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3-06-24 18:12:03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精】《傅雷家书》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1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悲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做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地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地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地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地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2

  读完黄老师布置的《傅雷家书》,我掩卷沉思……

  傅雷是真正的好父亲,有这样真诚的父亲,做他的儿女应感到荣幸,他把自己的儿女看作是独立的个体,总是给予儿女正确的观念。我们有些长辈,做错了事不承认,还将其强硬摆正,这是教育的误导。

  傅雷的真诚,体现在教育儿女方面,书信中可见一斑:“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偿,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傅雷家书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

  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抚养子女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x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他们的儿子: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英语特级教师傅敏等的一封封书信,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父爱母爱。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傅雷,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还是一位严格慈爱,挑剔啰嗦的父亲,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他用自己当年的经验,亲自教导儿子做人谦卑,待人待事严谨认真,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与困难,获得成就时不骄傲,不炫耀,礼仪要得体。…不但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而且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成为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从不溺爱孩子,尤其在生活细节这方面。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傅雷先生对此深信不疑,更是在儿子的生活中付诸了行动。例如:他教育儿子,食不言寝不语,尊敬师长,态度谦卑,不骄不躁,不气不馁,不乱动别人东西,用完物品要有规矩的'放回去,手不能插在上衣的兜里,这样比插在裤兜显得更无理;从小就要学会理财,懂得节约,未雨绸缪,养成存钱记账的.习惯。哪怕是吃饭这样的小事也一丝不苟。

  吃饭时,傅雷的孩子们必须坐如钟,手肘的姿势必须端庄,雅正是否妨碍了同席之人,不得发出令人厌烦的咀嚼声,勺子筷子不可以把碗碰出响声。不可以挑食,有一次傅聪没有遵守父亲的规章,傅雷就罚他只准吃白饭。倒是卓有成效,傅聪再也不敢了。

  傅雷,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相比于父亲,他更像是一个“朋友”,一个“倾听者”,为他的儿子照亮了前方的道路,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傅雷家书》是初中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必读书目一直都是枯燥且乏味的。但今日一观,确实让我大开眼界,我受到了深深的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我同意傅雷对待儿子那样的平等交流的方式,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傅雷家书》是一篇,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曾在信中这样说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

  傅雷没有把他的儿子只是当成儿子,而是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一个可以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朋友。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中我和父亲的父子关系:我父亲现在极少打骂我,除非我做了一些极其严重,甚至可能影响到我未来的错误。而我也幸不辱命,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出现。当我犯一些小错是时,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你也不小了,让我打、骂,你也不好意思对不对?”他总是这样,不会让我失了面子,却总能在一些时候拉我一把,让我在人生道路上不至于偏了大方向。家中的一些决定,他总是会主动说与我听,而不是向一些家庭那样:“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我们时常意思讨论,他也会听取我的意见,即使大多时候都没什么好的意见。

  这又让我想起了现在很多中国家庭。忽视了同孩子的关系,从没有真正享受过为人父母的快乐。他们迫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最后都成了揠苗助长。甚至有的家庭还盲目的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旧时代观念,可他们没有学到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只学到了一个“打”字。于是孩子在棍棒底下尝到了屈辱和恐惧。孩子的时代本是花一般的时代,结果这朵花还没开始绽放就已凋零。而这种摧残孩子的陋习却还可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傅雷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是摸索到“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真正含义的人,他的严厉让孩子变得优秀,而不是懦弱,他是一名严父,却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这种教育方式怎能不让人大开眼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5

  透过《傅雷家书》我们不难发现,傅雷对儿子傅聪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无论儿子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学习的日子,只要儿子不在身边,他便把给儿子写信和读儿子的信当作十分重要的事情。

  记得傅雷曾在信中深情地写到:我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我时时刻刻,随时给你敲响警钟,做一面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傅雷确实做到了这些。

  他不顾工作疲劳和病体的疼痛,不间断的、事无巨细地把自己对艺术、人生的理解写给儿子,更从儿子的来信中捕捉儿子的喜怒哀乐,体会他对艺术的理解程度,关注他在艺术生活中的心里历程。然后,在讲自己的感受,反思后的心的,一字一句的写下来寄给远方的儿子。他不时地提醒和要求儿子总结演奏中的得失成败,他说:人越有名,不骄傲别人也会有骄傲之感,这也是常情,故我们自己更要谦和有礼。一个有才人也有另一个危机,就是容易自己为是地钻牛角尖,所以才气越高越要提防。你的随和的脾气多少得改掉一些……艺术家们特别需要冥思苦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

  当傅聪在国外遇到低潮和挫折时,这个严厉的父亲又以极其温存体贴的话写到:这些味道我都尝过,孩子,耐着性子,消沉的'时间无论谁都不时遇到……慢慢你会养成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能够从客观现实分析前后的因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他还以自身的感情经历谈了恋爱、婚姻与事业的关系,犹如在与知心朋友谈心。

  这些话语不仅仅给了傅聪激励与启发,也给了我很多教导。让我从中获得无限灵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理解。今天,我们读《傅雷家书》依然很有必要,因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傅雷都如一面镜子。在他面前,我们不仅可以学会怎样做父亲,更重要的是,他也教我们首先怎样做一个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6

  《傅雷家书》,如此熟悉却又生疏的一本书。

  熟悉在于上个学期草草的略读,而生疏又在于由一个小组去共同精读。

  家书向来都是远在天边的亲人们交流感情的第一见证,当人傅雷与他的儿子所撰写的家书也毫不例外。这本书通过父子两辈之间平易近人的措辞,仿佛在向我们缓缓慢慢地阐述过去的事情。就像是一部连续电影,一点一滴逐渐浮现于你眼前。

  开篇我们就了解到了傅雷与他的妻子对于远去的儿子的依依不舍之情,以至于眼睛都哭红肿了,总是不大想说话等等。所以傅雷家书所表达出的第一点,家庭成员的感情,是十分的震撼有力的。我思念我的`儿子,我牵挂我的父母,信中不谈玄妙的礼尚往来,而更多的是沉重的浓厚亲情,一丝矫揉造作也没有。但严厉的傅雷并不只表现出了卿卿我我的挂念,对于儿子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也是费心费力。不时出现甚至占了绝大篇幅的音乐上的灵魂共鸣与讨论,让我们仿佛切身实地感受到了父辈对儿子苦口婆心的教育,这份看似有些唠叨的说教,更是表达了傅雷对儿子的爱。当然,对于儿子如何做人,做一名中国人,傅雷也没有少一点篇幅。从与人相处,再到婚姻,似乎都有些傅雷指教的影子存在。可以说,在这一方面,傅雷迸发出了极为激烈的爱国情感,并要把这份精神传授下去。

  这本书虽然只是家书编集,但又不仅仅是家书。傅雷所教会的不仅仅是傅聪,更是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少年。或许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中认识到,我们要奋发图强;又或许我们也会被那种爱国情怀所鼓舞,去为了国家奋斗。人生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让自己成功,而更多的是为国家效力。傅雷的诠释,就是一个极为优秀的中国人,带着那份永垂不朽的中国魂。

《傅雷家书》读后感7

  这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这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

  《傅雷家书》是将傅雷写给他儿子的书信汇编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从9年至9年月的8封信件。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亲情溢于字里行间。

  傅聪至海外留学,与家里唯一的联系就是书信。《傅雷家书》中写过邮局将傅聪比赛后的长信遗失,傅雷半个多月的心神不宁。因为儿子迟迟没有来信,傅雷甚至疑心:儿子又不信任爸爸了吗?由此可以看出来,傅雷将对儿子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家书中。我终于有点明白“家书抵万金”的意思了。傅雷曾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他要求儿子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些家书的目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不仅仅在艺术上,他曾劝傅聪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者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家书》是一位父亲为儿子苦心孤诣的证明,傅雷对傅聪、傅敏的爱不是普通的嘘寒问暖,而是暗藏在他对儿子们的谆谆教导中,暗藏在他对儿子们道德和艺术的严格要求中。

  《傅雷家书》中的傅雷既像儿子们的朋友,又像儿子们的老师。在为傅聪和傅敏提出建议与意见。这些不同寻常的家书,拼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简单真诚却又伟大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8

  要说那本书最适合教育孩子,只有《傅雷家书》能首当其冲。《傅雷家书》讲述了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他孩子傅敏和傅聪成百上千的书信。这些都是傅雷先生呕心沥血,作为一位父亲时时鞭策着孩子的成长。他告诉他们如何去看待艺术人生,还有道德、文化、修养包括情操。数以百计的书信集成了这本人生之书——《傅雷家书》。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傅雷使他们先做人,再做“家”,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不失去最重要的人生观念。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不难看出,父亲与孩子讨论的多是做人之本,从各方面进行讨论,信中体现出来的父子之情强烈有真挚,句句流露出关切之心。傅雷先生在外却一直记着自己的孩子,写下一封封书信。可以想象,在今天,把书信作对话平台可谓是十分罕见,一本厚厚的《傅雷家书》深深的饱含着傅雷对子女开阔前程的期望。在父亲的教育之下,书信的熏陶之下,傅聪和傅敏时刻牢记父亲给他们的话语,努力向上,坚定不移,傅聪成为了一代音乐大师,家喻户晓,而傅敏则当上了英语特级教师,才华出众。

  受教育是成功的基础,《傅雷家书》最有力的'证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令人眼花缭乱的信件就像是最好的老师、最有智慧的老师,时刻接受着它们授予的最真挚的人生之课,领悟和分析,探究哲理,陶冶情操,改变自己的一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9

  家书,一笔一画寄托着对家人的牵挂。在古代,“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一封家书“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在近代,傅雷一家如何表达思念?

  傅雷给儿子的家书中饱含着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期望,满含着对艺术、人生的思考、对立身处世的叮嘱。小到对音乐的见解,大到国家大事,字里行间,满含着爱。

  回望宋代,陆游年迈时“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满纸空。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自叹徒劳,却又“寄语红桥桥下水”,不甘浮于心间,借水怀人。

  回望明代,袁凯百无聊赖时收到家书,却“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只有家人的期盼。

  回望近代,傅雷在一封封家书中告诫儿子,当儿子取得成就时又丝毫不吝啬他的赞扬——“东方升起了一颗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邃;替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信中,傅雷对儿子也极为严格,将错误严肃地提出来,严厉地要求儿子一一改正,但是,这无不表达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期盼和爱,即使相隔千里,儿子的身边总有一个谆谆教诲的父亲,教他立身处世。信中同时暗含着苦,令人唏嘘——父母不能陪伴儿子的苦、傅雷夫妇不能见到孙子的苦、傅聪未能尽孝的.苦……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汇成一封封书信,将自己的思念寄给远方的亲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却不能洗刷内心的思绪。即使异地相隔,也不能阻断亲人那熟悉的字迹,那倍感亲切的家书。

  蓦然回首,家书已离我们日渐远去,网络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即使相隔万里,仿佛近在咫尺。科技发达的今天,书信已经渐渐赶不上时代的脚步,驿站的消失,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崛起。书信象征过去,科技代表未来,但无论是书信还是科技,都满含着一代代人的家国情怀。

  傅雷的家书,只是近代的一个缩影,它随着历史而失去在通讯上的地位,但在它身上的亲情永不消逝,家书,一直是家人情感的表达与寄托。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这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这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它就是《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是将傅雷写给他儿子的书信汇编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从9年至9年月的8封信件。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傅聪至海外,与家里唯一的联系就是书信。《傅雷家书》中写过邮局将傅聪比赛后的长信遗失,傅雷半个多月的心神不宁。因为儿子迟迟没有来信,傅雷甚至疑心:儿子又不信任爸爸了吗?由此可以看出来,傅雷将对儿子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家书中。我终于有点明白“家书抵万金”的意思了。傅雷曾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他要求儿子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些家书的目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不仅仅在艺术上,他曾劝傅聪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者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傅雷家书》是一位父亲为儿子苦心孤诣的证明,傅雷对傅聪、傅敏的爱不是普通的嘘寒问暖,而是暗藏在他对儿子们的谆谆教导中,暗藏在他对儿子们道德和艺术的严格要求中。《傅雷家书》中的傅雷既像儿子们的朋友,又像儿子们的老师。在为傅聪和傅敏提出建议与意见。这些不同寻常的家书,拼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简单真诚却又伟大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从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是充满着父母之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教导,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人,对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一封封家书,短不过上百字,长则有上千字,没有许多优美华丽的语言,也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只有用自身经历化为简单而又朴素的建议和忠告,为儿子摆正人生的旗杆,无怨无悔。

  无数的家书,写不尽的忧愁,无尽的担忧,操不完的心,在一支笔下,处处开花。不问自己的`身体,信上也只是轻轻带过,有时却只字不提,只时时刻刻关心着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生活、音乐的进展。儿子仿佛是那座五指山,日日压在他们的心头。儿子的思想、活动、花费,所有零碎的小事,父母俩却无不担心,看似无尽的唠叨,却是忠言利于行,句句金玉良言,事事为其着想。

  国家一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许多人常把国家挂在嘴边,打着国家的旗号,吞食国家的利益,干着非人哉的事情。可是傅雷是实打实的爱国,把国家一词植在了自己的心里,生长发芽。不仅是自己爱国,还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地教导两个孩子一起爱国,从点点滴滴做起,不乱花国家的钱,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时时彰显爱国之举。中国是礼仪之邦,傅雷也深谙礼仪之道,从送画而不是送钱这件小事,可见他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礼尚往来的礼仪风度发扬到国外,尽显泱泱大国风范。

  每个人都生有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与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的时候,感到的却是另一番关爱,不同于老师的教导,不只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细心呵护,无微不至,用心良苦。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就像一个乖孩子,阅读着,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我的心情,随着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沉重了下来,儿子的深造,让父子之情难分难舍。在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这真的模范下的傅雷之口吗?这是一种委婉的道歉,更是一种深刻的忏悔。

  有人认为家书是最为真切的文字,它从不对外发表,一切的言语是那么自然率真,但当中无不包含父母女的爱。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做人道理,父母渴望已经年老的自己能为子女付出多一些,让子女的成长之路少一些绊脚石。傅雷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信中,少不了对儿子生活的嘘寒问暖,却比母子对话多了一种深层次的默契探讨。

  在生活上,他教给儿子外国的礼节,指导儿子的为人处世;在事业上,他为儿子搜集资料,一起研究音乐艺术,他们是一对父子,却更胜似一对朋友。

  在儿子跌入人生低谷的时,他以激情的语言唤起儿子的自信;在儿子演出成功时,他以平实的'话语说服了儿子的躁动。他为儿子所付出的,远远胜过自己。

  撇开亲情不谈,傅雷的艺术造诣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他对乐曲的独特见解,证实了一点:在文字上有成就的人,在艺术方面也同样有建树。正是因为此,他们父子的通信,不仅仅是一封封家书,更是对中国音乐的伟大贡献,这一封封家书,犹如一杯杯清茶,淡淡清香萦绕心中。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严厉、冷淡、沉默。但是,在他的眼里,有一份专属于我的柔情,在他的嘴角,有为我笑过的甜蜜,在他冷漠的背后,有一种以他独特方式默默为我付出的行动。

  合上这本文学著作,我获得双倍的感动。傅雷的良苦用心,他那份默默的无私的爱,感动了我,也让我读懂了父亲对我的爱。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一定也要与父亲通通家书,向他表明我的敬畏,诉说我的情思,希望这一切还为时不晚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读完傅雷家书之后,我感受到的是傅雷对儿子的一番心灵的教诲。一封又一封的家书,拉近了他们父子以及他们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很多人都认为书信是最真切的文字,所写下的文字都是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它是亲情的纽带,使远隔万里的一对父子紧紧相连。在黑白书页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傅雷优秀的思想品质所散发出来的强烈光辉,也能感受到他对儿子的无限希望与关爱。傅雷希望用自己人生的经验来教会儿子做人,让儿子少走弯路,寻求更好的自己。

  每次傅聪要演奏一个新的音乐家的作品时,傅雷总会搜罗这位音乐家的所有生平事迹,并且努力揣摩其演奏这首乐曲时的感情,只为了让儿子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去,并且深切感受其作品所表达中的思想。

  傅雷也在信中多次告诫儿子,要学会批评,告诫他不要被四周的赞扬声所冲昏头脑,不要迷失自己,不要放过每一个有待改进的小细节。比音乐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傅雷对儿子人生的教诲,他就好像黑暗森林中的一条光明小路,带领儿子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他对儿子的爱是傅聪追寻音乐梦路上最好的导向。

  傅雷也在时刻培养傅聪的民族自豪感,他自己永远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爱着中国,也同时让儿子在西洋时仍然多多接触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他立身行事,要注重中华礼貌;立志成才,要记得报效祖国。在傅聪异国漂流的生活中,是一封封父亲的书信让他汲取了那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刻给他指导与鞭策,让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追梦路上的各种障碍。

  傅雷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也通过书信殷切的灌输在儿子的身上。他们父子之间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每一对父母子女以强烈的启迪。傅雷立身行事的准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在读书中,学会像他一样做人和学习。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我们才会更加茁壮成长,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它给予我许多启发,引发我对生活的无限思考。

  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培养着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这本书,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浓浓父爱的倾注。父亲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亲昵的.做作。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父亲,在我眼里,父亲的爱,是沉沉甸甸的,不会直接表达,有时倒觉得是在惩罚。读了《傅雷家书》,我才渐渐领悟,父爱如山,他的严厉,他的恨铁不成钢,都是源于对我们浓浓的爱,只是换了一种需要我们慢慢感受的方式。

  另外,傅雷与他们孩子的相处方式也是让我极其羡慕的。有一个女儿对她的妈妈说考试失利打了六十分。母亲扬手便要打她。这时女儿拿出考试试卷,上面的一百分很醒目。母亲转怒为笑,各种奖励。女儿这时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只是想知道你是爱我多一点,还是爱我的成绩多一点。是啊,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我们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开始萌芽,因为某些原因,母亲对我的误会、斥责,我会理解为她的无理取闹,莫名其妙,我会眼角泛酸,甚至某一天会生恨。难道这些是家长想要的吗?为什么不能坐下来以平等的方式,从朋友的角度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为什么不像傅雷那样,用浓浓的爱搭建起与儿子之间稳固的桥梁?“棒槌底下出孝子”,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他们可曾想,我们在郁闷烦恼的时候,能向谁倾诉?又有谁可以倾诉?我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和父母成为最贴心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

  “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特别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个严肃而又幽默的人,小时候,记忆中的他总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而现在,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疲倦地给我写信。但是我知道,父亲仍是很爱我的,只是没有时间。

  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天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直很安静。

《【精】《傅雷家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01-03

的傅雷家书读后感02-09

读后感傅雷家书03-22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02-06

《傅雷家书》读后感01-26

傅雷家书读后感10-07

《傅雷家书》读后感11-22

读《傅雷家书》有感01-08

傅雷家书的读书心得02-09

傅雷家书读书感悟02-0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傅雷家书》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1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悲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做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地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地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地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地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2

  读完黄老师布置的《傅雷家书》,我掩卷沉思……

  傅雷是真正的好父亲,有这样真诚的父亲,做他的儿女应感到荣幸,他把自己的儿女看作是独立的个体,总是给予儿女正确的观念。我们有些长辈,做错了事不承认,还将其强硬摆正,这是教育的误导。

  傅雷的真诚,体现在教育儿女方面,书信中可见一斑:“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偿,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傅雷家书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

  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抚养子女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x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他们的儿子: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英语特级教师傅敏等的一封封书信,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父爱母爱。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傅雷,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还是一位严格慈爱,挑剔啰嗦的父亲,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他用自己当年的经验,亲自教导儿子做人谦卑,待人待事严谨认真,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与困难,获得成就时不骄傲,不炫耀,礼仪要得体。…不但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而且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成为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从不溺爱孩子,尤其在生活细节这方面。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傅雷先生对此深信不疑,更是在儿子的生活中付诸了行动。例如:他教育儿子,食不言寝不语,尊敬师长,态度谦卑,不骄不躁,不气不馁,不乱动别人东西,用完物品要有规矩的'放回去,手不能插在上衣的兜里,这样比插在裤兜显得更无理;从小就要学会理财,懂得节约,未雨绸缪,养成存钱记账的.习惯。哪怕是吃饭这样的小事也一丝不苟。

  吃饭时,傅雷的孩子们必须坐如钟,手肘的姿势必须端庄,雅正是否妨碍了同席之人,不得发出令人厌烦的咀嚼声,勺子筷子不可以把碗碰出响声。不可以挑食,有一次傅聪没有遵守父亲的规章,傅雷就罚他只准吃白饭。倒是卓有成效,傅聪再也不敢了。

  傅雷,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相比于父亲,他更像是一个“朋友”,一个“倾听者”,为他的儿子照亮了前方的道路,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傅雷家书》是初中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必读书目一直都是枯燥且乏味的。但今日一观,确实让我大开眼界,我受到了深深的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我同意傅雷对待儿子那样的平等交流的方式,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傅雷家书》是一篇,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曾在信中这样说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

  傅雷没有把他的儿子只是当成儿子,而是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一个可以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朋友。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中我和父亲的父子关系:我父亲现在极少打骂我,除非我做了一些极其严重,甚至可能影响到我未来的错误。而我也幸不辱命,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出现。当我犯一些小错是时,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你也不小了,让我打、骂,你也不好意思对不对?”他总是这样,不会让我失了面子,却总能在一些时候拉我一把,让我在人生道路上不至于偏了大方向。家中的一些决定,他总是会主动说与我听,而不是向一些家庭那样:“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我们时常意思讨论,他也会听取我的意见,即使大多时候都没什么好的意见。

  这又让我想起了现在很多中国家庭。忽视了同孩子的关系,从没有真正享受过为人父母的快乐。他们迫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最后都成了揠苗助长。甚至有的家庭还盲目的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旧时代观念,可他们没有学到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只学到了一个“打”字。于是孩子在棍棒底下尝到了屈辱和恐惧。孩子的时代本是花一般的时代,结果这朵花还没开始绽放就已凋零。而这种摧残孩子的陋习却还可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傅雷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是摸索到“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真正含义的人,他的严厉让孩子变得优秀,而不是懦弱,他是一名严父,却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这种教育方式怎能不让人大开眼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5

  透过《傅雷家书》我们不难发现,傅雷对儿子傅聪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无论儿子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学习的日子,只要儿子不在身边,他便把给儿子写信和读儿子的信当作十分重要的事情。

  记得傅雷曾在信中深情地写到:我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我时时刻刻,随时给你敲响警钟,做一面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傅雷确实做到了这些。

  他不顾工作疲劳和病体的疼痛,不间断的、事无巨细地把自己对艺术、人生的理解写给儿子,更从儿子的来信中捕捉儿子的喜怒哀乐,体会他对艺术的理解程度,关注他在艺术生活中的心里历程。然后,在讲自己的感受,反思后的心的,一字一句的写下来寄给远方的儿子。他不时地提醒和要求儿子总结演奏中的得失成败,他说:人越有名,不骄傲别人也会有骄傲之感,这也是常情,故我们自己更要谦和有礼。一个有才人也有另一个危机,就是容易自己为是地钻牛角尖,所以才气越高越要提防。你的随和的脾气多少得改掉一些……艺术家们特别需要冥思苦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

  当傅聪在国外遇到低潮和挫折时,这个严厉的父亲又以极其温存体贴的话写到:这些味道我都尝过,孩子,耐着性子,消沉的'时间无论谁都不时遇到……慢慢你会养成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能够从客观现实分析前后的因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他还以自身的感情经历谈了恋爱、婚姻与事业的关系,犹如在与知心朋友谈心。

  这些话语不仅仅给了傅聪激励与启发,也给了我很多教导。让我从中获得无限灵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理解。今天,我们读《傅雷家书》依然很有必要,因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傅雷都如一面镜子。在他面前,我们不仅可以学会怎样做父亲,更重要的是,他也教我们首先怎样做一个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6

  《傅雷家书》,如此熟悉却又生疏的一本书。

  熟悉在于上个学期草草的略读,而生疏又在于由一个小组去共同精读。

  家书向来都是远在天边的亲人们交流感情的第一见证,当人傅雷与他的儿子所撰写的家书也毫不例外。这本书通过父子两辈之间平易近人的措辞,仿佛在向我们缓缓慢慢地阐述过去的事情。就像是一部连续电影,一点一滴逐渐浮现于你眼前。

  开篇我们就了解到了傅雷与他的妻子对于远去的儿子的依依不舍之情,以至于眼睛都哭红肿了,总是不大想说话等等。所以傅雷家书所表达出的第一点,家庭成员的感情,是十分的震撼有力的。我思念我的`儿子,我牵挂我的父母,信中不谈玄妙的礼尚往来,而更多的是沉重的浓厚亲情,一丝矫揉造作也没有。但严厉的傅雷并不只表现出了卿卿我我的挂念,对于儿子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也是费心费力。不时出现甚至占了绝大篇幅的音乐上的灵魂共鸣与讨论,让我们仿佛切身实地感受到了父辈对儿子苦口婆心的教育,这份看似有些唠叨的说教,更是表达了傅雷对儿子的爱。当然,对于儿子如何做人,做一名中国人,傅雷也没有少一点篇幅。从与人相处,再到婚姻,似乎都有些傅雷指教的影子存在。可以说,在这一方面,傅雷迸发出了极为激烈的爱国情感,并要把这份精神传授下去。

  这本书虽然只是家书编集,但又不仅仅是家书。傅雷所教会的不仅仅是傅聪,更是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少年。或许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中认识到,我们要奋发图强;又或许我们也会被那种爱国情怀所鼓舞,去为了国家奋斗。人生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让自己成功,而更多的是为国家效力。傅雷的诠释,就是一个极为优秀的中国人,带着那份永垂不朽的中国魂。

《傅雷家书》读后感7

  这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这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

  《傅雷家书》是将傅雷写给他儿子的书信汇编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从9年至9年月的8封信件。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亲情溢于字里行间。

  傅聪至海外留学,与家里唯一的联系就是书信。《傅雷家书》中写过邮局将傅聪比赛后的长信遗失,傅雷半个多月的心神不宁。因为儿子迟迟没有来信,傅雷甚至疑心:儿子又不信任爸爸了吗?由此可以看出来,傅雷将对儿子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家书中。我终于有点明白“家书抵万金”的意思了。傅雷曾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他要求儿子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些家书的目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不仅仅在艺术上,他曾劝傅聪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者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家书》是一位父亲为儿子苦心孤诣的证明,傅雷对傅聪、傅敏的爱不是普通的嘘寒问暖,而是暗藏在他对儿子们的谆谆教导中,暗藏在他对儿子们道德和艺术的严格要求中。

  《傅雷家书》中的傅雷既像儿子们的朋友,又像儿子们的老师。在为傅聪和傅敏提出建议与意见。这些不同寻常的家书,拼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简单真诚却又伟大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8

  要说那本书最适合教育孩子,只有《傅雷家书》能首当其冲。《傅雷家书》讲述了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他孩子傅敏和傅聪成百上千的书信。这些都是傅雷先生呕心沥血,作为一位父亲时时鞭策着孩子的成长。他告诉他们如何去看待艺术人生,还有道德、文化、修养包括情操。数以百计的书信集成了这本人生之书——《傅雷家书》。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傅雷使他们先做人,再做“家”,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不失去最重要的人生观念。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不难看出,父亲与孩子讨论的多是做人之本,从各方面进行讨论,信中体现出来的父子之情强烈有真挚,句句流露出关切之心。傅雷先生在外却一直记着自己的孩子,写下一封封书信。可以想象,在今天,把书信作对话平台可谓是十分罕见,一本厚厚的《傅雷家书》深深的饱含着傅雷对子女开阔前程的期望。在父亲的教育之下,书信的熏陶之下,傅聪和傅敏时刻牢记父亲给他们的话语,努力向上,坚定不移,傅聪成为了一代音乐大师,家喻户晓,而傅敏则当上了英语特级教师,才华出众。

  受教育是成功的基础,《傅雷家书》最有力的'证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令人眼花缭乱的信件就像是最好的老师、最有智慧的老师,时刻接受着它们授予的最真挚的人生之课,领悟和分析,探究哲理,陶冶情操,改变自己的一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9

  家书,一笔一画寄托着对家人的牵挂。在古代,“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一封家书“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在近代,傅雷一家如何表达思念?

  傅雷给儿子的家书中饱含着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期望,满含着对艺术、人生的思考、对立身处世的叮嘱。小到对音乐的见解,大到国家大事,字里行间,满含着爱。

  回望宋代,陆游年迈时“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满纸空。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自叹徒劳,却又“寄语红桥桥下水”,不甘浮于心间,借水怀人。

  回望明代,袁凯百无聊赖时收到家书,却“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只有家人的期盼。

  回望近代,傅雷在一封封家书中告诫儿子,当儿子取得成就时又丝毫不吝啬他的赞扬——“东方升起了一颗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邃;替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信中,傅雷对儿子也极为严格,将错误严肃地提出来,严厉地要求儿子一一改正,但是,这无不表达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期盼和爱,即使相隔千里,儿子的身边总有一个谆谆教诲的父亲,教他立身处世。信中同时暗含着苦,令人唏嘘——父母不能陪伴儿子的苦、傅雷夫妇不能见到孙子的苦、傅聪未能尽孝的.苦……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汇成一封封书信,将自己的思念寄给远方的亲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却不能洗刷内心的思绪。即使异地相隔,也不能阻断亲人那熟悉的字迹,那倍感亲切的家书。

  蓦然回首,家书已离我们日渐远去,网络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即使相隔万里,仿佛近在咫尺。科技发达的今天,书信已经渐渐赶不上时代的脚步,驿站的消失,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崛起。书信象征过去,科技代表未来,但无论是书信还是科技,都满含着一代代人的家国情怀。

  傅雷的家书,只是近代的一个缩影,它随着历史而失去在通讯上的地位,但在它身上的亲情永不消逝,家书,一直是家人情感的表达与寄托。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这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这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它就是《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是将傅雷写给他儿子的书信汇编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从9年至9年月的8封信件。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傅聪至海外,与家里唯一的联系就是书信。《傅雷家书》中写过邮局将傅聪比赛后的长信遗失,傅雷半个多月的心神不宁。因为儿子迟迟没有来信,傅雷甚至疑心:儿子又不信任爸爸了吗?由此可以看出来,傅雷将对儿子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家书中。我终于有点明白“家书抵万金”的意思了。傅雷曾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他要求儿子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些家书的目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不仅仅在艺术上,他曾劝傅聪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者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傅雷家书》是一位父亲为儿子苦心孤诣的证明,傅雷对傅聪、傅敏的爱不是普通的嘘寒问暖,而是暗藏在他对儿子们的谆谆教导中,暗藏在他对儿子们道德和艺术的严格要求中。《傅雷家书》中的傅雷既像儿子们的朋友,又像儿子们的老师。在为傅聪和傅敏提出建议与意见。这些不同寻常的家书,拼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简单真诚却又伟大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从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是充满着父母之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教导,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人,对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一封封家书,短不过上百字,长则有上千字,没有许多优美华丽的语言,也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只有用自身经历化为简单而又朴素的建议和忠告,为儿子摆正人生的旗杆,无怨无悔。

  无数的家书,写不尽的忧愁,无尽的担忧,操不完的心,在一支笔下,处处开花。不问自己的`身体,信上也只是轻轻带过,有时却只字不提,只时时刻刻关心着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生活、音乐的进展。儿子仿佛是那座五指山,日日压在他们的心头。儿子的思想、活动、花费,所有零碎的小事,父母俩却无不担心,看似无尽的唠叨,却是忠言利于行,句句金玉良言,事事为其着想。

  国家一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许多人常把国家挂在嘴边,打着国家的旗号,吞食国家的利益,干着非人哉的事情。可是傅雷是实打实的爱国,把国家一词植在了自己的心里,生长发芽。不仅是自己爱国,还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地教导两个孩子一起爱国,从点点滴滴做起,不乱花国家的钱,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时时彰显爱国之举。中国是礼仪之邦,傅雷也深谙礼仪之道,从送画而不是送钱这件小事,可见他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礼尚往来的礼仪风度发扬到国外,尽显泱泱大国风范。

  每个人都生有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与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的时候,感到的却是另一番关爱,不同于老师的教导,不只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细心呵护,无微不至,用心良苦。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就像一个乖孩子,阅读着,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我的心情,随着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沉重了下来,儿子的深造,让父子之情难分难舍。在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这真的模范下的傅雷之口吗?这是一种委婉的道歉,更是一种深刻的忏悔。

  有人认为家书是最为真切的文字,它从不对外发表,一切的言语是那么自然率真,但当中无不包含父母女的爱。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做人道理,父母渴望已经年老的自己能为子女付出多一些,让子女的成长之路少一些绊脚石。傅雷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信中,少不了对儿子生活的嘘寒问暖,却比母子对话多了一种深层次的默契探讨。

  在生活上,他教给儿子外国的礼节,指导儿子的为人处世;在事业上,他为儿子搜集资料,一起研究音乐艺术,他们是一对父子,却更胜似一对朋友。

  在儿子跌入人生低谷的时,他以激情的语言唤起儿子的自信;在儿子演出成功时,他以平实的'话语说服了儿子的躁动。他为儿子所付出的,远远胜过自己。

  撇开亲情不谈,傅雷的艺术造诣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他对乐曲的独特见解,证实了一点:在文字上有成就的人,在艺术方面也同样有建树。正是因为此,他们父子的通信,不仅仅是一封封家书,更是对中国音乐的伟大贡献,这一封封家书,犹如一杯杯清茶,淡淡清香萦绕心中。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严厉、冷淡、沉默。但是,在他的眼里,有一份专属于我的柔情,在他的嘴角,有为我笑过的甜蜜,在他冷漠的背后,有一种以他独特方式默默为我付出的行动。

  合上这本文学著作,我获得双倍的感动。傅雷的良苦用心,他那份默默的无私的爱,感动了我,也让我读懂了父亲对我的爱。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一定也要与父亲通通家书,向他表明我的敬畏,诉说我的情思,希望这一切还为时不晚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读完傅雷家书之后,我感受到的是傅雷对儿子的一番心灵的教诲。一封又一封的家书,拉近了他们父子以及他们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很多人都认为书信是最真切的文字,所写下的文字都是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它是亲情的纽带,使远隔万里的一对父子紧紧相连。在黑白书页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傅雷优秀的思想品质所散发出来的强烈光辉,也能感受到他对儿子的无限希望与关爱。傅雷希望用自己人生的经验来教会儿子做人,让儿子少走弯路,寻求更好的自己。

  每次傅聪要演奏一个新的音乐家的作品时,傅雷总会搜罗这位音乐家的所有生平事迹,并且努力揣摩其演奏这首乐曲时的感情,只为了让儿子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去,并且深切感受其作品所表达中的思想。

  傅雷也在信中多次告诫儿子,要学会批评,告诫他不要被四周的赞扬声所冲昏头脑,不要迷失自己,不要放过每一个有待改进的小细节。比音乐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傅雷对儿子人生的教诲,他就好像黑暗森林中的一条光明小路,带领儿子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他对儿子的爱是傅聪追寻音乐梦路上最好的导向。

  傅雷也在时刻培养傅聪的民族自豪感,他自己永远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爱着中国,也同时让儿子在西洋时仍然多多接触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他立身行事,要注重中华礼貌;立志成才,要记得报效祖国。在傅聪异国漂流的生活中,是一封封父亲的书信让他汲取了那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刻给他指导与鞭策,让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追梦路上的各种障碍。

  傅雷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也通过书信殷切的灌输在儿子的身上。他们父子之间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每一对父母子女以强烈的启迪。傅雷立身行事的准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在读书中,学会像他一样做人和学习。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我们才会更加茁壮成长,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它给予我许多启发,引发我对生活的无限思考。

  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培养着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这本书,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浓浓父爱的倾注。父亲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亲昵的.做作。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父亲,在我眼里,父亲的爱,是沉沉甸甸的,不会直接表达,有时倒觉得是在惩罚。读了《傅雷家书》,我才渐渐领悟,父爱如山,他的严厉,他的恨铁不成钢,都是源于对我们浓浓的爱,只是换了一种需要我们慢慢感受的方式。

  另外,傅雷与他们孩子的相处方式也是让我极其羡慕的。有一个女儿对她的妈妈说考试失利打了六十分。母亲扬手便要打她。这时女儿拿出考试试卷,上面的一百分很醒目。母亲转怒为笑,各种奖励。女儿这时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只是想知道你是爱我多一点,还是爱我的成绩多一点。是啊,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我们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开始萌芽,因为某些原因,母亲对我的误会、斥责,我会理解为她的无理取闹,莫名其妙,我会眼角泛酸,甚至某一天会生恨。难道这些是家长想要的吗?为什么不能坐下来以平等的方式,从朋友的角度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为什么不像傅雷那样,用浓浓的爱搭建起与儿子之间稳固的桥梁?“棒槌底下出孝子”,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他们可曾想,我们在郁闷烦恼的时候,能向谁倾诉?又有谁可以倾诉?我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和父母成为最贴心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

  “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特别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个严肃而又幽默的人,小时候,记忆中的他总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而现在,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疲倦地给我写信。但是我知道,父亲仍是很爱我的,只是没有时间。

  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天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直很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