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局外人》读后感1
妈妈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我还真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发来的电报:“母去世。明日葬礼。敬告。”这等于什么也没说,也许就是昨天。
主人公默尔索随即去办理母亲的后事,他请假,长途跋涉来到敬老院。守灵过程中他不想看母亲最后一眼,全程也很冷静沉默的样子。他喝咖啡、抽烟、与人聊天和睡觉休息。
葬礼的第二天他与玛丽相遇,一起去游泳、看喜剧电影、滚床单。
生活回归正常,默尔索与朋友雷蒙去海边玩遇到了朋友的仇家大打出手,稀里糊涂的杀死了一个人,锒铛入狱。
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和律师都把关注点放在默尔索是否是个好人而争辩着,完全把默尔索置身在外,最后根据默尔索“没有在母亲去世时表现的无动于衷,随后和玛丽寻欢作乐,连开五枪杀一个人”而被定义成一个毫无道德人性的杀人犯,最终判下死刑。
故事的最后,是默尔索心中的独白,也是最令人反思的地方。
以上,就是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
根据我的描述,你是否也认定默尔索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呢?如果认同的话,那你就和书中的法官、群众无异了。
默尔索的种种怪诞行为乍一看难以理解,但事实上,他才是活得最洒脱、最充实、有着深沉本真追求的人。
他并非对母亲没有感情,只是不愿意强迫自己通过做戏而表现出我很伤心。并且,他认为死亡是无法逃离的必然环节,母亲的去世算不上什么坏事。尽管形式上他的表现不符合孝子标准,可还是在灵魂深处敬爱母亲的。
01本质
人类终有一死,却又总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人类的命运本来就是荒谬的、孤独的与痛苦的。人类唯一的自由就是清醒地活在这样的世界当中,拒绝盲从和虚伪。
02态度
默尔索总是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保持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他从一开始就认清世界的荒诞虚伪,所以他保持沉默的态度。他和人们保持距离,他不屑于迎合道德规范。
当玛丽问他爱不爱她的时候,他明明知道女友想要的答案,可他依然毫不隐讳地否定;雷蒙热切地询问他能否和自己结交,他也只是淡淡的回应着;老板对他寄予厚望,要他担当要职,他仍不肯委屈心灵,阿谀迎奉,而是立马拒绝;在法庭上,律师要求他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让他承认为母亲的去世感到悲痛不已,莫尔索却认为没必要撒谎遮掩什么,直言不讳;检察官批判他“没有灵魂,没有丝毫人性,没有任何一条在人类灵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他也没有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护,反驳这些不公正的指责;最后神父为他做临终的忏悔仪式,他却说“我不相信上帝”,并且坚持称没有对某件事真正悔恨过。在得知不公正的死刑强加于身后,他认为自己一直是幸福的。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天性,但是默尔索却不以为意,摆脱了死亡对他的困扰。
03选择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但是默尔索却有意无意地要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他不崇拜任何精神偶像。于是不论神父怎样耐心劝导他皈依基督,虔心忏悔,他却不肯服从,并且坚信自己没做错什么。
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的,要么异化,要么坚守,于是,想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还是做个随大流的人,是至今为止,很多人都面临的选择。
作为个体,在面对一个更大的、更复杂的、更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时,既不能完全的退守本心,又不能彻底的随波逐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不如默尔索。
可以说,局外人并不是指默尔索一个人,而是许多具有相同生活状态的人的代表,默尔索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04反抗
默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沉静冷漠,实则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默尔索式的冷漠,具有积极反抗的基调,不失为一种大智大勇的精神,在精神上战胜了荒诞,获得了自由。默尔索的自由是否定上帝后的自由,其结果是由自己承担行动的责任,从而以挑战的姿态对抗这个荒诞的世界。
他的自由和反抗逾越了人们划定的`框架,因而成了茫茫大众的局外人,成了世俗眼中恶贯满盈的罪人,尽管他平时安分守己,与世无争,没有什么危害极大的行径。可是社会通过法庭所追究的,并不是他的杀人罪,而是他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对这个社会现存秩序的威胁。法庭的审判表明了社会对默尔索这样一个不遵守既定规范、而又拒绝同社会、宗教妥协的“怪物”,从肉体到灵魂都要彻底毁灭的决心。
05意义
死亡前夜,他第一次敞开心扉,他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默尔索意识到世界没有意义,没有出路,认识到世界对于人的种种欲望漠不关心,认识到人同世界,特别是人同社会这种不协调乃至对立的关系。他热爱自然,渴慕自由,珍惜每分每秒,完全靠着自己的理性与实践精神支配着一切行动。
经过这场盛怒,我就好像除净了痛苦,空乏了希望,面对这布满征象的星空,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感受到这世界如此像我,总之亲如手足,我就觉得自己从前幸福,现在仍然幸福。为求尽善尽美,为求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独,我只期望行刑那天围观的民众都向我发出憎恨的吼声。
《局外人》读后感2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分两个部分有八十页,描述了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却有那么一点的单调叙述并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看了这部作品心里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进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狱后,矛盾步步升级。《局外人》是怎样一则故事?介于上外史课对加缪的认识我很认真地读了一下。作者先让每一个角色都有崭露头脚的机会,并且宽待他们种种不良的举止,使病态的社会得以继续维持而又去展现。然而默而索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既与整个现实同污,又能坚持自己的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与女友调情,但他绝不愿意俯首于繁文缛节,甚至憎恶形式主义恶风无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顺从地做了形式主义没有价值的牺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锁链关系当中重要的一环,随之,作者巧妙地设计了默而索射杀阿拉伯人的场面。这一部分按时间顺序叙述,像记流水账,显得有些啰嗦。我们看到的莫尔索是那么冷漠,简直只是个纯感官的动物,没有思考。莫尔索杀人仅仅是因为太阳,这看起来真的显得荒谬,可事实就是这样。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觉得不理解,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我们感到震惊!
这不禁让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小说进行到将近尾声时,我看到检察官评判莫尔索的那段话,却觉得这似乎是加缪借检察官的口所说出的大多数人所能看清的一种判断,也让我开始去体会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 如:他说,陪审员先生们,他曾仔细探索过我的灵魂,结果一无所获。他说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有灵魂,对于人性,对于人们心中的道德原则,我都是一窍不通。他补充道:“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们也不能怪他没有。但是说到法院,宽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应该转化为正义所具有的作用,这不那么容易,但是更为高尚,特别是当这个人的'心已经空虚到人们所看到的这种程度,正在变成连整个社会也可能陷进去的深渊的时候。”
最后,他说他的职责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坚决地完成它。他说我与一个我连最基本的法则都不承认的社会毫无干系,我不能对人类的心有什么指望,因为我对其基本的反应根本不知道。他说:“我向你们要这个人的脑袋,而在我这样请求时,我的心情是轻松的。在我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时请求处人以极刑的话,我却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到我这艰巨的职责得到了补偿、平衡和启发,因为我已意识到某种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为我在这张除残忍之外一无所见的人的脸上感到了憎恶。”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像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就会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会被社会抛弃的。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往往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就显得就很荒诞。
小说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阐释很好,但是我觉得作者还是把人心想的太简单了但事实真有这么简单么?当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因素,一个人的生存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局外人》读后感3
在《局外人》的封面上面有这么一句话“孤独没什么不好的,我就像个局外人”,而在扉页上面也有一句“对于这个世界,我是个陌生人”这样的话,第一眼看着的时候会觉得这是哪个抑郁症自闭症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内心独白,最后在开头我们就可以看见主人公默索尔说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还真不知道”。
随后在他母亲的葬礼上默索尔内心毫无波动,甚至在为可以连着睡十二个小时而开心,下葬后的第二天他便跑去同女友约会亲热。随后面对着老板提出的去巴黎设立办事处的要求以及升职加薪的诱惑表示无动于衷,再之后他因为失手杀了一个可能有歹意的阿拉伯人而被起诉,期间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这一理由被法官控诉为“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了母亲”。之后神父来引导他,他只需要向其他罪犯一样在宗教感召之下忏悔就可以免去死刑,可以继续苟活下来,但他还是选择了去死。毫无疑问,默尔索是一个怪人,是一个与社会与大势格格不入的人,也就像开头所说的局外人。
这个时候我觉得很诧异,因为这个怪人与我迄今为止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妈妈死了,他可以无动于衷?为什么爱不爱,结不结婚对他来说都无所谓?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又不拒绝恋爱,不拒绝结婚?为什么他杀人之后不表达悔恨?哪怕表达悔恨可以让他免于死刑。
毫无疑问,在那个大环境下他是孤独的,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认同他,并且他也没想着主动去参与到大环境下,这就导致了他的格格不入。
面对亲情,他甚至不知道母亲的死期,甚至不在葬礼上表露哪怕是一点点虚假的悲伤,甚至还在幻想着长达十二个小时的美好睡眠。
面对爱情,女友玛丽问他爱不爱自己,他回答,这种话毫无意义。女友玛丽向他求婚,他说: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的,我们可以这么做。玛丽问,如果是另一个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个女人的关系就像你和我一样,你会不会接受。他的.回答是“当然”。玛丽说,婚姻是一件严肃的事,他反驳说:“不是”。
面对事业,老板给他升职加薪,走上富有生活的机会,他却说:“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
面对死亡,可能很快就会死去,他却说:“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我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死或者七十岁死,并没有什么区别。”
他的这一生好像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那个长达十二小时的美好睡眠,其他的东西好像毫无意义,甚至不值得他花费过多的精力在上面,默尔索带给我的冲击大概就是万物皆无意义,我过往所被教导的孝敬父母的,积极进取的道理一文不值,我们需要的只是在那个大环境下顺着大势表现别人需要看到的模样,如果不顺着别人的思想,等待我们的大概就是被批判为“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亲人”。
在后文中他的辩护律师问他母亲去世那天是否感到痛苦时,默索尔回答:“我有点儿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我很难回答。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但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希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被问到他之所以不哭是因为他自己控制情绪的时候,他却说:“不对,因为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们不妨以默尔索的角度思考一下,葬礼上不哭泣难道就不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孝顺吗?难道只有人为规定的婚姻关系以及一句淡淡的我爱你才可以证明爱情的真实性吗?事业成功又什么意义?是获得更多的尊重,可以买更多和更好的东西吗?可是更多的尊重又有什么意义?难道说我们所感受到的悲伤,快乐必须依托于这一些所谓的形式上面被人们所看到,所听到,并被他们所认可之后,才可以证明我们这些情感才确实存在吗?
毫无疑问,默尔索同样是一个极度清醒的人,这就是我们与他的差别,我们愿意在他看的无足轻重的事情上死命奔忙,所以他是局外人,我们不是,所以他是一个孤独的人,我们不是。我们大概是始终奔忙在大势之下的人。没有所谓的好的坏的活法,全在于我们的看法。
我曾看到过一个人对孤独的拆解,他说:“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默尔索就是这样的人,大势永远是大势,哪怕大势要杀我,我也不愿意顺从大势。
同样的,如果我们与默尔索一起被问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我们可能会不断思考得出一个很好的答案,既不落下自己的面子,也可以让别人交口称赞;而默尔索可能会直接说:“没有意义。”所以大势之下我们会活下来,因为我们愿意给出一个漂亮的答案,而他却会被处以死刑。
默尔索这个局外人终是会被这个社会遗弃,他不参加这个社会所制定的游戏,偏执的忠于自己的内心的答案,哪怕在外人眼里他的执拗是错误的。正如他最后对神父喊出的话:“他甚至连自己是不是活着都不能确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样。而我,我看起来两手空空,但我对自己是确信的,我对一切都是确信的,比他确信,对我自己的生命和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是确信的。”所以他带着他一身的执拗坦然死去。
我们或许该想想我们有时候所刻意表现出来的东西是否真的有必要,我们是应该忠于别人的认可,还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我们是否在意形式胜过在意我们真正的感受。我们永远不需要做到像默尔索那样的清醒,我们需要的是忠于自己。
《局外人》读后感4
读到一本很喜欢的书,会不忍心写下读后感,写读后感像是在这一个阶段和这本书的告别,再次重逢的时候我将用新的面目与它相聚,看似短暂的告别也成了一种永别。
本来想写,我是明白默尔索的,但又觉得这样说未免太自大,想了半天没想出一个合适的形容来。
在这本书第一处做标记的地方是一句"已经大亮的天色照在我脸上,像是一记耳光"。后面默尔索在庭审上说杀人是"因为太阳",于是"大厅里有人笑了起来,我的律师耸了耸肩",但我莫名的却好似理解了"因为太阳"。
默尔索对社会,对生活都有一种抽离感,这种抽离会将人凝固在一种停滞感里,会对自我的存在感到一种麻木和空泛,同时也会对社会普遍认同的东西进行否认,因为此时那些看起来都很荒诞,荒诞却无法改变,于是更加旁观。"因为太阳"却不光是"因为太阳","因为太阳"只是一种疲于剖析内心的一个拙劣的、仓促的借口,因为知道听众不是理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说出来的要被曲解、不会被认同,也因为很多时候甚至自己都还没明白自己的内心深处在想什么,于是干脆不想去组织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又不想说假话,当下又要给出一个解释,于是就在所有理由里找一个最肤浅却真实的吧,所以"因为太阳"。
这种抽离貌似是一种清醒,但更是一种混沌。是对生活的解构之后却无力将它重组的无力感。生活像是一张别人的皮用劣质胶水黏合在身上,去触摸外界的时候便觉得朦胧模糊没有真实感。在此刻会去探寻所谓"意义",会觉得没"意义"就"没有存在"。
加缪说《局外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个"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的故事。
我很能理解默尔索的"无动于衷",一个人死后无论发生了什么与他有关的事情实质上都与这个死人无关,一个人死后的所有事情都是做给其他活人看的,对这个死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活人才在意这些。"任何事后追悼都已无必要,对她本人亦无意义"。
所以当下才是有意义的,当下所拥有的情绪、生活态度、生活质量才是"真实"的。
我是认为过程大于结果的人,经常说,我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便是快乐的生活,永远能够享受生活。我对成功人生的定义是,当我有一天站在死亡面前,我可以满足的说我是一个快乐的人,我从未停止享受生活。(享受生活并不是说只是"享受",面对苦痛一样可以"享受",享受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态度)
所以一个人从我的生活中离去时,我只是接受它。因为我在每一个曾经的."当下"都尽力的付出过,我问心无愧,且相信对方也生活在自己的"当下"里,并以此走完我们人生相交错的路程。
但没有事后的"追悼"并不意味着没有感情、不怀念,就像默尔索毫无疑问的爱自己的母亲,在母亲过世后也想念她。只不过社会更习惯或者说更认同那些浮于表面,被形式所代表的追悼,很讽刺的是,做足全套的人不论心里怎么想的都会被认为有感情,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可见有时候真与假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来是真的。社会可以容许假的存在,但不能接受人们游离于社会设定的游戏之外。
"加缪说过:诞生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说过,如果人类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死亡,那我们就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了。正确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阳光的那一条。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绝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有趣的并非这一发现本身,而是我们从中能得出何种结论以及行动的准则。"
"我们踏上征途,便已预先将死亡放置在路的尽头,于是当如愿走完全程,我们所拥抱的,便不再是简单的成败生死,在征途中所散放出的惊人璀璨的生命热力,无法以任何寻常的目光计量。"
《局外人》读后感5
我终于适应大学生活的标志,就是我终于习惯每周五晚上乘地铁回家,尽管这听起来很荒谬,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22站的路程漫长而又无聊,地铁停站时,我会从手机里拔出眼睛,盯着进进出出的乘客仔细地瞧,每站如此,每次也是如此。我向来不愿意在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多花时间,我会这样做完全是因为,观察这实在太有意思了。
当里外两扇门伴随着警示灯响起缓缓打开,最先迫不及待动作起来的往往是地铁外的人,他们一脚踏进车厢,视线立刻像探测仪一样开始搜索,目光所及处一发现有空闲的座位,便快步冲上前去,目标精准,下手狠辣,坐下之后长舒一口气,仿佛一场战役告终--这是“保守派”。而我定义的所谓“激进派”的那一帮人,他们的行为更具有攻击性和突破性,不仅率先行动,还会本能地拨开所有挡住自己路和挤着自己的人--管他往哪个方向拨,只要不碍事了爱去哪里去哪里。他们发现目标后的反应极其敏捷,几乎是小跑着地冲向座位,一点也不在意冲过来的一路上踢翻了多少行李袋,踩到了多少脚尖脚后跟,撞倒了多少没站稳的人。他们安稳就坐后,把不在意毫不掩饰地表现在脸上,我喜欢把那种表情叫做:“胜利者式骄傲”。而最有意思的事情莫过于当“保守派”遇见“激进派”,这样的景象时常出现在客流量颇大的站点。他们竟然出乎意料的首先统一了战线,一致怼回下车的人,然后才开始分两派站队。根据我的观察,每一个“保守派”都是成为“激进派”的潜力股,只可怜那些不争不抢跟在队伍末的人了,要么被急切的上车人插队,要么被愤怒的下车人推搡得更远。等再有机会靠近地铁门时,警示灯响起,门在眼前缓缓关闭。
我看加缪的《局外人》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个时候还没有上大学,没有接触社会,只坐在家里的小汽车里,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回家如此两点一线地跑着。再次拿起《局外人》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句话:“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记得这句话呢,因为它荒谬得让我不敢置信,违背常理,违背我从小被灌输理解的道德观。顺着开篇的这句话接着往下读,我愈发觉得字里行间甚至书缝里都透着荒谬,主人公默尔索的形象冷漠进了骨子里,罔顾道德和情感要求,罔顾社会的眼光,罔顾宗教规则。他之所以会被当作一个怪人对待,就是由他完完全全自我的、封闭的`、脱离社会的局外人性格导致,这是这本书显而易见表现出来的信息,所以最后默尔索被众人言语讨伐直至判处死罪的结局,也可以理解为是他咎由自取。但如果仅仅只是这样,我就不会从这本书里读到悲哀。
在母亲的葬礼上不掉一滴眼泪,冷眼旁观前来为母亲吊丧人的悲伤,葬礼第二天就与女人欢愉……这样的默尔索形象理应是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的,事实上,让我对表象塑造的默尔索形象发生改观的是一段话:“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我似乎理解了她为什么要在晚年找一个未婚夫?为什么又玩起了重新开始的游戏。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生命凄然去世的养老院的周围,读书笔记.夜晚就像一个令人感伤的间隙。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再哭她。”这似乎是一种平静面对死亡的态度,没有很多悲伤,反而充满了思考和理智。我们今天社会中常常会用“理科男”“理科女”来形容某些理性思维大过感性思维的人,说的时候总包含些对这类人缺乏情感的鄙夷和不认同。我们都说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而谈及悲伤、痛苦这类情绪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靠眼泪来表达,这也是为什么默尔索在葬礼上不哭的这一行为日后会受到那么多人诟病的原因。但我们难道要因为哭是大多数人在葬礼上的反应,就要把哭定为评价一个人是否真爱逝去的人、是否真正悲伤的唯一标准吗?在中国汉族、土家族、藏族、彝族、壮族、撒拉族等民族,有些一直保留着哭嫁的传统婚姻习俗,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甚至前三个月哭嫁就已经展开了,这一民俗颇有历史渊源,出嫁时姑娘不哭不仅会被认为不吉利,还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但放在今天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废除了这一封建习俗,只在少数边远地区依旧存在。在我们一向倡导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和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面对传统文化这一背景下,哭嫁的习俗的消逝是不是可以向我们证明些什么。
《局外人》读后感6
这本书很薄,几天就能看完。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吸引我的,作者叙述的节奏很慢,如同流水账一般。一开始就是写参加母亲的葬礼,这样的情节如果换做是我,多多少少会流露出一点对母亲的感情。但作者没有,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参加一个陌生人的葬礼。
到后来交了女友,结识了新朋友,最后在精神恍惚下杀了人。这一切他都在表明自己是局外人。
不只是犯罪后,从一开始他便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世界,对于关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世界与我毫无关系,我的存在毫无意义,至于是死是活,似乎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
弥漫在《局外人》字里行间的悲悯与愤怒,偶尔露出冰山一角的歇斯底里似的黑色幽默,通过一件件充满现场感的凡人小事串联起来,以最传统的小说形式呈现了一个最现代的故事:“一位毫无英雄主张、单纯愿意为真相而死去的男人”,在荒诞世界里的挣扎与反抗。
主人公默尔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三十岁的未婚男人,在公司当职员,唯一的亲人——妈妈住在养老院。
某一天,养老院发来电报通知妈妈去世,他前去奔丧,却在守灵的时候抽烟、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他不知道妈妈的去世日期,记不清妈妈临终时的具体岁数,拒绝开棺看妈妈的遗容,葬礼的过程中没有哭,也没有在坟前默哀。葬礼结束后,为上床睡十二个钟头而感到喜悦。
他没有强烈的爱憎,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对切身利益漠然处之,什么事都秉持着无所谓的态度。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以“无所谓”,“毫无意义”,“我不知道”的口吻对待一切的人,不是因为他的糊涂,而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他用冷漠的态度对待这世界上荒谬的一切,他用冷漠来伪装自己,来抗争这个社会。
我记得他在死亡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可以把我的肉体杀死,可是你们无法左右我的灵魂;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这就是他的反抗。
默尔索一个超脱物外、老实本分、对周围社会无攻击性的人。可正是这样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却在社会的冷漠下被描绘为一个恶棍,冷漠的杀人恶魔,被法庭判罚公开绞刑。
作者加缪在《局外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他不是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因为和世界格格不入而成为异端。这是钟阳对他的评价。而对我来说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敢于挑战社会的人,他的勇气让人敬佩。但,我想我永远也成为不了想他那样的人,应该说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成为他。
我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我成为不了社会的局外人,不光是因为不敢,也因为不愿。
我们所生活的国家,也许会出现一些让人很厌恶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体上我们活的很和平,没有战火的侵扰。我们的法律相对公平,能让我们在这个法制国家更好的'生活下去,所以我们是幸福的,生活在相对和平的21世纪。
这样的一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说的话,他在精神病医院和一个精神病人交谈,他感觉这个精神病人语言流畅,思路清晰,交流了文学、哲学、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学术问题,他都有独到的见解,聊完后我的朋友受益匪浅,他问那个精神病人为什么在精神病医院里。那人说了一句,谁说在里面的就是病人,更多的病人是在外面的人,我的朋友突然恍然大悟。或许那个人在精神病医院里才能更真实的做自己吧!
世界是伪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虚伪的追求形而上,你又凭什么如此真实坦诚?但是,因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价值。异己的世界里,你我皆为局外人。
世界规则在默尔索之外运行,给你我带来一股浓浓的被遗弃感。荒诞、悲凉、孤独和排异来的如此简单而迅速,在沟通无果后,我们更加孤独,他人变为了我们的地狱。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希望和信心,英雄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热爱生活,坚持自我的真实,才是存在或活着的最好理由!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局外人》读后感7
“我常想,如果要我住在一棵枯树的树干里,什么事都不能做,只能抬头望望天空和流云,日复一日,我逐渐也会习惯的,我会等待着鸟儿阵阵飞起,云彩聚散飘忽……”这是加缪的《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说的话。还有一半话,我觉得已经不用录下,就这半句,让我将过去和现在叠加起来,发现“习惯”,就两个字,却可以翻云覆雨,左右乾坤。
默尔索因为习惯自己的诚实以待: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不会进行扭曲与胡编乱造,糊里糊涂地成了杀人犯并被判了死刑。那些执法者以及所有的证人也因为习惯,罗织罪状真是绝妙专业。我才疏学浅,没办法从政治与哲学还有人性方面来表达自己的肤浅见解,但是,默尔索所总结的“习惯”,这个身边轻轻走过的东西,我却能感受到它们海啸般的能量。让我惊悚于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甚至坍塌一个时代。
这么着吧,还是从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起吧。这故事虽然连小小孩童都耳熟能详,但还想缀述缀述: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将古文复制于此,没有卖弄风骚的意思,主要是要说明古圣先贤对于环境和习惯与一个人的成长的关系真是高瞻远瞩,并且能够当机立断地扭转局面。
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好,无论古今,自然皆大欢喜。但大环境坏了,现代人个人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你没有可以隐居的“南山”。不过,小环境还是可以自我控制的,比如,管好嘴。人的嘴,就“口”这么大,却能气吞山河,的确最难管,但是,它首先关乎个人安危,甚至攸关性命,焉能放任自流呢?它的习性我们是了如指掌的,它容易贪,容易猎奇,甜过了就怕苦。但我们不应该纵容它,宠溺它呀。它吃惯了鱼肉,茅衍苦菜就难以下咽。猎奇了野味,那种荤腥就刻骨铭心了,然后家禽家畜又是寡淡无味的了。因为姑息嘴的习惯,裙带了什么呢?捕蛇者乡间还是不乏,刺猬狗獾跑着跑着,就入了罗网。吃这些的也成了等闲之辈了。有次从广州回来的同学大谈吃活猴脑,我当场呕吐不止,晚餐一口没吃,后来大家都笑谈我没见世面,志不同则道不合,然后我就只好对那些闯世界的敬而远之了。或者叫他们不愿带我这落伍者混江湖了。谁知,我固守自封了,吃文化更是发展飞速,蝙蝠,果子狸又抬高了某些人的身份,豪华了某些人的面子了。而且,这本是小环境里的人的嘴的.习惯,却让多数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首先是2003年的非典,再就是2020年的冠状病毒性肺炎,这两次瘟疫,均有人嘴的坏习惯引发。如果不是钟南山等英雄如钟馗样伏魔,不知有多少美好家园成为坟场!嘴与那些猎手,还有虚荣、唯利是图的“心”,不知谁是助纣为孽的罪魁祸首。
现在还有一大环境,就是麻将几近全覆盖,无论乡村老妪,还是都市精英,精通麻将者众。有人说,全国皆麻,据我所到之处,麻将声声声入耳,甚至有哺乳妇女,一边奶孩子,一边“一果二条”,这打麻将,貌似从婴儿抓起了,真觉得那谁不是夸大其词。古语玩物丧志,也不是危言耸听,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那些斗鸡斗蟋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不还在白纸黑字的书页里吗?
另一“毁人不倦”的习惯是手机。这是比打麻将更庞大的群体,上至耄耋,下至垂髫,没有不玩手机的。所以,满候车室人,除了广播员播报车次,几乎都鸦雀无声,干嘛呢?低头玩手机呀。一大火车箱人,如空无一人,干嘛呢?低头玩手机呀。沙发上坐满了人,好像都是哑巴,都各自沉浸在掌中的方寸之地,。甚至恋人之间说不了几句话,就由游戏成为沟通桥梁了。走路,离不开手机,上床,离不开手机,如厕,离不开手机,购物,离不开手机,可谓一机在手,世界在手。离了手机,就像魂魄出了躯壳一样。有人预言:毁掉一个孩子,只要一部手机。其实这是以点带面,岂止是孩子?成年人玩手机,不做家务,不做饭,不锻炼,大有人在。久而久之,眼睛坏了,身体坏了,脑子钝了,又有几分好?
我一直记着一个小孩子,在云南的山区,每天天不亮就走路上学。冬天到了学校,常常一头白霜,就像雾凇。脸冻疮了,手也冻疮了,同学们笑他是白发老人。他却无声地笑笑。问他读书苦不苦,他吃惊地回:为什么问苦不苦呢?很快乐啊。不能读书了,才苦呢!他的卷子上几乎都是九十五分以上的成绩。而且,他非常阳光,活泼,机智。这也是习惯。
读了《局外人》,有点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感悟,自我警醒,期望鞭策自己的子孙。
《局外人》读后感8
我至少看了三次加缪的《局外人》。很多人把这本书吹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也许他们都知道这本书好在哪儿,但我始终搞不懂它究竟是好是坏,只知道每次读都会有新收获。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主人公默尔索身上。我将自己代入到角色中以体会其心情和想法。对他的冷漠与无所谓,我竟觉得颇能理解,甚至厌恶其他人虚构出来的道德枷锁。母亲死了,那又怎样?几年时间没有近距离相处,最后一年几乎没见过面,即便是亲情,也容易变淡漠。更何况,人死不能复生,假惺惺地挤出几滴眼泪有什么意义?玛丽问默尔索爱不爱他,这个问题实在可笑至极,爱不爱有什么紧要,一个“爱”字难道能当饭吃?纠结于无意义的甜言蜜语未免有些愚蠢。默尔索偶然卷入朋友的情感纠纷,出于自保,意外枪杀了拿着刀子向他冲来的“敌人”。他在开枪杀死对方后,又对着该人的尸体补了四枪。就是这难以理解的四枪,把他送上了断头台。最后这四枪,以主人公当时混乱的状态来看,很可能是情绪的余波使他无意识地扣动扳机。站在他的角度,这一切基本都说得通。
我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是因为我的性格中也有极其冷漠的一面,这种冷漠天然而真实。事实上,没有人天生就能按世俗规则懂得感情是咋回事儿,懂感情需要后天培养。令我颇感悲哀的是,很多人只学了表面功夫,没有能力发现真实内心的冷漠与黑暗,他们更像是行尸走肉。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尽可能坦诚地面对真实的内心,不懂感情就学,但不能弄虚作假。我记得初中曾被人推上校园讲台做演讲,主题是感恩老师。那是一次很糟糕的经历,我并不擅长演讲,上台后完全忘了词,也不记得咋走下台的,我只记得那是第一次当众喊口号式地说了“爱”字。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来不曾心怀感恩。窗外阳光明媚,但我的心冷冰冰。我很惭愧地哭了起来,然后决定脱离稿子演讲。我独自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全校师生,思维非常混乱,甚至感到害怕,人们要逼我表现我内心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多么荒诞!于是,我只好用一个“爱”字草草收了尾。时至今日,我依然感到羞愧,因为这个字并不是心里话,真心话是我从来没把他们放在心上。
默尔索比我更坦诚,他依自己的`本性行事,不像我这样试图伪装和狡辩。甚至面临死亡,他也不肯向世俗低头。在真诚做人这一方面,他算是个英雄。
第二次读这本书时,我站在了世俗道德的角度上来理解,检察官的推论完全合情合理。一个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极度冷漠的人,确实可能对着死尸连开四枪(犹如鞭尸,简直惨无人道)。若不是故意为之,又怎会带枪到沙滩上散步,又怎会恰好在对方掏刀子时开枪杀人(伪装成正当防卫),又怎会在对方倒下后连补四枪。这一系列的看似偶然,似乎隐藏着某种必然。完全是因为作者以主人公默尔索的角度来表述整件事,我们才可能知道默尔索的真实想法。真相永远扑朔迷离,或许只有上帝才能揭示全部的真相。
这一次,我承认道德在社会中的广泛存在有其合理性。个体的一切行动,只要能自圆其说,都能得到某些人的同情。我们每个人的想法如此不同,倘若没个标准,那么杀人放火也可能值得同情。《三国演义》中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话听起来真有道理,多少阴谋家因此将其奉为圭臬,心安理得地滥杀无辜。最近看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展开了数轮大屠杀,将唐王朝李家人杀得七零八落,几乎连根拔起。为了顺利当上女皇帝,她残忍地干掉几乎所有反对者。好一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此残暴无道,许多后来者同情和理解她的所作所为,认为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野心家从来没有迫不得已,只有大杀四方铺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最近闹得轰轰烈烈的江歌妈妈诉刘暖曦侵犯其女儿生命权一案,社会上不少人同情刘暖曦,认为她不该负法律责任。江歌妈妈“网暴”她是欺人太甚,甚至质疑江歌妈妈可能存在骗捐(典型的人身攻击逻辑谬误)。这可真够双标,对刘暖曦不追究道德责任,却对江歌妈妈吹毛求疵。真相如何,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但是刘暖曦做人到如此冷酷无情的地步,很难让人不去怀疑她心存为脱身而找个替死鬼的念头。基于刘暖曦的所作所为,我绝不可能同情她。
最近一次读这本书时,我发现这个短短的故事里有很多细节值得人们反复深究。世界上有很多罗生门式的事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不可能因为每个人都言之有理就失了自己的立场。
故事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不断认识自我,这个自我不会固定不变,而会动态发展。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局外人》读后感9
真相总是包裹着谎言一同到来。我的朋友,我需要你友情的支撑时必须接受你的困扰;我的爱人,我需要你爱情的抚慰时必须接受你的无知;我的家人,我需要你不计回报的付出时必须接受你的固执;我的老板,我需要金钱来自我立足时必须接受你的世俗。在我接近这些真相之后,我总是取舍利弊,然后在你们的游戏中败下阵来。我了解作为胜者需要付出的代价——无助、孤独、贫困、死亡。于是我每次都选择了妥协,用谎言来让游戏变得简单。但每次处于真实与虚无之间的时刻,我总试图寻找些什么,以期待能离真相更近一点。
加缪的《局外人》讲的故事很简单,主人公默尔索在乡下养老院的母亲死了,他回去守夜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感情,并且在葬礼上也没有哭泣。之后在和朋友的一次海滩出游时意外用枪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然后被判了死刑,并拒绝接受神父的忏悔。在整个人生包括对待自己的审判时也一直表现的像个局外人。
在尝试理解《局外人》之前,我要说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前两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要求我去看望在上海医院住院的大姨,大姨第二天要做手术,而我妈在苏州老家,家里也在装修,无法脱身,于是要求我去看望。我听了后心里不大乐意,这当然不是我感兴趣的事情。但我开始分析,大姨是我妈的姐姐,姐妹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且有很多共同回忆。其次按乡下的规矩亲戚有人生病要去看望,那么做手术之前她当然要来看望,但她来不了,于是让正好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去看望,十分合情理。可问题就出在这儿,我得为这情理去做一件我不感兴趣的事,我个人不是很在乎情理。从我这方面来说,小时候大姨对我很亲,但长大后我常年在外读书工作,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逐渐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第二,这世上每天都有人生老病死,很多事情都应看淡,这世上的大多数事情与我无关我也不感兴趣去参与。第三,我同很多当代青年一样处于一个断层的环境中,我并不把亲戚当成我至关重要的人,我很难倾注起和我妈一样的情感。于是被要求看望这件事对我来说像是一个形式主义的事,一个道德上的负担。但我妈是我至关重要的人,而大姨是她至关重要的人,所以我理解她,于是我买了水果,包了红包,决定去医院。去之前我路过女朋友那给她送西瓜,她想一起去但被我拒绝。她看我只买了葡萄和荔枝,还是简单的塑料袋装着,就建议我买个水果篮,或者至少买些橙子搭配,显得颜色好看。我心想水果篮好看但不好吃,而且大姨手术前不能进食,买的水果大部分是陪床的人吃,那买当季的水果性价比更高。诚然,我不喜欢形式主义,对于这套规矩显得也很生疏,但我女朋友当然希望她的男朋友八面玲珑,在社会上多方面能吃得开,但这种要求使我为难。我和默尔索一样在成了社会规则下的矛盾体,我并不想参与人们规定的很多游戏。但我在去之前还是买了橙子,因为我觉得她说的颜色搭配的话有道理。
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并不在隐射什么,只是以我浅薄的人生经历来感受默尔索的情感,我的故事也远没有默尔索的那么鲜明又有特色。默尔索在自己的人生中一直是个局外人,他认为很多事情怎么都行但同时又和它们保持着距离,在这种距离中他既无法体会到自己真实的情感,也没有获得灵魂上的净化。包括参加妈妈的葬礼,和玛丽的恋情,老板安排出差工作,甚至最后对于自己的死刑的审判。他接受自己平淡的人生又不想参与社会制定的游戏,像个局外人一样将自己的感情绝缘,自己的人生似乎是处于一种荒诞和虚无之间。而他最后接受死刑也是因为“未来的岁月并不比我已度过的岁月更真实”。
我时常会产生相似的想法,脱离了生活觉得人生很多时候是无意义的。追求金钱、爱情、名誉、信仰的人生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追求自己的欲望。只有某一刻追求的真相让生命在宇宙中的此时此刻闪耀出富有生命力的光。我并不是批判和否定追求欲望的.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每个人选择不同。追求这些东西无疑会获得幸福的感觉,但有时候获得太多也会成为人生的枷锁,让人畏惧无法决绝。人生就是一个大混沌,在这些追求中搅拌缠绵,蹉跎光阴。
默尔索是个最没英雄主义的英雄,他认为人生怎么都行,却在自己荒诞的人生中寻找真相,为此他拒绝形式,拒绝教条,拒绝情感,他以一个平凡人的姿态活着,最后却同世间所有的荒诞做斗争。他是个可悲的人,无法在人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时刻感受着荒诞,人们发现了他的异常后开始排斥他,用参加母亲葬礼不哭泣这个理由判了他死刑,他又有着一个可以被摧毁的肉身,只能接受别人安排的死刑。同时他又是个英雄,他在荒诞中追求真理,既然人活着要做选择,忍受荒诞,拷上枷锁接受命运的不确定性,并且最终都会死。那么他最后选择了一种确定——死亡,就可以拒绝荒诞,挣脱枷锁,追求“绝对”和“真实”,他抓住了他所认为的真相,这让他超脱了平凡人成为英雄。
“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道路,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他挣脱了约束,于是人生的一切事情,又有什么要紧呢?默尔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重新拾回了对世界的感受,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但这一切在知道他认为的真相后,又有生命要紧呢?
“Nothing really matters...”有首歌这么唱道。
“我希望我得到的少一些再少一些,我希望我的生命短一些再短一些...”有句话这么说道。
人生朝露,冷暖自品。如果非要说人生意义在哪的话,我想应该是在追求意义本身吧。
【《局外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局外人读后感03-09
《局外人》读后感15篇03-15
《局外人》读后感14篇03-15
《局外人》读后感(15篇)03-29
局外人读书心得04-06
《局外人》读书心得03-04
《局外人》读书心得7篇03-29
加缪《局外人》观后感02-24
简爱读后感 《简 爱》读后感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