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影响力》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影响力》读后感1
《影响力》被某位我不曾听说过的著名营销专家推荐为从事营销、销售工作的人必读的五本书之首,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原先,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算计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维局限或者是来自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操作而做出了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决定。
一向对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兴趣,这本书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又有说明力的故事或者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压根儿没意识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顺从原理———机械反应与固定思维模式: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别人帮忙的可能性就更大。
比较原理———经常看呕吐剧的人总是觉得生活中的人长得都难看。当你买下一大件昂贵的东西时,总觉得原本比较贵的配件显得不那么贵了,有时候冲动消费就是这样产生的。
互惠———给别人一点好处,别人也会帮你。社会中的人大多在仁义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缚中会不知不觉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双刃剑,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则会让很多人成为冤大头。我向来属于被人骗了还不觉察的那种人,只有用吃亏是福这种阿q精神来平衡自己了。这个原理能够很好的运用于买东西跟人砍价的状况,尤其是金五星那种漫天乱要价的地方。先使劲儿砍,再适当让步,买东西的人必须算但是卖东西的,但至少不会损失太多。
承诺和一致原理———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取了某种立场,就会应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持续一致。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我们常常会由此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这个原理让我最为之一惊,回想过去和此刻的一些选取,我明白了命运的推手其实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脑和有限的阅历和知识。高中老师曾说就应改命运为运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潜力和资源呢一旦我们在内心不坚定的状况下选取了某种东西,就会构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统,每个人都免不了有社会称许性,于是总是执着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选取是对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确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自我内心的支持系统,自己欺骗自己的人是最无可救药的。看完这一章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很多选取和想法了,不明白这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干扰,总之,认清内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会认同原理的两个前提:不确定性和相似性。对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对状况的不了解总是让我们盲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禀赋、处境或经历的人。其实,大多数人也是都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之中,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五花八门的信息和诱惑充斥着我们的双眼。而这些信息抑或是选取在我们的内心里不停的盘旋,从一开始,也许我们所闻所见就让一切变得混乱而不够明朗,所以除非我们在庞杂的信息中持续一颗纯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够理性的头脑,否则我们的决定要么是社会认同效应的产物,要么就是一个荒谬的决定。但是没办法,有时候,听不见自己的心声时,最好的选取就是盲从。只是,期望在我们某一刻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挽回。
作者在最后阐述避免受社会认同影响的两种方法:环顾左右之后,别急着往前冲,向前看;抬头跑。这让我想起了不明白出自谁的一句话: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别忘了抬头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确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相信很多时候,从众是人们所避免不了的状况,但偶尔,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选取面前,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影响力》读后感2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奉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映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带着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我翻开了老师推荐的《影响力》一书。
它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论原理性很强读起来令人乏味的缺点,以通俗易懂的例、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因为这一类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与之行影相随的负债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它们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不仅如此,这条原理在每一个社会组织中都运用得非常普遍,以致于几乎每一种形式的交换都渗透了它的影响。一个广为接受而又坚不可摧的面向未来的价值趋向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意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的时候,可以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终于达到了这样一种文明程度: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些东西失去。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易边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游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体系也成为可能,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对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是这么显著,它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深深植根与我们心目中的价值观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正因为如此,笃信并且服从这个原理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定立的行为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遭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之类的帽。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由于条件或能力不允许而不能回报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但一般说来,整个社会对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为了避免被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这一类的标签,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换我们有时候也是愿意接受的。因此,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们在互惠的名义下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就不会感到太难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助。这并不奇怪,以为尽管物质上的损失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但与心理上的重负一比也就不算什么了。而恰恰是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提供了机会。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一个老师想测验一下学生们对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掌握程度。有一个问题是‘我给予’的将来时是什么?结果有一个学生信心十足地答道,‘我索取’。虽然他可能犯了一个语法错误,但他对一条更博大的社会原理却掌握得完全正确。欢迎您访问,欢迎您访问,
著名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毛斯在描述人类文明中的送礼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压力时说古这样的话:给予是一种义务,接受是一种义务,偿还也是一种义务。尽管回报的责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么容易被人利用,却还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接受的义务。我们接受恩惠的义务感削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把决定我们会对谁负债的控制权交到了他人的手中。
相互退让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另一种方式。与给人一点好处然后要求他们回报的直截了当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比较微妙,但有时候却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协也可以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因此人们可以先主动做出一个让步,以迫使对方也做出让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简单的技巧可以称为“拒绝—退让”策略。
这个原理也使我想起一个日本富翁的发家致富经历:他是一个从事批发麻绳的`商人,刚开始他把从厂家拿的货物原价卖给顾客,因为他的绳如此便宜,人们都乐意到他那购买,成了他的忠实客户;在他生意不断壮大后,他一方面向厂家诉说自己辛苦却没酬劳要求降低出厂价,另一方面向顾客诉说自己一直原价卖东西没赚干不下去了,结果,厂商不愿失去重要客户而把每条绳降低了一毛钱卖给他,顾客想以后继续有便宜的货源也每条绳给多了一毛钱向他购买,就这样有了两毛钱的中间差,且每年他的绳销量都是成百上千万的,很快他就成了富翁。这就是先自己吃亏让别人受惠再自己受益的典型。随着我们加入WTo,与外国厂商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共赢是主题,也是取得发展的核心问题,与互惠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也许确实可以得到短期的利益,但他会从此失去合作伙伴,没有社会分工、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干,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的。惟有互惠联合在一块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时下扩招后的毕业生竞争激烈,好工作难找,大多数人都想找个既轻松又高工资的职位,这种眼光比较短浅,找工作不能只看薪水,更要看公司的发展前景。也许现在公司很小,但成长速度很快,那么即使目前没钱赚要给它免费打工也是值得的,撑过了艰苦的起步阶段接下来就是享受回报的喜悦了,与人共苦才能同甘,也许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没回报;而目前工资甚高的公司也许是处于夕阳行业,以后的日是江河日下。具体的选择就要看各人的价值观取向了。
心理学是博大精深的,同时它不是工具性的东西,见效的时间没那么快,需要人慢慢地揣摩领会,在运用中得到深切体会,一旦熟能生巧时你就可信手拈来运用自由,那时的感觉是很美妙的。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看多几遍把它融会贯通你就可感受其中真义的神奇。
《影响力》读后感3
买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一直塞在书架上。直到在另一些书上不断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这才发现自己错漏了一颗明珠。
昨天晚上,乘着大家外出散步,我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看了第一章。有点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
第一章讲的是互惠原则。互惠原则真是应用广泛,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互惠原则的存在。互惠原则是社会关系存系的重要纽带。基本每个人都被纳入到了这个关系网络中,不遵从这种原则的人往往会被社会职责,甚至唾弃。所以,重要性可见一斑。
小到邻里之间、朋友之间,今天你给送我一根丝瓜,明天我帮你打个水,今天你请我吃饭,明天我帮你贷个款。大到国家之间贸易往来。一方施惠,另一方接受。接受的一方就会产生歉疚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有类似“还恩”的义务。故而,超市里免费试吃,网络购物里的免费试用,都是利用了互惠原则,希望引发潜在购买者的歉疚感,让你不好意思只吃不买,从而成为真正的购买者。
书中还指出,哪怕是被强塞的`恩惠,也能带来接受方的报恩心理。所以说,即使一开始是不情愿的互惠关系,后来也会产生互惠原则带来的应有效应。
互惠原则里还有一把利剑叫“互惠式让步”。简而言之,先退让的一方会让另一方产生歉疚感,从而也做出相应的让步。所以,由此产生了一个绝招,叫“先提大要求再提小要求”。先提一个较大的要求,待对方拒绝后,再提出小要求,就很容易成功。比如你希望领导能给你批一个假期,但是怕不成功,那么在和领导谈的时候,可以先提一个较高的要求,比如表示自己工作非常繁忙,希望领导能够给你加薪。加薪没这么容易啊,一般领导是不会同意的。当然,如果同意了那就赚到了,如果不同意,也是意料中的,那么你就可以退而求其次,希望领导批个假期,这时候就很容易成功了。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肯定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只是对这种现象没有归纳总结过。而这本书把我们日常的这种感受归纳总结出来,并用科学的依据进行解释,故而看完之后会让人恍然大悟,有了原来如此的想法。
《影响力》读后感4
我初看《影响力》这本书的书名,猜测作者写的应该是一些名人的行为事迹对其他人产生的一些影响,就像封面蒙娜丽莎的微笑,影响深远。
但何为“影响力”?对这个常被我们提及,常被我们造句的高频词,如何才是“影响”?“力”又代表什么呢?
读完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就是某个行为的发生,能对周围的人事物产生一定程度的效应,程度的大小,就取决于“力”了。比如我晨读这个行为产生的效应就是一些朋友也 开始跟我一起晨读,由一个变三个,说明晨读这个行为产生影响,并在扩散,就是“力”在上升。“影响力”之所以被使用的频率高,正是因为它渗透在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并且作用很大。
然而,《影响力》这本书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揭露了行为背后的“为什么”,以及它看我看清了我的一些“傻瓜”行为,其实是在别人的“圈套”中而不自知,甚至还沾沾自喜。《影响力》还告诉了我如何避免成为“傻瓜”,甚至揭穿想让你变成“傻瓜”的人的真面目。
书中介绍了六个影响力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其中让我感受最深,思考最多的是互惠原则!
互惠,简言之就是你给别人一些好处,别人也会帮你。因为你让对方产生亏欠感。这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帮朋友一个忙后,朋友一定会有所表示,也许是一顿饭,也许是帮你另一个忙,总之以一定的方式做出回报,来缓解亏欠感。因为亏欠感让人很不舒服,沉沉地压在我们身上,我们就会想尽快将它消除,因此常常会出现不对等的交换。现今很多商家就利用这一点,来赚取我们的钱。一些化妆品公司会通过先帮助顾客免费做护理,或是教顾客画彩妆,来吸引顾客,同时让她们在体验后产生亏欠感,亏欠感让迫使她们做出购买行为。
而商家更常用的是“互惠式让步”。互惠,是面对接受的善意,我们感到有义务要偿还;互惠式让步,就是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也退让一步。商家常常会用“拒绝——后撤”术,也叫“留面子”法,无形中让我们妥协!这种技巧很简单,就是假设你想让我答应你的某个要求——对这个要求我保准是要拒绝的,等我真的拒绝这个要求后,你再提出一个稍小的'要求,其实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但我就会把你的第二个要求看成是一种对我的让步,并有可能感到自己这边也应该让让步,于是就顺从了你第二个要求。回想起自己每次和老板讨价还价的时候,他们都会说“那我就给你少 10块钱吧,再也不能少了,我现在就一点都没赚你钱了 ”,听了这话,觉得老板少赚了我 10块,都要亏本了,我也就接受了他降价后的价格了。当时还很开心,觉得自己占了老板便宜,后来在发现其他商家开价就是降价后的价格,才发现自己其实是被老板“算计”了都不知道。只能安慰自己:“我们太善良了!”但是当利用“互惠原则”来制造的骗局被拆穿以后,受害人就再也不会相信“骗子”了。
互惠原理不仅被商家使用来更好的盈利,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在互惠。朋友间的互惠可以增进友谊,陌生人之间的互惠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但我们要如何避免自己掉入商家的圈套,又不伤害真正的善意呢?这就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判断、界定顺从伎俩,不要把它们错看成恩惠,分清楚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发现这一提议另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互惠原理只说要以善意回报善意,可没说要以善意回报诡计。
我个人对“互惠”是极其偏爱的,它让我发展了一个很牢固的朋友圈。施了才能受,但施又不是为了受。其实我们的朋友都是因为互惠才成为朋友的。大家相互帮助,各取所需,互惠互利。这样说起来“功利”了,但究其本质确实是这样。但不能真“功利”了,只想从对方身上索取更多,而不付出,这样就不是互惠,也就成不了朋友了。互惠,能让友谊长久持续地友好发展。
往往不遵循“互惠原则”的人,都是不让人接受,不受欢迎的。但是反思自己,对朋友、对同学、甚至对陌生人都遵守“互惠原则”,但唯独对父母,以及父母对我们,“互惠原则”不再清晰。因为把父母对我们的爱当作“理所应当”,可真的“理所应当”吗?
不仅“互惠原理”,在《影响力》这本书里提到的 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这些强大的影响力武器,都在我们生活中不动声色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它不是单纯告诉我们现象,而是揭露了行为背后的为什么,让我顿时豁然开朗。我从小就被大家贴上“好学生”的标签,因此我总做着好学生应该做的事。可是我不想做一个大家所谓的“好学生”,我也想尝试一些所谓“坏学生”做的大胆的、不按常理出牌、不计后果的事,可是理智制止了我,因为我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我心里所想的和我所做的发生了冲突,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他们的关系,偏袒任何一方都让我有“违背”的感觉,心被拉扯着。《影响力》中“承诺和一致”原理告诉我:周围的人认为我们怎么样,对我们的自我认知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我们对自我形象的塑造,承受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一致性压力。一方面,是我们内心里有压力把自我形象调整得与行为一致;另一方面,我们会按照别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我明白了,我是在做大家眼中的“好学生”。大家的“认为”使我自我认知就是好学生,还深信不疑的维护自己的形象。因此,想要改变,就得打破别人固有的思维模式,或是创建新的自我模式。知道了“为什么”,也就知道了“怎么办”。在这本书中提到的现象,我们都并不陌生,甚至都是熟悉不过的了,它不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新的秘密,只是向我们解释了我们平常行为背后的为什么。这很重要,因为这样我们就不会纠结于一些行为对自己的困扰,而是坦然的接受,这样我们的心也就能得以舒展。
“影响力”是一个很神秘,也很有力量的一个词。我们可以挖掘它的正面,美化生活;也可以利用它的负面,谋取利益,这取决于我们的良知。我们不能制止别人利用它,但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变成“傻瓜”还不自知。发现行为的秘密,正确运用影响力,做更好的自己。
《影响力》读后感5
演讲,可以说对于现在的职场人士或者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可能在这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演讲,PPT汇报等等,但是能够真正演讲的比较成功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演讲者可能对于如何使演讲更加成功还是有所欠缺的。例如有的人演讲一上台激情十足,但是由于内容冗长,导致台下的观众昏昏欲睡,这是相当多领导演讲可能遇到的,也是领导者做演讲极力想避免的。也有演讲的相当成功的人士,几乎场场演讲都能得到观众的欢呼,例如TED的演讲平台里面的演讲。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演讲其实还是很考验演讲者的能力。
可能有人会说,对于演讲我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而且我也不用去演讲,所以也没有必要来学习关于演讲的相关知识。这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演讲,可以说和每个人都是有关系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与演讲完全脱离关系。例如学生时期班干部的竞职演说,工作时期的竞聘演说等等。这都考验了个人的演讲能力。还有就是现在的手机厂商等发布新品时的发布会,如何从演讲者发布的信息里面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也需要去了解演讲的相关常识。那么,演讲既然这么重要,重视的人也这么多,那么如何做一场好演讲,一场成功的演讲呢?有什么技巧吗?有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说关于这些问题,市面上有相当多的书籍对此进行了研究,而且里面甚至还有些夸张的写上“XX天演讲速成”的标题来吸引眼球。可以说由于这些书籍鱼龙混杂,如果想要每本都看的话,既浪费金钱又浪费精力时间,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选择一本有真正内容的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这本由国际顶级演讲导师马丁·纽曼所著的《演讲的本质让思想更有影响力》,这可以说其针对的对象就是领导者,在序言部分就探讨了演讲的本质:是为了取得观众的信任。在正文的五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里面提到的观点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是针对企业家。在正文里面,作者是采用了理论讲述,测试与案例相结合的形式交叉来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理解,而且每一小节的最后还有用‘本节精要’的形式来进行总结。这个形式还是很有利于相关的管理人士快速掌握本书的要点。
本书和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其比较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在讲述演讲的一些小技巧的时候,还配向相应的图片来进行比较形象的指导,可以说这比单纯使用文字来叙述更加直白。例如在第二章“形象是一种科学,不是颜值”里面在谈到‘站和坐都有学问’一节里面在列举的‘站如树’和‘站如踩沙滩’两种方法之后就直接形象的引用了同一模特的两种站姿,可以说这给我很形象的一种视觉冲击感。
可以说本书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可以介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从本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才更能体现本书的价值。希望其他的读者也能从本书中学到关于演讲的一些小技巧,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演讲中,能够做一场成功的演讲。
《影响力》读后感6
由于之前看过一些TED演讲,当时只觉得内容很新颖,观点突出,时间短。但并未对其这种演讲形式作过多的解读,直到在豆瓣上买了这本书,才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据说这是对公众演讲作系统解读的第一本专业书籍。整体写的确实不错,毕竟作者的例子大都来自TED演讲,例子充实而且真实,在说服力方面占有优势。
本书整体分为五大部分。以下将分别对每部分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自己的粗鄙思考:
第一部分:演讲的基础。这部分在我看来当属核心,虽然所占篇幅并不多,但是篇幅并不决定其重要性。演讲的基础究竟是什么?思想。一篇好的演讲,首先是有思想的演讲,有价值的思想远远超过其他华丽的包装。而作为演讲者,关键是要将自己独特的思想植入观众的内心,使观众听得懂,并相信它、传播它。“当观众知道你要去的方向,他们很容易跟随你的脚步前行。”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似乎过于重视PPT中某种图片和视频的.使用,而忽略了内容,每节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要给学生传达一个什么样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应追求的。
第二部分:演讲的五种工具。即在演讲过程中所要使用的方式和方法。一是联系,即与观众建立起信任的纽带,包括眼神交流、展示脆弱、幽默、放下自我及讲故事等;二是叙事,主要强调了故事的强大魅力;三是解释,针对一些晦涩难懂的事物,提出了一些方法,包括从听者的角度出发、点燃“好奇心”、介绍概念、使用暗语例子等,其中特别强调了连接词的使用。四是推理,现在悬疑推理剧大受欢迎,演讲也可借用这种抽丝剥茧的方式,用推理征服观众;五是展示,根据所演讲的主题,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也很重要。关于观众的联系,启示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至关重要,而我们大多数关注的是学科教学、传授,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这种信任纽带的建立,如果能够成功地建立起信任的纽带,对之后的教学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还有是关于连接词的使用,对于新教师尤其重要,在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方面可以慢慢探索,或许恰当地使用这些连接词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更好地过渡。而推理的这种方式,也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尝试使用。
第三部分:准备过程。一是视觉资料的使用,作者明确指出,没有幻灯片要优于糟糕的幻灯片;二是关于演讲稿的使用,背还是不背,都可以,演讲方式只要演讲者觉得舒适、自信即可,关键是最后的效果要自然。三是关于是否需要排练的问题,作者提出,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反对直接上台演讲,漫天演讲;最后作者就演讲的开头和结尾给读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或许,上课也是如此,虽然现在提倡多媒体的使用,但是我们有些老师似乎没有幻灯片都不知道怎么上课,过于依赖幻灯片,而且在我的观察中,很多老师的幻灯片展示的字过于多,将幻灯片当成了提词器。以前觉得上公开课之前不断地排练,有些别扭搞笑,现在看来,多多练习,还是很有必要的,熟能生巧的道理依然见效。
第四部分:舞台展现。这部分似乎落入了窠臼。一是关于穿什么的问题,不必必须正装,只要演讲者感觉舒适即可;二是心理准备,关于如何控制紧张情绪,作者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三是演讲装备,作者建议轻便式演讲;四是通过声音和仪态赋予文字以生命;五是关于演讲的板式革新方面,作者就演讲方式提出了远景设想。
第五部分:反思。公共演讲的未来发展,一是知识关联性的需要;二是人与人的互联性。呼吁每一个人加入进来。
整体看来,作为一本工具书,很不错。但是,总觉得作者似乎回避了一些东西,公共演讲是一门综合艺术,思想的真实性和需要包装的宣传性,不可能不存在矛盾,但作者对此只字不提,过于乐观的态度使得内容的深刻性不够明显。当然,还是很同意作者对于公共演讲未来前景的说法,我也相信,这种演讲方式对于一个人活一个团队,甚至一个社会、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是,作者自己在本书之前所提到的:思想才是实质。
《影响力》读后感7
《影响力》这本书很早就我读完了,只是读后感一直搁着没有时间写,起先我是准备像往常一样写读书笔记的,读完后我改变主意了,决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和现在武汉市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写一篇读后感,《影响力》读后感。
4月初的某一天我在亚贸上完课像往常一样坐公交车回家,在阅马场,上来一男子,我注意到了他,人此行头比较邋遢而且还是残疾人,身上背这个运动包,样子特别滑稽,身上脏兮兮的,他上车后没有刷卡也没有给零钱,就对司机很客气地说了声"谢谢"。司机也没有说什么直接让他上了,我当时想,这司机还蛮人性的,因为我每天这路坐公交车,经常有乘客逃票或少给钱的情况发生,司机常常为此大发雷霆,也因为常常有这样不自觉的乘客,司机拒绝及时赶路,导致我们这些上班族迟到(当然因为这种情况迟到比较少,因为真正因此停留很长时间的司机也不多,我不是在为自己偶然的迟到找借口,其实我很少迟到)。其实车上当时空余座位还蛮多,但奇怪的是这位特殊的乘客并没有找个位置坐下来,而是在靠近下车门的位置站着。过了一会儿,他居然很陶醉地唱起了歌,这么晚下班的乘客大都一脸倦容,他却那么有激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起来觉得自己好傻,就在这会儿,我还没有意识到他实际是在"卖唱",等到他挨着向大伙伸手要的时候才察觉到,不过我和很多人一样,很心安理得的给了10块钱,心想毛不准这是一个汶川地震后的幸运儿呢,这样自己也算是在献爱心吧,虽然10块钱不多,毛不准就是他一天的生活费呢,心里想着还挺得意的。
这件事就像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一样抛在脑后了,知道5月中旬的时候,同样是在亚贸上课,也同样是坐同一辆公交车,仍然是在阅马场车站,上来一个残疾人,他没有买票,只对司机说了声"谢谢"。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眼前这个人,不错,就是上次那个残疾人,还是同样的行头同样的装扮,那衣服脏到恰如其分,头发乱得恰到好处,再过一点估计司机就不会让他上车了,再干净一些恐怕就没人愿意同情了。唱的仍然是上次那首歌,站的位置都没变,之后也是逐个要钱,我心理生气不好发作我只好低头玩手机游戏,不理他,他停顿了一会儿走开了。之后他在古琴台下了车。别人大多数都给钱了,我这次没有给,因为我觉得这个人是个骗子。
大家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就在昨天,对,就是20xx年6月9号,我下班后在公交车上有碰到了他,一切程序都没有变,除了我不但没有给钱,反而很气愤的对他说了句"你已经第三次向我要钱了,这也太戏剧化了吧?"他并没有表示惊讶,甚至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只是很快在下一站下车了。这会儿,想到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当时很气愤,很想对所有乘客揭穿他的骗局,但我没有,我想,即使我现在揭穿了他的骗局,恐怕我下一次再碰到更高明一点的骗子还是会上当,因为大多数人在这些事情上都是很感性的,不会仔细去考虑是否受骗,也就是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其实这些不算高明的骗术我们应该能识别,为什么偏偏上当了,弄清楚这一点,就可以保证我们以后少上这样的当,读后感《《影响力》读后感》。其实,《影响力》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阐释。按照书中的说法,我们作出的所有行动都可以看作是受到一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种因素就是--权威。是它在支配着我们在这样高明的行骗者面前做出错误的决定。
比如,我们如果在某一公共场合,一个衣着平平、没有任何出众相貌的小贩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说某支股票价格会在一个月内翻一番,我们可以肯定大多数的人都不会相信他,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更准确地说是在心中--他没有任何值得人们信赖的地方,因此人们不会相信他的"谎言",即使他说的全是真的。但是如果是一个相貌威严、戴着眼镜的学者在一个高档学术报告厅里发表同样的演说,那么大多数的人都会立刻做出现在就去买股票的决定,即使他说的全是谎言。因为,人们从心底里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一点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不是吗?我们为什么会相信第二个人呢?这就是影响力中所说的"权威"为什么他是"权威"?这个是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的,虽然我们不会用严格的.定义去判断是否权威,但是眼睛总会通过一些信息告诉我们的大脑做出是否定义为权威的概念。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第二个人的穿着更容易让人相信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在面对眼前的陌生人时,你是相信一个穿着一本正经的学者,还是一个相貌邋遢的街边小贩?就像我遇到的这件事情中,也是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信息让我们默认了他值得同情,虽然他很不幸被同一个人撞到三次。通常,我们会认为乞丐一般都是穿着破烂、装得楚楚可怜的样子,以此博得人们的同情。的确,我们见到的乞丐也是这个样子。于是,这样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凡是乞丐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相貌可怜,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人时就会以此判断他们是乞丐。当事实情况与我们的"思维定势"发生冲突时,我们会怎么样呢?答案就是:我们会失去判断的标准,从而做出错误的行动。呗我三次撞到的这个乞丐,就是因为其利用了我们的"思维定势",所以他才改变形象,从表面入手,树立自己的"权威"的表面,打消人们对他的疑虑,从而达到影响他人做出错误行动的目的。而事实也证明,他这样做也的确是成功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如果说让每个人碰到类似事情都认真思考一番再决定是不可能的,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也会有更加高明的骗子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心甘情愿地为他做出牺牲。现在只要出门,几乎竟能撞到躺在路边或者跪在路边行乞的人,有老人和小孩,也有中青年人,有残疾的也有肢体健全的。我想,要真正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恐怕应该是怎样做到不要出现这样的骗子,这个恐怕需要调动很多元素才能完成,包括教育和国家政策等等。比如,如果残联能调整政策更好的帮助残疾人受教育和就业就是一项不错的措施。
《影响力》读后感8
很长一段时间,人都非常的浮躁,而最近发货的事情太多,甚至连手机都懒得看。时间总是要挤出来,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所以在睡觉之前,我把手机关机充电去了,自己开着台灯静静的看着书。看书——竟然变得很困难,视线在书本中划过,思绪却不能跟上。
我让自己每天看一章书,每章做一个小结,一本书再做一个总结。把一些心得写下来,供自己闲暇时翻翻,让空空的脑海,慢慢装下些知识。
我不想长篇大论,只把自己认为好的记录如下(第一张)
1、“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我们要总结这些技巧,在交际上,在生意场上。每一次的失败、挫折都是技巧的提升。
2、“当我们把绝大部分的努力用在事后补救,而非预防时,实际上就是在默默地宣布,我们不知道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放弃了。”——我们要把精力放在事先的预防、事先的安排,这是最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方式,尤其对我们做生意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我们要做好计划、规划,我们要尽量避免将精力用在事后的补救。
3、“首先我们要怎样发现别人的成功,然后怎样明确少数关键行为,最后,只要日常坚持执行,这些行为将保证我们取得成功”——张有为老师的成功,名企业深度游学研修杜平等等他们的成功都有都有他们的关键行为,我们借鉴、模仿去做的时候,我们也在逐步走向成功。
4、“观察他人的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这个就是榜样的力量,在张老师的学生群里,这种作用尤为明显。唯恐自己落后了。
5、“影响力的确是可以研究、检测并掌握的“——因为人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6、“如果你想改变世界,必须改变人们的行为;而如果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富翁的思维和一个乞丐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如果要将乞丐变成王子,那么必须首先让他的思维是王子的思维。
7、“我们需要作出的改变不要太激进”——我更加赞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变,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改变的,除非是哪种人生不能承受之痛。
8、“我们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必须这样做。”——每个方面我们都要视自己为影响力大师,因为我们要影响我们的企业和企业里面的员工。
9、“那些策略”——注意不能是单一的策略,世界是复杂的,生意是复杂的。
10、“影响力策略本省并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其策略用于高尚的事业”——我们要做的积极做的有意义。
小结:我们要思考如何学习和掌握这种影响力的力量。
《影响力》读后感9
1月份的读书会上,基于格调及立意偏低的原因,我收回了《做人不要太老实》这本书(我相信以我们公司的文化,不会叫老实人吃亏)。这一个月来,我一直在考虑,该拿本什么样的书献给大家才合适,直到看到这本书。这是去年在南宁培训时认识的一个老哥送给我的,他说这本书对他的影响非常大,要我好好阅读。谨遵他命,我拿到后很快地看完了一遍,感觉有所收获,但又没吃透,因此紧接着又看了第二遍。直到本月,进行了第三次的阅读。
常听到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看过身边的很多人,很多事率性而为,有好有坏。而据调查,美国历任总统中,有成就的都是坏脾气的总统,因此我颇为疑虑。近看一个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件事,一句话,一个面,但在职场中评价一个人,通常是多面综合的,很多人会因为“处事不够成熟”、“沟通能力欠缺”、“心态不够积极”或是“群众评价不良”而失去机会。看完本书后,我感觉,决定命运的其实不只是简单的性格因素,而是作者所说的综合因素-情商。
作者对情商的概括为五大方面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
作者开篇先讲到习惯,人大都生活在习惯里,如果没有外力协助,并辅以强大的自我约束,很难改变,但如果自身想改变,愿意去改变的话,还是很简单的。
在个人魅力与自信篇中,感觉这与其他励志类的书大同小异。但我非常认同他提到的“移情”(P27),移情就是“感人之所感”,并同时能“知人之所感”,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简单说来,可以说移情就是理解他人的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并给予恰当的回应。如果这种能力欠缺,就会出现作者所说的情感失聪的情况,误解别人的情绪,说话不恰当,对别人的感受无动于衷。在我们生活当中,有遇到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情感失聪问题,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移情”引起的。当然,为个人私利所蒙蔽而引起的“拒绝移情”当属例外情况。
本书的第四章专门讲述“操之在我”的方法,我感觉非常有益,他先提到了操之在我的必要性,接下来分析与“操之在我”相对的“受制于人”的差别,并详细介绍了操之在我的方法,最后还澄清了:“操之在我”并非“一味忍让,被动接受”。我想,这可能会是大多数人对“操之在我”的认识误区。根据作者的意思,我想“操作在我”可以总结为:“不为他言所激,不为他行所伤,保持乐观,活在当下”。
第五章的'影响力原则,比起《影响力》那本书而言讲得比较浅显,从对上、对下和平级沟通三方面阐述,还是非常实用的。因此,我希望看完这章以后,我们的同事今后永远不说:“我又不是他领导,我怎么能叫得动他”之类的话。只要用心沟通,距离不是问题。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励志类的好书,作者组织的方式非常浅显易懂,其中的很多故事也值得收藏,还有一些精炼的句子很值得我们记录。
如果要说不足的话,有两点:一是其中的一些故事,由于叙述与资料背景的原因,真实性显得不足。二是作者做为清华大学的博士(清华由于留学成风,大抵是一流本科,二流研究生),自我优越感太强了一点,书中多次提到博士如何,清华大学如何,这与作者的年纪尚轻,工作经历不够丰富(从学校到学校,并留在学校任教)有关。但总体说来,瑕不掩瑜!
《影响力》读后感10
近年来,社交媒体发展迅猛,个人影响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如何通过让自己的观点传播给更多的人,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如此,我选择了读《影响力密码》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作者的见解犀利,对社交媒体影响力的剖析深刻而实用。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体会,用五段式的文章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书中第一章“塑造自身影响力”的内容让我深有触动。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如何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形象打造自己的影响力。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介绍了自己是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个人品牌,树立自己的影响力。通过这一章的阅读,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能够通过精心打造自己的形象和言行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因此,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形象和言行是否合适,是否能够给他人传递积极的信息,从而帮助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其次,书中第二章“用独特之处找到你的影响力密码”让我深感启发。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挖掘自己的独特之处来打造个人影响力。作者在书中提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通过发掘并展示出来,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地方,就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脱颖而出。因此,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如何展现出来,以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和支持。
接着,书中第三章“创造个人内容的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创造个人内容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作者提到,不只是生产内容,更要关注内容的品质和吸引力。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才能够赢得更多的关注。阅读这一章后,我认识到,只有提升自己的内容创作能力,才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赢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和创作能力,并且注重将内容与读者需求相结合,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然后,书中第四章“建立社群与倡导者关系”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一章主要强调了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建立社群和倡导者关系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作者提到,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可以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得到认同和支持。我深以为然,因此我开始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参与各类社群活动,以扩大我的社交圈子。同时,我也意识到,建立倡导者关系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但是它可以为自己的观点获得更多的认同和传播,因此是值得努力追求的。
最后,书中第五章“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影响力密码”让我对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时代的转变以及对个人影响力的影响。作者指出,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规律,因此,我们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将自己的影响力延伸到新媒体渠道。读完这一章后,我开始意识到,社交媒体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传播工具,通过熟练运用它,可以使自己的影响力得到更大的发挥。于是,我开始学习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内容创作和个人品牌建设,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通过阅读《影响力密码》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书中的内容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是实用的指南,对于那些渴望在社交媒体时代获得更多影响力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应用书中提到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就能够在社交媒体时代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影响力》读后感11
何为影响力?是使顺从的力量。'影响力”有多奇妙?善用你的影响力,使你更有魅力;运用你的影响力,使你拥有权力;寻找你的影响力,让你展现实力;控制你的影响力,让你随心所欲。如何拥有影响力?互惠,善于互相付出和让步。在需要适当的付出和退让的时机,率先让步掌握主动权,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也启示我们日常用善意回报善意,而非回报诡计。善良,而非回报诡计。承诺和一致。个人承诺能建立起一套自圆其说的系统,为最初的承诺找到新的理由。承诺一旦做出,便可以自己长出腿来支撑自己,也启示了我们警惕保持一致的后果。社会认同。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要多一点警惕;其次,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决定不应该建立在“其他人怎么做”的基础上,尤其是事情很重要,我们必须权衡优劣得失的时候。喜好、权威和稀缺。人们总对个人喜好或稀缺一本挺有意思的心理书籍,分析了很多社会现象和实验结果,揭露了对比原理、互惠原理、喜好原理、承诺和一致原理、权威原理和稀缺原理,讲述顺从业者或者别有用心的人是如何使用这些影响力武器去使人产生一种'一点就播放按键'的反应,当然,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要常问自己为什么?心中一旦有疑问时要引起警觉,不要立刻做决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切都应尽可能的简单,但不能太简单。”成功的人总是那些懂得利用规律的人,我们做事情从简单入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每一件事情,懂得遵循规律并且利用好规律就能取得成功。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自己本身就应该学会散发影响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影响他人的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诚实勇敢正直的做事是很大的.影响力,当大家觉得你有足够好的品质时,在这种心理下你会有最大的影响力。所谓大巧不工正是如此。我们内心应该追求和维护优秀的品质,在优秀品质的基础下去努力工作,一定会取得一番成就。影响力无处不在,聪明的人往往会有意识地使用影响力的武器,学习优良品质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能被别人利用人性的弱点,并且要学会理性的看待问题,在提升自己影响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
首先作者提出的互惠原理,就是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商业中的免费试用就是互惠原理最简单的运用。其次,承诺与一致原理,一旦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想法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再者,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依照理性思考出发,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然后,喜好的影响,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比如,审讯嫌疑犯的过程中“好警察”、“坏警察”搭档的方法巧妙地运
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比如,审讯嫌疑犯的过程中“好警察”、“坏警察”搭档的方法巧妙地运用了喜好原理。还有,就是权威在人们心理的根深蒂固。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作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最后,就是稀缺,人们心中“物以稀为贵”的思想一直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在正常情况下,促使我们作出顺从决策的几个最常用的信息,都可以引导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每个原理本身都能够极为可靠地提示我们,什么时候说“是”比说“不”更加有利。告诫我们灵活应
《影响力》读后感12
这是三年前写的书,我三年前就应该看的。当时我的一个同事是个书迷,他的书单大概比我看过的小说还多,影响力好像是他推荐的,不一定,时间太早了,没办法记得清楚,记得只有那些人活着。
那时的我是一只老虎,什么都不知道,工作拼命,什么都做,什么都抢,像个中空的竹子,只要有一点风,我就放肆,拼命,以及肆无忌惮的晃动。 “影响力”是当时买的。 “畅销书”和“万众瞩目”是它的`标签。买回来翻了几页,深信不疑,深刻反省自己的顺从,认为这简直就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太危险了。
后来又加了几本书,不知为何,这本被撤下了。直到前天才重读,一直想读完,免得辜负当初下单时的大费周折。
经典少侠在《悦悦》中将知识分为三类:一流的知识是源头,几页是一个想法,供世人研读;二流的知识,是大师对一流知识的诠释,让大家理解;三流的知识是迎合,告诉你你想听的,想懂的。影响力似乎属于最后一类。
《影响》谈到一个现象:有几个不同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服从、互惠、承诺和同意、喜欢、稀缺、权威和社会认同。完了,就这样了,无出处,无出处。这样的书居然堪称当今社会心理学引用率最高的书,你在开玩笑吧?
我不懂心理学,但我觉得心理学可能不仅仅研究现象。
现在好像没人看《影响》这本书了,一下子就好像消失了一样。而我也只能默默地抱怨自己错误的选择。
现在的我还是虎头蛇尾,很多时候还是蛮冒昧的,但和以前还是有区别的——至少不会再买类似的书了。
《影响力》读后感13
《影响力》一书从互惠,承诺和一样,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六个原则全面阐述了人的社会心理行径,从而为我们平常的一些“一按就播放”的无意识行为和买卖博弈,政商常用伎俩等行为作了很好的阐述。以下我分别从这六个原则来陈述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互惠原则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以说古今中外这种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观念已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甚至中国儒教提倡的以德报怨更是深化了这种意识!当然好的传统美德,仍需接着发扬光大。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有效武器可以被别人加以利用,用于商道政道。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状况下不失为一种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好方法!
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的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甚至可以触发不对等交换,因为亏欠感让人挂怀而且违反互惠原理,接受而试图不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这很简洁给人贪得无厌的机会!现在“服务至上”,这背后就是运用了“互惠原理”人类这一感性的情愫,以至于最终都不好意思拒绝商家举荐的东西和服务了。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要懂得拒确定自己无关紧要的东西和服务,坚决地说“不”.要做到这一点必需做到倘如别人的提议我们的确赞同就不妨接受它;倘如这一提议别有企图就束之高阁。特别是面对互惠式让步时,别人一起先可能对你提出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请求,当你拒绝时他再提出一个小的请求,你会因为之前的拒绝而感到有所亏欠,转而从不听从变成了听从,须谨防这样的坑!不过大部分人对这些没有免疫力,有时加以利用可以成就自己的愿望!
二、承诺和一样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言行一样大多跟特性坚毅,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恳切感的核心,反之则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是精神有毛病的。承诺和一样原理认为,一旦做出选择或实行某种立场,我们就会马上遇到来自内心和外来压力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样。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会想方设法以行动证明之前的确定是正确的。正如之前在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一样,经常会看到女主角要求男主角对天发誓,这样虽然在观众看来很可笑,但是当你身处发誓一方的立场时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样的愿望。
当我们一旦做出艰难的选择,我们自然就会去捍卫这种选择,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向大家证明自己做的没错。所以有时候重要的并不是选择本身,而是你为了这份选择而去奋斗并最终取得的成果。人具有惰性,在面对选择时经常像鸵鸟一样想尽快把脑袋埋进土里,再也不动脑筋了。所以人们这种坚决果断的机械反应常常为某些人所利用,他们可以慢慢从你身边的人入手,让你做出对他们的承诺,再以他们的需求来向你们索取利益。
承诺可以变更一个人,我们可以用笔写下甚至向众人承诺的方式来逼着自己完成“不行能的任务”,比如戒烟戒酒等。承诺会影响行为,相反行为也会影响承诺,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就比如书中讲到的美国学生加入学校兄弟会所须要的地狱周式的严苛入会仪式。虽然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诟病但还是深得会员的认同。能够成功入会的学生对兄弟会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和惺惺相惜感。终归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所以想想有些公司聘请弄那么多聘请环节和花样也是很好地运用了这个道理,让新进员工更具凝合力和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
三、社会认同
“真理往往驾驭在少数人手中”,因为对多数人来说,很多看法都是人云亦云,抱着从众心理把跟自己相像人的看法作为自己的看法而没有深化的去思索,而那些另类却很简洁受到排挤,他们因为能看透真相而别出心裁,这也成为了招封杀的理由!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推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依据别人的看法行事,尤其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推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假如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判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现在社会上很多别人有难无人帮忙甚至围观的事务都是因为大家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特别是在生疏人堆里,由于人多而使责任分散,大家见机行事,都不想做出头鸟而导致多元无知效应,最终落得见死不救的悲剧。向相像的人看齐造就了著名的“维特效应”(“维特效应”指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仿照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依据其他陷入逆境的人如何行动而确定自己怎么做。这也是导致自杀事务遭媒体曝光后,死亡事务增加的缘由。包括搞笑片的“罐头笑声”,选秀节目可以买到的“煽情”观众都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体现。
弄清楚原理后,我们可以反过来为之所用。比如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直呼某个人帮忙,这样可以削减不确定性,为自己赢得时间!基于交通自杀事故曝光后,我们可以变更自己的出行方式,让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跟当地自杀人的交通工具不一样。领导要擅长支配群体内部条件等。
四、喜好
“爱屋及乌”,现在很多公司借助遮天蔽日的名人营销而赚得盆满钵满。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简洁答应自己相识和宠爱的人所提出的的要求,对于这一点,生怕不会有人感到惊异。令人惊异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相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洁的原理,让我们听从他们的要求。
在确定是否购买该产品时,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好恶强两倍!服务的宗旨就是让消费者宠爱上你这个人,而不只是产品本身,这是粉丝经济和发烧营销的根本。当然让人宠爱你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说外表魅力,与他人的相像性,擅长恭维,接触与合作等。探讨表明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的特点,比如有才华,和善,恳切和聪慧等。我们也总宠爱与自己相像的人。不管相像之处是在观点、特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会下意识地向相像的人做出正面的回应。有时甚至夸张到我们在不相识选举人时会选择名字熟悉的人。
同样的,依据条件反射和关联原理,爱屋及乌的反面是糟糕的消息会让报信人也染上不祥。人总是自然而然地厌烦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消息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天气预报员就经常成了气候改变莫测的替罪羊。
包括饭桌谈生意,体育粉丝关联,把自己的形象跟某些光彩的事迹地方相连等都是希望借助这种主动的联系来提高自己的公共形象,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尽量让身边正能量的东西多起来,因为大家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五、权威
“跟着权威走”,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气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索的成年人也会为了听从权威的叮嘱作出一些完全丢失理智的事情来。权威可以从一个人的头衔,衣着,身份标记如名车名牌等来展示。终归,听从权威人物的叮嘱,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很多状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原来应当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文中讲到一位教授去酒吧餐馆和生疏人闲聊,每当他一说自己是教授,人际沟通的气氛立即就变了。前半个小时风趣自然的聊友就像换了个人:他们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乏味透顶。他的看法,从前可能引出一场激烈的探讨,现在却只能带来一串文绉绉的附和。的确头衔除了能让生疏人表现得更敬重,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这也是喜好原理的体现吧,头衔越大感觉长得越高大威猛。也难怪那些行骗之人总是把自己装扮的很干净和得体!
因此,要辨别真正的权威,不要被外在的这些蒙蔽了双眼,要学会以学问辨学问,通过自己实践检验来看清本质,况且现在很多砖家经常被拍砖!在还没确定事情真相之前不要盲目跟风!
六、稀缺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睬对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惊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倘如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珍宝。
商家很会玩弄这种手法,经常人为地制造缺货的现象制造稀缺骗局来使消费者入网。什么大甩卖之类的很多都是噱头而已!究其深层缘由,“物以稀为贵”的原理背后是人们自由选择权的削减。人类追求自由有很久的历史了,当很多事物还在的时候并不会去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觉得宝贵!最能说明这一原理的是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对年轻人感情和行为的猛烈程度令人迷惑不解!假如听凭这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他们的浓情蜜意说不定只是初恋时短暂的冲动罢了。正是两个家族设置的浩大障碍激发了他们猛烈的逆反心理和对即将失去的爱情的追求,自由爱情变得稀缺使情侣双方觉得彼此更加相爱,更想结婚了。这同时也有承诺和一样原理的体现!每当有东西获得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更加地想要得到它。因此想让信息变得宝贵,不愿定非要封杀它,只要把它变得稀缺就行了。这也是人们对得不到的信息变得更接受和包涵的缘由,或许这也是很多色情信息屡禁不止的缘由吧。
为了避开在卖场或者在拍卖会上头脑发热,我们必需做到一旦在听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心情,我们就可以提示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的手法,必需谨慎行事。我们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犯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总体读下来,感觉真的是“世事洞察皆学问”,跟《牛奶可乐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还须要自己对身边的世界多思索和视察,做一个理性的人!
《影响力》读后感14
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起先我要感谢乔老师将这本影响力借给我,让我能够更细致地去品尝书中所讲的各种原理,而不是简洁的在网络上或者其它一些电子工具上隔着一层屏幕的泛读。在我而言,阅读的一大乐趣在于能够切切实实地干脆与书籍接触去获得里面的养分,这样我可以为所欲为的前后翻阅,能够更好更系统的把握书中所讲的核心内容。
《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高校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原委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竟然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荣誉和赞扬呢?我带着猛烈的新颖心和有点怀疑的看法起先了阅读之旅。没有接触之前我想《影响力》这本书应当是生涩难懂、纯学术性的,然而事实确让我很惊异。不得不说,这本书从一起先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我都想去购买一本以便以后细细琢磨,有内涵的书总是能够经得起推敲、值得深化思索的,我花了或许一周的课余时间最终将书通读了一遍,内容确定是会遗忘一些,但是那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现实试验让我获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我阅读的一些内容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仅从营销心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它更是以点带面的用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简洁明白的揭示了日常生活在许多被人忽视的现象的本质,教会了读者去思索、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本书是迷人、永恒、切入要害的。整本书一共分为八个大的章节来叙述,分别是:一、影响的武器二、互惠三、承诺和一样四、社会认同五、喜好六、权威七、短缺八、立刻生效的影响力。书的
《影响力》读后感15
读完《影响力》这本书,立即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很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这里引用一些原理,轻松的解答出来。大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限制或牵引,而是受自身思维的限制和社会影响力的延伸而做出了与实际逻辑不符或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行为。
如果机械的讲原理,那么很难将这本书看懂。但作者运用简单生动的故事,把读者带到情境中去,恰如其分的展示出这些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我们眼前清晰地呈现出当时的情境,从而意识到这些被我们忽略的行为具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互惠原则
这一原则用我们清代的一句古语便能很好的解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中国的儒家思想倡导我们,收到小小的恩惠,也要大大的给予回报。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一种美好的传统,需要发扬和继承。但同时,这种心理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轨之人,利用这一原则,强加给我们一些小恩小惠,我们还是会有此类反映,将不需要的服务或商品带回家。这个时候,请学会说“不”。
承诺和一致原则
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迫使我们与此保持一致。这样做的很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要让自己相信,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或是正确的决定。
比如说关于戒烟的例子。如果我们用纸笔记录下我们要戒烟这一在我们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然后承诺于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的人,那么我们就会更加的努力去完成这一目标。承诺的越多,那么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
拿我自己为例(这对我来说,是很危险的~~o(》_《)o ~~),我对自己承诺过,如果我加入了读书会并且成为了会员,那么我在享受资源的同时,要对我所读的每本书做好记录,即写读后感。因为做出了承诺,很多时候,特别是我懒惰的时候,承诺和一致原则,就会像一只疯狗一样死死的拖住我,使我不得不勤快起来,完成对自己的承诺。如果,现在把之前只是自己对自己的承诺,以这种纸笔的形式记录下来,我想更会加深这一承诺的力度。o(︶︿︶)o
社会认同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判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让我对逝去的这名女性深感惋惜。一名妇女在午夜里,被一名歹徒先后袭击了三次,最后身亡。在这个过程中,巷子里有38家住户亮起了灯,但没有一个人报警,大家都在观望,导致这名女性最终身亡。在之后的调查中,发现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所有的人都认为其他人都已经报警,他们只需要耐心等待警察到来就行,结果就是这可怕的社会认同原理,使大多数人都在看其他人的反映,但却忘了,目睹事态发展的其他人也在寻找社会证据,最终使所有人都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
还有一个关于此原则的例子。一个人参加一个小型音乐会,散场时突然发现四肢不听使唤,目光无法集中,这是典型的中风症状。他只能斜倚在树上,照往常来说,他肯定是要拼尽全力高喊救救我,可是如果人们参照社会认同原则,大家都会持一种观望态度,那很可能这个人将错过最佳的治疗机会和时间。但是,避开这一原则,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轻松获救。这个时候,应该清晰的说出施救人的特征,点名让其中一人过来救助。那么根据社会认同感,这个人会毫不犹豫的赶来施救,并赋予新的责任感。我们通常需要指出一个人特有的特征,清晰到一个人。例如“穿红色裙子,戴金边眼镜的女士,请您过来救救我,我恐怕动不了了……”诸如此类。
喜好原则
根据喜好原则,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爱屋及乌这个词语的准确含义。当我们喜欢一个明星时,那么我们特别认同他所下广告或代言的产品,这就完全遵循了喜好原则。同样,如果我们本身不需要此商品,但可能是因为跟代言人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那很可能就会从心里更加认同此款产品,从而做出让我们自己都感到吃惊的行为,直接买回并不需要的商品。
权威原则
这一原则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从小我们被要求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听长辈的话。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威原则的.体现。不单单是儿童,思想成熟的成年人也会被权威的强大力量所牵引,从而做出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一个人的衣服、名牌首饰、手表座驾,高高的头衔,都是一种权威的体现。当我们服从权威时,大多时候会带来一些实际的利益。因此,我们也会毫不犹豫的作出对权威的追随。
书中提到:一个衣着光鲜的骗子,就是利用了权威这一原则,谈吐优雅,穿着讲究,冒充银行的经理,骗走了一个人一生的积蓄。
因此,不要过分信赖权威,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事物的本质。
稀缺原则
“物以稀为贵”这一成语根深蒂固于我们的大脑中。当一个物品变得稀少时,我们会产生害怕失去它的这种危机感。运用到实际生活,那就是商家惯用的大甩卖,只有最后三天之类。人为的制造出缺少货物的假象,促使人们盲目的消费。
最典型的例子是书中提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个年轻人认识没有多久,但是感情却超乎寻常的浓厚。特别是两个家庭设置的阻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对彼此爱的程度,对能够相爱这一稀缺资源的珍视。如果没有家人的阻碍,或许会像一般正常的年轻男女一样,从热恋的冲动转变为涓涓细流的爱意。
这一原则警示我们,稀缺的资源并不会比我们正常得到的资源更更好看、更有用,一旦我们有这种倾向,那务必使自己清醒,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我确实需要的。
以上是自己读书后的一点心得,这是本难得的好书,受益匪浅。
【《影响力》读后感】相关文章:
影响力读后感02-13
(经典)《影响力》读后感09-04
《影响力》读后感04-11
影响力的读后感04-10
影响力读后感范文05-17
《权力与影响力》读后感12-13
影响力读后感15篇02-20
影响力读后感(精选10篇)07-03
影响力读后感10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