大雨瓢泼。我们只能时刻做好面对挫折的准备,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一次次成功与失败。

  我们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做像桃花心木那样的参天大树,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经历种种困难和挫折,使我们意志更加坚强,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阅读读后感5

  读书多了,你会收获很多,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它们会流露在你的气质里、你的谈吐上、你的生活和文字里。

  年轻时的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城门口闹市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我打心底佩服毛主席,我想这就是伟人与我们常人不同的地方吧。可是《小饭馆里的小阅读者》在我心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原来,能在纷纷扰扰之中静静阅读的人也能在我们身边,而且还是和我一样的小学生。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小饭馆简陋喧嚣,陈思琪在这样的陋室中专心致志地读着涉县革命前辈的英勇故事,她不就是在和高尚的人交谈吗?我也要像她一样,多看好书,在书籍的海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我想起自己常常抱怨弟弟吵闹影响了我的学习,我记起自己时时埋怨爷爷总是看电视不顾及我在客厅看书,我忆起自己大声叫嚷不让爸爸妈妈说话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没有定力和耐力找理由。陈思琪父母的职业是开小饭馆,没有给她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可她没有丝毫抱怨。从陈思琪身上,我学到了,要持心正,定力足。即使耳边乱纷纷,也自能岿然不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一定要培养充分的定力耐力,和高尚的书籍交谈,像为新中国的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那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阅读读后感6

  《黑骏马》是一部有趣的长篇小说,书中描写的黑马是英国女作家安娜。休厄尔塑造的主人公,它的名字叫黑骊,它直觉敏锐,性情温和,任劳任怨,是一匹难得的好马。

  黑骊曾经有过多次“旅游”,它遇到过善良的主人,去过马市,被人虐待过,也被戴过短缰绳,还和好朋友生姜生活过一段时间……它曾经救过善待它的`主人一命,也曾经被一些粗暴的人折磨得伤痕累累。通过它酸甜苦辣的经历,从中看到了人类的善恶丑美,作者的目的是呼吁大家爱护动物。

  我觉得人类不能光为了自身的利益让具有生命的动物象机器一样的使用,虐待它们。我们应该珍惜动物,动物也有感情,它给我们也带来了快乐,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在许多方面都缺少不了动物,我们要以一颗爱心去对待它们,相信也会获得善意的回报。

  在作家笔下,动物们的心里描写细腻生动,黑骊活生生的象人一样有情感,会思考,有时会比人更加仔细,更加机智。人与动物的交流水乳相融,写得真实而亲切,这是一本令人回味的书!

阅读读后感7

  读书的益处人所共知,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是每个家长和的良好愿望。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亲子阅读的方法,都应当是别人的。无论是专家的建议还是其他家长的经验,是纸上得来的。这些成功的建议和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方式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我觉得,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当然,在教育孩子的其他方面也一样),纸上得来是充分条件,躬行则是必要条件。

  进入二年级以后,我们和孩子一起阅读了《唏哩呼噜》(全套八本)、《长袜子皮皮》、《木偶奇遇记》、《安徒生童话》、《电话里的童话》等书。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过不同的方法。比如,孩子和每人一段;孩子读完讲给听;孩子自己阅读并画出精彩的词语。不同的方法起到的效果不同,每人一段的方法,确实能够直到督促孩子读书的作用,但也容易使孩子形成读书是妈妈的事这么一种想法;读完讲给家长听这种方法,很有可能导致孩子阅读不细致;画词语这种方法,可能会使孩子过度关注好词好句,而忽视了阅读的内容。所以,我们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一般是交替使用这几种方法。

  书读三遍,其意自见,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一本书多读几遍是很有必要的,这个道理,早在一年级的时候,班主任郭老师就讲过了。我们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一点,给孩子讲得过多,让孩子自己领会的太少。这方面,是需要改进的,今后我们准备有计划地让孩子把原来读过的书再读两遍。在读其他书的时候,尽量引导孩子三遍读书的习惯。

  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孩子的姥姥就坚持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原因是老人觉得不了解孩子看的内容,就没办法和孩子交流。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不仅仅是辅导孩子写作业,还定期地阅读孩子的课本,经常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在学过的`东西。我们觉得,这也应该算是亲子阅读的一部分吧?

  孩子喜欢听故事,没有认字的时候,除了我们读故事给他听之外,主要的就是我们搜集整理的一些讲故事的MP3,在电脑中整整存了15G的空间。在这些故事中,孩子最爱听的就是《长袜子皮皮》、《美育儿童音乐故事》、《艾丽丝梦游仙境》和《迪士尼小百科》。睡觉前听一会儿,玩的时候听一会儿。既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也增强了孩子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和孩子一起听故事,这也算是亲子阅读中的一部分吧?

  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教育孩子上,每个爸爸妈妈肯定都不吝惜自己的付出。专家的建议,他人的经验,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但这些都只是纸上得来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所以,纸上得来再躬行,应该是正确的态度。

阅读读后感8

  今年暑假,我在浦东图书馆参加了浦江学堂的学习,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天诵读论语,虽然不是每个句子都能明白意思,但在老师的细心讲解下,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喜欢上里面一些句子。

  论语里面有关于学习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教导我们珍惜学习的时光,每天都不能虚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明学习要注意复习,知识掌握了,就会感到快乐。

  “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教育我们对待父母要心里存着尊敬,如果没有感恩的心,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

  诵读论语,就像听着一位两千多年前的老爷爷,在自己耳边轻声教诲,希望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论语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陪伴我的成长。

阅读读后感9

  在面对失败的时候,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榜样就是孩子,像孩子那样爱上推失败,对失败充满热情,为了成功我们就应该从心底接受"失败是成功之母",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有"拥抱失败"这样的信念。

  我在学习这一段时结合自己岗位工作有以下感想:我办公室管理事情许多都是临时而发生事较多,有些事做起来没有任何经验可谈,大事小事都必须完成,就像以前做的报社合同备案的.事情。当初从来没有做过,单位也没有人着手做过这些事情,我当初的想法是所有的合同签好送到房产局,他们给盖章就行了,但实际确不是这样,当我把一箱子合同送到备案大厅的时候,工作人员翻了几本看了后,把箱子一推说:"这些合同全都不行,有很多无效的",我当时头一猛这怎么回事,他们说合同上不能有涂改的地方,既使在涂改的地方盖了章也不行,我立刻向他们咨询,各方打听怎么才能备案成功,他们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给一批新合同,重新签订,合同备案成功了,房产证顺利的办了下来,

  虽然刚开始失败了,但我总结了经验,继续做,我没有怕失败,我接受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种信念。一定能做事情做好。

阅读读后感10

  我已经很久没有尝到这种味道了——痛苦,真正的痛苦,深深的骨髓痛苦。似乎不是读书,而是接受盛大的洗礼,净化心灵,提高痛苦的高度;似乎和书中的人物有共同的心跳,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承受,共同品味平凡而伟大的痛苦。

  所有的探索,都必须经历混乱,当时的社会有太多的问题无法解决,但找不到答案,只是挂着,好像他们会康复,但毕竟,异想天开。少安生活在那个矛盾的'社会里,他是先进的,他充满了热血和足够的精力,他是一个优秀的年轻人。但是社会对他有太多的束缚,比如笼狮,即使有千种技能,也只能望笼兴叹。生活给了他太多的磨难,但他总是只回报两个字:不屈。少安的身体凝聚着那一代人所有的光辉,也承担着共同的无奈。

  人们总是有一些梦想,少安终于完成了他致富的梦想,也带领每个人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但他失去了最爱他的人秀莲。《平凡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分离,他们就像匆匆过客,平凡地来到这个世界,平凡地离开。但他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的非凡,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坚持自己的梦想是多么的困难!他们不仅坚持,而且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苦难不能阻止他们,也不能动摇他们。他们似乎是最愚蠢的飞蛾,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是高贵的凤凰,冲向烈火并不意味着死亡,而是涅盘。

  在《平凡的世界》中,我看不到别人说的那种政治和历史,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到的是赤裸裸的苦难,那么真实,那么震撼。也许我无法诠释苦难的真谛,但我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来自苦寒”。人生只有经历苦难,才会变得更加完整。《平凡的世界》就像一本人生指南,教会我们如何面对苦难,如何承受苦难,如何克服苦难。《平凡的世界》并不平凡,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调味料”,因为苦难,我们会更坚强,更冷静。

阅读读后感11

  好久没有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最初是为了完成亲子阅读的任务,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被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了,尤其是他母亲那伟大无私的母爱震撼着我。

  散文《我与地坛》回忆了母亲生前种种细节,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母亲对我坚韧的爱。正如文中写道: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天底下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是又有多少母亲真正理解孩子呢?史铁生说:“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当面对儿子“活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的晴天霹雳般的打击时,母亲却欲哭不能,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每天摇着轮椅到地坛中去。她在内心暗自祷告,小心翼翼地尾随,焦灼忧虑地等待……她心里苦不堪言,可是她没有在“我”眼前流露出来,反倒淡淡地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后来母亲走了,留给“我”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歉意、痛彻心扉的悔恨和无法弥补的遗憾。而“我”只能把的深深的忏悔变成诚恳的忠告:“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母亲用她有限的生命唤醒了“我”沉睡的灵魂,使“我”从悲观到振作,进而热爱生命。

  每个妈妈都了不起。父母不仅要给予我们爱,还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寄托。现在正在热播的电影中的“李焕英”也是现实生活里无数母亲的缩影,她们同样平凡而伟大,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让我们爱在当下,趁父母尚在,趁现在还来得及,我们要学着像他们爱你一样,去爱他们。

阅读读后感12

  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阅读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阅读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直接向别人学习的经验也是有限的,但是通过读书间接向别人学习则是趋于无穷的。阅读一本书,可以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可以深化一个人的内心,可以站在世界的制高点,一些影响深远的名著往往成为改变社会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思想先导:“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需要国家、社会团体、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首先,阅读习惯的养成,依赖于热爱阅读的社会氛围。其次,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制定推动全民阅族的政策措施。 第三,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孩子抓起。 。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出版界要多出好书,为全民阅读提供精品力作。第三,要为基层公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 第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第六,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广教学阅读等新型阅读方式。如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在线阅读等等。

  第一,我们希望每个班设立班级图书角。每个学生带一本好书放在本班组成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第二,充分利用活动中心阅览室这一有限资源,利用学生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全天开放阅览室让学生快乐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第三,提倡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每期共同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书心得。第四,成立各种阅读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演讲等活动,推动我中心阅读计划的顺利实施。阅读可以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开扩视野,增长知识。阅读可以深入一个人的内心,阅读可以改变人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与书为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都做读书的主人。

阅读读后感13

  “寒假期间,除了阅读优秀的散文和小说外,大家不妨读读司马迁的《阅读年选》,它既可作为历史着作、人物传记来读,也可作为散文典范来欣赏。”昨日,在武昌民主路新华书店,湖北大学文学院的蒋方教授,为热心的读者介绍了《阅读年选》的几种阅读方法。

  《阅读年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历代王朝修撰国家正史都取法于此。蒋方说,它表现的是真实的人物和事件,采用的却是文学的结构方式和语言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年选》又是一部传记文学著作。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语言大师之一,他撰着的《阅读年选》语言准确精练,通俗传神。”蒋方建议,如果把它当历史着作来读,大家最好读全本,了解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如果作为人物传记和散文经典来欣赏,则可挑选不同的选本阅读。

  目前,书市上的《阅读年选》选本很多,比较典型的有张大可的《阅读年选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其学术性较强;郑权中的《阅读年选选讲》(中国青年出版社),通俗易懂;王伯祥选注的《阅读年选逊(人民文学出版社),精选了多篇描写生动的人物传记,注重学术性和文学性。

  蒋方说,《阅读年选》内容丰实,结构宏大,作为中学生而言,不妨先阅读其中的《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如有兴趣,再通读全书。

阅读读后感14

  读书喜欢与人分享和讨论书中的内容,就连阅读这件事情也可以拿来分享和讨论,这本书解答了我关于的阅读的疑问。书中涉及阅读的方方面面,没有时间读书,读书太累,找不到书,书读不懂,越看书疑问越多。书中对于作家的点评也让人耳目一新,读来让人觉得十分有趣。

  读书的好处当然很多,书中提到的包括试错成本低,买错或读错一本书顶多浪费几十块钱和几个晚上的时间;你有很多机会重新选择,人生很多事情没有太多次重新选择的机会。读书可以让你获得自己狭窄生活经验之外的生活经验,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读书是方便的让你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读书不仅可以开阔眼界,也对现实生活有切实的帮助。书本曾经是特定阶层的特权,而如今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书,而且可以获得的图书资源不仅仅限于本国,还包括其他国家。

  读书难,读书累的问题,人一般对于喜欢做的事情不会感受受苦受累,读书对一些人来说是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生活的其它事情,打篮球、打牌等等都需要脑力劳动或者体力劳动,并不见得比读书轻松很多。作者提到“开始读书难,开始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难。”一旦开始读书,并且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这件事情就会变得轻松很多。不存在有没有时间做某件事情,而是这件事情对当下的你来说是否重要。

  读书疑问越来越多,阅读也分为不同阶段,所处阶段的变化依赖于自身生活经历与阅读量和质。数量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阅读的阶段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作者提到“读不懂困惑是读书的常态”,以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个人生活经验,不足以解答数千年无数人所给的问题和困惑;“对阅读这来说,困惑的总体形象大约就是如此,早于你存在,又在你归于尘土之后存续——诚实是美德。”书读的越多,疑问势必会越多,而且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阅读也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一本本书只有在有人去读的时候才从寂静中走出。作者也提到了写作,写作是一种思考方式,主张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告诉其他人,“要那些看到好东西,真东西的人们回头来告诉其他人。”

阅读读后感15

  在“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这个话题中,作者大卫·丹穆若什首先想要强调的应该是“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它也是本书讨论的核心。

  丹穆若什在其另一部著作《什么是世界文学》中探讨了“世界文学”的内涵。但在《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一书中,他也再次谈及了这个话题。他提出,首先赋予世界文学这个概念以重要意义的是歌德,歌德也是这一意义上的世界性作家。

  所谓世界文学,大概和民族文学相对。但事实上,丹穆若什大概也会承认。有时候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并非是截然对立的。

  在全球化的当下,现在的作者们可以用一种世界性的视野来写作,这无疑属于世界文学的范畴。而在古代,那些作家们根本不知道世界文学的概念,甚至不知道外国文学,他们也不可能期望自己的作品在外国传阅。

  然而,当下我们知道了,许多古典文学已经成了世界文学,我们中国的《西游记》、《红楼梦》被介绍到其他国家,而外国的《荷马史诗》、《源氏物语》也被引入到我们国内。

  正是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世界文学的概念产生了。那我们要如何阅读世界文学呢?

  当我们在看本国的民族文学时,由于对相关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阅读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隔膜。然而在阅读世界文学过程中,文化的鸿沟产生了,我们不了解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了他的作品,我们也无法准确获知作者想借他的作品传达些什么。上述问题,很多时候在我们阅读原文之后也无法解答。

  因此,丹穆若什才会提出本书的问题,“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这其中无疑是有些方法的,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品和作者。

  丹穆若什在书中说,“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一部作品的背景,以及作者和读者的文化预设,我们对它的欣赏必将获得巨大的提升。”

  反之,“如果我们阅读一部外国作品,而不了解作者默认的观念,就可能会把它简化成自身文化中固有作品的一个普通、苍白的变体。”

  无论是哪一种阅读方法,世界文学在被阅读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种“被重新建构”的过程。

  当我们采用更合适的方式打开一本世界文学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其最本初的面貌。

  恰如上面所说,“了解一部作品的背景”正是一种合适的方式。这里不妨拿《堂吉诃德》举个例子。

  丹穆若什在本书中也提及了这本书,他说“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本来是为了讽刺当时西班牙流行的骑士文学”。

  正是如此,塞万提斯写下这个故事,旨在“曝光并且嘲讽那些夸张、愚蠢的骑士故事”。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背景,或许会把堂吉诃德理解成为一个正派的形象,这与其本来面目相去甚远。

  另一个例子是《包法利夫人》。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个故事。

  19时期中期的文学现实主义者反对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他们想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而非异国情调下的浪漫英雄。

  福楼拜推崇的正是现实主义小说,在《包法利夫人》中,他直白地描写了法国单调粗鄙的乡镇生活。在故事中,艾玛·包法利受到小说里浪漫爱情故事的刺激,通过婚外情追求浪漫爱情,最终自杀身亡。

  无论是《堂吉诃德》还是《包法利夫人》,都属于丹穆若什在本书中探讨的“世界文学”的范畴。同时对于非西班牙读者和非法国读者来说,阅读这两本书都存在巨大的文化隔阂,因此如果不了解相关背景,我们就无法充分体会故事的精妙所在。这正是丹穆若什所希望竭力避免的。

  丹穆若什认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一个传统,以便对其语境和关于世界、文本、读者的预设达到总体上的了解。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很多人都会借助作者传记来阅读作品背后的故事。但丹穆若什向我们强调,“读者不应该被(传记中)过多的私生活细节分散注意力”,否则的话我们会走进另一个误区。

  在本书中,为了论述“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这一话题,丹穆若什提到了诸多作者和作品,并且针对不同作品的主题、意象、人物、情节,或者更广义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等方面展开了精彩的论述。

  值得一提的`是,丹穆若什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我们国家的华语小说,包括张爱玲、鲁迅的作品以及《西游记》在内。丹穆若什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不乏亮点。

  在提及《西游记》的时候,丹穆若什说,这本书“最奇幻虚构的世界却恰恰在更深层面上贴近现实”,仅仅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丹穆若什确实深刻地理解了《西游记》,并且肯定对文本背后的故事有过了解。

  在本书的最后,丹穆若什提及的多是当代世界文学作品,当代作家们在创作时可以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展开他们笔下的故事,将整个世界作为他们的灵感。

  这让世界文学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解构了狭隘的地方主义,打破了所有的惯性”。而我们读者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阅读世界文学。

【阅读读后感】相关文章: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02-22

阅读读后感02-18

课外阅读的读后感04-13

亲子阅读读后感04-10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8篇03-11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9篇03-10

课外阅读读后感03-28

《骆驼祥子》阅读读后感02-21

阅读《西游记》读后感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