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活着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活着有感1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分不清余华和桐华两个人。
不曾读过便无深刻,知与不知不过是一首文字的回旋。
而今天,读《活着》,蓦然明了,名字也不过是一个代号,他们的感情在文字中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重叠的,他那么深刻,那么柔软,仿佛每一个文字都是从被骄阳炙烤过的黄土中挖掘出来的,历经了四五十年的风吹雨打,他的故事有了灵魂的激荡,在罪恶慌乱悲伤中委曲求全,所谓生活,也不过如此。
最后的谢幕是遍地霞光已逝,夜幕降临的前一刻总是美的令人恐惧,福贵的背影缓慢的滑进这场璀璨的'离别,用最平静的叹息收束这段哀痛的历史,而身为读者的我们不得不起身恭候,目送那些用亲身经历来粉墨登场人们,谢谢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曾经。
全书最悲痛的人物设定毫无疑问是福贵,但我却心疼苦根,当他将一粒粒豆子填进胃中,当他最终因为饱胀而丧命,我哭了。那个只有七岁的孩子,是他外祖父最后埋下的家人,从此孑然一身。
那一刻我突然间就像到了海子的那首《亚洲同》“我的祖父葬在这里,我的父亲葬在这里,而我也会葬在这里,你是一块唯一能埋人的地方”。
小时候不懂,现下只觉得凄凉……
余华的语言对话中尽斥了小孩子那种天真的口吻,幼稚又哀伤,他们那么善良,却被现实伤到彷徨。
从抗战胜利前,到解放战争,到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余华从一个由地主阶级落魄到农民阶级的贫农身上着手,为我们详细叙述了那个年代的悲哀。
老爹溺死在粪池里,老全死在一个不知名的战场上,龙二是被五枪打死,他最后的遗言竟是“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母亲在病中离世,还未来的及见儿子最后一面,有庆鲜血被抽尽,像场缘分往复的戏剧,凤霞儿时哑了嗓子,刚过了一户好人家却又死在了那个寒冷的冬季,家珍最终也没变成拖累,她死的好啊!不被别人闲唠一语,二喜也可悲,偏在死的时候用尽力气不再偏头,他高喊苦根的那一声,震碎了每一个有同情人的心。
可最终他的儿子也埋在了那片土地里,这一辈子,到最终,也只剩那条叫福贵的牛还在陪着福贵了。
我一直想问余华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多的苦难真的有可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么?
未免有些巧合。
但后来我想明白了“无巧不成书,故事写出来,就是要让人去感同身受的,作者们从每一个生活情节中摘取那些最能打动人的环节,用他们的逻辑编写出来,让你领悟,也许,这些事情不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物身上同时发生,但它毕竟具备的是生活的影子”。
就像我奶奶一度的和我讲她那时候是怎样在雨天的地头捡花生赚公分,怎样在所有人起床之前打着星星跑到山上挖野菜,怎样胆小而羞涩的嫁给爷爷,又怎样在那缺金断粮的日子里磨破了手掌抚育她那一双儿女,讲到激动时声音往往更亮,眼睛也更闪。
她说,那些年是人吃人,那些年病死了多少人。
我知道她是习惯了回忆,走过那段岁月的人们都知道活着不易,所以他们更加珍惜,这是生活在安稳世界里的我所无法体味的。
所以我渐渐相信,他们说的,他们身上留下的疤都是真的。
我们注定是要通过文学和文字生活的人。
《活着》是一段很长很真实很悲伤的历史。
如果你愿意把自己放在那个时间段里浸泡,你会感念现有的幸福。
所以,请知足……
读活着有感2
今年假期的时候,我偶然间拜读了余华的《活着》。余华是我最喜欢的现代作家,因为他的作品中始终能看到生活的影子。虽题为活着,可纵贯全书的却是无尽的死亡,从福贵家败变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佃户开始,富贵的爹死在了粪缸边开始,一直到最后苦根吃豆子撑死,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地离他而去,即使是最后和福贵相依为命的苦根,福贵唯一的希望,也没有逃过命运的捉弄。
何为“活着”,何为生存?其实,人类在很早以前就有对生存意义本源的探讨,无论是战国屈原的《天问》,还是明末王阳明的心学,几千年来无数学者先贤都对生存的意义做了各自的阐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然而其中传播最广也最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是以《孝经》为代表的孝文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虽然,这并不能代表中国古代整体的生存观念,然而窥斑见豹,从中,我们却不难看出,对于生存与“活着”的意义分析,中国古代的'圣人先贤始终难以离开血脉家族的传承观念。也就是说,对于“活着”的意义,不能同家族亲缘割裂开来。
而余华在对福贵命运的处理上,显然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在福贵身上,余华寄予中国农民深植于土壤中的传统观念与朴素期待。满怀着这样一个父慈子孝,安享天伦的殷切希望,为了这个朴素的心中的执念,迫使我们不得不经常面对现实背后淋漓的血肉。有庆一天天长大,为了有庆能够上学,福贵不得不忍痛卖掉从小听话的凤霞,我们在深感悲痛而又无奈,自以为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却完全忽视了在父死子继的传承深渊中默默哭泣的以凤霞为代表的广大女性群体。无论是徐母、家珍还是凤霞,这些女性在家族的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却往往难以避免地成为家族祭祀中流淌着鲜血的祭品。他们是否也如凤霞一般有口难言,只能用眼泪去回应并承受着社会的定式。
然而,尽管在前行的路上承受着种种苦难,福贵却依然没有等到期盼中的人丁兴旺,儿孙绕膝的场面。反而是在生命消耗的路上不断地失去自己的亲人,中年丧子,然后丧女,丧婿,最后晚年丧孙,直到自己孤身一人为止。最后,他在集市上看到那一头孤独的老牛时,他们仿佛瞬间读懂了彼此,都是终生面朝黄土地、陷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而最后却都面临着无人送终,不得安生的结局,在这一点上,余华安排的老牛就是农耕文化的沉淀,同时又是福贵的外在物化。笔者相信,文章的最后,福贵把老牛称作福贵,并非是任意而为,而是在其中寄予了自己饱受摧残后仅存的一丝寄托。一人一牛,既有对于他们所难言却始终相伴的生命的坚守,同时又有在生命最后无人相伴终老的无奈与荒凉。
读活着有感3
读《活着》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能感受满满的正能量,感悟人生。让我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观。无论生活如何,你都能感受幸福的存在,因为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乡下田间,一个耕地的老人淡淡地叙述自己的一生。他叫福贵,原本是地主的孩子,吃喝嫖赌使他败光了家中田产,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内战时期他母亲得了重病,他在去城里请医生的路上被拉去充壮丁,归来时母亲与他已是天人两隔;他的儿子为给县长的妻子输血失血过多而死,女儿在生孩子时大出血死去,妻子得了软骨病在地下长眠……一路走来,一生坎坷,他和一头从屠宰场买来的老牛为伴,成了村里人口中的“两个老 不死”。
书中,他一生的淡然,让人完全感受不到恨,他甜美的追忆快乐的过往,以旷达的心境看待无尽的孤寂。我们认为福贵是苦难的,他从拥有到失去。而在他心里面,他认为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在他的世界里,命运与牛是他最好的朋友。顺境和逆境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所经受过的一切都是幸福的,都属于生命的一部分。
诺贝尔说:“生命是自然赋予人类雕琢的宝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这样的宝石,它的不同切面会反射出不同的光。当我们一帆风顺时,宝石的光芒璀璨无比;当我们诸事不顺时,宝石的光会像一样刺痛我们。但我们要珍惜这颗“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宝石,去感受它每一个切面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去享受生命的每一刻——不管是快乐还是挫折。时刻要记住,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身边人的离去、周围环境的`繁华或萧索、他人的嘲笑或夸赞——都是生命盛开的养料。我发现当我以旁观的姿态感受生活时,一切都被刷上了一层电影般的平淡和幸福,就犹如带了暖色的滤镜,这其中不乏被人嘲笑的愤怒无力、无人倾诉的孤寂落寞、遇到低谷的茫然无措,但更多的是朋友伙伴的玩闹欢笑、家人师长的温暖陪伴、交织着麦田落日和高山流水的自然之伟力。我变成了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每一朵斟满阳光的小花、每一秒的欢乐和悲伤、每一天不同的落日和月亮、每一寸自手边匆匆流走的光阴……交织的是生活的美好和宁静的欢歌。
去珍惜生活的每分每秒,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享受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到了老的时候可以不为过往后悔。活着真好。
读活着有感4
再次翻开余华的《活着》,一种莫名的感动再次涌上心头。余华写得很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很平静,面对富贵的一生经历,心中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不过的生命。
活着,在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这部小说的确让我感到沉重,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进行的创作。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这个简单却又充满哲学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诠释。“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读活着有感5
我赏识活着,活着这样美好,活着这样快乐。我看过余华作家写的《活着》 ,讲了主人公徐福贵的`一世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乱,三年自然灾祸。等等。以及福贵暮年对生命沉静和自然的态度。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自己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当你走出困难时,感觉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觉挫折其实不可怕。
当你帮助他人时,感觉的是活着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觉帮助他人是多么快乐。
当你功成名就时,感觉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觉成功是多么骄傲。
霍金是一位不幸亏又好运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使原来年青时就患了绝症的他,突破了全部困难,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遇到世人的赞叹。是什么使他成功的呢?是乐观地对待生活,体验生活。
当小小的嫩牙抽出枝干;当重生儿发出响亮的哭喊。当病人已经痊愈。当鱼儿在水中快乐地玩耍,当鸟儿在枝头发出委婉悦耳的歌声。就会感觉,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这全部都预于着生活的美好,美好的生活永久陪伴着我们。
郭沫若曾说过: 〝存亡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歇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 〞就让我们过得快乐,活的美好吧。
读活着有感6
面对死亡,最苦痛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担当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验的全部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楚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肯定不会盼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照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其次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智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验种种磨难,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终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嘶哑的歌声在土地的终点缓缓升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子公经验的种种凄惨,更因为他经验了这么多,却仍旧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担当的已远远超出平凡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苦痛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担当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决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读活着有感7
合上余华的作品集,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睛。是啊,活着是多么一件简单的事,可又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啊!
徐福贵一家到处奔波劳累,直到最后的死去,他们是为了活着;有庆的死换来了一个小生命;凤霞的死换来了她的孩子——苦根的活着;二喜是为了苦根活的更好而死去;家珍的病是为了家里人更好的活着而累出来的,直到最后的死去;徐福贵在战场上死里逃生是因为他知道活着的好……徐福贵亲手送走了他的一个又一个亲人,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他的女婿,他的孙子……他还是要活着。
想想现在,大街上的人匆匆忙忙。路边的饭店门口站着一位笑迎迎的老板;瞪着三轮车的`老大娘叫唤着:“卖……”,工地上的农民小心翼翼地站在几十层楼的高处;超市里收营员机械地收着钱……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活着,活的更好。有时想象他们可悲,唉,我何尝又不是这可悲人群中的一点呢?有时想想他们坚强,不管遇到什么他们都要努力的活着。“活着”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可做起来又是那么的艰难。它会要你付一生的代价,他会要你付全部的精力,它会吸掉你所有的血液……活着有苦有乐,有起有伏,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活着有……不管是高尚的人还是平凡的人在活着的面前是平等的,他们都是为了活着而不断地努力着,只是他们所收到的成果不同罢了。
活着真好!
读活着有感8
在飞去三亚的旅程中,看一本书能让这个过程的意义增加爸爸让我看余华先生的《活着》。一个几十年前的故事,反应的是当时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会取《活着》这个题目,看完整本书,一个老人,一头老牛,老牛就是老人,幻想出来的牛是为了不让老牛孤单,也同样是老人在想念的那些人。最后的最后,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最后的最后,只剩老人一个活着。
对于我一个00后,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可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讲,好像平常不过。好像多少人都有着相似的故事,但只有老人,能讲述这个平常的故事,将它卡在每个人的心里。整本书是一个故事,老人的一生。故事讲述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少年,年轻时败光了所有和之后的生活。故事的代入感极强,对那个时代没有什么了解的我,也能在有庆被抽干血的一刻气愤,怎么能为了攀枝高官而白白送掉一个孩子的命;也在凤霞风风光光的出嫁之时,诚心的为他们高兴;也能在富贵最后一位亲人离世时感到沮丧和无奈。我真实的感受到了一个对死亡麻木的时代,一个对贫穷和饥饿无感的时代。老人讲述的是一个痛苦的故事,活着,活着,活了很久,身边的人都离开了。越来越多的人和事不再是原来熟悉的样子,家里的人只剩下一个人。所有的亲人都在同一个医院结束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是好事吗?陪着所有人走完了最后一程,就算自己有一天不了了之,对世界也没有一丝丝留念和愧疚。这样也很难过吧?没人留念,没人留念自己,没有任何期盼和愧疚,心中不免有些空虚。所以说在最后最后,找一个和自己经历相同的老牛,一直活着,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想着自己死不了,就死不了。”最后,看到老人一直活着,经历了那么多,失去了那么多,换来了一身伤疤,换来了满脸的皱纹。一只同命相连的老牛。一段曾不为人知,现已公众于世的故事。我为老人感到高兴。
读活着有感9
从来没有这么快看完一本书,看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在心里想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作者,居然把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写得如此让人意味深长,了不起的作者余华。
想想书中人物福贵一生经历的打击和苦难,一般人真的事难以承受的住。一条时间线贯穿的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如果富贵当时不败家也许被当成富农地主早早被枪毙了,如果富贵不从队伍里选择回家也许能当大官也许会被红卫兵干掉了也许能成就一番事业。如果富贵不被拉去推炮车,女儿也不会变成哑巴,如果富贵家有钱也许女儿,儿子就不会早早离开世间。太多的可能一直贯穿着主人翁的一生,但是谁都不知道自己人生的下一秒会是什么,会面临什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要珍惜当下,好好的陪伴家人,好好的与爱人一起共度余生,好好的.呵护自己的家人,好好的孝敬父母。
人这一生很短暂,珍惜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每一天!活出属于自己幸福的每一天。
读活着有感10
前段时间有一张照片曾刷爆了朋友圈,照片里的女人正戴着口罩,安静地坐在公交车上阅读《活着》,那么认真。仿佛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影响到她宁静的内心。况且这次的疫情使我们更深刻的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本是少爷的福贵,在一赌之后,败掉所有的家产,父亲在不久后去世;为母亲找郎中时又被抓去做壮丁,回到家乡后,母亲早已“离去”;女儿凤霞因一场高烧变得又聋又哑,儿子有庆为校长献血过多而身亡,凤霞在难产中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妻子家珍也在三个月后去世……但命运并未从此就善待他——之后福贵再次见证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的死亡。最后,在傍晚夕阳的余晖下,福贵用着粗哑的嗓音唱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首奇怪的歌谣与那条老牛渐渐远去……
当读到苦根的死亡时,我以为苦根的去世是压垮福贵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福贵的坦然出乎我的意料。我慢慢思索,如果福贵也因承受不起困苦而自杀,那“活着”做何意义呢?就像余华序言中回答为何要用第一人称时说:我说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的感到了幸福。
福贵至少还活着,眼泪流尽,绝望消磨,剩下的属于对命运的坦然。命运的利刃一次次向福贵刺去,福贵也曾在生死的边缘徘徊,也曾料定自己时日无多,但最终他承受住了这可怕而又庞大的困苦,没有在利刃的'摧残下身销。福贵,选择坦然,选择与命运达成和解,选择勇敢而活,只为活着。所以,他感到幸福。
我曾经见过一个想要自杀的人。当时我正在姑姑家,刚和表弟下来玩时,看见许多人正扬着头向上看,好奇心驱使我们过去,抬头的景象使我心惊。一个年轻的女子,瘦弱的样子。正坐在九楼的窗台上,准备跳楼,我心想“不会吧”,消防队的到来打消了我的疑惑,他们把救生气垫放在地上并向那个女子喊话,大家也都在劝她。时间一点点过去,终于,她放弃了自杀。后来我了解到,原来她被大学退学,承受不了这巨大挫折,欲要轻生。
在这浮躁的社会之中,很多人似乎为了太多而活,贪婪至极:学历、金钱、房子、感情……不去想想自己拥有什么,因此当遇到了不敢承受的挫折时,不去面对,选择逃避。
关于偶然与必然、假象与现实、命运与抵抗、理性与感性、贫穷与富贵,在活着面前都变得毫无意义。
时间一直向前走,没有尽头,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好好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
读活着有感11
有时候,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
看了《活着》,主人公福贵面对这样的不幸,还要选择面对生活给的.伤痛,并且继续活下去。
现实生活中,不也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
当年,父亲因为癌症晚期,经过了化疗之后,干瘦如柴,体弱无力,家庭负债累累,最后还是散手离开了我们。母亲面对这样的打击,一边料理后事,一边还要照顾五个孩子,还要继续努力的赚钱供孩子读书,还欠下的债。
有时候命运给了你一拳,虽然伤痕累累,但是来不及忧伤,顾不上悲情,因为生活中还有活着的人需要照顾,需要继续生活,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读活着有感12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因为这一句话,我认识了余华。心想,这书究竟以一个什么方式去度过这以笑为哭,生死徘徊的人生,在合上书的刹那间,我得到了答案。
在拿到书的时候,我发现它有着与其它大部头不一样的黑色封面和不凡的重量。余华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福贵经历了一生的疾苦,成为了余华笔下的那个人。从他身上,也折射出老一代人的隐忍和艰苦,从他身上,更折射出一种英雄般的气势。
福贵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当他下定决心,想要从头开始,珍惜身边的家人,生活却与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儿子被抽血活活抽死,女儿好不容易找到一户好人家,在医院难产而死,女婿被水泥板活活夹死,孙子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死,妻子因病去世,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的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叙述。
我在阅读时,几读落泪,书中的情节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中的是有庆给镇长的老婆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仿佛能看到有庆嘴唇发紫,脸色铁青,我好像触摸到他那被医生死死摸住全是骨头的手,我似乎处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他一把,却又被什么阻拦着。时间无情的将我的双手推开。有庆不就是想要拯救中国的有志青年吗?他们一腔热血,却被时代活活抽干,成为阶级的美食。
故事的最后,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会儿是少年家财万贯,挥金如土的福贵,一会儿是得了软骨症不能干活而哭泣的家珍,一会儿是饿的撑死的'苦根。我仿佛要哭出来,但又觉得连福贵自己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为谁而流泪呢?
人活着,若被赋予沉重的意义,那总有一日会被生活摧残的破败不堪。人能简单的活着,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不为他人而活,因为命运能轻易地从我们身边剥夺一切,我们亦可能会在某一天变得一无所有,唯有活着的精神属于自己。
主人公的命运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多么辛苦。作者想告诉我们,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也许生命有些事情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我们都应该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无论意志多么消沉,勇敢的活下去,加油!
读活着有感13
一个人的一生装进了一本仅仅几百页的书,没有对人物心理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简单的叙述。讲的人娓娓道来,平静的叙述,听的人心里却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大概就是余华的高明之处吧!
福贵,又富又贵,多好的名字啊,这也是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光宗耀祖、又富又贵,可他的一生却是潦倒穷困、厄运相随。年少轻狂,仗着家里吃喝嫖赌,等到输光家产,父母离世才幡然醒悟,但觉悟、改变并没有阻止厄运的脚步,在那个年代生活本就难以为继,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又相继离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与一头老牛为伴,书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活着不是为外在的事物而活着,而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对福贵而言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他的心经历太多苦难,已变得波澜不惊,看透人生的磨难,才豁然开朗,才能够平静的叙述那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安静的度过人生的黄昏。
福贵的故事能够打动人不是因为命运给了他接二连三的打击,而是那种经历苦难、看破人生后的豁然开朗,亲人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离奇,但却是异常痛苦的.,当亲人相继离开后,福贵大可以一死了之结束这悲剧痛苦的人生,可他没有,他选择接受,好好的活着,种。种地、唱唱歌、和老牛说说话,他困苦的一生让人感慨,但他平静的讲述才真的让人心疼,真的打动人!
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容要承受众多难以接受的痛苦,却依然要坚韧、顽强,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罢!
读活着有感14
《活着》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两遍了,这一次是看的第3遍,但不论是看了多少遍,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到目前为止其他的书所不能够比拟的。
文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曾经作为地主家的儿子,他又嫖又赌,终是把家产都输光了,一贫如洗,但他还活着,在家人的爱中活着。
而与活着相对的总是死亡,福贵爹的死给了福贵一个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开始扛起了家庭的重任。终于心悔改,生活看着比刚破产时要一天比一天要好,可是当悲剧来临,命运也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先是被抓去当了壮丁,好不容易逃了回来,却发现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女儿也变成了聋哑人。之后儿子因为见义勇为,献血过度死了。好不容易女儿找到了女婿,以为日子就这样开始变好了,结果发现,现实总归是残酷的,女儿在难产的时候离开了,妻子受不了打击也死了。接着女婿又被一次劫难夺去了生命。本以为外孙会是自己唯一的希望,却不曾想,小豆子竟然吃在豆子的时候被撑死了。但他还活着,只是这次没有家人了——或许爱还在。
每一次看着福贵,在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的时候,我都在想,不管他有着怎样悲惨的结局,我大概也不会可怜他吧。但是当看着他的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心软了。我不止一次地在想,如果我是福贵,当看到亲人从我的身边一个一个的离去,我能否扛得住,自己一个人能活下去吗。
每一次看《活着》这本书,我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只有福贵一人(当然还有一头老牛)还活着,连他的孙子都没有活下来?小豆子是富贵的希望,可是作者连这一点希望都没有给他。那他活着是为什么呢?又有什么意义呢?实质上到现在我也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或许只有问余华先生,我才能得到一个答案。
如果非要让我给自己一个解释的话,我以为,活着是一个人的本能,当一个人经历了太多的挫折,看过了太多的死亡,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离别,才明白活着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真的只有当人经历了生死才能知道,活着是一种奢望,也变成了我们生活的唯一信念。活着或许并不需要太多的意义,活着便是活着,就这样好好的活着。活着的人才能从活着的东西身上找到生机和快乐,只有活着才能够见到光明,也只有活着才能够拥有希望。
或许我们现在已经没有生活在连活着都成为一种奢望的年代,但是我相信,当我们遇到困难,当我们遇到挫折,当我们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们看这本书,想想自己,至少我们还活着,哪怕毫无意义,哪怕有再多的打击,我们至少还活着,至少我们还有看见彩虹的期望,有沐浴阳光的权利。没有任何一件倒霉的事抵得过“我还活着”,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便是幸运的。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当黑夜已经来临,也就意味着白昼不会再远了,所以遇到困难,熬不过去的时候,想一想书中那句话:“你可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读活着有感15
心想着锻炼一下总该好点吧,没想到才做了十几分钟的摆臂扭头却累得不行了,这种滋味也很难受,这时,我抬起头瞥见了书书柜里静静立着的那本《活着》。
纯黑色的封面上就简简单单地飘着几个字:本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活着》余华作品,作家出版社。哦,对了,旁边还印着像血一样鲜红的“余华”(亲笔签名)。
它,就这样吸引着我,让我走进了余华的《活着》。
好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我“废寝忘食”的仅用了四五个小时,到晚上入睡的时候,书里的所有故事便全部装进了肚子里。我还暗自在笑自己,这又是何苦呢?昏沉着脑袋,疼着肩颈,喝着无以下咽的苦药,却还在入神地读着《活着》。
富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哦,还有春生、老全、队长……一个个命如草芥的小人物就那样隐入了历史的尘埃,一个个不屈的生命就那样在与命运抗争着……
一桩桩往事从富贵开始,一个个悲惨的结局又从富贵收场。那个富贵早不是“死去活来”的那个富贵,而那个家珍,永远是活着的'家珍,她清白而来洁白而去,就像一朵圣洁的莲花,从未被污泥掩埋,从未被肮脏熏染一丝……
活着,是生而为人的权力;好好活着,却是对不屈命运的歇斯底里的呐喊……
“春生,你要活着!”这是善良的家珍对心如死灰的春生最后的希冀!
是呀,要不是命运的捉弄,谁不想好好活着呢?
是的,一切都过去了。那是一个由落后、愚昧、苦难和不幸酿成的一缸烈酒,用火辣辣地味觉去触痛每一个醒着的灵魂……
我们都要好好活着,才不会辜负了那个沉痛的年代。沉痛会唤醒沉痛,希望会复制希望。
我们会活得越来越好,我们的路也会越走越远,不是吗?
【读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读《活着》有感03-31
读《活着》有感(精)09-02
读《活着》有感15篇04-12
读《活着》有感通用[14篇]09-20
读《活着》有感15篇(优选)08-26
《活着》读书心得02-10
活着读书心得02-08
《活着》读书感悟03-29
【精】活着读书心得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