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读后感

时间:2024-09-01 14:02:22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原则》读后感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原则》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原则》读后感5篇

《原则》读后感1

  最近一个月都在读《原则》这本书,它是美国投资界的乔布斯,创办桥水投资机构的瑞.达利欧所著。这本书给我启发非常大,不仅仅是里面的各种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每一项非常实用的原则,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还有人能把自己处世的原则一一记录下来并详细阐述,以帮助自己和他人得到成长。

  回顾自己的成长,我一直都是个不善于总结原则的人,也经常被人说做事没有原则,但我在很长时间里,都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我骨子里一直认为我们每天遇见的每件事每个人都不一样,没必要用固定原则去应对它。然而,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建立原则并不是要限制自己,而是在面临相同问题时能快速找准应对办法。原则和国家的法律,公司的制度一样,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能迅速检索,并快速对应解决。这也像我们产品经理做产品一样,面对来自各方,但相同的需求,就把它做成功能,以后都用此功能去统一处理。

  其实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原则,只是我们并没有像国家法律,公司制度那样很清晰的列举出来,以至于我们经常忽略它,只有我们在面对具体的'某件事时才会想起它。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认为建立自己的原则,并将它记录下来,建立自己的原则库相当重要。一方面因为我们头脑的记忆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原则都是在不断更新和迭代的过程,记录下来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迭代。

  接下来我再分享下这本书提到非常有用的几个原则:

  1.拥抱现实,应对现实

  这个原则告诉我,任何的梦想都不是空想,而是彻底地扎根于现实,拥抱现实,面对现实,解决一切现实中的问题才能最终实现梦想。

  2.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

  这个原则告诉我,要想快速成长和改变,必须保持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或者说大多数人都不能做到。我认为有几个原因,一是自尊心作祟,人的自尊心有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作用,但这恰恰让自己在更高层面受到损失。二是认知维度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面对同一件事也都会从不同维度去思考,而这往往会导致盲人摸象的结果。我想只有真正避开这些,才能拥有极度开放、透明的头脑,也才能更快地成长和进步。

  3.痛苦+反思=进步

  痛苦只要是人都会遇到,而且无法避免,但并不是每个遭遇痛苦的人都能取得进步和成长,因为大多数人在痛苦时不愿反思,而一旦痛苦消失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只有勇敢面对痛苦并且勤于反思的人,才是进步最快的人。

  4.从更高的层次俯视机器

  人类拥有独特的从更高层次俯视的能力,这不仅适用于理解现实和现实背后的因果关系,也适用于自身和周围的人。这个观点和元认知有异曲同工之处。

  5.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

  1)有明确的目标

  2)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3)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个人成长和目标的实现其实是有方法可依的,只要按照这个步骤反复践行,一定能达成目标

  6.一个机构就像一部机器,主要由两组部件构成:文化和人

  二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因为机构的热塑造了机构的文化,而机构的文化决定了机构选用什么样的人。

  7.打造允许犯错,但不容忍罔顾教训、一错再错的文化

  每个人都会犯错,没有犯错就不会成长,不允许犯错文化的公司也会打击员工的创造性,但决不允许员工在同一个问题上连续犯错,否则公司就缺乏制度和规范。

  以上都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原则,这些原则就像算法一样,只有不断总结和优化才能使自己快速成长。

《原则》读后感2

  《原则》这本书,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总结自己的一生所得的感悟和原则,从创业的历程讲起,进而谈到了工作和生活。

  在谈到自己的成就和取得成功的原则时,不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更是启发我们每个人从内心深处的需求出发,去思考对自己而言什么是成功。不管是享受生活还是改变世界,没有任何的对错和好坏,全凭自己的权衡,当独立判断自己最珍视的是什么之后,找到其实现的途径,努力为之拼搏,享受这个过程,最后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一观点始终贯穿着整本书,没有任何成功仅仅是通过读了一本书或者完完全全按照书中的原则去做就能达到,这也是我和作者一致认同的一点。书中所提及的作者的经历,大多是创建桥水和他在成长中的错误教训,也许他职业的特殊很难有代表性和普遍指向,而且作者大量的举例和故事,很容易分散我的注意力,导致我忽略掉原则本身和追寻事件前因后果的联系,所以从一开始的阅读,我就提醒自己定要透过事例看到其描述的原则的逻辑与价值,权衡他们,并判断他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我和我的生活环境,以及能否帮助我实现目标。

  在我看来,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平庸。我很认同作者的一点是,他也在提及自己的成长轨迹中写到:“与失败比起来,我对乏味和平庸的恐惧要严重得多,对我而言,很好的事要比糟糕的事好,而糟糕的事要比平庸的事好,因为糟糕的事至少给生活增加了滋味”。

  在我大学毕业,结束了十六年的学校教育之后,我真的有去想过这些年的教育教给了我什么,我像是一个没有跑偏轨道的动车,顺利地抵达了学校的终点站,社会的首发站,但是我却没能在这旅途中找到自己所热爱和擅长的,愿意去倾注热情和努力的东西。与其说自己过得平庸,不如说自己已经想不出如何让生活变得有趣了,更不用提该怎么用自己的方式去定义成功。

  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地去接触不同的人,去理解他们,融入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倾听,观察,因为“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始终愿意去理解那些看问题与你不一样的人是怎么形成他们看问题的方式的,你将会发现这很有趣,而且益处无穷,而你获得的更丰富的视角将帮助你决定你应当怎么做”,同时,试着去尝试新的事务,会更加了解自己。

  自从工作以后,我越来越觉得人是没有极限的,要学习的东西没有极限,可以忍耐的东西没有极限,包括一个人的弹性也是没有极限的。当下觉得不能跨过的坎,不能说服自己的心结,以己见就认为不好的事,到最后还是挺过来了,回过头才发现自己当初是考虑得是多么不周全,也忽略了任何事情的发展能受控的部分真的`太小太小了。

  “人越是想要追求卓越,就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而挑战自己的极限可能使你一蹶不振,这将造成很大的痛苦,你会觉得自己已经失败了,但这不一定是失败,除非你自己放弃。但之后你的痛苦将会逐渐消散,你在未来将会迎来很多其他的机会,尽管当时的你也许看不清这些机会。”

  作者的这些话字字击打着我的心,也刚好印证了我最近遇到的一些不顺心的事,一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成功或者机遇也是如此的不可控,那些不能自疗的压力和难题,不如劝服自己往远了看。我所能做的是总结这些失败提供的教训,学会谦虚和极度开明的心态,然后继续挑战自己的极限。

  看这本书,很慢。因为我总是停下来,不由得思考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此相似的经历或者错误,也许每个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尽相同的事,但是其中的因果和联系让我和作者屡屡产生共鸣。

  成功者和平庸者,不会因为成功了就过得更加开心,也不会因为平庸着就放弃了生活。说到底,快乐是自己感受的,成功也是自己定义的,最重要的,“成功的满足感并不来自实现目标,而是来自努力奋斗”。

《原则》读后感3

  近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日坚持开卷有益,仔细品读了《不变的是原则 万变的是方法》一书,颇有感触。这是单位领导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是一本值得研究和深入思考的,与我们行政机关工作相关联的具有现实阅读意义的书籍。

  这是一本官场回忆录,教会广大读者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又是一本改革实录,真实地讲述了中国的未来方向。作者王振耀曾任国务院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农村处处长、救灾救济司司长、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期间,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行政管理硕士学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法学博士学位。20xx年6月正式辞职。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作者通过分享自己从政以来的一些经历,让读者从中理解国家机关的运作程序,作为大家前进的一个基点。白岩松为本书做长序推荐:提到规则,大家先想到的,往往是潜规则;提到潜规则,谈论时,几乎人人痛恨并喊打。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摇身一变,往往是潜规则的信奉者、执行者、制订者和受益者。我们需要的是规则,能让人向善守法有效率的好规则。好规则,会让心存恶念的人变好,坏规则,却会让心存善念的人变坏。用规则约束人、激励人,中国才会长治久安。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机关规则;第二部分公务员细节;第三部分官员深思录;第四部分政府大趋势。因有感而发,本人对第一部分第5小节晋升与流动的规则深有体会。岗位轮换,是行政机关内部增进活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行政机关内部,晋升机会和工资奖励不可能如同企业那样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因为行政机关的特性就是其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正是通过人员的稳定和职位的稳定来实现的。但是,长期稳定,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就在一个处室或者一个司局工作,就会造成相当大的惰性,思维按部就班,行为循规蹈矩,难以创新。对大多数职位来说,更多的是一些日常的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重复性工作。一项行政事务,具体到一个岗位来说,如何办理不违法,用不了半年,任何人大体上都能掌握了。以后的岁月,就是不断地重复这样的事项,对于人的创造性,客观上是会有某种抑制的。于是,交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在行政机关内部,交流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两个相当正面的原因:一是工作需要,实际上是机构建设的需要;另一个就是提高干部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也就是说,交流的原因,是正面大于负面。或者说,绝不仅仅是为避免出现更多的问题而进行的防止性的交流,其主要的原因,还是机构和个人提升性的原因。

  目前我们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人力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干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干部发展空间狭窄,一些税务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队伍活力不足等。“激发活力、创新管理”是破解当前税务干部队伍建设难题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势下实现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新突破的关键所在,激发人力资源活力,最关键的是要激发税务人员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构建税务人员内心驱动型的激励体系,而在构建这一体系当中,对“事”与“人”进行科学分类,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事”当中,真正做到“岗能匹配、人尽其才”是重中之重。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这是人力资源优化的关键之举。首先,要对所有岗位职能和要求进行审核明确,做到清晰掌握,进而明确该岗位究竟需要何种类型的人才;其次,在充分了解税务人员工作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岗位需要和个人意愿,努力将各类行政、业务、后勤人员安置到相应的岗位上,做到人岗相适;最后,适时组织轮岗。在税收工作中,定期进行轮岗,对于扩展知识面和增加职业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不仅有助于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更完整地了解税收工作的各个领域,而且能有助于个人扩展人际交往,并在适应新的岗位和工作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更好的自我定位;同时,有规律的轮岗,能够提供一定压力,防止因过久地从事同一岗位而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激发其工作潜能和工作活力,培养多面手,使整个干部队伍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势。

《原则》读后感4

  昨晚看《原则》这本书,第3条生活原则是“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本章开篇就说这可能是本书最重要的一条。然后就提到了影响决策的两个最大障碍: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

  昨晚是第一次看,并没有细读理解,1个小时20分看了120面,所以书中的观点不能复述总结出来。只是知道看的时候,书中的观点和推理是赞同和理解的,但是具体的内容却记不起来了。

  但是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个概念特别清楚、深刻。一个原因是,这个总结得非常到位,而且生活和工作中大量的问题都可以归因到这两个原因上,另一个原因是,以前看过《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它关于自我意识的分析更详尽,而且两本书在这方面观点一致。

  最近刚读完《乌合之众》这本关于大众心理学,之后关于任何事情和问题的分析,我都避免自己落入群体的状态,即只是说出一些形象的词语,套话。

  比如说,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从字面上绝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观点以及因此产生的对待方法。思维盲点就是自己所能看见的以外的,自己看不见东西。一个人无论怎么努力,总有一些方面是自己看不到的.。

  这两者都会收到遗传,教育还有周围环境的影响。

  意识有其神经学结构,人的大脑分左脑和右脑,主宰不同的功能模块。左脑偏向于理智,右脑偏向于感情和直觉。

  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是大脑构造决定了的,是客观存在,个人是无法消除的,只能靠与别人合作弥补。自我意识强的人因为难以接受别人观点,所以思维盲点就得不到补充,出错的概率就打,而且因为坚持错误,所以会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如果碰到一个自我意识特别强的人做老板,做事情就会特别难受,因为只能服从,很难有创造。我有一个朋友,就碰到这么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老板。

  因为他们老板是做技术出身的,所以每一个项目他都要过问,除了过问计划和结果之外,连执行计划过程中员工的行为都要干涉。所以,都是以他自己的标准来规定别人。

  项目负责人的计划,只要老板看过了,于是他就会产生一些想法,而且这里面很多想法都是天马行空的,但是又要求必须执行。于是所有的项目负责人都很憋屈,说:“这也管,那也管,干脆他自己负责好了”。于是久而久之,项目负责人就不再自己做决定,等老板指示。一旦这样,所有事情的进展就慢了。

  总结起来就是,凡事都必须按自己的想法来,不问详情,瞎指挥。

  而且不只是技术一方面,因为是老板,其他销售市场,人事财务制度等都是这么个做法。所以整个公司就是所有人配合一个人的想法。

  在初创的阶段,确实是老板起主要作用。但是到了后期,一个人已经顾不过来了,而且公司已经开始出现各种失误。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不到自己看不到所有面。事情出错就怪别人做得不够好,当时自己指挥错误时,又责怪员工为什么没有自己动脑子。于是,整个公司一片混乱。

  对于如何克服这两大障碍,首先是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定会有这个障碍的,所以考虑问题就多想一层。其次,多咨询领域内的强过自己的人,对比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及时复盘,验证自己的思维,有问题时立刻调整。

  当然,更多的,好好看《原则》这本书,借鉴作者的思想和做法。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作者可以当得上解决这两个障碍的导师。

  当然,《原则》里只是别人的原则,它的意义在于分享自己原则的形成和背后的推动机制。我们看完书,最主要的根据我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形成自己的原则。

  因为就算是在《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也是坚定地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以原则为中心的生活。

《原则》读后感5

  当初在看到《原则》这本书的时候,我原以为这又是一本由成功人士所写的、有着固定套路的励志畅销书。不过在我深入阅读以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和同类的书籍有着很大的不同。

  该书的作者达利欧是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他出生于纽约长岛一个非常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26岁时在自己的两居室公寓内创办了桥水。经过42年的发展,桥水位列美国最重要的私营公司榜单第五位(《财富》杂志)。他入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跻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但是谁也都不曾想到,在达利欧初入股票市场的时候,由于他那自大和自负的性格,加上他的错误决定,曾使自己的公司差点面临破产,并且不得不像父亲借钱来维持生计。在那次教训之后,作者学会了谦卑,并决定去制定一些列的系统和原则。而他之后也将他公司的原则和秘密一一向世人公开,希望可以帮助所有人努力,不断进步,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原则》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段,第一段是写达利欧成立桥水基金到现在的故事,后面两段讲的则分别是“作者的生活的原则”和“桥水的工作的原则”。作者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他将这些不管是自己的或者是他人的经验知识总结起来,让自己即使在无知的情况下,也可以知道该怎么做。作者相信,只有透过将个人原则逐条记录下来,然后准确的执行它,人才能跳脱一切的.矛盾、不理性和脆弱。以下我想分享我有感而发的想法。

  一、有明确的目标。

  有的人在追求一万多元的名牌手袋或希望驾驶一辆名贵的车,但其实这样很少会有快乐的感觉。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千万不要把成功的标签误认为是成功本身。我们一定要确立追求的方向是什么。还有,如果你把目标设定为能力范围内可以实现的事,那么你的自我要求就太低了。记住,伟大的期望创造伟大的能力。

  二、找到问题。

  把那些令你感到很痛苦的问题视为能令你进步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么做,因为那些问题会暴露他们的缺点。他们通常会避而不谈,或是很抗拒。但对于我来说我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从我进入大学以来,我非常正视我的拖延习惯问题,纵使早期有很多的想法,我却不会采取任何的行动。而现在,只要我想做的,我都会及时践行,为自己未来留下生命足迹。

  三、保持头脑开放。

  有没有遇到过当与人讨论时,对方是有多坚持他的想法是正确的,而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一个头脑、思想封闭的人,他们有太多先入之主,结果是他们不断地只看自己喜欢的事物,不断地在自己的盲点上撞墙。所以我常常跟人们说多元地阅读的重要性。训练自己分析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让你的自我意识或思维盲点阻碍你向前。我确实也有过与人发生争执时,自己也变得情绪化,而对方认为我不成熟、没本钱与他争辩。这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大多数人认为分歧是不好的事,但我认为这是学习的机会。每次在分歧中能学到东西、并在其中愿意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会收获很多。而那些仍坚持自己的想法、顽固地拒绝学习和改变的人,他们又会有多大的价值产生呢?

  我妈妈曾经跟我讲过,真正关心你的人,会指出你的缺点,而那些默不作声、与你好好看看的人,你需要小心。确幸小时候就已经将这番话放在心上。我很珍惜遇上每一个指出我的不足、与我审视问题、给予我回应的朋友。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联想到电影《英雄本色》里面,由周润发饰演的Mark所说的那句经典对白:“我有自己的原则,我不想一辈子被人踩在脚下。”而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亦在思考自己的原则。之前所一直坚持的原则,或许被时间或社会慢慢磨减了。当能重拾自己的原则,并一步步地去实践,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能走得更加顺利。

  所以,虽然改变的过程很痛苦很困难,也可能人生一场,终是夸父追日般的永难出头。但是为了身边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人,都要更像着阳光,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

【《原则》读后感】相关文章:

《原则》读后感02-26

《原则》的读后感06-12

《原则》读后感10-21

原则作文400字02-29

《原则》读后感7篇04-19

《原则》读后感6篇07-31

原则作文400字合集八篇07-16

实用的原则作文300字四篇06-17

原则作文600字合集五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