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读后感

时间:2024-06-10 14:39:55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钝感力》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钝感力》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钝感力》读后感

《钝感力》读后感1

  读完《钝感力》一书,受益匪浅。这是一本由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先生撰写的,非常值得一读。“钝感力”,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是感觉迟钝的能力,初看文字给人一负面的感觉,但它并不等同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智慧。

  读完这本书后,便感到豁然开朗,以往心中的纠结和不惑仿佛都了然于心。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过去,我曾是个要强、心思又敏感的人,多愁善感,喜怒形于色,虽然在学业和事业上,一直努力进取,曾获取过一些成功和辉煌,却听不得别人的`一点指责和埋怨,所以,每天都生活得身累心也累。在与人相处时,别人一句不在意的话,哪怕是一个随意的举动,也会令我浮想联翩,过干敏感的个性、谨慎的处事方式,常常扰乱我平静的生活,令我不安和自责,生出许多困顿,甚至于影响到身心健康。

  书中从男女爱情,婚姻,事业,人生,家庭等诸多方面,并且从医学角度出发,向我们阐述了“钝感力”的合理性。我收获到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法则,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全新的启发,中国有句古话叫大智若愚,我想本书想要表达的便是如此。

  在生活中,“钝感力”与进取心同样难得,“忍耐,包容,专注”,是“钝感力”的三个元素。

  忍耐,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在生活中,对于同伴的批评、朋友的误解,别人的指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细想一下,的确没有多少事情需要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加以处理,运用钝感力把一些所谓的“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便会消除一些无谓的烦恼,摆脱不必要的刺激,因为顿感,会让我们更加稳定着急的情绪。

  在工作中我也是如此,面对组员的急躁时,先提醒让其用钝感力平复一下情绪以及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等到十年后再回首过往,再看当下的委屈和被误解时,会发现不过区区一件小事,并不会影响到生命的长度。试想三国的周瑜如果可以拥有这种钝感力,还会被诸葛亮而气死吗?比七宗罪中嫉妒心最可怕是不自知,拥有钝感力的人生,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豁然开朗的世界。

  学会使用钝感力,为人生加油打Call!

《钝感力》读后感2

  人们总是说,迟钝是不好的事,其实有时候,拥有钝力感是很不错的呢!

  这种认识,是我在读完《钝力感》这本书后的体会。

  比如说,有一个人,她的视力太好了,虽然说视力好是好事,但是如果视力太好了,就不好了!正常人的`视力是0.5左右,可她的视力却达到0.8!看东西因太清晰而不舒适,很累很累。呵呵,不过医院里只有近视或远视的眼睛,可没有超高视力眼镜哦。所以,假如她的眼睛拥有一点钝力感的话,就不必这么辛苦了!!!

  还有例子呢!《钝力感》的作者,有一次与他的朋友一起去公园散步,累了,就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过了一会,有几只蚊子飞了过来,作者一边赶着蚊子,一边抓着脚上的包,难受死了!于是作者便提醒他的朋友:“哇~这里蚊子的真多啊!你也赶赶吧,要不然被咬了,又要难受几天了!”

  “是吗?我没感觉啊,蚊子在咬我吗?”朋友疑惑的说,“蚊子咬我,我从来都没痒过啊!”

  对了,作者朋友的皮肤就是有钝力感,你看,皮肤有了钝力感,不是轻松多了吗,不必像我们那样抓啊抓了!

  而且,迟钝的人不易受到惊吓,很少得心脏病、心肌梗塞……这些病。

  现在,你还会说迟钝不好吗?你还会为自己的迟钝烦恼吗?

《钝感力》读后感3

  今天读了小说家渡边淳一《钝感力》这本书。书籍的内容非常简单,通俗易懂,语言也直白,可以说是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一目十行的一本书。

  “钝感力”这个概念一方面指的是一种不过分敏感、相对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另一方面也是身体上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种种适应表现。

  作者从身体,健康,爱情,家庭关系,婚姻,工作职场等各方面都论述了“钝感力”的重要性。

  在职场上,有些人会让别人出现的问题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工作,书中讲到了一个工作人员不满意女编辑的说话方式和小伙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可以很大,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些他人无法容忍的地方。面对这些问题,有些人耿耿于怀甚至每天抱怨,有些人觉察到了但是不太在乎,有些人视若无睹甚至有可能根本没有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如果总是在心中计较这些问题,那就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比如说延华康、蔡晶晶、张白雪等人明明是自己心理不正常,还要去报复别人,让人没有办法去同情或者是帮助他们。对他人的问题选择性忽略,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在恋爱当中,因为双方存在个体差异,情侣要学会在某些方面拥有原谅对方的胸怀。事实上,无论是恋情还是友情,假如对任何事情都锱铢必较,那么任何很小的分歧,都有可能引起巨大的矛盾。双方都会因此而窒息,彼此之间也走向分离。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当中求同存异的思想。

  适当的洒脱与不在意,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给心灵减轻负担。在竞争日益激烈、压力巨大的现代环境中,也是合适的生活态度。但是不得不说,“钝感力”这个概念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为生而为人是要有道德是非观念的,如果就放任这种所谓的.“钝感力”让不敏感出现在道德领域上面,就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了。假如人们面对道德的约束与法律的惩戒都表示出一种满不在乎迟钝的态度,那么这个社会就将出现许多的问题。

  整体来看,这本书没有提出多少新思想,但是用一个新概念起到了“新瓶装旧酒”的效果,也集成了很多思想进行了一个归纳总结与再度的演绎。

《钝感力》读后感4

  近来偶读到渡边淳一先生撰写的《钝感力》一书,渡边先生是位医学博士,行医多年。后弃医从文,开始文学创作。本书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就是想告诉大家:并非只有灵活和敏感是才能。不为小事动摇的钝感力,才是生存最重要、最基本的才能。全书只有 0万余字,花了一个晚上看完全文,受益匪浅。这本书中关于在工作、生活、家庭以及健康方面所提出的见解,我认为还是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作者据此分章论述了在男女爱情、婚姻、事业、人生、家庭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和作用,并从医学角度出发,阐述其合理性。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人际关系复杂化、冷漠化的时代,学会降低敏感度,保持宽容、淡定、从容、平和的心态,将是化解各种人际危机、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人生状态的重要法则。我在本文中从身体、工作和生活三方面详述钝感力的作用。

  一、身体方面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的夏天,天气炎热,我经常和哥哥在户外乘凉,露出的胳膊和小腿被文字叮了,我会慌忙拍打,赶走了蚊子,之后还是感觉痒,于是开始抓挠,结果被叮的地方很快红肿起来。有的时候抓挠多的地方,皮肤就会糜烂,变成湿疹。相反我的哥哥只是轻轻拍打一下赶走蚊子,一脸无所谓的样子。这种情况下,很明显敏感的我,钝感的哥哥,谁都能看得出,在应对蚊子叮咬的瘙痒时,哥哥的皮肤更健康,而我的皮肤则太敏感,容易受伤。皮肤过于敏感的人,在被蚊虫叮咬之后,如果一直抓挠患处,很有可能造成皮肤溃烂、发炎。而此时,反应迟钝的皮肤就显现出了优越性。

  现在各种各样防治疾病的报道不绝于耳,其实没必要想的过于复杂,对健康最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全身的血液总是能顺畅地流淌。为此,需要让全身的血管一直处于舒张状态,控制血管的神经叫做自律神经。尽量避免刺激自律神经,让其总是保持一种放松的状态。这对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畅通无阻极为关键。人体的血液循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别控制,两者作用相反。交感精神随着紧张、烦躁、不安等情绪的加剧,会使血管变窄,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相反,可以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放松情绪。所以,要想让血液循环畅通,就需要努力使交感神经安静,让副交感神经活跃。一般来说,精神紧张、不安、焦躁,以及情绪上的愤怒、憎恨甚至处于寒冷环境等,都能造成交感神经紧张。而高兴、舒服的时候,神清气爽、开怀大笑,或处于温暖的环境,交感神经处于平和、松弛的状态,能使血管舒张。不仅如此,医学发现,胃溃疡的形成原因除了暴食暴饮之外,精神上持久的压力及慢性疲劳也是重要原因。加拿大医学家赛里埃通过实验证实了胃溃疡与精神压力的关系,并提出了精神压力学说,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增加自律神经的负担。有钝感力的人,其自律神经不会时常陷入异常的刺激当中,能够让血管一直保持舒张状态,从而使血液可以畅通无阻地流遍全身。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过于敏感的话,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钝感的人和敏感的人相比,前者不会造成器官的消耗,可以更为悠闲自在、胸襟开阔地长寿下去。关于这方面的钝感力,我不得不说说我的奶奶,奶奶今年已经八十六岁啦,每天依然神采奕奕,生活中不需劳烦儿女照顾,在我的印象中,她做事缓慢而有序,至今我从未发现她发过一次火,依然可以把家里家外大大小小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她自己在家前后院子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每年回家她都拉着我们一家逛逛的她的菜园子,而且还可以品尝天然无污染的绿色蔬菜。

  由此看来,对于身体来说比起敏感,“迟钝”更好、更胜一筹,这一点不言自明。

  二、工作方面

  书中描述渡边先生在初出茅庐时,曾经加入了一个名为“石之会”的文艺沙龙,结实了一位O先生。沙龙的成员有三十多名,经常聚会交流。后来,这些作家中产生了五六位获得直木文学奖或芥川文学奖的功成名就的作家。那时的O先生,被作者认为最有才华。作为刚入道的作家,约稿少,经常被编辑退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很多作家面对这样的情况,多少都会受到打击。但和其他作家比起来,O先生高于他人的才华,以及极强的自尊心,使他受到的伤害更大,于是便没有那么容易振作起来。即使偶然接到编辑的约稿电话,当别的作家都试图抓住机会,不惜以夸大其词的方式显示其积极进取的印象时,O先生则显得非常消极,根本没有创作新作品的欲望和斗志。就这样,由于创作没有新进展,编辑很难再打电话询问,慢慢形成恶性循环。最终,O先生慢慢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几年后,在文坛的主流杂志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名字,从此销声匿迹于文坛。为什么会这样?像O先生这种性格的人,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处于周围掌声不断的境遇中,他的才华也许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没准儿已经成为大作家。相反,风向一旦发生变化,O先生恐怕就难以及时调整好心态,从打击中恢复过来的时间太漫长,结果失去了重整旗鼓的机会。

  书中渡边先生又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他曾在札幌大学附属医院当过多年的整形外科医生,遇到了一位特别喜爱在手术中斥责下属的主任教授。日本的医院,严格实行论资排辈,上司拥有绝对权威,下属被提点、训斥是家常便饭。这位主任教授更是严厉。每当在手术中被主任没完没了的训斥,很多医生和护士都会感到沮丧、委屈和畏缩。但作者很快发现,主任教授的第一助手S医生,虽然被训斥的最多。但是每次都跟没事一样,除了回答“是,是”,手中的事情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所以,手术中经常的情况是,一边是主任喋喋不休的斥责,一边是助手貌似唯唯诺诺的应答。不仅如此,这位助手更厉害的一点是,在手术中被主任那样斥责,一旦手术结束,他立刻忘得一干二净,舒舒服服地泡澡、喝酒,和同事谈笑风生,以惊人的速度把一切不快抛之脑后。相反,也有那种稍稍受到斥责就备受打击的医生。尤其是那些出生良好,在溺爱中长大,没有习惯被人斥责的医生,一两次的斥责,便失魂落魄,一脸阴沉,甚至有喝了闷酒在外边闹事的。就这样,S医生在训斥中依然认真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不断近距离地掌握主任教授手术中的要点,后来成为医疗部最出色的外科医生。再后来,S医生当上了札幌一家大医院的院长,如今是名誉董事长。在一次同门聚会闲聊中,作者发现S医生依然还是那种风格,不论别人说什么,他还是“是,是”点头而已。那种轻声细气的样子,和过去如出一辙。作者突然恍然大悟,原来,S医生根本就没有怎么认真听人讲话,对方怎么说,他并没有一字一句听进去。如今,S医生已经75岁高龄,却无病无灾,神采奕奕。

  由此看来面对工作中芸芸众生各式各样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视若无睹。在这方面人们的感觉各不相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才能开朗、大度地工作下去。只有拥有这种钝感力的人,才能在工作中出人头地。

  三、生活方面

  所谓结婚,婚姻生活就是意味着“一对男女被一时的热情驱使走到一起,在狭小的房间里共同生活”。

  一对结婚多年的模范夫妇,吵架原因竟是牙膏管。丈夫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习惯每天挤完牙膏从后面卷起一点牙膏往前挤,消除按压留下的凹痕。可他太太对这种事满不在乎,爱怎么挤就怎么挤,总会在牙膏管上留下好几处凹痕。他对这些凹痕挺在意,为了消除太太在牙膏管上留下的凹痕,他每天都要做一番修补。然而一天早上,这位丈夫终于不堪忍受,对太太爆发了:“我说你呀,挤过牙膏之后,要像我那样好好从后面卷起来,去掉凹痕!我讨厌你这种马虎劲,用完牙膏后牙膏总是!”太太一听,反而瞪着他说:“你这个让人讨厌的人……”一口气发泄出来的指责竟是他的三倍,于是两人大吵一架。男女双方无论成长环境、兴趣爱好,还是个人教养、价值观等,不可能完全相同。同一屋檐下,各种不满和琴瑟失和的情况肯定难以避免。争吵一定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此时,钝感力就十分重要了。拥有钝感力的人,是不太会去计较像挤牙膏这样的小事的。而且不管哪一方拥有钝感力,对另一方的抱怨、计较都不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对方说不定也会慢慢变得随和、不拘小节。当然,过于钝感也令人棘手,关键是夫妻双方的钝感恰到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讲,结婚生活其实就是一条漫长的容忍之路,拥有钝感力才能使婚姻生活幸福。

  融入环境才能开心生活,针对种种外界变化,很快适应环境能力,拥有这种能力,不仅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去了别的城市也能马上融入其中,生活下去。即使去了外国,在自然环境、人种和文化都不一样的世界里,也能开心积极地生活。在现今的国际化时代,不论到哪个国际,在哪种自然条件下,吃了当地的任何食物都能保持健康。没有比这样的环境适应能力更好更强了。拥有正面的钝感力,在任何环境下与任何让人打交道能生存下去。记得今年一月份在拉萨的第七天,由于高反感觉头部还是昏昏沉沉,从拉萨暖心公司到宾馆,进入电梯后,按上3层按钮,只听“咚”一声,电梯里的灯忽然熄灭了,眼前一片漆黑,以前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中看到这种困境,现在居然让我实际经历了,昏沉的大脑顿时清醒过来,脑袋一片空白,有的只是对死亡的恐惧,试着按铃、拍打电梯门无果后,脑袋上不时的炸出几颗汗珠,怎么办怎么办?打开手机也无信号!现在能做的事只能是等待,当时还真不知道此行能不能走出这个电梯?想的更多的是对家人亲人们深深的歉意,后悔没给自己多买几份保险,想着来拉萨的两年多遇见的人做过事情等等的胡乱思绪,想想看如果当初看过《钝感力》一书,身上有着这样钝感力,在一个人被困在电梯里的三十多分钟也许不会那么孤独无助了,但这三十多钟的电梯经历让我重新审视今后的生活及对未来的思考。

  总之,通过对渡边先生《钝感力》一书的研读,让我们明白不必事事都神经质,应该带着积极的钝感力,抱着好奇心面对今后一切事物。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钝感力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处世态度、一种生存技巧。世界上不仅仅存在敏锐聪慧这种才能,相比之下,不为琐事动摇的钝感,才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才能。而且,只有具备这种钝感力,敏锐和敏感才能成为真正的才能,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钝感力是当今社会每个人值得拥有的能力。

《钝感力》读后感5

  《钝感力》的作者是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他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素有“写情圣手”之称。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却抛开情感话题,告诫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要修炼“钝感力”。

  “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总结来看,钝感力有五项铁律: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5.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有全新的启发。我们的社会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持的。不管你的头脑多么聪明,学习多么优秀,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话,就无法享受愉快而有意义的人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钝感力。当受到领导批评,或者朋友之间意见不和,还有恋人或夫妻之间产生矛盾时,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郁郁寡欢,应该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钝感力不仅限于精神方面,在身体方面也同样如是,要想不因些许感冒或伤痛等就败下阵来,就必须拥有这种能力。人们谨小慎微,凡事看得过重的自寻烦恼的时代,应该宣告结束了。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力与睡眠。睡得香甜,起得迅速,这是一种基本的睡眠能力。缺乏睡眠能力,人们将无法保持身体健康,更不能专心工作和生活。如果普通人一天睡七小时,拥有良好睡眠能力的人,就会比那些挣扎两小时仍不能入睡,起床后又需要发两小时呆,不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的人每天多出四个小时。睡眠不好的人,会在二十岁到六十岁这个活跃时期,浪费将近六万个小时的生命。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想不开、过于劳累、不良生活习惯、抑郁症等等。但大多睡眠能力差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属于多思多虑型的。同样,保证睡眠质量的方法也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去考虑那些无聊的或者没有结果的事情。

《钝感力》读后感6

  这本书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钝感力对精神以及心灵层面的重要性。读完这本书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1、遭受挫折不消沉,精神顽强,很快振作,重燃斗志。快速恢复,调整好情绪,重新站起来往前冲,对事不耿耿于怀,忘掉别人不好听的话,保持自我精神上的安定。

  2、面对压力:压力也分为良性压力和恶性压力一直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自律神经超负荷,使血管一直处于舒张状态,血液顺畅。

  3、受到表扬时:借着好话鼓起劲头,受了表扬然后更加努力,顺势而为方便才是硬道理,心胸开阔,不较真,看得开,不过度。

  4、受到讽刺时:不在乎讽刺和打击,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理会周遭目光,果断实行。

  5、适应新环境:调整环境适应力,自愈力,抵抗力,自我调节力。

  6、较真时:做到宽容,一心一意的原谅。

  这本书中讲到人的思维只有钝感系数和敏感系数相互平衡才更容易保持较为理性的思维。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泰然处之,才能开朗、大度地活下去。对健康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全身的血液,总是能够顺畅地流淌,因此,做事不要总是思前想后,即使别人说些不中听的话,听完后马上能够抛到脑后,这种有益的钝感,是保证血液畅通无阻的重要因素。

《钝感力》读后感7

  前段时间才看完渡边淳一的《钝感力》,钝感力直译为——迟钝的力量。作者渡边先生曾经是一名医学博士从医学的角度,他用医学的角度来论述了在男女爱情、婚姻、事业、人生、家庭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和作用,更具合理性。渡边先生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表扬敏感,还是赞扬钝感?作为我个人,我觉得选择性的对某些事物敏感,对另一些事物钝感,恐怕是他所欣赏的。

  个人认为作者所讲的“钝感”其实是种大度,是种为人处世的哲学之道,当然钝感就不属于此类了。《钝感力》提到的几十年前,渡边还在当医生的时候,认识了那个“给人没出息感觉”的医生,无论上司如何的训斥,他都不往心里去,刀枪不入似的,简直能跟防弹衣可比,可见适当的钝感力确实他就是采取的一种积极的'逃避和保护的手段,最终这位医生,做到了院长级别,实例证明钝感力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一种智慧和手段!相反的渡边淳一曾目睹了不少身边的精英,由于太过敏感,太脆弱、太强的自尊心而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甚至放弃了对生命的追求。这是一件十分令人惋惜的事,这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损失。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竞技场,必须面对无数的内在和外在的挑战,当一个人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时候,能改变的也就只有你自己了。没有人不向往成功,但是成功从来都不会轻而易举地可以获得,都需要经历无数的失败,中国有句古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当中的含义大家都知道,关键是在失败以后,能不能顽强地站起来吸取教训,这就变成一种人生的智慧,钝感的智慧。以爱情为例,文中“被女方拒绝一次就感到深受伤害”的那种人,以这种敏感、脆弱的精神状态怎能追求到心爱而优秀的女人?在我生活周围,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大多是某男追求某女遇挫后历经几年终于抱得美人归,在这里,钝感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们都有全新的启示。

  钝感力是我们生存在这个时代所必备的才能,用敏锐的心态去感知这个世界,固然能更快的体会快乐、领会精彩。但如若能多些钝感,也仅比别人迟一点,但并不影响快乐的体验,甚至能让我们在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敏感而脆弱的心灵避免受到伤害。

《钝感力》读后感8

  这本小书总共有十七章,阅读起来通俗易懂,但是也许是我阅读能力不足,始终没有找到大师在编写时候章与章之间的逻辑,所以为了方便消化,我把这本书分为了三个部分:身体健康的钝感力、人际关系的钝感力和两性关系的钝感力。

  第一章是引出与敏感相对的有一种力量往往被我们忽视,就是正面的钝感力,往往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拜钝感力所赐。接下来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身体健康的钝感力(三、四、五、七、十、十六)

  第二部分:人际关系的钝感力(二、六、十三、十五)

  第三部分:两性关系的钝感力(八、九、十一、十二、十四、十七,其中女性的钝感力为:十一、十二、十七)

  第一部分:身体健康的钝感力

  首先,渡边淳一提出了一套理论:人体的血管是由自律神经控制着的。当人们心情愉悦的时候,自律神经能够正常工作,使得我们的血管能保持舒张状态,血流也很舒畅,那么身体也变得健康;然而当人们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时,自律神经就有了更大的负担,血管收缩,血流不畅,这也就是为什么长期的不安容易使人患胃溃疡的原因;乐观向上的人也更容易远离癌症,即便得了癌症也有着更高的存活率和康复率。

  身体健康的钝感力可以说是迟钝的身体器官,例如迟钝的'五官可以使得身体更加舒适,更容易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至于让身体其他器官过度损耗,吃得好,睡得饱。这样的人才能从容自若,胸襟开阔的长寿下去,也才有精力去专心工作,去爱别人。因此,身体的钝感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

  另外,特别提及了钝感力可以抵御癌症。所谓癌症的的遗传也是因为如果父母比较神经质的话,那么所养育的孩子也往往很敏感,这种性格患癌症的几率相对较高。所以这让我们换了一个角度来自省自己的性格缺陷。

  特别的是,书中用了一些平时常见的小事情来证明自律神经的作用,例如为什么心情畅快的时候喝酒容易醉,为什么心情不好的时候药物的吸收也很慢,这些小例子也十分有趣。

  第二部分:人际关系的钝感力

  这里的人际关系包括如何面对来自外界的批评、赞扬、嫉妒和讽刺,还有如何在一个集体中生存下去。

  这里的钝感力当然不是贬义的迟钝,而是一种正面的钝感力,对于批评唠叨选择不那么认真的对待,经得住摔打,从而学到更多东西,不因为别人的批评而一蹶不振、倍受打击;而面对别人的赞扬,不需要太多的根据,可以借势逞强、得寸进尺,从别人的赞扬中积攒出一股劲头,让自己不断提高,变得更加优秀。面对身边的嫉妒和讽刺,擅于利用钝感力去灵活积极地看待它,与它共处。别人说了中伤自己的话,不要因此耿耿于怀,放宽心,从容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这样指责自己,看到自己因为优秀而被嫉妒,又因为别人的嫉妒去反省,变得更加优秀,因此我们应该去感谢嫉妒和讽刺自己的人。

  关于如何在一个职场中生存下来,其实就是如何在集体中笑到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毛病,无视种种的不快,不要太在乎,慢慢的这些不快就不见了,我们对于别人的毛病也就有了钝感力。这些道理说起来很容易,就是忍耐,放轻松去看待,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明明知道对抗是一种内耗,但是却总是敏感地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反而无法自然的和对方相处。这些书里的说到底只是提供了一种理论,让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有一种参考标准,但是操作起来却需要另外一种生活的智慧。

  第三部分:两性关系的钝感力

  作者非常准确的点出在恋爱和婚姻中的相处之道就是钝感。恋爱中男人如何追女神?光有高个子、高收入、高学历还不够,只能说在物质条件上他们赢在了起跑线上,但是钝感力让男人能够坚持不懈的追求一个女人,可以拥有很强的恋爱能力与异性长久的相处下去。试想哪怕一个男神,极其敏感,挑三拣四,是男神又怎么样?能吃吗?在婚姻中也是如此,双方需要有一定的相互包容和忍耐,让两个人能够按照他们的本性生活在一起,而不要特意的去想改变对方,这样的相处才是轻松愉快的。

  两性里特别提到了女性。与我们以往的理解不同,女性不仅不是脆弱的一方,反而是极具包容力、暧昧而顿感的性别,相比之下,男性则更加刻板、耿直而敏感。这源于造物主对于两种性别的职能划分。女性被赋予了延续人类存续的重任,因此她们是更耐寒、耐痛,更加强健,出血更多也能够存活下来。

  女性的另一个神圣的职责是作为母亲。“母爱是钝感力的极致。母与子,是最强大的钝感力结合而成的依赖关系。”一个母亲可以忍受分娩之痛,无条件的养育自己的孩子,原谅孩子的一切错误……这些如果是一个没有做过母亲的人是无法理解的。俗话说“为母则强”,一个母亲在生养一个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巨大的成长,锻炼了极强的钝感力。所以当她们在面对一些关键时刻的时候往往爆发出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定。

  作为一个普通人,都有敏感和迟钝两种状态。在涉猎了一些心理学书籍之后,我更加相信,我们的敏感不应该被作为一种攻击的武器来朝向他人,而更应该看做一种工具,使我们了解自己爱护自己,同时敞开心扉去理解他人,给予他人最舒适的交往空间,或在他人陷入困境的时候敏锐地发现并伸出援手。最后最佳的状态或许是:一方面我们与自己和解了;另一方面,你不说,我却都明白。而迟钝这时更像一个盾,可以作为最有利的武器予以还击,同时保证我们身心健康,更好保护内在的敏感,让我们不断成长。这就是所谓的“越长大,内心越柔软,外表越坚强”的意义吧。

《钝感力》读后感9

  我对“钝感力”的第一映象,应该是某次知乎随手翻阅别人的回答时,看到很多答主都在推荐人要拥有一种钝感力。

  其实,初看别人推荐这种能力时,对“钝感力”并不感冒。

  因为我浅显的认为“钝感”就是呆若木鸡,或者说是反应迟钝,这种给人的感觉会不会很木讷?

  而我又正好是个稍微敏感的人,

  当然,我的敏感是后天练就的,

  我曾经在十六七岁时,疯狂的迷恋心理学,更准确的说是“行为心理学”。

  因为那时的我很想让自己成为一个聪明人,

  通过别人的一个细微举动,一个微表情猜到别人的当下心里活动。

  小时候对这些不懂,无知者最懵懂快乐。

  可是后来看了大量行为心理学相关书籍后,这就使得我变的敏感起来。

  别人的小心思,别人当下的心里变化,这使得我变得敏感。

  与其说敏感,不如说成是“不自在”。

  这种不自在,也会透过我的大脑无意识的反应出来。

  虽然自己不察觉,但我相信别人肯定会有感觉。

  其实这种东西不该知道,因为它只能反应当下的情绪变化。

  所以我后来很后悔,不该知道那些不应该知道的东西。

  当然,敏感的人,也有个好处就是很会察言观色。如果在稍微有点情商,就能够给别人投其所好的语言,这样也会导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自然就会给人不靠谱的.感觉!

  我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给自己的解决方案是:看破不说破。

  并且培养自己刻意控制微表情变化和不适反应的意识。

  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书中有很多关于钝感的介绍。

  其中最深刻的例子就是男人比女人怕痛,女人比男人更耐痛,这种是造物主赋予女人对疼痛迟钝的耐力。

  渡边淳一举的例证:

  就是女人能够承受分娩时带来的症痛,承受的原因归结为女人比男人拥有天赋的“钝感力”。

  我浅显的理解为对物理痛苦迟钝的反应。

  渡边淳一还举例,男人拥有钝感力更容易追求到女性。

  这是因为男女思维结构的不同,女人比男人更加有钝感的存在。

  穿花哨衣服的老奶奶因为钝感力,所以能够汲取别人的夸奖,而忽略别人轻蔑的语气。

  被上司责骂的员工因为拥有钝感力,所以即使被上司辱骂,还是能够第二天早上照常笑逐颜开的来上班。

  当然,

  我个人对渡边淳一的举例是持怀疑态度,因为他的这些例证在逻辑上有很多漏洞。

  虽然不足以让我相信他的例证。

  但是我相信钝感力的确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为我猜测作者写这本书时,他也不好找到科学的例证。

  而渡边淳一又是医学博士出身,所以我相信他基于医生视角对人体存在“钝感力”的结论。

  那么这本书除了一些疑问存在的偏颇,它还是给我很大的启发。

  前文我就说了,

  我算是个半吊子后天敏感者,

  那么我为了解决自己察言观色的后遗症,我选择强行让自己“看破不说破”,然后又有意识的节制敏感带来的微表情微动作影响。

  现在,

  我是不是可以说,我缺乏的是“钝感力”,我应该强行培养自己的是“钝感力”。

  通过钝感力缓解自己的不足?

  不管它叫“钝感力”,还是叫“迟钝力”,亦或者叫“看破不说破”。

  我都把它们归结为“钝感力”,

  因为“看破不说破”,也算是“钝感力”的其中一种。

  这种“钝感力”不是先天的,还是需要后天培养。

  那么,

  一个后天敏感的人,再加上钝感力,是不是就是更完美?

  首先我认为,

  钝感力,不是迟钝。

  傻、木讷、呆板、反应迟钝,都不是“钝感力”。(抱歉,因为学识有限,我只能想到这几个形容词。)

  钝感力,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事哲学,一种成熟稳重。

  因为我即将26岁了,虚晃多年,似乎能够摸到一些“钝感力”的门道。

  最后,钝感力,应该是每个人成熟阶段悟到的经验。

  也许不需要看这本书,通过社会摸爬滚打,结合经历经验,自然会形成一种“钝感力”。

  拥有先天“钝感力”的人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没有先天“钝感力”的人也是幸运的,但不一定不幸。

  如果能够通过后天培养出“钝感力”,那对生活,对人生,也许是有帮助的。

《钝感力》读后感10

  《钝感力》这本书内容很少,文字浅显,阐述观点也没有提供科学的论证,但是主旨贴近生活,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所谓钝感,是与敏感相对

  钝感,顾名思义,迟钝的感受。包括感官的迟钝、肠胃的迟钝、情感的迟钝等等。有的人被蚊子一咬就起红疱,瘙痒难耐,是皮肤敏感;而有的人被蚊子咬了没事一样,不痒不挠,是钝感;有的人冷热不适就会拉肚子,是肠胃敏感;而有的人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也没什么,是钝感;有的`人遇到一点不如意就烦恼抑郁,是敏感;而有的人即使面对流言蜚语也能一笑置之,是钝感。

  生活中的钝感

  养育孩子需要钝感。我们在养育孩子时,不要一味追求清洁干净,越是无菌,人越容易生病,孩子适当吃些家中的杂菌也无大碍,反而可以丰富肠内菌群,增加人们对外来细菌的抵抗力。

  夫妻相处需要钝感。生活中很多夫妻离婚的原因不是外遇出轨,而是牙膏应该从后面开始挤还是前面开始挤,衣服是挂着还是叠着这些生活琐事上的不同。婚姻中夫妻双方都不该在某些地方过于在意,应该不拘小节,相互包容,而包容的背后其实是钝感力。

  身体健康需要钝感。有一个实验,通过不断骚扰实验老鼠,使其一直处于不安和烦躁的状态之中,后来老鼠的胃部血管开始变窄,血液循环变差,胃最上面的黏膜部分开始出现溃烂,最后导致胃溃疡。紧张和不安的情绪会使人的血管变窄,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身体各部位的健康,高兴和放松的情绪会使人的血管舒张,血液能够顺畅的流遍全身,从而保持健康。所以,钝感力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平和。

  叱咤职场需要钝感力。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能在各种团队中合作,能换位思考和同事的分歧,心胸宽广的面对指责、委屈、刁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回首看当年工作中的困难,会觉得都是浮云。所以,职场的钝感力是“难得糊涂”。

  把敏感用在美好的事物上

  这是书之外的感想。最近看一本小说,作者的文字很细腻,比如描写女主喜欢在图书馆穿行的感觉,喜欢把手指放在书脊上慢慢滑过然后找到她想要的那本书。我也无数次的在图书馆和书城穿行,无数次的用手指慢慢滑过书脊,却从未好好体会那种感觉。当我读到那里的时候,心里默默的受到启发:美好的事物还是值得我们敏感一点。

《钝感力》读后感11

  今日读了日本知名作家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一书,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二个日本作家的书,第一个作家是关于极简生活的,这个是关于情绪的,现在梳理一下这两个书的特点,都是关于让生活精简的。钝感力更像是一种遇到事情,你要慢半拍,或者有的事情,你就不去回应的一种力量和感觉。

  《钝感力》

  用时:约6小时

  持续时间:4天

  内容:作者通过17个主题介绍了钝感力在相关主题中的应用,在事件发展中,使用钝感力会产生什么后果等等。

  汲取知识:在人生过程中,不用太敏感,人生很长,钝一些,活的持久和通透。我需要学习怎样才能钝一些,我认为应该再看看关于“逆商”培养的相关书籍。

  质疑:我对其中两处有不同看法。

  1.P28,作者认识的一位女性朋友,嗅觉十分敏感。当他丈夫有外遇的时候,她立马察觉,闹得不可开交。作者原话:“假使这位女性的'嗅觉不那么敏感,她的家庭不也就能和睦相处、平安无事了吗?”

  反对-作者提供了事实、结论、逻辑。

  (1)事实是,她与有外遇的丈夫闹的不可开交。

  (2)结论和逻辑一致,是,如果不敏感,能平安无事。

  先辨别(1)事实,事实没交代清楚她怎样发现丈夫外遇的?是因为她嗅觉敏感,是闻到了丈夫身上其它味道?还是其它香水?还是其它人的味道?也可能是她感觉到丈夫不太关心她,或者丈夫更注重外表,或者丈夫回家晚......联系上下文,作者传递的信息是,她能人特有的体味分辨不同的人。可能是她闻到了丈夫身上其它人的体味?这里没交代清楚。总之,她嗅觉很敏感。

  (2)逻辑和结论:不敏感的话,就一定能和睦相处、平安无事吗?如果妻子不敏感,发现不了丈夫外遇,妻子还能正常对丈夫,丈夫可不一定正常对妻子了。而且,丈夫把情感分了一部分给了外遇,那妻子接收到的情感就会少,这对妻子不公平!除非丈夫是个时间和情感管理高手,能做到对妻子付出跟以前一样多。

  2.p111左右,S小姐爱上一个已婚男人。

  事实:S未婚女和一个已婚男相恋。 <反对,给婚外情支招,无论赞同不赞同,都不应该>

  逻辑:作者不赞成婚外恋,他只是举例说,S如果在感情上钝一些,他们的爱情会持续下去。

  <反对,就算钝一些,爱情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感情很复杂>

  我的评论:举例不合适,明明是爱上一个渣男,两人都不符合公序良俗,应该动之以情,阻止孽缘。

《钝感力》读后感12

  这本书是渡边纯一诸多小说中的一本概念介绍书,非常容易读,一两个小时差不多能翻一遍。主要写了钝感力是什么,钝感力有什么好处,但没有说怎样才能提高钝感力。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觉是心里一个大大的问号:就这?

  渡边纯一的小说对人物心理描述非常细致,人物刻画虽然不立体,但对人性的剖析却很深刻。这样的作家应该是对生活很敏感的,他本身也是缺乏钝感力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更像是渡边纯一的自我劝解,至于怎样提高钝感力,他自己估计都没想明白。这一百多页读下来,感觉读了这么多道理,但仍然没有提高钝感力。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钝感力,区别在于钝感力的对象。就像我,我对物品不敏感,甚至是相当迟钝。很多已婚女同胞都很介意马桶盖的事,有的甚至因为老公上完厕所没放马桶盖而吵架吵到天翻地覆。但直到听见朋友的抱怨,我才惊讶的发现这原来也是个事啊。我经常半夜上厕所的时候,一下就坐在了冰冷的马桶上,然后迷迷糊糊的放下马桶盖,心无波澜的上完厕所回去睡觉,也从来没跟老渠提起过这事。后来听说还有因为这事吵架的,才拉着老渠问:你媳妇好不好?其实也不是好,只是比较迟钝。这也是变相在问:你媳妇傻不傻?

  幸好老渠对物品也比较迟钝。有一次我掉了一个衣撑在地上,而且不是掉在犄角旮旯,是掉在了客厅正中央。我耍懒就没捡,每次都是跨着过,我发现老渠也不在意,也是跨着过,就这样我们俩跨了两天,直到我妈来了才把它捡起来,吵了我们一顿。

  其实仔细想想,家庭劳动承担者一定是钝感力弱的一方,因为只有受不了了才会打扫卫生。刚结婚的时候,老渠问我:媳妇,如果家里太乱了,你忍耐力爆表了咋办?我毫不犹豫:打扫啊,你咋办?老渠技高一筹,他说:我会清零重新计算。所以,我就苦哈哈的承担了大部分家庭劳动,因为老渠比我更迟钝。也就是我们俩都迟钝,但凡有一个敏感的,家庭氛围都不能这么和谐友爱。

  至于怎样才能提高钝感力,我感觉跟身体运行机制有关。我想可能大部分女同胞都有这种经历,睡觉前吵架,刚刚不吵了,老公就立马睡着了。这就是渡边纯一所谓的钝感力,但从医学角度讲,这是因为男生血清素分泌快,血清素浓度高,情绪就恢复的快。你以为他不在乎你,其实只是他的基因不在乎你,而且也不是不在乎你,是不在乎任何事。所以,钝感力是可以提高的吗?我看未必,大概率是先天决定的。

  不过很多年前,有人教育我要提高站位,不要纠结无谓的小事,当时他举了个例子:站在一楼,你看外面的人,很高很大,你爬到十楼,再看外面的'人,能看得清就不错了。站得高一点,就不会纠结在小事上。不纠结小事,不就是提高在小事上的钝感力吗?至于怎样提高站位,我想大概是要丰富生活,分散注意力。注意力过度集中就像是拿着放大镜看关注的事情,好坏都会放大,就会变得格外敏感。这也是为什么全职妈妈难做,因为全职妈妈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没有外部事物分散注意力,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成倍的拨动她的心弦,从而导致情绪波动,不利于家庭和睦和孩子成长。

  在深入一点想,丰富生活分散注意力其实是扩大可能性、增加选择权。我一直觉得年轻是很有优势的,因为年轻意味着更强的可塑性,没有过多牵绊,试错成本更低,在人生的分叉路口可以任意选择,不管对错都有机会改正。俗话说,莫欺少年穷,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时间永是流逝,我个人感觉是很焦虑的,因为年纪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反而感觉能走的路越来越窄,主动选择权越来越少,试错成本越来越大,一想到这个,就觉得格外悲哀,比降工资还要悲哀。我多想试试不同的人生道路,可这种希望越来越渺茫。

  说点正能量的,反复刺激敏感神经元,补偿敏感带来的负面情绪,这大概都可以提高钝感力。我家娃本性很敏感,害怕挨吵,为了提高她的钝感力,我跟她约定如果她被老师吵了,我补偿她一个愿望,在合法的前提下,她可以用这个愿望为所欲为,甚至不需要合理。小半年的时间,这个孩已经不会因为害怕老师而不想上学了。

  哈,我也太厉害了,在自吹自擂方面,我的钝感力也是很高的。

《钝感力》读后感13

  前段时间,读过一本书《钝感力》,受益匪浅。这是一本由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先生撰写的,很值得一读。“钝感力”,从字面可以理解为是感觉迟钝的能力,乍一看会给人一负面的感觉,但它并不等同于“迟钝”,换言之,在这一本书中,可以将它解释成“有意义的感觉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为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身为医学博士,后来又成为著名作家的渡边淳一先生,以自己早年做过外科医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遭遇种种,从医学和文学角度,也就是说,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对人类进行观察和剖析,讲述了“钝感力”的重要。他认为,相比敏感、激进、张扬的人而言,具有“钝感力”的人,更易在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在面对外界的批评和情感的伤痛能不介怀于心,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相处,进而才能更容易获得愉悦和成功。

  读完这本书后,便感到豁然开朗,以往心中的纠结和不惑,在作者细致入微、条分缕析的阐述中,了然于心。过去,我是个要强、心思又敏感的人,多愁善感,喜怒形于色,虽然在学业和事业上,一直努力进取,曾获取过一些成功和辉煌,却听不得别人的一点指责和埋怨,所以,每天都生活得身累心也累。在与人相处时,别人一句不在意的话,哪怕是一个随意的举动,也会令我浮想联翩,过于敏感的个性、谨慎的处事方式,常常扰乱我平静的生活,令我不安和自责,生出许多困顿,甚至于影响到身心健康。

  《钝感力》这本书,慢慢地解开了我的心结,在书中,渡边淳一先生引用身边的例子和切身体验,在男女爱情、婚姻、事业、人生、家庭等诸多方面,还从医学角度出发,向我们阐述了“钝感力”的合理性,它实际上是一种很智慧的处世法则,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全新的启发,而他本人深受到钝感力的恩赐,并令他终身受益。渡边淳一先生即使成名后,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容不迫地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一切,保持不败的地位。这令我想起了在中国尽人皆知的四字名言“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间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传世题书,乃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因此也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这两者之间有着精妙的寓意相通之处。

  读完《钝感力》,首先明显的`第一感觉便是身体内外变得通达舒畅,神清气爽。从科学的角度很好解释,我们体内的血管都是由神经来控制,当生活中出现坎坷、遭遇不平,忧虑、孤独、怨恨、愤怒等不良的情绪偏颇,会造成交感神经紧张,引起体内血液循环紊乱,五脏六腑运行失常,长此以往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说,从这个角度说,钝感力在保健养生方面有着直接独到的意义。

  在生活中,“钝感力”与进取心同样难得,“忍耐、包容、专注”,是“钝感力”的三个元素。

  忍耐,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在生活中,对于同伴的批评、朋友的误解,别人的指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细想一下,的确没有多少事情需要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加以处理,运用钝感力把一些所谓的“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便会消除一些无谓的烦恼,摆脱不必要的刺激,因为忍耐,就会获得一份力量,在磨难挫折面前坦然豁达而不气馁,那么就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和精彩。

  包容,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境界和意境,是人的涵养、处世经验,能够原谅他人过错,不锱铢必较,耿耿于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这样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将化作五彩的乐章,就会获取一个放松、自在的人生。

  专注,少些私欲与歧视,多些理解和善良,难得糊涂,大智若愚,更好地专注那些有助于我们幸福和美好的东西,才能生活在欢乐与友爱之中。正如渡边淳一先生所说的“就情感而言,爱就是一种钝感力。”“凡事看得过重而自寻烦恼的时代,应该宣告终结了”。

《钝感力》读后感14

  《钝感力》是当代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代表作之一。在日文中有“钝感”一词,却无“钝感力”。年过七旬仍笔耕不辍的渡边淳一对人生有深刻感悟,别具一格提出“钝感力”一词。“钝感力”即“迟钝的力量”,作者认为:“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众所周知,身心愉悦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对于生活中的流言蜚语,或者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如果能够做到不思前想后,不放在心上,就不会为其所累、受其伤害。这种有益的钝感,与精神上的安定和保持心情愉快密不可分。在人际关系方面,同事的相处、朋友的交往、家人的沟通等,心胸宽广的钝感力可以避免因琐碎小事而使人际关系受损。在身体方面,如果感官过于敏感,反而会给身心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对感冒、疼痛、食物不洁等保持一些迟钝,就不会轻易被病魔降服。因此,钝感的人和敏感的人相比,钝感的人会生活的更加悠闲自在。

  在恋爱方面,诚实加上钝感力,可谓如虎添翼。当男人追求女人的时候,钝感可以成为一种有力的武器。很多女性都曾说:“就算多少有些不中意,但是在对方不厌其烦的邀请和竭尽全力的追求下,还是逐渐地被对方打开了心扉,慢慢喜欢,最后步入婚姻殿堂。”可见,男人在追求的`过程中,即使受挫,但能厚颜追求,保持“面子”的钝感,就比其他人更有机会成功。恋爱阶段,要想长期维持双方的良好关系,不仅需要敏感,同时也更需要有益的、能够容忍和原谅对方的钝感。如果凡事都抱着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态度,锱铢必较,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很快会土崩瓦解。

  人人都渴望家庭幸福、婚姻美满,殊不知钝感力正是美满生活的守护神。作者认为,是否拥有钝感力,将决定和伴侣的婚姻能否长久,决定未来的生活是一片光明还是常被乌云笼罩。夫妻双方无论是生长环境、兴趣爱好,还是个人教养、价值观等都有相异之处,因此夫妻之间出现琴瑟失和的情况并不意外。如果能对对方的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保持恰到好处的钝感,才可以更好地维系婚姻生活。

  钝感力是生存在当今时代所必备的技能。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沧海桑田、日新月异。要想精神饱满地生活下去,就要适应这新的潮流、新的时代。而这种适应能力的原点就是对新环境的钝感力。这种钝感力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新情况新变化。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才能。但能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才能。具备了恰如其分的钝感力,敏锐和敏感才能成为真正的才能,从而在在人生的道路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钝感力,是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钝感力,助推我们营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钝感力》读后感15

  我是一个爱看“闲书”的人。上学时,除了码在桌兜里的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书包里才藏着我的“真爱”。工作后,终于在经济上实现了“读书自由”。这些“闲书”也让我变得更加的丰富,可以更加达观地看这个世界。近来偶读到渡边淳一先生撰写的《钝感力》一书,全书只有10万余字,花了一个晚上看完全文,受益匪浅。

  渡边先生是位医学博士,行医多年。后弃医从文,开始文学创作。本书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就是想告诉大家:并非只有灵活和敏感是才能。不为小事动摇的钝感力,才是生存最重要、最基本的才能。

  "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与"敏感"意思相对。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其实,作为教师也要培养“钝感力”。我们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总是容易“上头”。记得20xx年的夏天,我参加工作的第四个年头,我承担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一个叫小月的女孩子有点不一样,她总是跪在凳子上,喜欢把裙子撩起来,喜欢用手抓其他的小朋友。我总是把她叫到我跟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却收效甚微,终于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崩溃的朝“吼”了一句,依然记得当时其他小孩子不可思议的眼神和我当时“血气上涌”的大脑。一直到因为她小学毕业,我依然能感受到她对我的`疏离。如果当时“钝感力”这个词能够出现在我的认知中,我想,我能够更加平和和理性。

  对于教师而言,钝感力包含有一种隐忍力。教育者最忌心浮气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从不成熟渐渐趋于成熟的孩子,他们必然会出现执拗、叛逆、多变等状况;他们在特定知识或技能领域内不如老师反应得快,理解得深是正常的。这时,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比较重要的引领人――老师,就需要良好的隐忍力。

  对于教师而言,钝感力也含有着难得的包容力。面对学生,我们是长辈,就应该有恰当的长者风范。不可事事严,时时严,需知物极必反。束手束脚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它不但会营造了一个严肃、压抑、沉闷的学习氛围,破坏学生轻松的心情,压制他们开朗活泼的性格,更扼制他们心灵的自由。老师要对学生的羞涩投以微笑,对学生的捣蛋报以和蔼,对学生的烦躁给予谅解,对学生的稚嫩伸出援助,对学生的迷茫示以方向,接受他们身上的缺点,倾力改之。

  喜欢《钝感力》这本“闲书”,不是因为他的内容有多精准,文笔有多华美,情节有多吸引人,而在于作者的另辟蹊径,对钝感力的这种全新的提法,给了我另外一种看待生活和人生的角度。

【《钝感力》读后感】相关文章:

执行力读后感03-07

影响力的读后感04-10

《影响力》读后感04-11

自控力读后感11-20

《自控力》读后感11-20

《自驱力》读后感04-30

影响力读后感02-13

《执行力》读后感02-18

(经典)《影响力》读后感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