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时间:2024-10-22 08:45:21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围城》读后感集锦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围城》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围城》读后感集锦15篇

《围城》读后感1

  钱老的《围城》是人生真实的生活状态,书中的人物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书中并没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没有伟大的理想,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

  接下来浅显的总结一下对这本书理解,钱老的文笔功底深厚,书中有很多讽刺的内容,有很多真实的东西,寓意深刻令人回味。书中的主角方鸿渐可以说一生碌碌无为,但却尝遍人生百态。一开始与鲍小姐的相遇,邂逅,后来与苏文纨的感情纠葛,还有个不打不相识的挚友赵辛楣,更是有个一见钟情,爱而不得的唐晓芙,最后被千方百计让其步入婚姻生活(围城)的孙柔嘉,以及一直被迫更换工作的经历这些都汇聚成了平凡、真实、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人生。究竟是好是坏每个人有不同的感受,也许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做好自己、活在当下,既来之则安之,过好自己的生活。

  最后再说一下我对婚姻的看法,其实婚姻里相互有所需求,才能构成最牢固的婚姻。婚姻是两个人的事,需要相互理解、尊重,需要共同成长。要相信家和万事兴,夫妻同心,相亲相爱才能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所以不管男人女人结婚后一定要把对方放到第一位,子女第二、父母第三,只有夫妻关系好了孩子才会开心,父母才会安心。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阅世长松下,读书秋树根。 虽解书中事,犹难世上真。

《围城》读后感2

  月初,在书店看到了钱钟书的《围城》。想起读大学时,汉语言老师说过: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厉害之人,他可以过目不忘,他的书也是非常值得一看。于是买了来。

  《围城》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事业,爱情,婚姻,家庭为线索,讲述了方鸿渐的一些生活琐事,正是这些生活琐事,或荒诞,或悲喜,深刻刻画了一些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根性:懦弱,自私,功利和欺骗性。主人公方鸿渐也成为一类人的符号——旧中国知识分子。比如:方鸿渐刚刚回国的时候,被邀请为学生们作演讲,谁知他的出国留学没有学到半点知识,正像钱钟书先生所说“他是一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就转到了哲学系,最后又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他也只是个出国镀金的.人罢了。没有真才实学的他乱讲一气,因为他讲到了鸦片,梅毒,所以学生们倒很爱听,只是对那些士大夫们,那些正襟危坐的人,觉得他是胡闹,对于真正的学者来看,等于非常浅薄的皮毛只谈。钱钟书先生把他当时的窘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可笑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到中国旧知识分子的无能,虚伪。如此的一个大悲凉,如何去表达,抒发,如何让读者乐意接受,这是最难的问题。然而,钱钟书先生做到了。它用读者乐意接受的语言来叙述一个故事,用一个读者乐意接受的故事来表达他内心的无奈,失望和对种种事物的大悲凉。我想,这也是我们在读完《围城》之后,在语言表达上最应该学习的地方——用他人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怀。

《围城》读后感3

  利用闲暇时间终于把一直想看的《围城》读完了。或许是正好处于这一年龄段的缘故,读完后也有了些许感悟。

  首先,那些受旧社会封建压迫的知识青年们是同现代人一样对生活充满激情与向往的,他们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同时,他们也同现代人一般具有一些丑恶的东西,他们自私自利、冷漠。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城中为自己的利益运筹帷幄……其次,正如书中的经典语句所述“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无非是好奇心的驱使,但当进入城中,发现城中无尽的束缚、无穷的压力,便会马上转向下一座城。周而复始,人们永远在各个城中徘徊而且乐此不疲,又何求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人们只能悲伤得在城中度完一生,终究难以摆脱命运的束缚,也着实使人感伤。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的城也当由自己来规划。我们既不能一心想着冲出围城,我行我素,也不能完全受制于命运的`摆布。反而该用心经营自己的城,让城变得美丽、幸福和快乐,但当别人进入自己的城便不愿再出去。

  全书语言诙谐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污浊,对人性的丑恶、虚荣进行强烈的批判,全书对人物的描写惟妙惟肖,仅用只言片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的清晰可见,使人物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眼前。全书蕴含哲理深刻,值得我们去感悟、去体会、去深思。

《围城》读后感4

  周围有许多书友推荐《围城》,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书中所表达的意思经久不衰并没有因时间而发生改变。在当今时代阅读的我,仍然觉得受益匪浅,因为好东西不用你去记,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婚姻的围城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无论是学业的围城还是婚姻的围城,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要后悔。

  可是每一个破碎的片段,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认定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我们彼此往来也如此,相知不深的陌生人。

  书中的方鸿渐是不求上进只想随波逐流地过日子的人,他既志大才疏爱又爱自吹自擂,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刻画的人物很形象,里面描写的细节现在回想起来都忍俊不禁啊。

  而孙柔嘉则是很有心计的一个女人,书里描写着她一步一步引方鸿渐入局也是一大看点,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方鸿渐。

  我比较喜欢赵辛楣的角色,对爱情,年少爱上苏文纨,即使不爱了也不会在背后说不好的话,浅浅揭过,对朋友,他很讲义气也很会做人,于工作,他的能力强,在事业方面是个人才,我比较欣赏他的一个点,知世故而不世故。

《围城》读后感5

  有人说,一切都会变,除了改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也许正是如此吧,时光如梭,命运如滚滚车轮将我们带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赵辛楣与方鸿渐的针锋相对时,有谁会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曹元朗来,还最终和苏文纨结了婚。在看到唐晓芙和方鸿渐之间的不断互相爱慕、猜疑和争吵这些小打小闹的时候,有谁又会想到晓芙将会远去,而方鸿渐却被孙柔嘉"骗婚"。也许正是因为方鸿渐和孙柔嘉之间本身并无感情基础,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会发展成为最后的离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础对于婚姻来说真的很重要啊。

  在书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从头到尾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假如婚姻中有一方过于强盛而一直对另一方不公平的话,婚姻便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了。方逐翁说过:"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只可惜后来他儿子并没听他的话,娶了个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孙柔嘉,仗着个好管闲事的姑妈,压迫得方鸿渐喘不过气,逼得婚姻进了死胡同。

  也许这正好应了那句话:围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围城外的人想进去。我们的世界正像这么一个大染缸,缸外的`人瞅着这鲜艳多彩的繁华而羡慕不已,而缸里的人,却回想着这外面的纯洁干净的好。婚姻不过是两个人的一种协议,却有着这无穷的吸引力,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之疯狂。

  围城里的好戏还在上演,而围城外,羡慕的人们仍在继续渴望着

《围城》读后感6

  都说钱钟书的作品值得一读,我也拜读了一下他的大作。围城是最长被同学说起的一部书,俺也想品读一下,于是从同学那里借来一阅,虽然是盗版的好歹也是大作家的处处。

  通过本人几天的努力终于把这把这本书搞定了,到最后越看越不想看。真不明白,好好的一个方鸿渐怎么会被折磨成那样,最后被活活气死。通过这本书我感触颇深,首先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不管家世多好,总也不是一成不变可以靠得住的,还是自己有本事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本人瞧得起。其次,结婚一等要慎重,千万不要像他那样,让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不要找一个只是不讨厌的人结婚,最后还不是害了自己。再次,鉴于现在婚姻法的如此完备,我觉得身为现代人不能再吃他们那一辈人的亏,有什么都可以理性解决的。

  你说呢?最后,博士生也好,大学生也罢,总得学会适应这个社会,鸿渐的家庭就如他教过的大学一样复杂,做每一个举动其实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行,不是一味的逃避现实。

《围城》读后感7

  第三次掀开这本书,每次看得感受都不同,自问世上有多少方鸿渐?

  年轻的时候骄傲自诩不凡,在最好的时段被大家包容吹捧。

  但迟早社会会揭开你的面具,发现下面的你软弱无能,假的文凭,一般的家世,不中用的傲气。

  你看不上爱耍小聪明的苏小姐,你放弃了你的红玫瑰唐小姐,生活开始磨平你的棱角,它给了你一段世俗的婚姻,你的存在对于她而言是自保,是可以掌控,然后开始了一段充满对生活妥协的婚姻,处处都是琐碎的吵闹。

  然后慢慢发现你的'每次谋生都需要仰仗你当初的朋友,曾经爱慕你的女生在你面前轻视你与你的妻子。

  你的人生一路下滑,这时你觉得婚姻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其实你是可以有不同的生活轨迹的,你可以挣脱这桎梏,你在留学时本可以努力拼搏获得博士学位,在上海时本可以不与周家翻脸,你再拒绝了苏小姐本可以放手追求你的红玫瑰,你甚至在三闾大学可以试着谦虚去争取留下来的机会,可你没有,你终究是不中用的无能。

  可被困在围城里的何止你一个,世俗之人都囿于这围城中,我也在进围城的路上。

《围城》读后感8

  就在刚才,才把钱钟书的《围城》看完。想想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好好的看完一本书了,突然很有成就感。这也是我上大学以来,看的第一本除漫画以外,看了好多页都不想放下的书了吧。

  钱老真的是无处不调侃,调侃到了极致,不只是人物,甚至连桌子椅子都不放过。每个比喻都形象得很,而且恰到好处。调侃还不至于讽刺挖苦,调侃过后的得意像恶作剧得逞的小孩。哈哈,我喜欢。

  人物性格语言都很有特色,吵个架都掺英语的。钱老和杨绛先生的感情不错的,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各种家庭斗争写的这么深入人心。杨绛也算是围城的第一读者了,每看钱钟书写的围城的稿子(未成书之前)都会笑的,当然钱老也笑,多和谐。

  本来这么深刻的内涵让我一讲就纯属娱乐了,嗯,这样不好。人生不也就是那样么,住在城里的想出去,在城外的'想进来,还互相羡慕着,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钱老的幽默还是挺犀利的,抓得住灵魂的东西,人物塑造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不得不说,人是纠结的矛盾体。

  有时间打算再看一遍,光钱老的语言就够我品味的了。调侃,不只是一个技术,也是一们艺术呦。

《围城》读后感9

  很早就听人说“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句话,怀着一种一窥其究的心里翻开了围城。它是一部极具讽刺性的长篇小说,也是一副栩栩如生的市井百态图。作者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回国(不如说是游学),相亲,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运用幽默辛辣的`笔锋,把一个个人物形象展现的读者的面前。作者是站在一定的高度而俯视着这个社会,毫不掩饰的揭露出了人性的丑恶和生活的真实性。

  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方鸿渐和孙柔嘉的相识是个偶然,所以结婚也是偶然,那么婚姻就是随机的!不管用什么词来形容婚姻,了解自己的婚姻才是最真实的。在没有结婚之前,人们都想借助爱情这把钥匙打开婚姻的城门,用婚姻这座城堡守住自己的爱情,但是进去的人却会发现,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把钥匙弄丢了,不用钥匙也可以进去,这时爱情早已升华为亲情了。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就是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

  不知道围城用意何在,但是它是一本智慧之书。未婚者把它当做一个跳板来了解婚姻,已婚者把他当做一面镜子,时刻审视自己的婚姻!那么围城里的人,事,情,昨天有,今天有,明天同样有!

《围城》读后感10

  很久之前就知道了那句著名的婚姻围城论,现在终于有幸拜读了这本大作,所幸并未让我失望。

  书中讲述了方渐鸿留学归来到他最后结婚以后一系列的事情描绘了人间百态。钱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勾心斗角描写的很是生动,记得我在看他和赵辛眉他们去大学路上那段看的我简直头疼,人和人之间就是这样啊,各种鸡毛蒜皮,感觉好麻烦。对于他和唐小姐的恋爱真的是深表惋惜,本来是相爱的两个人却阴差阳错分开了。想想自己也有这种吧,明明知道是这样,但又无可奈何。

  关于其中的语言是真的佩服,金句太多了,睡眠这东西脾气很怪,你不要他,偏来找你,请他,哄他,千方百计勾引他,他却躲的影子都不见了。写的`真好,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句子。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所以说有人说希望钱钟书可以和张爱玲在一起,看两个人谁能刻薄死谁。

  除了围城论还有那段著名的葡萄论: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好有哲理。

  讽刺主义幽默下的众生百态~

《围城》读后感11

  最近我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拜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名著《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感受。不仅在当时,甚至现在,这句话也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

  初看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激动和欢呼雀跃,因为我当时感觉到读《围城》的感受,肯定会跟读一般的小说感觉不大会一样特别是觉得这是钱大师的代表作,又发表于那个战乱的年代,读起来会是非常的生硬和晦涩,至少是很可能读不懂。记得只看了十几页时我就发现它通俗和流畅,大都是从身边的琐事娓娓道来,总有那么一种撞击到灵魂的感触,让你欲罢不能,希望尽快的看到事情的发生和结果,特别是书中诙谐的语言,幽默的对话,以及那些使人读起来回味无穷的经典词句,使我一下子投入进去,深深的被它吸引住了。

  《围城》首先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先生回国路上以及回国后在上海的生活,作者通过对旧上海当时的中产阶级的`描绘,顺带也议论了留学生和老式的大家庭的生活;然后描写了去三闾大学的路上,对当时抗战时期内地的民生和风情,对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可见一斑;第三段则是在三闾大学内,通过作者对学术界狠狠的挖苦和讽刺,揭露出当时旧中国的种种陋习;最后是方鸿渐先生婚后生活的描写。

《围城》读后感12

  毕业四年之后,重读围城,感受更多,第一次读围城其实没有读太懂,大概觉得是方先生和孙小姐进入了婚姻的围城,再读围城,其实不仅婚姻人生大概也是围城,方先生其实是众生相,不主动,不推辞,随波物流,好高骛远,自命清高,有国外留学的经历却没有拿得出的好文凭,对唐小姐爱慕,却也没有努力的去追求,每一次的工作都是别人安排,也从没想过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工作,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遇见孙小姐,也是随意的进入了婚姻,他瞧不起周围的李先生,顾先生,最后在三闾大学却被迫辞职,也没有想着努力去把工作做好,得过且过。方先生应该是比较悲哀的吧,到后面也一直在懊悔,对他,我只能用八个字来概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步错,步步错,本来手握一手好牌,却被自己打烂了。

  人生的每一步都比较重要,走错一步都有可能是一个致命的转角,此刻在我脑海里想到了在豆瓣上看到的.一句话,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围城》读后感13

  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

  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并;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围城》读后感14

  读罢《围城》,我的情绪是复杂的。正像苏文纨说:“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否也由这样的一座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正如杨绛所说,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以前在学生时代,应对着学业;成年后,参加工作,应对的是职场;现在,坠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时,应对的是爱情。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循环,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个人的心态决定了这个循环是恶性还是良性。知足常乐者安于现状,积极进取者奋发向上,然而一味厌弃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实际的事只会令自己陷入围城。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读后感,知足常乐。围城总是存在的吧!学校,家庭……背负着老师,父母的期待。有时身心俱疲,想要冲出围城。可当真正冲出的时候才发现不过是进入另一座围城罢了。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成功与失败,学习与娱乐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一种色彩当它们存在时,生活才会感到满足,才会变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会想到要逃离围城,也会感到幸福满足。

《围城》读后感15

  《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丁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的'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围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精选】《围城》读后感07-28

《围城》读后感02-02

《围城》的读后感02-08

《围城》读后感03-19

围城读后感05-08

围城的读后感07-07

【精】《围城》读后感03-07

《围城》读后感【荐】03-10

《围城》读后感【热】11-13

《围城》读后感【精】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