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07-20 10:17:09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15篇(必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读后感15篇(必备)

《论语》读后感1

  在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寒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遗留着古人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骨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种种广告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电视栏目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里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散发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才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里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决不允许任何虚假的玷污!让我们共同祝愿:让诚信永驻人间,让诚信保留最真实最美丽的容颜!

《论语》读后感2

  孔夫子的《论语》语言艰深,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只知道《论语》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其它的一概不知。即使人们常说:“半部《论语》,行天下。”但是以前我对它一点也不感兴趣。

  可是在20xx年,我偶然在中央十套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看到于丹老师讲《论语》。由于于丹老师讲的太精彩了,从此我每天中午准时收看“百家讲坛”,慢慢地喜欢上了《论语》。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种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夫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脱胎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发现《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贷》)这则语录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是啊,《论语》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会说,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

  ……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于《论语》的博大精深,终于有了点滴的感悟。我相信这本书会陪伴我的一生,我爱上了《论语》。

《论语》读后感3

  《论语》是一部给人以启迪的经典之作。它好似一株瑰丽奇葩,馨香扑鼻,意味悠长;又好似一颗璀璨之星,耀眼夺目,光照千秋……这不,就连我这个初碰《论语》的小字辈在拜读一番后也明白了许多……

  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交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是啊,益友就像厚厚的百科辞典,你总能从与他的交往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帮助:当你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益友的广博多识可助你做出正确选择;当你取得成绩、获得成功时,益友的逆耳良言可使你保持头脑清醒;当你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时,益友的直言不讳可教你补漏改邪……而损友就如同污浊的沼泽泥潭,与他们交往,会让你不知不觉陷入其中且愈陷愈深,贻害多多。《论语》让我明白的交友之道就是慎重交友,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心灵之道。《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细细品位这句话,我顿捂了一个道理:人生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其中,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痛苦;而且我们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能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的生活之道。

  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人生之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就在孔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对他的学生、对千年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这一种人生轨迹并不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却能够以其为借鉴,设计我们自己的人生之道,那就是要认准人生目标,惜时苦干,当下的我要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首先就得惜时勤学,只争朝夕。

  当然,《论语》让我明白的还有很多很多,譬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义之道……只是纸短墨浅,小小的我怎能几句话就说得清啊?!

《论语》读后感4

  今天,我看完这本书的前一半的内容,感觉受益匪浅,我大致认为这本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一是为人,二是为事,三是为学。今天,我就第一个方面展开分析。

  在为人方面的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等等。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这些内容给我的第一个启示就是: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第二个启示是: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第三个启示是: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论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著作,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我会继续研究,以更好指导我的人生。

《论语》读后感5

  小时候读《论语》,是因为学校老师的要求,要背会,考试要考。后来读论语,是对孔子的敬重,想要从中学会什么东西。读的过程中,逐渐对孔子的思想有所理解,更懂得了《论语》在讲什么。现在,我想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告诉你,让你也从中了解《论语》的奥秘。

  人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他和弟子所著《论语》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确实可以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在今天甚至还要大于苏格拉底。孔子的言行涉及面很广,孝道、治学、治国、为政,几乎涵盖了人生中所有的重要场合,你的困扰,你的疑惑,总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可能有时候里面的一些话会显得有些过时,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人对学习的理解,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学习快慢好坏的差距。但是我从中也体会到一些有关为人处世的道理,人应该做自己感到快乐,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刻意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你乐于做一件事情,你才会可以专心、深入的去做,最后有所成就。而在有所成就的基础上,更应该有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目标,不枉人生一世。

  《论语》也对我的专业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关乎人命,容不得半点虚假!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守则,绝不可以不懂装懂,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重要的是,将来进入医院,这会害了病人。一个不严谨,不懂装懂的医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医学也是一门不断进步的学科,而且进步的速度正不断加快。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名好的医生,就要不断学习,永远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做到学而不厌。不断丰富自己,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并且适时实践总结。我想,这样的医生,才不会落伍。这次疫情,成千上万的人民深受其苦,国家真正处于危难之际,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有不少牺牲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第一线的战士就是医生!是他们,不顾前方艰险,毅然决然的冲在抗疫第一线,哪怕有去无回。这些医生,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楷模!

  《论语》带给我的感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的,不是普通的词句所能表达的。那一点一滴深厚的人生哲理,慢慢渗透入我的心,陪着我在医路上走下去。

《论语》读后感6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四书之一,一直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都没有很好的去领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今天有幸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不由豁然开朗。通过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诠释,在那简短的文字、朴素的语言里让我们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一种精神的升华,穿越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沧桑,感受到远古圣贤们那种温暖,平和而不失庄严的人格魅力。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论语》的思想精髓之一“忠恕”。他告诉我们无论身处怎样激烈的时代都应该调整好心态,做最好的自己,不强人所难,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会包容和理解。拿于丹教授的话说,就是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所谓,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因为宽广的胸怀足以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爱人”,“知人”是《论语》里孔子的另一个思想精髓所在。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我们只有具备了一种仁爱之心,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其譬,可谓人之方也已。”的理想境界。当我们在做好自己有所建树的同时,还应该身怀仁爱之心,帮助他人,助人为乐,使我们的内心有一种“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满足感。

  细读《论语》,仔细体会一番,它所带给我们的那种平和、淡定的精神之光时时触动着我们躁动游移的心灵。它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当我们贫穷时学学颜回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论生活多么的清苦,颜回都不改变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被物资生活所累,始终保持一份恬淡安宁的心境。《论语》告诉我们不仅要做一个善良高尚的人,还教给我们君子之道,孔子谦虚的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内心无比仁厚,宽和的人,不会计较得失,可以真正做到内心的安静、坦然。而强大的'内心足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君子不忧不惧,不怨天,不尤人,上学而下达。”纵然我们离君子的距离还远,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做最好的的自己,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只有内心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我们才不会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不断得以提升,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价值,充满意义。

《论语》读后感7

  《论语》是孟子与其说徒弟所编,虽然是几千年前所编的,但或是让全球、让老百姓,更要我获益匪浅。

  子谓:“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中心思想是为人处事要求真务实,不可以将信将疑。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耳边风,不以为意,直至六年级危教师讲这句话时,才要我对他造成了兴趣爱好。亲人老说我学习培训情况下不清楚好方法,可是我却一直打断她们,这才造成我考試吃完大亏。

  还记得那就是桂花树脱下她的普普通通,逐渐显露光辉时,我却在考试场上犯了愁。伴随着一生声吹哨声,数学考试开始了。刚开始答题,有的同学们却发愁了,眉头紧锁,可是我却游刃有余一般。我就用鄙夷的眼光看了看她们,从心里将她们狠狠地取笑了一番,才再次解题,写着写着,我的面色却骤然一变,死死的盯住这道题,一只手挠了烦恼,用嘴啃着另一只手,身上不断地出汗。这时候,我好像看到学生们对于我指手画脚,基友对于我坚起的拇指已慢慢往下,这打断了我的思路。这道题是老师说了很多遍的呀!原是那样悔恨的我,却被想像所打断,气恼到眼睛基本上喷出来本质的火苗,因此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试卷上乱蒙开过。因为这道题造成我后边的思路错乱,人的`大脑早已奔溃。写完后因为我沒有查验,仅仅拿手精神不振的,悔恨的,捶了捶脑壳,便在脑子里回忆老师上课的关键点,可关键点都是与同学玩乐,唯一听见的一句话是:“谁也有不容易的?”我看了看学生们也没有伸手,也没有脸举起手来,这才“一错导致千古恨。”我灰心丧气,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没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试卷发出来后,你妈在了分数线上,这很有可能对差等生而言是阳光明媚,花开富贵;可对于我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瓢泼大雨。上语文课堂时,我像失了神一般,却猛然听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先危教师在讲这则《论语》呢!这使我禁不住回忆了一下自身在数学教学上的行为,因此我迅速把这句话在心中念叨了几次,当做自身的人生格言。

  从那时起,因为我像桂花树一样渐渐地显露自身的光辉,无法阻挡。而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也是刻印在我的心里。

《论语》读后感8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道德对国家治理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作为后生,乃十分敬佩,并加以学习思考之,于是作简单浅显的认知如下。

  一、岁幼时的德化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岁幼时,养成的生活习惯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响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会影响着我的一生。我想在岁幼时的德育教化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也将是这一个人的人生根基,因为在岁幼时不懂是非,更不懂德,这时的德育便是最佳时期,有意识的灌输,一定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二、成长时的德引

  当我们踏入校园后,老师是扮演着道德引领的角色,当然也有其他的引领者。我便斗胆谈下我自己。进入大学后,当选学生干部,初衷为了在服务老师和同学的同时历练自己,到了这个位置上来,才明白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当面对的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集体。我想,我既没有长辈身份的威严,也没有过胜过强的能力,用什么来博得民心,用什么来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对一开始同学们不支持工作的情况,用什么去让他们有所改变,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并自我改变,这是“德”。是用适合同学们的方式去开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体角度去思考事情该如何处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体负能量,提升同学们的思想素质,我想这是“德引”。我一直以来坚持重点抓班级学风建设、德风建设,在这一学期,班级情况转变相对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难旋涡,但依旧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后的德育

  工作后、成家后,我想对德的学习和使用更是要注重。当进入到一个工作的集体环境,或多或少都有着来自他人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如若每个人都注重“德”的修为,将会有更好的工作氛围。当有了家庭和孩子后,为人父母不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从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得到教育。

  总言之,我认为“德”应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终身修行。从古时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时代一直在变,但“德”从未改变,它约束着我们,成为了人生的第一准则。做一个讲“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让“德”点亮人生!

《论语》读后感9

  我听到过一首歌中这样唱到:“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在七年级学过论语以后,我用我简单而幼稚的大脑思考,用我懵懂的心去体会生活,发现这句歌词很有道理。是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谦虚好学,不能见利忘义。

  曾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没错,的确是。论语的奥妙博大精深。区区几句,就让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感悟。

  在七年级,我学会了两句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我们就应该这样,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自身有很多不足,我们却注意不到。看到别人这方面做得好,再看自己,自己不如别人,再来改正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做的不好,再来看自己,如果自己做得比他好,那还要让自己做得更好。

  如果自己做的比他人好,那就不但要让自己做得更好,而且要谦虚。因为只有谦虚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如果骄傲了,就只会被别人远远地拉在后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意思为:到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是,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用松柏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经受住考验,不随流俗,保持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不同于一些见利忘义的'小人。

  有一些人见利忘义,从来不认为与别人的情谊是最重要的,一遇到利益,就把情谊都忘了,甚至做出一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朋友利益的事。像墙头草一样,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倒,不但没有主见,而且没有道德。这样的人只会摇尾乞怜,等人施舍,不会自食其力。这种人经不住任何考验,其他人不值得与他交朋友。同时,我们在憎恨这种人的时候,我们不要做这种人,他们只是过街老鼠而已。

  有这样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人亦无止境。通过学习这两则论语,我明白了做人要谦虚好学,而且不能见利忘义,人字的结构就是:虚心和忠义的相互支撑。让我们一起争取做“完人”!

《论语》读后感10

  伍雅萱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非常好的书:《论语》。国学大师钱穆曾说过:《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这样的书,肯定含有有无限的智慧。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书。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童,是我国首个语录体散文。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引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化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售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辨,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让我获益良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的意思是,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让我想起了一篇文章《古鲁的三位老师》,他的三位老师一位是乞丐,一位是狗,一位是小男孩。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老师,妈妈教会我要出众,弟弟教会我要宽容,我的好朋友教会我要真诚。这说明了老师无处不在世界万物皆为我师,只要你诚心学习,在哪都能找到老师。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我也深有体会,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爱好古代文化并能勤敏地追求的人。孔子是万世师表,但他的学问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他也是靠自己不断去学习,不断去提高,丰富自己的知识,对文化的认识才得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成果,这里告诉了我们要不断去学习,要去追寻,探索知识。

  我现在正值学生时代,不能偷懒,要努力学习,因为我不是“生而知之者。”

  《论语》中富有无限智慧,就连商业大亨马云也说过:《论语》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受益最多的书。这书也将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论语》读后感11

  我爱世界上每一本有用的书,我也意识到,任何一本书的精髓只有经过反复阅读、啃咬和食用才能真正获得。”吃《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想吃,到嚼,再回味,香甜可口,清爽爽口,真的很快乐。

  合上书,仿佛能闻到芹菜的香味从中溢出,我陶醉在《论语》的话语中。

  我第一次读《论语》的时候,正好是五六年级。当时,我以为《论语》只是一部白纸黑字的古文,真的很无聊。再看《论语》的时候,是大年初一。我觉得《论语》不仅朴素,而且美丽。虽然白纸黑字,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三军能胜俊,匹夫不能胜志”,年初,豪迈的气魄非同寻常,“仁者不相貌,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对这四个字的描写是金先生的风度;一个仁爱的人爱这四个字,言简意赅,时时呼唤着人间的真情;“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概括了为别人做事的本领和老师们孜孜不倦的话语。这些简单而睿智的话语让我的心变得干净而清晰。《论语》也把我带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我懂得如何对待生活。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把《论语》吃透,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坐以待毙》中有五、六位孔子,有“无春,无春衣,无春衣”之称。有六七个孩子在彝族洗澡。风吹,舞,雾,唱,还。”对!一个人能和同伴一起跳舞,同时唱歌,轻松愉快地回家,这是最幸福、最简单的理想!这种理想不同于别人“修身养家、治国安邦”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却能充分体现我们对省会的热爱和向往《论语》让我明白,权力和地位只是繁荣的一瞬间,只有悠闲舒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论语》使我完善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使我的心润而香。

  在我的书房里,《论语》是我的指路明灯。进入初中二年级后,我渴望成功,却忽视了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这让我在学习上感到困惑,教辅书中的各种学习方式更让我眼花缭乱。后来,我又拿起初中课本,仔细回忆了《论语》中的两条人生格言:“学而不思,学而不学,学而不学,学而不学。”。这句格言所倡导的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规范了我的学习观念,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论语》的味道就像嚼出苦薄荷的甜味。在甘甜之前的这些苦楚使我明白,我决不能违背做事的次序,在地上前进,否则我将失败。

  《论语》的每一点,虽然都是由许多平凡的文字组成,却创造了许多人不平凡的生活。我相信他们也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开一朵更加灿烂绚丽的花。

《论语》读后感12

  《论语》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后人尊称他为“圣人”。

  我喜欢《论语》,不是因为它告诉我们多少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它充满智慧的语言,是生活的感悟和积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说:“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我们知道了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还要记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则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这就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再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作为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就是真正会学习了。

  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好多精辟的语言,我都很喜欢。至今,有很多成语都是从《论语》中演变而来的,比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举一反三等。

  我喜欢《论语》,篇幅不是很长,所以很多能背,也常在作文中引经据典,有时和人聊天时也会引用一两句,也因此被人说我卖弄学问,但

  我喜欢这种感觉。我喜欢《论语》,它使我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感谢《论语》,伴我成长。

《论语》读后感13

  “先生授我以诗书,我为先生传知识”,这里的“先生”说得就是孔子。《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辞约义富,语句、篇章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浅近易懂,用意深远,雍容和顺。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及其所要表达的.观点。

  语录谆谆,读取学习之法。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我们每天学习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就像悬梁刺股的主人翁孙敬,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读书到夜半,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凭借这样的刻苦学习精神,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把学会的知识常常复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是我们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论语》给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言微旨远,应思读以致用。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纸上谈兵,不会灵活运用,就像我们背单词一样,最后能记住的单词没几个。学习是要下点苦功夫的事,不是我们想想就能学会的。

  柏寒松劲,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会我们要谦虚待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还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警醒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我们要思考问题;“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醒我们交友要谨慎;“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说我们对真理要有敬畏虔诚之心。

  字字斟酌,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回味解读。

《论语》读后感14

  古往今来,光阴岁月匆匆而过,给我们留下最多的往往是感慨。

  光阴,在孔子的《论语》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子在川上曰: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却,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了解许多事情。大家都是靠后天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句名言,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式,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这个历练的过程后,我们将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经说过:“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三十岁的年纪,正如于丹教授所讲应该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当人们扪心自问:“我立起来了吗?”的时候,这也许便是答案。再等我们从“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从三十到四十岁时,三十岁时应是风发扬厉,到了四十岁时该学会淡定从容,即所谓的“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做事;五十岁时,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孔子说五十岁知天命,也就是说,五十岁时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的烦扰;六十岁耳顺,耳顺即理解和包容。孔子把自己的一生总结得如此清晰而通透:“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人的一生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做了,那他的人生就会更富有效率和价值。孔子的生活轨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我们自己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子曰:“饭疏食、饮水,由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让我们社会如此激烈的竟争面前,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孔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获取心灵的快乐!

  简单地说,《论语》用最简单的话语、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圣人最真实也最深刻的哲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的内涵博大精深,意蕴深长,值得我们青少年深思熟读,领悟运用,并使之发扬光大,让这部国学经典中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论语》读后感15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能够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以往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以往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此刻想想,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以往问教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

  教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并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欢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我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欢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的读后感03-07

论语读后感10-09

《论语》读后感12-10

论语文作文02-16

《论语》小学作文02-27

论语读后感范文05-17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04-14

《论语》优秀读后感03-30

《论语心得》读后感03-07

[优]论语读后感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