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学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大学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后感大学生 篇1
一部送给所有大人的童话书,没错,他就是《小王子》。这本书明快清晰的笔调,让人感到温暖,同时也感触良多,会触碰到心中的那份伤感。
《小王子》讲述了小王子因为玫瑰花儿去旅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自以为是,但有些理智的国王;爱慕虚荣,希望别人都崇拜自己的人,可怜而且可悲的酒鬼;不明所以,自以为是,云里雾里的企业家;忠实,但不懂变通死守命令的点灯人;不愿亲身尝试,所以一无所知的地理学家。
其实这就是大多数大人的缩影,这些人呢,他们在快车里拥挤,却不知道要寻找什么?这些人呢,他们忙忙碌碌,来回转圈!只有孩子知道他们在寻找什么?会为了花费了时间的布娃娃而伤心流泪。可每个大人都是曾经的孩子,他们也幼稚过童真过,并且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过。
可为什么,为什么当他们被岁月的积尘所掩盖后,终日忙忙碌碌,毫无目的,行尸走肉。在繁华的都市中变得物质,金钱。忘记了,他们最初的目的不愿意满足于现在的境况,不会为一份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幸福而满足。用金钱物质来衡量许多。
用“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这类的陈词滥调,来打消小孩子的奇思妙想,却不知只要花时间用心再普通也是最珍贵的。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实际性的东西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其实不然,很多实质性的东西都是你自己看不见的。经过岁月变迁,沧海桑田,那些物质性的东西,早已被粉碎的颗粒无剩留下的往往都是友情,亲情,这样看似虚无,但却最实际的`东西。因为以为你的东西付出了时间,所以他在你心中还变成了最珍贵的,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真实的感情的交流,我知道物质和金钱或许可以消除身体上的饥饿,但却永远弥补不了感情的空虚,我们可以过的清贫,但却不能没有朋友,家人,师长。
我们可以和朋友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却不能和金钱谈心。我们可以抛弃那些物质浮华,但却不能忘记一份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幸福……
读后感大学生 篇2
《论我国之独立》是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中的最后一章,谈论的是日本当时所面临的真正困难----对外关系,以及日本如何独立的问题。下面就以我的理解来论述一下这一章的主题思想以及我的感想。
从文中可知当时的日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文明落后于西洋,日本学者把其原因归咎于旧的风气。故而废藩置县,诸侯降为华族,武士降为平民,广开言路,登用人才。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等级制度不再森严。日本国民以为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贫穷,致使社会变成了钱之所向,天下无敌的社会。日本国民的精神也随之有所懈怠。也有有识之士明白此时日本不应该休息。所以部分学者开始办学育人,
印书刊于世。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国民已然麻木,这些措施不见显著功效。这必然引起了学者与政府的反思,但他们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人心不古”。故而就出现了皇学派主张国体论,洋学家主张推行耶稣教,汉学家则主张实行尧舜之道的现象。都试图致力于维系人心,统一思想,以保卫日本的独立。但是这些都没有收到成效,所以说这些都不能实质上改变当时日本的国情,使之独立。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福泽谕吉是一个逻辑思维很强的人,他论述每个问题的'时候都很有条理并且逻辑感很强。从原因、目的、手段、结果各方面论述,环环相扣,很能说服读者。就从他对解决日本人心不古这一例子来说。“凡是讨论事物,首先要弄清楚事物的名义和性质,然后才能找到处理的方法。”这句话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很多遍。当时日本政令推行无碍,人民并非无智,官吏并非愚昧而营私,就好像日本只是人心不古而已,但是作者却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那就是当时日本的对外关系困难。
在当下每个人都知道弱国无外交这一道理,那为什么日本当时自知文明落后于西洋,却看不透自己外交困难且存在被西洋侵略压迫的现实呢?我认为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毕竟当时的日本国民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的洗礼,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信息网络,都还天真的以为国与国之间是友好和平的,也可能根本就没想过国与国之间的平等问题。福泽谕吉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说当时的日本国民目光短浅甚至说是不开化的民族也不为过。
读后感大学生 篇3
“乌托邦”一词是从希腊文ou(没有)和topos(地方)两字组合,构成一个新词,取其意为“乌有之乡”。看完《乌托邦》这本书深深地为乌托邦这个完美国家所震撼。乌托邦,如果作为一个小说中的国度存在,那它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国度,然而如果从构建未来社会的角度说,其制度的是不可行的,许多问题莫尔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事实也正是如此,乌托邦的图景虽然美好,却终究只是托马斯·莫尔的愿望。乌托邦终究是乌有之乡。
书的第一部分写作者与航海家拉斐尔的对话,他们讨论了许多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在引导读者反思现实从而引出第二部分对那个理想社会的描写。将书中第一、第二部分结合来看,其实乌托邦是作者虚构出来用以解决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托马斯·莫尔希望能通过自己对于社会的看法和设想来引起统治阶级的注意,来改善黑暗、混乱的社会。而莫尔为改变社会现状所构建的乌托邦终究只是他一个人的设想,它的存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许多制度还缺乏可行性,还是有许多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
乌托邦美丽得有些虚幻,虚幻得有些不真实。这样一个丰衣足食,人人依靠劳动而获得快乐,所有财产完全公有的社会,其实有很多东西仔细想想莫尔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交代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强的空想性。乌托邦是一个极度集体主义的社会,个人几乎被消解于集体之中,从而事实上会打击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实现制度的最大合理化,从而在事实上阻断了真正的国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制度目标的达成。而且因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完全为社会献身。然而,人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绝对的纯粹的人性善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很难实现。莫尔在书中并没有说明这种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满足人们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现实中人们总要先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这一过程就很难保证人们能够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然而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乌托邦彰显了人类无限的想象潜能,是对现实政治生活的不满和批判,是对正义、自由、美德等一系列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读后感大学生 篇4
陈赫、罗声求所著的《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一书,刚刚拜读。书中第三讲介绍读书的方法,我感触尤深。
在书中,作者总结了读书的三项:不预习不听课、不复习不做作业、错题重做。复习和错题重做,以前我也常这么做,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但读了0多年的书,我一直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也从来没有思考过预习的好处。读了作者的解释,受益匪浅。
作者说,在上课之前,独立做了预习,就好比在一条新的路上,在自己的脑子里留下了许多标记。当老师讲到这些内容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与老师“有期而遇”。当预习时的理解与老师讲解的'一致时,会提高自己学习的自信心;当预习时的理解与老师的分析不一致时,由于有了认识上的失误做反衬,会留下更深的印象。这个解释令人信服。像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阐述,在《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一书中比比皆是。
书中结合大学生成长的需要,讲了不少人生的哲理。这些哲理都是以平视、友爱的目光,娓娓道来,没有强加于人的感觉。在谈到学生该不该求神拜佛时,作者以攀登云麓道宫途中与一位女大学生相遇的小故事,借道观中的诗句,道出了想表达的观点:对云绝顶犹为麓,求道安心即是宫。连道观中的出家人都在求“心”,大学生又何必求神拜佛呢?
《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密切联系实际,回答真问题。作者为什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书中这样总结:
第一,看你有没有足够的知识联系历史的实际?是否精通“社会发展史”?
第二,看你有没有足够的胆识联系现实的实际?这既要有勇气,也要有能力。
第三,看你有没有足够的“功夫”,联系对象的思想实际?这份“功夫”,不是听、只言片语就能对付的。
第四,看你有没有足够的勇气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这点最难做到,确实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关键所在。
谈一点建议。我接触过一些0来岁的年轻人,他们不知道如何爱惜自己的身体。《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书中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如果再增加一点生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会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们全面发展。
读后感大学生 篇5
这是一本优秀的小说,描述了大草原上腾格尔保护区的人民群众的生活。随着他的描述。我仿佛也身在大草原,感觉大草原的广阔,人民群众的热情好客,以及人与狼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那种身在草原,死后躯体依然在草原的高尚情怀。一种对死的无所畏惧,和死后那种从容处之。
狼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动物,死去的身体也会被狼吃掉。为了生存,老弱的为强壮的所杀,是为了保持团体的整体素质。对于头狼,更是一种说不出是喜欢还是害怕的感觉,敏捷的身手,超越群体的洞察力,以及对狼群的控制权,可以说狼王就是整个狼群的精神所在。
人和狼共存于一个草原。可以说是休戚相关,人们恨狼,猎狼,却又崇敬的膜拜狼。传说狼人与人是一个共同的祖先。有的狼的脸孔确实也类似于人,当然这也并非是不可能的。草原上人的智慧是代代相传的,愈老愈是精华。一辈子生活在草原,对于气候和每一寸土地都是熟悉的.,他们是草原真正的英雄,不倒的丰碑。
对于古语“舍不得孩子套不找狼”有了深刻体会。牧民的孩子从小学捉狼,那些狼崽子就是靠孩子们钻进山洞,抱出来,也就是说,孩子们是冒着生命危险捉到的小狼。
在那个也特殊的时代,那些乡下的知青的命运,在特格尔草原上收到了同等的待遇,充分显示了草原人民广阔的胸怀。那些草原的小伙子,把这看成是自己的家。在一次意外中,羊群被狼群感到了冰窟,还有两个牧民也是去了生命。让人见识了草原狼群的狡猾和有组织性。由此引出杀狼的决定。但是生存环境也要维持。小说反映了大草原人民的生活和当时社会现状下的社会局面,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在当时的社会局面下的精神面貌和少数民族群众坚持真理,热爱大自然的胸怀。
我认为《狼图腾》这一篇文章可读性很高,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读后感大学生 篇6
说到《红楼梦》,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原名《石头记》,全书由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内容。
《红楼梦》的开卷诗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两句诗,把作者曹雪芹的情感挥发得淋漓尽致,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更是颇为耐人寻味,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名著!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有:率性单纯,温和善良,无功利心,同情心强,反对封建思想礼教的贾宝玉;美丽而敏感细心,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蔑视高官权贵的林黛玉;稳重随和,野心勃勃,城府极深,极会拉拢人心,恪守封建妇德的薛宝钗;精明能干,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心狠手辣,天下阴毒之能事的王熙凤。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弱西子胜三分。”明明是这样一个妙人儿,却寄人篱下,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真是令人惋惜!
热闹的“元妃省亲”;有趣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凄惨的“黛玉焚稿”......作者曹雪芹几乎是用生命去完成《红楼梦》的创作。“披阅十载,增删是十五次”就是这样认真的态度,成就了如今的杰作《红楼梦》。且看那金陵十二钗,就这么十二个人,在作者的笔下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征,作者把这些人物刻画得是那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就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果!
《红楼梦》写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实也是当时封建社会的高度缩影。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最后的结局都很悲惨,贾母归天,贾宝玉出家,林黛玉含恨而亡,王熙凤魂归金陵,一个风光无比的的贾氏家族就这样土崩瓦解了。合卷沉思,令我感怀不已。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他们,悲惨命运是自然注定的。相比之下,我们则是无比的幸福,我们生活成长在如此美丽的社会里,家庭是如此的和睦幸福,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学习中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勤奋努力,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去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读后感大学生】相关文章:
大学生读后感02-28
大学生读书心得体会02-14
简爱读后感 《简 爱》读后感10-27
读后感03-27
经典读后感03-30
大学生活英语作文03-02
干法读后感04-16
《匆匆》读后感09-30
《哈姆雷特》读后感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