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2-12-09 09:06:37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荐】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荐】

红楼梦读后感1

  七八岁时,常看见妈妈或是姥姥,抱着一本《红楼梦》不分昼夜地读,读得如痴如醉。令我很不解。“一本平平常常的书,有什么好看的?”

  “你不知道”姥姥嘴里说着话,但是眼不离书,“《红楼梦》好看得不得了!它包罗万象,医学、文学、政治、艺术,都……”不等姥姥说完,我就摇摇头,走了。

  那时的我,理解不了姥姥和妈妈的想法。只觉得这本罗罗嗦嗦的书,一点魅力也没有。

  直到九岁多时,我再拿起那本书,才尝到了一点“满纸荒唐言,一把酸辛泪”的滋味。

  《红楼梦》用一段爱情故事做背景,让我们了解了明末清初时一个皇宫贵族家庭兴衰的故事。用细腻的笔墨:人物的言谈举止中的每一个细节,让读者了解到了每个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促成最后结局的原因。

  正如姥姥所说,《红楼梦》包罗万象。举例:医学则有:王太医为黛玉诊脉时道:“肝阴亏损,心气衰耗,只因六脉借弦,因平日郁结所致……”;文学则有:诗词。如:宝玉的《红豆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睡怜?游丝软细飘春谢,落絮轻毡扑绣帘……;政治则有:贾政执政遇到的种种问题:他一心想做一名清官,但却管不住手下的人去做坏事、薛蟠在外面闹了人命案,官方的处理;艺术则有:兄弟姐妹们讨论绘画、书法;其中还谈到了当时的种种礼节等等。总而言之,《红楼梦》中包含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其实,对于《红楼梦》,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读后感”。红楼梦是读不完、读不懂的。作者曹雪芹,把每个细节都安排得那样周全,每个人物都塑造得那样鲜活、栩栩如生。走近《红楼梦》,接触《红楼梦》,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让人漂浮在“开辟鸿蒙,谁为情钟”“满纸荒唐言,一把酸辛泪”的幻境中。在《红楼梦》中,处处都充满玄机。如:贾宝玉与长相相同的甄宝玉,姓氏换成谐音字就成了“假宝玉”和“真宝玉”。这难道是曹雪芹在暗示:贾宝玉不是真正的人,而是历经红尘中悲欢离合的一块石头?这些令人疑惑的事情,难道都是曹雪芹安排好的?所以,当我暂时放下《红楼梦》时,这些众多的思绪涌上心头。《红楼梦》把我迷住了。让我懂得了有团聚必有分离,有欢喜必有悲伤。也让我知道了世界的复杂,懂得了为人要谦和、好学、善良、守信,懂得了只有自己实践、积极进取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是,让我懂得的这些道理,都隐藏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每个人物所受到的教训中。也许,这就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吧!

  以前觉得十分陌生、对它毫无兴趣的《红楼梦》,已经渐渐成为了我的朋友。我也渐渐理解了姥姥和妈妈。也学着她们,慢慢地走入《红楼梦》,体验那种梦幻的、懵懂的感觉。

红楼梦读后感2

  人生有许多事都是冥冥中早已注定,比如那一梦红楼,梦魂中是多少人生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或许世上有太多的繁华,衬托着有些人的落魄,命运是公平,或许下一秒钟繁华就灰飞烟灭,随之而来的是有些人继而来之的富有,可谁又知这不是一场循环,环着每个人的命运?

  《红楼梦》中就是这种联系的真实写照,这里面的人,都太贪恋人间烟火。在众人物之中,林黛玉最是不食人间烟火,而她错就错在太清高,让谁看得都难受,或许还有种说法,就是林黛玉清高了许多年,最后却贪恋红尘,以至于亡命,是因为她把一切都看得和她一般清高,殊不知身边的人有谁可以对人间烟火无动于衷?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算赞同,事实上一切都早有安排,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在那一场太虚幻境中便已明了。因为贾府太繁荣,繁荣得让人看着眼红,而她们,贾府里那些姑娘却并不适合享受这种繁荣,在繁华面前,她们的'一颦一笑都要受人约束,可却在约束中荣华富贵,享受仙境般的待遇,更可见想要得到的得到了,可另一件东西却会被取走。她们更适合在乡间纺织,和普通少女一样逛集市、采山花。可惜她们生的太美,太不平凡,在命运面前她们真的无动于衷,她们受命运的摆布,却无力反抗,也不想反抗。

  我曾经喜欢过一句话:信命,但不认命。命运是受人指控的,如果贾府没有当年的那气派繁华,也不会衬托着被抄家之后的失魂落魄,或许我们再举一个例子,王熙凤机关算尽,最后却因病而终,谁知道这不是忽然的变化造成的?这就像传说中的冰火两重天,刚经历过寒冰刺骨的人,怎能再经得起烈火焚烧?也就是昔日的人儿太跋扈,落魄之后回想起昔日,才会难受。《红楼梦》里的人,病死的那些,估计大多都是心病,才会没人能医治。

  或许《红楼》只有一次,有些人含冤而死却无怨,有些人伤心至死却无恨,有些人熬过了落魄的时候寿终正寝,有些人本就平凡所以有属于自己安乐的一生。最终一切结局,都归在“红尘烟火”这四个字上,贾府像《收尾?飞鸟各投林》中的那一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样由盛而衰,和人对红尘烟火的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终落幕,有些人贪恋钱财,因而不得善终;有些人因贪恋红尘,死得让人心疼;有些人看破世间烟火,才会出家为僧;有些人则不食人间烟火,却因清高和高调死去……

  人世间的繁华,终究还是要靠每个人贪恋烟火的程度而决定的,或许这也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对于烟火,节制的人不会善终,贪心的人却只得一晌贪欢。世间烟火,或许不需要太多的束缚,可却不能太自主,烟火不得不食,可却不能贪心不足。

红楼梦读后感3

  我最喜欢的名著是《红楼梦》,这本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贾府的由兴到衰,更妙的是故事的开始以一个美好的神话为首,为这部古典名著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这部古典名著在华丽的文字下,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曲《枉凝眉》唱尽了人间悲欢。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尤其是黛玉葬花更深深地打动了我,林黛玉有着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世俗之人难以理解她的心思,“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

  《红楼梦》不愧是经典名著,读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感人至深。

红楼梦读后感4

  奔着宝黛的爱情悲剧初读红楼,想着见识见识不同续写风格再读红楼,三读红楼本想做个公正的人,客观品评那些风流人物,却身不由己地跳过了数也数过来的主子们,被那些在主子和下人间“周旋”的丫头们吸引。

  自然得从宝二爷房里的丫头说起。想要痛快的人生,不如做个晴雯,且别管她长得有多俊儿,就看她的直性子,摔扇子是她,毫不掩饰地拿袭人未来的身份开玩笑的也是她,毫不留情地赶走偷镯子的.坠儿的还是她。她有一说一、想什么就说什么,或许在那个耍心机与权谋的大观园里,她并不讨喜,但她确实活得自在。吃得了“带病夜补雀金裘”的苦,说得出“早知担这个虚名,我就真的动这个心也罢”的怨,没什么情绪憋在肚子里,人生自然痛快。或许有人觉得她就是被这刀子嘴、急性子害死的,但她的委屈既然懂她的人都知道,那又算什么真正的委屈呢?

  相比之下,袭人可就憋屈多了。王夫人的重视成了她的一种负担,天天劝宝玉读书,苦口婆心;想和她们一起闹吧,一是怕王夫人嗔怪,二是因为未来的身份不愿与宝玉太亲密,她稳得不得了,而谁又知道在她波澜不惊的外表下,有多少翻腾不息的苦水呢。这也是为何当她寄一切希望的宝玉一去不复返后她哭得如此死去活来的原因。但她注定不能解脱,念往日恩情,她不愿殉情贾府;想兄妹深情,她不愿自尽哥嫂家;念新配丈夫蒋玉涵的体贴,她不愿自尽蒋家。她就这样忍着,稳了一辈子,别人欣赏了一辈子,但也苦了一辈子。

  如果一定要在这几个丫头中选一个,那必定要选平儿。《红楼梦》的人物是很少能轻易界定好坏的,可唯独“俏平儿”成了众人眼中公认的好人。正如宝玉所评价的“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都能周全妥帖”,她既帮凤姐,又时不时帮帮贾琏,却谁也不依附,因为她明白,她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靠自己的广结善缘,高调做好人。无论是“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还是“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还是虾须镯事件,她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失心意,又不乏风度,于人于己都有了好处。都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既然“关系”这个东西客观存在,那我们为什么不和它做个“君子之交”呢?虽淡如水,但能为我们的人生推波助力是硬道理。

  红楼里的丫头还有很多,但既然是“梦”,又以“情”为主线,那些丫头们自然都逃不出一个“痴”字。有对主子痴的紫鹃、袭人,对公子爷痴的小红,对诗痴的香菱,更有为操守痴的金钏、鸳鸯……有痴病不打紧,关键看你痴的是什么,如果是可望可及的,那便大胆的痴吧,你愿意做晴雯便做晴雯,做平儿便做平儿,谁的人生都终是百味的,只是尝尽酸甜苦辣的顺序和余味不同而已。但若痴的东西虚无缥缈,还是醒醒吧,梦破之后,就剩下一所空宅、一块顽石而已。

红楼梦读后感5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感受:

  甄士隐前日对雨村有“诳驾”之罪,待客既散,知他自便,也不去再邀。及至中秋节,士隐家宴毕,另具一席于书房,步行到雨村住处相邀。前日不邀,是不生分,中秋再邀,一可谢前罪,二为旅居僧房的雨村解愁,雨村听了,也不推辞。由此可见两家关系融洽,士隐也很会做人。待人接物,显微见着。

  喝酒间,雨村提出了盘缠之事,士隐:“何不早言……”,雨村吟诵诗词,博得士隐赏识,趁士隐欢心之时提钱的事,容易成功。送礼的人,也等到别人有求之意才送,便送到点子上了。果然,雨村得了钱,不管黄道黑道之日,天没亮就出发了。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感受

  娇杏在这一回有了“人上人”的好结局。她是书中第一位女性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良好的祝愿。丫鬟命运两济,后面的女主人儿却是一个两个空余恨。雨村娶了娇杏,还送了不少礼物给甄家,此时的贾雨村,尚知报恩。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雨村因此被革,为他日后重入官场时“随乡入俗”,乱判葫芦案铺垫了心理上的因素。

  大凡读书人,骨子里都有一个自视甚高的通病,有人受挫后愤然离职,采劝不合作”的态度,有人在挫折中改变初衷,沦为虚情假意,尔虞我诈。每一种游戏,都有它的`游戏规则,明白自己改变不了游戏规则,便只好改变自己了。“雨村被参后,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这种心态是常人难以做得到的,可见是大奸!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与父亲洒泪拜别时,其父如海所言感人。

  雨村入荣国府,投的是宗侄名帖,做法不错!得到贾政优待,入情入理,并得到贾政力举终于谋了职位,出而复入,书里写得轻巧,其实中间颇费了一番心机的。

  “黛玉常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虽然母女间无话不说,但是黛玉母亲又如何体会到自家与别家不同呢?这倒奇了。可见,黛玉的性格其实受其母影响。记得现代育儿学里说到,一个人的性格,在五、六岁以前就基本定型的。

  黛玉来到贾府时不过六、七岁光景,便能做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多行一步”,哪里还象个“无亲母教养、兄弟姐妹扶持的孩子”,黛玉真是绝顶聪明。

  对贾府姑娘的描写:迎春“观之可亲”——性情温顺,探春“见之忘俗”——气宇不凡。

  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什么叫“自然的风流态度”?黛玉称自己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从不间断,这也奇了。

红楼梦读后感6

  说起《红楼梦》,我与它的结识远远迟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也许是偏见吧,我总认为它不适合我们这帮涉世未深的毛头小孩看。所以每次在书店闲逛时,只要看到书架上摆着的《红楼梦》,我总是不屑一顾,更不消说拿到手上翻看几页了。没想到,今年寒假,班主任吴老师居然布置我们看《红楼梦》。刚开始,我抱着十二分的不情愿,可是“师名难违啊!”谁叫我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呢,为了保住我的“尖子生”宝座,我就舍命读《红楼梦》喽。

  第一天接触《红楼梦》,我拿出书店购来的青少年版,一下子囫囵吞枣“看”完了。一天下来,我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妈妈听说了,笑笑说:“看《红楼梦》,就得看原著,细细看,慢慢品,一目十行地看青少年版的没有用。”说着,妈妈变戏法似的拿出了旧版的《红楼梦》,我吃惊得张大了嘴,大得可以塞进一个鸡蛋。好家伙!有四册,每本和语文书差不了多少,足有两厘米厚!妈妈抽出第一本,翻开了第一回,教我怎么看。

  听了妈妈的一番经验介绍后,我自负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读《红楼梦》的窍门了,于是耐着性子“重操旧业”。这一回,我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但还是没看懂。单单书里的一些生僻字就令我大费周章,比如“甄”我居然猜是“piáo”,结果一查字典,才知道自己是大错特错。一回书看下来,花在查字典上的时间就“不计其数”了。我不由得对妈妈所教授的方法产生了质疑:如此一来,这四本《红楼梦》,我究竟要看到何年何月才是个尽头呢?

  正在我一筹莫展时,全家人使尽了浑身解数来帮助我。时逢大伯来漳州过年,他听说我正为看不懂《红楼梦》而发愁,立马对我进行了一番指导,他帮我分析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以及每个人物姓名的含义;爷爷送我一本《漫步大观园》,以示对我读《红楼梦》的'支持;妈妈去图书馆借来两本书,一本分析了《红楼梦》里所有的诗词,另一本解读了《红楼梦》中大部分的人物性格。有了这个“智囊团”的强有力支持,我看《红楼梦》那可就得心应手了。

  现在,我对《红楼梦》的喜爱程度成倍蹿升,一没事,我就看它几回,读读里面的诗词。“功夫不负有心人”,至今我已经会背诵、理解金陵十二钗判词以及《好了歌》了。每次老师问起《红楼梦》的考题,我那流利的回答总能赢得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他们还送了我一顶“红学专家”的高帽,这让我小小的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如此一来,我愈发不可收拾地痴迷上《红楼梦》。现在一到晚上,做完作业,拿起笔和一本《红楼梦》上床已是我的必修功课。

  喜欢归喜欢,但正如妈妈所说,我这个年纪还不能完全读懂这部名著。可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深入,终有一天,我完全有能力攻克这部名著。我期待着早日当上名副其实的“红学专家”,你说,这个日子还远吗?

红楼梦读后感7

  从小就听说过这瑰宝,但我并不太热爱看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总觉得枯燥无味,所以这样一个文学著作,我也是拖到了不得不看的时候才领略其中。未读之前,我片面的认为《红楼梦》并无过人之处,他们之间的爱恨只不过是儿女情长。初读时,我实在看不懂,后来又买了一本少年版,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通,回头再看原著,人物关系这才也刚明白了五六分。所以说,写这本书的读后感,还真不敢说看懂了,我也只能以一个初读红楼的人来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红楼梦》不像现代小说一样受中学生追捧。因为它没有现在的小说般直白反转,它节奏慢,夹杂古话难懂,生活琐事像油盐酱醋一般平淡无奇,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都没有阅读的原因。比起它,我也更喜欢看现代小说,但我又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奇书,可以让你笑,让你哭,让你回味人生百态,苦辣酸甜,各种滋味尽在其中。冰心先生也曾说,少时不喜读红楼,只觉枯燥乏味,到中年再读,已泪流满面。现在想来书中的一些人情世故,心计有些读出,更多还是很不清楚。如此看来读懂这书是要有一番人生阅历,经历过人生起沉才行。

  我了解到曹雪芹用一生的精力去铸成了这部巨著他洞容世事,将一个时代的爱恨情仇伴着深邃我了解到曹雪芹用一生的精力去铸成了这部巨著、他洞察世事,将一个时代的爱恨情仇伴着深邃的红楼映出世间百态。他看破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成为史上第一个把女子当成“人”来书写的作家。曹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天真烂漫、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少女形象,却又将她们的美同着悲惨的命运毁灭给人看。他的一生又何不是如黛玉宝玉凄美无果的爱情一样,挥洒着血与泪,只是就算他倾注一生的血泪,红楼一记也终未完成,这又何尝不悲?

  我想,不会有人不想见那如画般的大观园。如果我能走进红楼梦,我想进驻他们的爱情,回想起黛玉葬花的情景,只听见在风中夹杂着哭泣的声音,无比哀伤凄凉,令人心碎。我也会想,倘若可以重新安排这二人的相遇,将他们的.故事重新改写,是否便能成全这对心灵相犀的鸳鸯呢?让黛玉不含恨而终,让宝玉不远离尘世。我希望我不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而是那一个个鲜活角色中的一个,这样,我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情感。

  《红楼梦》百二十回,回回皆属精品。前文的一诗一句、一颦一笑都在为后文的悲剧做铺垫。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打破了人物的绝对性,在红楼里,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书中的人物很多,上至妃子王爷,下至尼姑道士,但性格却没有一样相同的,实在佩服。

  都说是读不尽的《红楼梦》,董卿说过:“往浅了读,这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大了读,这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读起《红楼梦》,每每掩卷,心里总会想,真有味道。”在小小的红楼中折射出了家族兴亡、社会变革!!

红楼梦读后感8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到其妙处所在。

  《红梦楼》以贾、史、王、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的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了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 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机其真实地,生动的描写了十八世纪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回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歌,歌赋,音乐等各类的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毛,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养出来的。从而是她在十二金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的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的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他写的“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了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的研究,有法国评论家陈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西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是一本韵味悠然的书,是一本让人懂得不断反思的书。

红楼梦读后感9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题记

  “没有亲情和爱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这句话出自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虽然距今已有很多年,但我认为同样适用于当前社会,因为社会是由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红楼梦》讲述的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及其表妹林黛玉的爱情为主题,描述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以及中国上层家族成员及其众多奴仆和丫环的日常生活。《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家庭成员中有的善于溜须拍马、有的善于经营钻研、有的善于风花雪月……却没有一个人会考虑家庭的和谐,更没想过去善待他人。

  当我看完《红楼梦》时,我有些埋怨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的结局写的那么悲惨,与故事开头的繁荣景象一点也不符合,但是后来我也渐渐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的残酷,只有爱才能继续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生存下来。

  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让我对她感到怜悯,因为她父母早逝,没有任何的亲人,小小年纪就饱尝了痛失亲人,寄人篱下的痛苦。虽然她进入了贾府,衣食无忧,但是心思各异的贾府众人,又有谁是真正关心和爱护她,随时考虑她的感受呢?她才思敏捷却又多愁善感,在贾府处于利益考虑,夺去了她的感情寄托后,她最终吐血而死,只有她身边的丫头默默地为她哭泣。看到这里我多么庆幸自己有一个完整的家,有爱自己的家人,有着温暖的爱包围着我,但是不懂事的我却一点也不珍惜,常常以为父母不爱我,因为他们批评我。

  记得有次大扫除,全家都在努力的打扫,而我却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的看电视、吃东西,还边指边说:“天天,你拿扫把和畚斗;爸爸,你去拿水桶和拖把拖地;妈妈,你去厨房洗菜!”看我对辛苦打扫卫生的爸爸、妈妈和弟弟指指点点的,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开始批评我:“你都多大了,还这么好吃懒做,你应该像湘悦学习,成绩又好又勤劳!”我开始反驳:“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拿别人的优点和我的缺点比!”

  妈妈也生气了:“等你走入社会看你怎么办!”说完,妈妈便气呼呼地洗菜去了。当时我不以为然,后来通过报纸、网络,看到一些不幸福的儿童的报道,我才明白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我是多么的幸福。我要珍惜我的幸福生活,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用最优异的成绩去拥抱美好的未来;我要爱护自己,爱护弟弟,像父母爱护我们一样去爱护他们,因为爱是相互的。

  一本《红楼梦》,给了我许多的道理;一个林黛玉,给了我无穷的伤感;一份爱,给了我无限的幻想和憧憬。

  《红楼梦》展现的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有很多情况在现在的社会也是有的。没有亲情和爱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安定,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的幸福美好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10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是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林黛玉也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红楼梦》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我们看到古时的婚姻,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但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那时的社会,皇帝官员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赋税徭役,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在该书中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那就是史湘云。乐观豁达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寄人篱下。尽管她身世比林黛玉还苦三分,但她从没象林黛玉那样整日悲戚戚的,在贾府随时可以听到她的`笑声,笑却是真挚无邪的笑,发自乐观的天性,更皆出语谐趣。她对生活永远兴味盎然,属于她的色彩明快、温暖,一如雪地里戴着的大红猩猩昭君套,那是湘云最配的颜色。

  《红楼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这本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的旷世奇作,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是四大名著最值得一看的一本鸿篇巨制。

红楼梦读后感11

  一直对曹翁的红楼梦怀有敬佩之意,然繁重的课业,无缘一窥,今日偶得空闲才有幸拜读,幸也!幸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第一回中曹公近乎于自传的呐喊。世界上只有两个人后人专门为他建一门学问,一个是莎士比亚,莎翁写下无数感人的作品,另一个是曹雪芹,曹公只有一部红楼梦,或者说只有八十回,引来无数文人墨士前赴后继。

  作为一个悲秋伤月的小女子,我自然是喜欢黛玉的,然而自身性格所限我还是对黛玉的做法不敢苟同,性格影响人生,在我看来即使黛玉嫁给贾宝玉,她也不能接受宝玉的荒淫,黛玉能与袭人安然的共侍一夫?答案是不可能的。与其在婚后无止境的猜疑与争吵中耗尽两人的爱情与青春,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黛玉在自己最美好的时候逝去,于宝黛而言这便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喜欢红楼里那些诗词,最爱莫过于葬花吟,黛玉在花下自怜自爱的情节,落花时节缤纷的花瓣伴随娇俏的美人,如果再来一支舞,或者一段琴声萧语,便是小女孩心中最理想的遇见王子的场面,好一个才子佳人的初遇,然而黛玉却看到了伤悲,想到自己的身世,还有宝玉颇多波折的爱情,“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同身受的哀痛,就像你我在深夜的无由来的伤感,或者说黛玉就是每个人心底那抹哀伤的影子,美丽娇弱的少女,坚强而又哀伤的活在这个浊世中,盼望有一个人,能把她收藏,免她哀伤,免她哀哭,免她流离,这是一个女人的梦,然而宝玉却非良人,纵使他爱黛玉,却也爱别人,他的一切是建立在贾府的基础上,没有贾府宝玉什么都不是,私心里认为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与宝钗生下孩子,上京赶考。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他给不了黛玉一个依靠,死成了黛玉唯一的选择。

  红楼梦是体现了传统的天命,和因果轮回,宝玉真身是石头纵然化为宝玉,也不过表象,而黛玉作为一个下届报恩的绛珠仙草也流尽一生的眼泪实现自己的诺言。因果循环天理昭昭,贾家的败落是必然,宝黛钗只是其中的催化剂或者说只是借贾府这个大环境完成自己的历练,文中处处出现的疯疯癫癫道士或和尚的预言,也只有最后才揭示他们的正确。

红楼梦读后感1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夜色凉如水,月色清如许。枕着悠悠玉笛声,浸着淡淡木兰香,入烟雨幻境,红楼一梦。纤纤素指轻拨琴弦,香茗淡飘,琴声之中又是谁的辛酸苦涩?

  一曲红楼,似千千万万声的叹息。这叹息铿锵地说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黛玉的悲剧,始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蠢,那时还有多少才情兼备的女子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所淹没,在苦难中挣扎。多少才子,厌恶官场,落得个一生贫困潦倒。腐朽的年代!

  一曲红楼,哀婉的曲调似朦胧的烟雨,蕴含着无数的梦。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前世的神话,揭开了尘封许久的记忆;一块无暇的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悠悠的情思,让佳人流连忘返。

  踏破时间的道路,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清亮的眸子却总是含满了莹莹的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亦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 在这你来我往之中,宝黛的情愫至此互相悄悄地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奇缘,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伤心的泪洒了一遍又一遍,一人孤苦伶仃,又寄人篱下,处处小心翼翼,心中的委屈愁恨又与何人说?美黛终损,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天壤之别,却异曲同工地绽放出两人之间的浓浓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默默间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茫茫的红尘。本以为"金玉良缘"的枷锁可破,却又怎知命不由己?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相伴。一切,都结束在滚滚红尘中。

  红,一个绚丽却残忍的颜色,倚望红楼,只是一场"梦如人生"的开始,一个虚缈却入骨的悲伤之爱,正如"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欢,绮梦既阑,穷愁毕世",宝玉如是也……

  清冷的晚风撩起岁月的帘幕,斯人已去,后人无言……

  梦断那如烟似雨的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13

  当红楼梦醒时分,恍如折翼的天鹅,不复洁白的飘逸;当红楼梦醒时分,好似断芯的红烛,永无明艳的堂皇。短促的人生真似划破夜空的流星,绚烂中途却终会平复。难道这只会留下美好却空无的祝福?

  落幕似乎是终究的结果,但是在落幕前我们又可以怎样表演呢?只是像黛玉葬花似的,感伤惆怅不顺,最终把自己困在旅途中的一座“潇湘馆”中?还是像宝玉一样,不羁,无束,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敢爱,敢恨,敢抗争。我,作为这枯死,又复苏,在这满园中普通得再也不能更普通的杂草,特有自己的看法。说“杂”是由于并无人刻意栽培,只道是自我求生走自己的“野草”式的英雄路。见证过此起彼伏,明日又不知谁主沉浮的,总会感慨万分——眼前一切的功名财富成就终会成为土灰,永远保值的只有自己,自己的能力、实力。依赖外在扶持的,永远只能是这园中的昙花,美不美?很美,只是灿烂来得快消散得更快,快得容不得你收起得意的笑容。当然,另一种结果就似园中最不起眼的铁树,辛勤终身,汲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在绽放前,人们不会在意,但绽放后却会让人们大感惊异:“喔,那还是它吗?我为何从未想到它会如此美丽。”是的,同样是短暂的,但仿佛带来的惊喜更持久,也更会被人们所铭记。

  那生命终究应像昙花还是铁树呢?是凭借沃土、清波、暖阳早早地绽放,绚烂得太容易,颓败得太迅速?还是只身一人,独揽所遇的悲苦心酸,努力积蓄力量,绽放得太刻骨,幸福得很长久?我会选铁树作为楷模,不是只因为自己是草本植物。还有,作为一株无人问津的野草,我能在土壤深层感受到于铁树心灵的沟通,耳熏目染,崇敬于它甘于在成功前忍受常人难忍受的寂寞,数十年磨砺只为出鞘时似惊雷划破长空。

  在铁树坚硬芒刺似乎无法接近的内心中,又有几人知道埋藏一颗坚守者美丽的打动诗人的红心,在野草柔弱弱不禁风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又有谁知孕育着用自己的努力绿遍江南岸的雄心?

  对,蝉虫在黑暗中努力数十年也可“金蝉脱壳”换回一个夏天,让世间芸芸众生倾听它的歌。每个弱者都有自己的逐鹿中原的一个英雄梦,每个沉默者都在等待一鸣惊人的`好机会,每个奋斗者都知道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改换天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何我能不被烈火所摧?有一根直伸地心的根茎。遇烈火,逢暴雪,惨败中难免。但是烈火会平息、暴雪会消停,但是草是不会停止生长的。只要坚持着,再次积蓄实力。春天,我及同道的你都会再次冲破泥土束缚,重新拥抱阳光、蓝天下的任驰骋的大地。

  终于,驱散红楼上未消的富丽堂皇的外在依靠,落得个闲云野鹤,自相努力向苍穹。唤醒陶醉于花花世界的沉睡的灵魂,勇当个鹏程万里的好人才吧。

红楼梦读后感14

  如花一般的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人儿在曹雪芹的笔下诞生,大观园当初的盛景是难以磨灭的,是要拥有多大的勇气才敢把这些妙人写到这样悲惨的结局,我想,曹雪芹自己也是不忍的,到底是为了黛玉的凄惨的死,还是之前的晴雯为了宝玉而死,还是探春,迎春的离世,亦或是凤姐的病死?我不知道,这些人的一生都布满了光彩,却至多也就这样悲剧。

  黛玉寄人篱下,万事都得谨慎,似乎是没有人知道她的心境是多么凄苦,尽管地位仍然和大家一样,但人人心知肚明,她不是,她只是占了贾母疼爱的光罢了。她是多么的爱花啊,看到宝玉将花瓣儿倒入水中时及时制止,她知道花离开了土木会脏,会飘零无依,不忍。便葬花,随土化了,不也干净。大家结诗社,唤她潇湘妃子,她说她就是爱那几竿竹子,她的才情是不可磨灭的,一字一句的悲直入人心,宝玉懂她的心,可是最终还是逃不了命运的掌控。对啊,都说黛玉是为了还宝玉前世的浇花之情才来还情的,黛玉为了宝玉多次哭泣也是为了还所赠的水吧,如今还了情,也该离开了。这么说来,他们仍是因花结缘了。

  宝玉是疼晴雯的吧,宝玉曾撕扇为博晴雯一笑,连最亲的袭人也不曾受宝玉这般疼爱吧。晴雯是生的美,可这最大的'优点却也害了她,因了这,她离了宝玉,离了大观园,甚至离了红尘。在晴雯眼中,宝玉便是她的世界,雪夜,她为他连夜修补孔雀毛的风衣,甚至还高烧不退,可是尽管这样,是不后悔的,为了宝玉啊。弥留之际,唤上宝玉,死又有何可怕,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尽管多么不舍,多么留念,还是离开了,也许,这世界不适合她,终究是这红尘负了她。

  凤姐,一直都是贾府的运转核心,她尽自己所能去维护这一切,包括自己所拥有的,包括自己想要拥有的,人人都道她四凤嚣张,但她可不是美丽的?她也有坐在花轿里期盼的时候,她会想,她的丈夫到底是什么一种人,事实上,她的丈夫最为花心,那么不专一,可她又有什么办法,她是这么大的一个家的顶梁柱,她不可以任性,可她是个女人,是个小女人啊,她会为了自己的丈夫伤心,她也会嫉妒,吃醋。表面上,她一直都是在笑的,幕起幕落,幕前幕后,她都在笑,放肆无忌的笑,笑颜如花的背后藏了多少的泪,夜深人静的时候的哭泣谁又知晓?面临死亡的时候,她也许还会想,终于,终于可以休息了吧,真的好累。

  花开的繁盛。花落的凄惨彷徨,漫天的飞花染红了世界,才有了这红尘岁月,不可避免的经历,很少有人看透这猩红的世界,挣扎着离开,贾王史薛四族的日渐没落以及大观园的静寂映射了这个世界的起起落落,而这花开花谢又证实了红楼悲情的发展,原来早就注定了啊。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对于红楼梦是以什么为主线在红学界却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宝黛爱情故事说;

  二、四大家族兴衰过程说;

  三、宝玉叛逆道路说;

  四、凤姐中心说;以凤姐理家为主线,宝黛爱情为副线;

  五、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兴衰过程为副线。

  而大多数人认为是以一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二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两条主线又是经纬交织,在广阔的封建贵族生活的场景上构成鲜丽的画面。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一条重要线索。作者第一回里就写了一个带神秘色彩的故事——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这段千古未闻的“还泪”之说预示出全书的故事线索,即所谓“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在第五回中,作者又通过红楼梦曲子,特别是《终身误》、《枉凝眉》,暗示了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在作品的实际描写中,这一线索是贯穿全书始终的;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回目写到了宝黛爱情。他们的爱情悲剧,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爱情试探阶段。最突出的表现也有三次:《西厢》传情;《西厢》句侃紫鹃与张道士提亲风波。

  定情阶段。这一阶段已经转为彼此心照不宣的温存与体贴。如第五四回中关于蓑笠、灯笼的柔情脉脉的`对话;四九回宝玉对黛玉自觉泪枯的宽解等等。

  围绕这一主线,作者还写了秦钟与智能、贾蔷与龄官、贾芸与小红、司棋与潘又安、柳湘莲与尤三姐的爱情。这就使宝黛的自由恋爱有了一个群星拱月,彼此相照的环境。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是悲惨的虽早预伏于太虚幻境梦中,而前八十回仅露悲音。至后四十回,贾宝玉先丢失通灵宝玉,丧魂落魄。贾政将离家赴江西粮道上任,贾母要在他出发前为贾宝玉完婚。因黛玉咯血,只好迎娶宝钗。婚事由王熙凤谋划,设调包计,十分保密。却意外被傻大姐泄密,黛玉病遂不起,于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贾宝玉得知将婚,自以为必娶黛玉,满怀期待。拜堂后见是宝钗,大感诧异。元春先薨,贾赦因石呆子古董扇一案“交通外官、倚势凌弱”获罪革职抄家,累及贾政;贾母又病逝;妙玉则遭强盗掳走,不屈而亡;王熙凤失势,郁郁而终。

  贾宝玉病加重,直至奄奄一息,癞头僧持通灵宝玉引他入太虚幻境变形的真如福地梦中。梦醒后发奋读书。次年参加乡试,中第七名举人。宝钗已有身孕,而贾宝玉应试后走失。贾政扶贾母灵柩至金陵安葬,将归京城,雪中泊舟常州毗陵驿。见一人来到船头,光头赤足,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贾政倒身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细视之,正是贾宝玉。贾政忙问,贾宝玉却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再问,贾宝玉未及回答,忽被一僧一道左右夹住飘然登岸而去,闻其作歌云“归大荒”。贾政追之不及,“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而已。

  红楼梦即使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结局最为悲惨的一部爱情小说。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的读后感10-27

红楼梦读后感10-03

《红楼梦》读后感10-06

《红楼梦》的读后感02-04

《红楼梦》 的读后感02-13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03-02

读红楼梦的读后感10-20

红楼梦读后感大全10-20

关于红楼梦读后感10-20

小学红楼梦读后感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