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时间:2024-06-13 10:07:18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

  郭思乐教授着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郭思乐教授在书里说到“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我想说的是,生本教育也激扬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让我的生命扬起了风帆。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使课堂死气沉沉。生本教育的理念却是“解放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教育是激扬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但这样的作业很多时候是在课后,是在我们学习了课文之后,让学生做适当的实践和拓展,这样后置性的作业往往成为了学生对我们所传授知识的模仿,很容易限制学生们的思维,无法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本学期,我们对前置性作业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首先,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我们对于重难点把握的`会更准确,而以前我们往往会跟学生一起学习我们认为的重难点,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实践证明,很多知识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学已经提前吸收了,甚至有的时候很会有比老师更特别更透彻的理解。

  而且,小组内在讨论重难点和疑问的时候也是互相学习和升华的时候,在向同学们汇报时,就会有更好的生成展示给大家,激发另一些同学的思考。其次,在相关资料的搜集上,学生在没有学习课文之前,他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搜集、整理资料,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一刀切的内容,而是百花齐放。最后,拓展、实践,都让学生先做吧,“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正是生本教育区别于师本教育的不同之处。

  生本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是焕然一新的,它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吸收的地方,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地方。在这里,学生跟老师一起学习着、快乐着,课堂必须严谨却不呆板。课堂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的改变。我们班的学生也动起来了,脑筋活起来了,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2

  学校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推荐大家阅读生本教育的相关书籍。我首先阅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这是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的延续,洋洋洒洒380多页,从教育观、儿童观、研究法、教学观、基础观、课程观、教师观、生态观、德育观、评价观、根源观等方面,从理论层面,详细阐明了“生本”的核心理念,并且还列举了大量的生本课例,及许多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后所取得的优异成果。无疑,他们的成功,学生的优秀,是吸引我们去探究“生本”课堂的直接动力,可一种教育模式的研究,方法的转变,首先要从理论上重新武装自己,才能切实有效的开展相关活动。

  本书中,郭思乐教授强调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应该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自主有效地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一点一点地教,要他们亦步亦趋,教不厌细,把学生看成需要拉动的逆水之舟,而我们则成了“纤夫”。

  其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生活。”反观自己,只得羞愧地说:“我这方面的能力几乎为零啊。”需要反思,转变的地方很多,学习更是刻不容缓。在学科大组长的带动下,我开始尝试“生本”课堂模式,当然,万事开头难,初次尝试的'结果是苦涩的。小组合作的过程让我很苦恼,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不断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3

  当分析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茫然地望着你,再提一个问题,学生还是不知所措。本人不禁感叹,孩子们这是怎么了,课余的活泼上哪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万马齐喑”的局面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导致“万马齐喑”这一局面就是因为没有具体落实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唯我独尊”,对学生是牵着牛鼻子走。学生在教师单纯的灌输中,就养成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主学习的习惯了。

  我想首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说,也是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方面。说是锻炼学生思维条理性的重要手段。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好文本。

  最后,成功激励,促学生爱问。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为目标,它是探索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它是新的进一步探索的行为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对错,教师都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评价,或表扬、或修正、或指导。教师可以经常说这样的话“你真厉害,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你可认真呢,连这样的小问题也不放过……”“你很善于动脑筋,你看这个问题能不能这样说……”学生受到肯定,受到鼓舞,不但明白了质疑问难的方向,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越问越会问,越问越爱问。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固然重要,教会学生释疑也必不可少。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实践证明,创设质疑的氛围,将质疑引进课堂,激励学生质疑释疑,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4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细品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呼唤教育回归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是《教育走向生本》的姊妹篇。五年前《教育走向生本》着重从理论上阐述了具有突破性的生本理论,之后郭思乐和课题组的教师,开始了更加深入、艰苦的探索,通过实践,不仅验证了理论,还初步发展了理论,才有了新著《教育激扬生命》。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是啊,一直以来,在教育者的心中,学生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很少人能够认识到学生还是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郭思乐这一全新教育主张的提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学生,也重新思考了教与学的关系。

  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香港的一位专家在讲演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堂课,老师病了没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同学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只要关注学生不吵闹就行,学生玩什么都行。学生开始很安静,渐渐地声浪起来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郭思乐教授谈到的这个故事启发我们,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教和儿童的.玩是对立的。教能不能转化为“玩”呢,很难,而学是可以转化为玩的,因为它有三个有利的条件:一是学和玩有同样的主体,都是儿童自己。二是学就是要学习真善美。三是儿童的喜爱活动的天性,其本质上又是学习的天性。教必须转化为学。一位老师说得好,学校就是学校,而不是“教堂”。

  在生本教育实验中,我们会感到,在基础教育的范围内,且不说许多东西不能教,就算是能教,学往往要比教来得顺利和容易得多。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而推演到我们,则是“事得一以顺”,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体,事情就会变得顺利。我们找到了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

  书中,做了一个类似于思想实验的想象。如果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现在假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编成教材,进行讲授,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拧盖子必备的知识),而第N章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后,邻座听得十分疲劳,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并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去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

  这个故事对于当下繁杂的基础教育问题具有一针见血的见解作用,它比喻我们教育中大量存在这种不用教的东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许多时候在教本能!

  联想我们实际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者有害功。比如我们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使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之前我们会教学生把灯泡一端用导线连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电池的负极,一步步,学生近乎毫无自我发挥的空间。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老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借助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实践,学生会发现可以一次同时让2个小灯泡发亮;可以同时连接2节电池,可以增加小灯泡的亮度……

  你给学生学的机会,而不要认为他不能学,不肯学,他会兴致勃勃地学,比教要直接的多,方便得多。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突破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而“以生为本,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倡导并始终明确坚定彻底地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教学宗旨及目标,真正把教育回归到“学生”“孩子”“儿童”这个教育主体之上。

  生本教育,无疑是当下破局基础教育教学难题的一条光明改革之路。我想就让我们通过生本教育,还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真实生动精彩的课堂。当下我们的教育需要生本,请让我们的教育回归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5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老师病了没有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学生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她只要管住学生不吵闹就行了,学生们可以看课外书、画画、做手工;开始的时候,班级里很安静,渐渐的声音就大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再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了。看了这个故事,我深刻的感受到,想要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现状,拒绝高分低能的遗憾,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坚决彻底的依靠被教育者生命的蕴有,才可以使我们的教育理想得到全方位的实现。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教育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吗?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个性的,学习阶段的孩子,不仅在长着身体,丰富着知识,也在发展这着个性,而班级授课至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客观上很难顾及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理和个性状态,主观上导致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省时、省力、一刀切的现象。老师心中的优生就是“成绩好”,这一好可以遮百丑,若是体育好,那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会电脑,那是不务正业,劳动积极肯干那是没出息。教育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培养会读书会考试的学生,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之为“人才”,而导致了一大批不是这种人才的人才,他们在班级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否定自己的能力,随便应付难以提高成绩的学习,变得毫无理想,放弃努力,自由散漫。

  于是,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厌学现象,使每个学生都喜爱学习,愉快的学习,让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真正健全的发展呢?

  自从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深深地被书中介绍的生本课堂所吸引,因为生本课堂是一座知识的宝殿,同学们欢天喜地地在里面奔跑跳跃,生本课堂是一座充满智慧的花园,同学兴高采烈的在里面自由采撷;生本课堂是一座精神的伊甸园,同学们思维的`触觉无拘无束地向着阳光灿烂的天空发散。这是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向往的生本课堂:这里没有打手板的戒尺,没有特为惊醒梦中人而发出的厉喝,没有安静,看黑板之类的劝导,没有呱噪,没有责备,没有对下课铃的渴望,甚至连东张西望都没有。学生是如此的关注学习,教师是如此的认同学生的个性,欣赏他们每一个“独到”的发现。

  如何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生本课堂呢?首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高度尊重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再是一种师生理念下的长辈施舍,而是让学生作为一个大写与老师并肩站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对人类基本道德的尊重,就自尊心而言,学生不再是师道尊严的殉葬品,就人格而言,学生真正感到了平等,感到了平等的学生,在被尊重的激励下,懂得用进取来维护这种尊严。完全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求学者,相信他们想学、能学、会学,相信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的资源。

  我们羡慕这样的生本教育,但是作为教师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在我们心目中的儿童,弱小、无知、懒散、好动,如果高度尊重他们,他们的行动就会失控,就要超越安全的范围,完不成教学的任务。再有,我们顾虑的是,即使我们严加约束,学生尚且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要让他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岂不是更不可能完成吗?我们还有这样一种直觉,教师是有知者,教学理所当然应从有知流向无知,如果全面依靠学生,依靠学生自己,成绩是不是得不到保障呢?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6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计算机程序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以及终端考试的优异成绩,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教育依靠学生。他把教育深入研究到生命层次,别具一格鲜明地提出教育不会应控制生命而应激扬生命。走向生本教育体系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我遇到这样的困惑:当一个调皮的不爱学习顽皮的学生扰乱了课堂纪律,或者法律法规妨害了学校的规章制度,首先想不到的便是批评教育,及时这种看似而的具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往往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内心似乎本能的有一种冲动控制该学生不再犯错误的想要,而忽视了该生平时表现出的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比如帮老师倒一杯解暑的水,帮班级挂起撒落下来的窗帘等等,这些细节看似不足挂齿,但毕竟能证明该生并非一无是处。读了《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我想,如果将“控制生命”转变为用的规律。生本的方法是依靠生命,生本教育就是强调对学生生命力

  量的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一种有益的.学习,亦是对自我的一种提升。

  理论上讲,生本教育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构建了一个理想的蓝图,关键是我们困难如何克服现实中才的困难。面对个别特别调皮的学生,甚至思想上变得坏坏的学生,我们该如何顺便激发他们,从而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进而“影响生命”。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7

  当分析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茫然地望着你,再提一个问题,学生还是不知所措、本人不禁感叹,孩子们这是怎么了,课余的活泼上哪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万马齐喑”的局面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导致“万马齐喑”这一局面就是因为没有具体落实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唯我独尊”,对学生是牵着牛鼻子走、学生在教师单纯的灌输中,就养成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主学习的习惯了、

  我想首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说,也是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方面、说是锻炼学生思维条理性的重要手段、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好文本、

  最后,成功激励,促学生爱问、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为目标,它是探索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它是新的进一步探索的`行为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对错,教师都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评价,或表扬、或修正、或指导、教师可以经常说这样的话“你真厉害,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你可认真呢,连这样的小问题也不放过……”“你很善于动脑筋,你看这个问题能不能这样说……”学生受到肯定,受到鼓舞,不但明白了质疑问难的方向,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越问越会问,越问越爱问、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固然重要,教会学生释疑也必不可少、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实践证明,创设质疑的氛围,将质疑引进课堂,激励学生质疑释疑,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8

  现在的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事实上,每个孩子还在分数中奔波着,在个学校和各种学习班中奔走着,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在《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中很好的进行阐述。

  学习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没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所谓教育的生命机制,是指教育最终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对象的生命自身。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托人以本能为内核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大量的客服无知的个体或合作的'活动,就会在和谐的、创造的、愉悦的本能下潜移默化,把仁爱、友善、合群融为本性。

  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汇自动形成德性,它和主要依托外部教化所形成的德性,在形成过程,主体,原理机制,以及基本形态,所处地位上,都有所不同,依据它的性态,我们称之为素朴的德性。认识素朴的德性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机制,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的关键,同时也是德育从脱离儿童核心生活的“小德育”向带素朴生活基础的“大德育”回归的关键。

  1、价值取向的简朴性。

  2、以人格养成和精神涵育为本体。

  3、在儿童的美好生活中发展。

  4、生产主体是生命自身。

  5、具有基本性和广泛深刻的支配性。

  在习惯的德育和教学的关系中,教学居于次要的地位,认识教学——学习在整个儿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础地位的前提。

  1、教学生态的核心地位基于人类发展需求。

  2、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基于主流社会意志与儿童天性的一致性。

  3、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在于筒儿童的未来紧密联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9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以及终端考试的优异成绩,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教育依靠学生。他把教育深入到生命层次,鲜明地提出教育不应控制生命而应激扬生命。走向生本教育体系的过程,也就是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我遇到这样的困惑:当一个调皮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扰乱了课堂纪律,或者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首先想到的便是批评教育,而这种看似及时的具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往往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内心似乎本能的有一种想要控制该学生不再犯错误的冲动,而忽视了该生平时表现出的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比如帮老师倒一杯解渴的水,帮班级挂起撒落下来的窗帘等等,这些细节看似不足挂齿,但毕竟能证明该生并非一无是处。读了《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我想,如果将“控制生命”转变为“激扬生命”,激发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应该不会有这么多令老师、班主任头痛的事情了。

  生本教育认为教育教学的本质是推动儿童有效地自主学习和提升,而不是将学生当做“待加工品”被动地改造、塑造和设计,学习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生命机能才能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真正代替,这符合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生本的方法是依靠生命,生本教育就是强调对学生生命力量的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一种有益的学习,亦是对自我的一种提升。

  理论上讲,生本教育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构建了一个理想的蓝图,关键是我们如何克服现实中的困难。面对个别特别调皮的学生,甚至思想上变得坏坏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去激发他们,从而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进而“影响生命”。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0

  上个学期师傅(王大勇老师)借给我一本书——郭思乐的《用教育激扬生命》,副标题是《再论教育走向生本》,让我好好看看,将生本教育运用于平凡教学生活——《用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虽然这本书我总是在断断续续之中去看的,但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首先,这本书中的引言部分有这样一段话:“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我认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将教师作为主体来看,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教师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第二,将学生作为主体时,应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师的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实验在国内百多所中小学学校进行展开,产生了惊人的效果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回响。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学生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的万校长也在物理学科开展了这项实验。虽然我没有去听过万校长的课,但这也不禁让我想到我们的高中时的政治课堂是否也可借鉴这一理念?在平凡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真正去运用这一理念?

  大教育家张伯芩说过: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政治课堂给人的感觉是死板、僵硬与枯燥的,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为本,专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是生动活泼的,如何通过转变方式让学生自己学?这是我在日常政治教学之中一直思考的。通过很多次“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的实践,让我更加坚定的明白,学生自己学、学生互相学、学生乐学、学生好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向被认做是“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更加应该注重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也许作为一个平凡教师的我,并不敢于去一次性尝试将改革进行到底,但我认为我可以从一点一点去积累,去运用这一种新教育理念。

  第一,“生本教育”将鼓励学生先自学,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要求学生能在课前自己总结整理和归纳知识点,这一点我将要求学生首先完成基础行的《要点落实》,当然这里的完成并不是强制性的,我会大力的表扬已经完成了的同学,读后感《将生本教育运用于平凡教学生活——《用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当然,自觉之中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老师不教而教。这一点我做得并不理想,但是我会更多地让学生上讲台来讲时事,在说时事的过程之中加入学生自己的观点或谈谈它们与课本中哪些知识点是有联系的。

  第二,“生本教育”应该是关注于每一个学生的。书中一个来自于厚街中学孩子的文章让我深受震撼。这是一个转校生,转来时成绩很差,几门功课不及格。他说:“请不要忘记,阳光从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落。如果你长久看不到阳光,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忘记了希望。早在我们出生之前,太阳的指纹已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了阳光。”这篇文章已经选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本教育体系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这让我不禁想到一个有“差生史”的孩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也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成为他们心中的那束阳光,不要放弃任何一个角落。我们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式,如基本知识尽量找“学困生”(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组内其他人补充,典型例题让中等生来展示、讲解、点评,方法小结一般让“优等生”来进行,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而老师仅在关键处点拨,也就是“讲在关键处”。这个关键处可以是知识点,可以去促成团队合作之时,也可以是引发思考之时。

  第三,我认为在“生本教育”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发挥这几种作用:首先,在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教师应该是“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的调控,过程的组织,困难中的引导,成功时的鼓励。其次,教师应该还权利于学生,如还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不打断学生的发言(我的性格比较急燥,正在努力之中),还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不以裁判自居,还学生犯错以及自主改正错误的权利,不急于指正,还学生发现的权利,不急于点破。最后,教师应该分享学生的成功,除了分享学习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分享学习的体验,分享学生学习的成功。教师应该主动体验学生的成功,为学生的成功喝彩,当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时,教师要讲究“稚化”艺术,可以说“你这个想法真有新意,老师还没有想到呢!”切不可像有的老师说“这个方法还是换汤不换药,没什么新意!”一下子将学生创造的欲望扑灭;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他人的成功,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向其他同学学习,这样,同学之间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真正的合作得以开展。

  第四,我做班主任的一个座右铭:“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我想这也是生本教育的一种理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再去爱孩子。作为班主任,我也遇到了“双困生”,班上孩子的成绩及行为习惯并不是太理想,可我坚持给每个孩子更多的机会,更多的理解,我认为现在这个方式是有效的。到现在我真正惩罚过任何一个孩子,可他们却在慢慢长大,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我认为在这一理念中我收获到了更多的开心!

  最后,我想说:运用教育新理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如果你并不敢于去尝试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实,我们也可以在我们平凡的教学常规之中点点滴滴地去灌输这些理念,最终有一天,你和你的孩子们也会硕果累累!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1

  读罢《教育激昂生命》,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深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呢!

  我的课堂是一间故事屋

  曾经读过常丽华老师的文章,一直记忆犹新,大体内容是:不管多忙,每天都要给孩子讲一个好故事。是啊,听着故事长大的孩子是何等幸福。我一定会把故事巧妙的引进课堂,把一个个故事妈妈请进课堂,借助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让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伴随孩子成长。

  我的课堂是一个阅览室

  一堂好课应做到:书生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课堂即学堂,书房,是学生可以自由读书的地方。提到读,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要给足时间培养孩子的语感。没有语感,语文成什么了?枯燥的知识的琐碎,无聊的陶分的黄沙,语感是高贵优雅的精神之花,必须从小着手培植。盼望着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放松状态中读出收获;可以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读出情趣;可以在自由阅读中读出个性。书读好了,什么都会迎刃而解。

  我的课堂是一个游戏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啊!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这么说过: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动力,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本身是一种认真、严肃的游戏。因此,我要把游戏引进课堂,把知识融合在游戏中,使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开发智力。通过游戏的开展,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乐园里,自觉地接受语文的熏陶,进而到达引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我的`课堂是一个聊天室

  语文学习是师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我会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我的言辞怎样精彩,都只是起引导作用。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尽服务者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喧宾夺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形成默契,才有愉快的氛围。同时,我还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激活学生的话题,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使课堂成为“百生争鸣”的“大会堂”。

  我的课堂是一个助推器

  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热情的握手,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滋润学生的心田,都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盼望着在我的课堂上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舒展,使他们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中找到自信。

  有名著的引领,我会带着真诚,热情,平和走进课堂,用理解、尊重、信任、欣赏、期待的钥匙开起多彩而生动的明天!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2

  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较以前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感觉缺少某些重要的东西,束缚自己不能大胆、很好的突破常规的教学。

  在读《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时,让我认识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促使课堂依赖于学生、信任学生。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切实展开讨论,怕的是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就教学重难点放手,怕的是学生出现错误等等。这样的心理出现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性自然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介绍进行生本教育关键之一就是高度相信学生,把学生当成自我教育的资源,以启发为主,从关爱入手,让调皮学生感到惭愧,从内心激发他们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愿望。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不被考试成绩、眼前的一点功利所左右;要教师彻底放手,不被教科书、教学任务的完成牵着鼻子走;需要教师大胆取舍,整合教材,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教师认同学生、欣赏学生等等。

  取得好成绩,人们还有一种顽固的思维习惯:我们只想用老办法,如果老办法不行就更加变本加厉的用老办法。最常见的就是日常教学醉心于题海,而忽视基本的和人的生活与思考密切联系的部分,学生做题一旦出错,我们就不断地加题目,永远把做对的希望寄托在下一道题目上。结果,一个错误产生一串题目,这样就产生了更多的错误和更多的题目,们很少反思学生对于基础部分的理解有什么问题。相信老师们的这种心理和这样的做法还普遍存在,致使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类似明明做过这一题目或上课讲过学生还是出错的现象。仔细分析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能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没有做到相信学生自己能学好的原因。导致教师自己苦口婆心的讲解、辛苦的搜集题目但是学生却不领情,不能利用教师辛苦的劳动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相信学生的潜力和智慧,真正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生本教育的课堂,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学为中心,不再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在日常听课、课堂评价中,教师们不再特别关注授课教师分析是否到位、清晰,而是更加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的情况。只有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不断产生种种思维碰撞的课堂才真正吸引我们,才能看到学生兴奋的脸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教喝水”的现象。“教喝水”的故事是这样的:本来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现在将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变成教材,进行讲解,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而第n章则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而,邻座听得十分疲惫,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而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当看到这一点时,我不禁笑起来,但慢慢的又进入静静的思考中。我们总以为学生懒、学生不好教、学生不会学、学生学不好等等,而以教为本的课堂出现了学生上课走神、开小差甚至睡觉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了,我们把学生当成了一无所知的人。而生本教育实验学校的实践证明:学比教快、学比教直接、学比教到位,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去关注过,我们习惯了教,因为我们教师对于自己的掌握知识是胸有成竹的,总想将自己的这些让学生知道,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这样给教学进行定义: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扬、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这一点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依靠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调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达到提高学识的目的。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3

  读完郭思乐所著的《教育激扬生命》,读后颇受启发。在这本书中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他推崇的是“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实施生本教育必须由“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些理念契合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一直追求的方向,让生本扎根学校,让教育激扬生命,促师生共同成长。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了郭思乐老师的著作,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他的教育理念,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心灵的启迪,那就是他所倡导的阅读理念,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却还有距离。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提出学习的主体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同时,教师也应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牧者”,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4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又一力作,其间所提出生本教育理念早已席卷大江南北,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东海风教学文化节”,我们有幸与大师零距离接触,因而对于生本教育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的讲座和著作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明亮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现结合我校上学期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课改活动谈些想法。

  一、生本教育引领学校课堂教学大变样。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如今,我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努力践行生本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相质疑、展示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二、生本教育更让我感受到了教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

  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设计的分析课文的思路很好,总想通过我的引导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还常常为学生没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叹息!而现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围绕话题侃侃而谈中,我经常听得入神。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有的谈了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谈了该怎样读好课文。很多时候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还有的同学能够及时给其他组补充或纠正,有的还能很好地评价别人的回答。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交流,要合作,要展示。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的“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此时此刻,我真诚地呼唤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的课堂。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精彩!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5

  教育是什么?我们为学生的素质提高做了什么?当读完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身为人师的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会有新的思索和新的领悟,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后的又一力作,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读完全书,"生本"二字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我不禁为自己过去的教学行为感到汗颜。"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我走进课堂无数次,无数次面对我的学生,我又有多少次带着"生本"的理念进入课堂的?看看身边的同事们和同仁们,我们是不是更多的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这些,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教育激扬生命》让我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书中提出:"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自主有效地活动。"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由主角退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应把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小学语文教师》上面乔能俊老师听的一堂课。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自然之道》一课,教学从听写生字开始,然后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讲解重点词语,读后感《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乔老师问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奇怪的地方。男生问:"当海鸟啄幼龟的时候,它们为什么不把脖子缩进壳里去?"

  女生说:"这个向导很奇怪,他是生物学家,非常懂海龟的生活习性,但他为什么还是把幼龟扔到海里呢?"乔老师最后发表感叹:这是篇可以给学生思维情感带来极大冲击的课文,却被老师上的僵化教条、寡淡无味,从两名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看,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老师心里装的是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解读,是课标的要求、教参的提示、教学的思路,这本节课要达成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学生似乎对此并不认同。"我懂了的你拼命讲,我不懂的你偏偏不讲"教和学完全错位。

  是啊,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课堂,是否经常犯了和这位年轻女教师一样的错误?我们究竟有多少是来自于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深入研究,有多少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真正有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当追问陷入迷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到问题的原点,把视线再次投向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到底去哪儿了?

  郭思乐教授强调:教育应当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以这位女教师的这节课为例,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问一问学生:你们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似懂非懂的是哪些问题?

  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梳理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顺学而教,给予学生方法策略的指导,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我相信,只要真正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的需求持续关注,就一定能打通教与学的壁垒,让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活动。

  生本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谐结合,它是一种崇高理想,虽然维艰,但不是幻想。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老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

  作为一名教育者,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真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得经常静下心来,放慢自己的教学行为,问一问自己:我们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确?我们该怎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翻开《教育激扬生命》,多读几遍,我们的心中定会有答案。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1-03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04-28

《生命生命》读后感02-06

生命生命读后感02-02

《生命 生命》读后感11-21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03-09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04-26

《生命,生命》读后感04-30

生命生命读后感作文07-03

关于《生命生命》读后感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