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

时间:2024-08-01 12:48:53 800字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1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势的驱动下,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日愈频繁。跨文化交际活动大致可以分成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种形式。非言语交际主要是指通过除了语言之外的形式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借助于图形、旗语、手势等手段进行的非言语交际相比,言语交际在整个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言语交际主要依靠语言作为信息传递媒介,因此言语成为了整个活动中的核心。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许多话语并不传递信息,而是相当于“行为”。因此,对跨文化言语交际的研究可以转换成对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关注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并结合相关语境等语用因素对言语交际进行理解。这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正确理解言语行为的文化含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言语行为论也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如何正确把握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深层含义对确保交际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更需要我们准确地体会和分析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言语行为,运用其理论指导我们的交际实践。深入研究语言交际行为对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将尝试从语言哲学视角对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并剖析和探索西方语言哲学研究成果(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指导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全面正确地理解言语行为理论,了解理论框架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准确把握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内涵是将其运用于指导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言语行为论的哲学基础和发展历程,其次是理解其系统的理论构架。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是在哲学家对语言行为关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关注和认识也是在此过程中日趋成熟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为研究言语的使用行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准确把握跨文化语境下的言语交际行为必须充分了解其哲学渊源一言语行为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

  言语行为理论开辟了语用学研究的新视角,是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些人类学家、哲学家对语言领域的哲学现象产生了兴趣,将哲学研究成果运用到语言研究领域中,促成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1923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Malinowsk)在其《原始言语中的意义问题》中,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verbalbehavior)这一术语,并从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考察,研究了语言的功能,认为与其把语言说成“思想的信号”,不如说它是‘‘行为的方式”。

  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Lock)在其著作《人类理解论》中,提出了符号行为说,英国传统哲学以此为基础,对具体的言语交流进行理性的分析,形成了独立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而使众多的学者关注交际过程中语言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把语言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进行意义研究,实现了语用思维的发展与哲学的演进历史之间的有机结合。

  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在其著作《哲学研究》中谈到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其后期的‘‘语言游戏说”代表了其哲学思想。何为语言游戏?“我也将把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1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和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游戏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的。在这里,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维特根斯坦认为日常生活是理解言语行为的基础。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语言,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观点启发了英美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奥斯汀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创新的“言语行为理论”,被称为自人类使用语言2500年以来最重大的发现,即人们是通过“说话”来“做事”的。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在英国兴起,最早明确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1957年他到哈佛大学去讲座,以《如何以言行事》(HowtoDoThingswithWords)为书名,发表了其讲座内容。该书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指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词和句子,而应当是通过它们所完成的行为,提出了分析日常语言哲学的方法,其分析对象是“整个言语环境中的整个言语行为”。这样就把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语的社会功能。0而且主张并解释了“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的观点。建立了言语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说出某句话就是做出某件事。他后来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人们在说任何一句话时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thelocutionaryact)、言夕卜行丁为(the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为(theperlocutionaryact)。言内行为表达了说话人要表达的语句的字面意思。言外行为则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即言外之力,可能为断定、疑问、命令、请求、致歉、感谢、祝贺等。言后行为则表示在说话人的行为意图被受话人所领会后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但该理论本身存在一个问题,即卩:在什么条件下允许谁对谁说些什么的问题。

  (二)言语行为论的发展

  继奥斯汀提出分析日常语言哲学的方法,创立语言行为理论以后,其语言具有行事功能这一哲学经其门生美国哲学家塞尔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批判继承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3,合理地解释了命题内容和言外行为的关系,使该理论更加具体化和规范化,弥补了奥斯汀理论上的缺陷,成为了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塞尔肯定了语言的社会性,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实的部分无限的言语行为可以确定为有限的范畴,但确定言语行为种类的前提是首先区分话语的'命题内容和言外之力(交际意图)。提出分析言外行为必须把握特定的意向和惯例,意义既有交际意图方面,也有规约性方面。1965年塞尔发表了“什么是言语行为”,并在1969年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一书中进行了全面阐释,标志着塞尔经典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

  同奥斯汀一样,塞尔也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如: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说话即在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所以他声称语言研究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塞尔指出:“研究言语行为合适的方法是研究语言”[4。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基于一条表述原则,即“意义皆可用言表”。根据这一原则,说话人想要表达的任何意义都可找到一个相应的语言表达式来表达。他把言语行为的分析同语言、意义、交际问题的研究相结合,将言语行为融于了语言理论中,把言语行为界定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这就等于把言语行为摆在了研究语言、意义和交际的中心地位0。他合理地解释了命题内容和施事行为的关系,弥补了奥斯汀理论上的缺陷。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一个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这是直接的言语行为;当我们通过话语形式取得了话语本身之外的效果时,这就称作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ct)。简单地讲,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做某一言外行为来做另一件言外行为,也可以说成是:“通过施行了一个言外行为间接地施行了另一个言外行为。”6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即语用用意,或者听话人如何从说话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力”,即语用用意。

  二、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言语交际的指导作用

  语言交际是通过实施言语行为而完成的,只有正确领会言语行为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才能做出恰当的回应,从而顺利完成交际活动。而准确理解言语行为则需要言语行为理论作为有力的理论支撑。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言语行为论为跨文化言语交际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将言语行为理论运用于跨文化言语交际,在多个领域和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受话者对语言交际中说话者言外之力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准确捕捉对方交际意图,完成交际任务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Malinowski(1923)曾指出,语言行为和人们其他社会行为一样受制于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行为,在语言使用规则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对方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规约来理解和把握对方言语的意图,既言外之力。如果说话人的意图能适当地被听话人所领会,便可能带来结果或变化,这便是言后行为。但是,说话人的意图未必一定被听话人领会,因而说话人希望出现的结果并未发生,这时候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这就意味着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说话者所说出的话的具体含义应当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具体的社交场合进行理解。例如:假设对方说“我们很高兴与贵方合作”。这句话究竟是表明对方的合作诚意,还是合作邀约,或是对之后提出的问题作铺垫,这些都取决于对言语意义的把握,对方在说出这句话的同时完成的言语行为究竟有什么深层的暗示,都应当结合言语行为论分析具体的语用特征之后确定。

  (二)可以指导说话者选择恰当的符合语用规约的言语形式达到交际目的

  交际双方通过了解言语行为论,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言语行为将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从而积极思考用什么样的言语行为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通过改进交际中的言语表达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

  例如:在问候语的使用习惯方面,中国人由于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互相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所以,中国人在路上相遇时,会很客套地问一句“你去哪儿啊?”“最近忙什么呢?”话语本身没有过多的深层含义,只起到寒暄的作用。但是如果把这样的语句直译为英语问候英美国家的人,那么该言外行为就不能被对方正确领会,原有的言外之力,“问候”就会失去。因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却不大会采用这种问候方式,这时,问候甚至会产生误解“我去哪里,跟你有什么关系?”。“去哪儿啊?”在中国人眼里,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说不定会把它堪称打探其隐私的无礼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原来所预期的言后行为自然不会发生,而交际就会陷入僵局。

  言语行为是按照一定的规约来实施的,施事行为是一种规约性行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产生一种(高度复杂)受规则制约的行为方式”4。言语行为的意义就是句子意义的功能,要了解语句的意义,就要了解语句使用的规则,包括规定规则(regulativerules)和构成规则(constitutiverules)。其中,规定规则制约着我们约定俗成的或独立存在的行为方式或活动。在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就应当遵守特定的社交礼仪规则,这些规则制约着独立于规则而存在的相应人际关系。基于对言语行为论的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所进行的交际行为涉及的双方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所需要遵守的规定规则(譬如:社交礼仪)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言语行为不仅要符合我们自己熟悉的语用规则,还需要符合对方所约定俗成的语用规则。这样一来,如果我们的言语行为仍然只坚持单方的语用习惯,继续用“去哪儿啊?”、“最近忙什么呢?”之类的话语作寒暄语,就有可能会使对方无法理解语句的言外之力和交际意图。反之,如果运用言语行为论的观点来认真考虑语用规则问题,就更容易选择符合双方文化特征和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的表达方式,就更能够达到交际的预期效果和目的。

  (三)为正确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改进交际效果提供理论支撑

  一些交际障碍的产生除了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之外,往往还伴随着语用失误。这需要我们对言语的言后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塞尔通过分析,认为言后行为涉及交际意图和规约性等方面内容,是“实施行为对听话人的行动、思想、信念等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格赖斯也认为说话人通过某种话语会对听话人产生某种影响。

  汉语言文化推崇委婉的螺旋型思维方式,而西方则偏向于直线型思维方式。°8这经常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系列问题。假设中西方商务代表进行首次接触,按照中式文化习惯,中方代表往往喜欢先从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双方的人际关系入手,为可能的合作做大量的铺垫。这样,可能会出现前几天的日程安排比较轻松,主要是介绍中方的公司、产品,并不急于涉及合作的具体细节。而西方代表则比较习惯单刀直入地尽快切入主题的交际方式,希望能够在议程安排上直接进入实质性的谈判内容。由于存在这样的潜在的思维方式差异,在交际中如果不能对双方的言语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的言语暗示信息的话,就可能使西方代表误认为中方没有合作的诚意或者是办事缺乏效率而失去了进一步合作的兴趣。反之,如果我们能够在语言交际中,细心地观察对方对我们的言语行为所做出的反应,并认真揣摩对方的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预见我们的以言语行事行为会对听话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可能有效地避免类似的交际失误。

  (四)为创建跨文化交际理论提供哲学基础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理论框架的建构需要融合多个学科系统理论研究的成果,其中文化学和语言学可以说是整个学科的核心内容。文化与语言息息相关,而哲学研究成果往往都被运用到语言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因此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有力支撑。

  言语行为论是语言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对促进以语言的具体使用,为关注主体的跨文化交际学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角。例如:间接言语行为等理论观点的提出都将极大地丰富了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领域。

  三、结语

  言语行为始终贯穿于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全过程,行为本身不仅具有本体意义,通过言语表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语句意义,而且还具有人际意义,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交际双方之间建立起特定的人际关系。

  言语行为论和跨文化言语交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跨文化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背景知识,会话原则及双方的推理能力影响着双方的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而言语行为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指导交际双方准确理解相应语境下的语言表达形式、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者的反应等,可以正确分析对方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及言后行为,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语表达形式,从而顺利达到交际目的。

  跨文化言语交际活动是在特定语境下由个体、社会以及文化等因素迥异的交际双方完成的,言语行为论为准确分析和研究交际双方的言语行为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撑,也必然成为促进跨文化交际学发展的哲学基础。正确认识言语行为论对跨文化言语交际的指导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2

  论文摘要: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而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主要在于了解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点并具备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外语能力

  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间交往的增加,已逐渐形成全球化、国际化社会。在国际化社会环境下,跨文化交际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一般是通过两方面来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异国文化及其特点,拥有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才能使我们有效地找出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既能说会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体,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消除隔阂,更积极地融入到与对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实质上主要就是通过语言交流这一重要交际手段完成的。如果一个人有着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但其外语语言运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那么,跨文化交际也是不能实现的。反之,如果有着较强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但却不了解异国文化特点,没有异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文化理解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语言是文化形成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更加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并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许多方面参与国际事务。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的定义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鲜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制度国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们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就要了解、区别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重视不同文化的学习。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有着不同差异,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由于历史较短,主要属于近现代文化,基督教文化。下面即几种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差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培养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以谦虚为美德,不喜欢自我展示;坚信有真才实学无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满招损,谦受益”。西方人则往往习惯于展示自我,以个人为本位。习惯于表现自我,自信、夸张,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个人和集体关系上,中华民族向来主张把集体放在首位,提倡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一个方面超过了集体方面,特别是美国文化往往倡导个人主义。有着“自助者,天助也”,“要败事,找帮手”等说法。

  (二)风俗习惯差异

  当别人赞美你时,中国人的习惯是客气一番。而西方人则比较坦率,听到对他们的赞美时,首先会说“谢谢,”(Thankyouorgladtohearthat),如有不同看法时,可再用“但是,”(but一)来转折。还有,中国人认为一些可以公开询问的事情,如,年龄,收入,婚姻,行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认为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成为口头交际的文化禁忌。

  (三)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与西方也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语言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为主。佛教已经传人我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类问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基督教(Chifstianty)文化为主,其影响最大。许多节日都与基督有关,如圣诞节(Christmas),感恩节(hTanksgivingDay),等等。

  (四)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体系不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造成的。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促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我们习惯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则往往直来直去。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从上面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没有多种文化知识和对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际必然会遇到障碍。但是,异国文化知识只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前提条件。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外语语言能力。

  二、加强外语语言听说能力培养

  语言是交际的最主要的手钱,是一个理想的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种种规则的了解。语言能力是“言者和闻者的语言知识”,这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语言能力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语法、语音、词汇的知识在学习者大脑内在化的结果。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外语语言能力),就是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集团成员交往时,能够得体地解决说什么、怎么说,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后天习得的,是经过刻苦努力实践取得的。

  在跨国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者语言能力欠缺,语言失准,表达不当,词不达意,话语结构混乱,就会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妨碍有效交际的实现,不但达不到我们预期的交际目的,有时还会引起一些误解,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

  因此.我们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异国文化外,还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完成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们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课程从小学连续开到中学、大学,在大学里又连续开四个学期,其课程开设长度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也同时说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的事情,学习外语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现在各级各类大学每年培养出的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行各业人才,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对外交流的主力军,在各种涉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着重任,这说明我们的外语课堂教学成绩是很大的。

  但是,外语能力与外语语言交际能力是有区别的。外语能力的概念是笼统的、广泛的;可以包括书写能力,文字翻译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语语言能力,系指口语交际能力。多年来,尽管我们的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我们在专业人才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国学生目前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的甚至还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语能力,但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语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国人关于“早饭你通常吃什么?”这样简单的口语问题,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馒头和稀饭”的词语。这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托福考试成绩很高,在国外餐馆却不会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样的,但时间却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要想顺利地进人跨文化交际全球化时代,从现在起就必须重视加强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即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呢?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在现有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如下改革尝试。

  (一)加强课堂互动,重视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现在的外语口语交际能力水平及新形势的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地外语环境,让学生课堂上有说外语的机会,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

  (二)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口语课时

  我们应该调整目前的课程设置,适当地增加外语口语课,进行一些专门的口语会话练习。理想的外语口语会话课应该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冲破时空的限制,将各种人物,事件,场合较系统地搬进课堂,进行实际模拟交流练习,这样可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试形式,增加口语测试项目

  尽管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设置操作难度较大,但是,增加口语测试项目是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我们现行的外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实际上还是一种应试模式。长期以来许多外语教师一直在探讨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就是因为受到这种考试形式的限制。现在随着形势的飞速发展,“地球村”的形成,这种应式考试模式对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与外语语言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而外语语言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既教授学生跨文化知识,又培养他们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加大培养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力度,以改变我国目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适应状况,尽快融人21世纪全球化时代。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3

  【论文关键词】语用失误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语用失误有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表现形式。注重语言本身,而忽略了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成功消除语用失误所造成的障碍.必须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做到语用移情。文章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种类和原因,并且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移情的习惯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看法和建议。

  一、引言

  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如何自然,何兆熊以及其他许多学者都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研究有的侧重广告翻译、社会用语、旅游英语等不同交际领域的语用失误,如郝钦海(20xx),张新红(20xx),陆建平(20O1),赵湘(20xx)等;有些侧重研究称呼语、褒奖行为等具体的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如李悦娥(1998),刘小珊(0o1)等。然而他们的研究对于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过多,而对于如何解决语用失误的办法研究不够。本文结合非本族语者使用英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语用失误的种类及其根源,并指出培养语用移情能力是解决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移情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语用失误

  1983年Thomas在他的论文“Pragmaitcfailureincrossculturaleommunicali’中提出了“语用失误”的概念,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注意和兴趣。Thomas认为所谓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语用失误”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可以说,某人说了一句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话,并称其为“语法错误”,因为语法是规定好了的规则(至少是为了语言教学的目的已经规定好了的)。可是,我们却不能说某句话的语用之力是“错误的”。我们只能说这句话没有达到说话人想要达到的目的。Thomas把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一)语言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正确地运用了言语行为,却使用了错误的语言手段,即在语言形式的使用上出现了偏差。口语言语用失误的所指对象,是与语言结构相关的各种规则。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明白所有这些规则,并在他的具体言语行为中正确地(即没有语法等形式错误)表现出来。然而,说话人虽然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规则,却不能得体地使用它们。语言语用失误笼统地指说话人对语言规则(确切地说是静态的语法形式规则)用得不得体。

  例如:(1)一位国外中年男士与中国年轻女教师对话:Man:Oh.youlooksopretty.Woman:(witharedface)…Don’tbejoknig.I’mugly.在国外对女性的外貌方面进行恭维是很普遍的现象。女性穿了新衣服,发型有了变化似乎都必须受到及时恭维,不管年龄、社会地位、职业如何。L5这位中国女士得体的回答应该是Thankyou.而不是根据中国的习惯觉得不好意思,谦虚~番。

  (2)一位男性美国客人到一家饭店用餐,他点了蜜汁鸡脯,并对女招待说:Wouldyoupleaseservetheehiekenundroessed?(请你上鸡时,别先浇汁,好吗?)女招待是一位刚高中毕业的年轻姑娘,不知客人的要求是上菜时不要把汁事先浇在鸡脯上,他要自己来浇。她只知道undressed是“不穿衣服”的意思,于是大惊失色:No,Ican’t.YuoareinChina,sir.(不,不行。这是在中国,先生。)

  (3)一位导游人员陪同外宾游览了一天,外宾说:Tiumkyou.导游人员忙回答说:Notatal1.It’smyduyt.导游人员本意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但他这样说却会让外宾理解为:他本来不想做,但这是他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适当的回答是I’madtobeofhelp或It’8a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二)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未能按照情景的要求,运用言外行为,在意义的得体性方面出现了偏差。社交语用失误在所指上与非语言结构规则有关,主要指说话人使用的非语言结构规则(确切地说是交际规则),无法保证交际的得体和成功,因此,社交语用失误与交际及其效果关系甚密。社交语用失误属于交际规则用得不合适。例如:

  (1)A:lamverybusythesedays.

  B:It}linkyoushouldnotbetootired.Youshouldtakeeareofyourself.

  A本意是出于关心,但B会以为对方在说他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而觉得不快。

  (2)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个学生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太太艰难、吃力地爬坡时便对她说:“Lethiehelpyou,Mrs.Smiht,youareold.”Smith太太听了脸上露出不高兴的表情。为什么Smiht太太会感到不快,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觉呢?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造成的。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常用老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我们常常听到“老王”、“老李”之类的称呼。而英美文化中常常把“老”与“年老无用、无力”的意义联系起来,以至于造成误会。

  (3)一位中国人在英国大街上拦住一辆出租车说:“CUSehie,woludyoupleasesendmetohterailwaystation.”这位司机觉得很奇怪。因为你坐车是要付钱的,司机为你服务这是他必须而且乐意做的,这时候你说得这么客气反而让人觉得你是没钱付车费而求人家。

  三文化介入与语用失误

  上述两种语用失误,其关键在于文化的介入而造成交际语言的不得体。这种交流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接触和碰撞由于语言使用者受到母语规范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生硬套用母语的一些表达方法,便容易导致交际的失败,即语用失误。美国语言学家Edwardsapir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与信念,这些做法与信念的总和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外语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提高社会文化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中国人和外国人交往时,由于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东西文化差异,经常发生交际失误:一位在中国工作的美国教师到学校图书馆外文阅览室去看书,路上遇到一个学生也去图书馆。这位学生热情地向前打招呼:Whereareyougoing?这位外教觉得很奇怪:你明明看着我往图书馆去,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同时心里也有一丝不快,心想我去干什么关你什么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语用失误呢?这个中国学生虽然能够正确地说英语(即没有语音语法错误),却不能得体地运用它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说“吃饭了吗?”“你去哪?”而美国人则说Howaeryou?同时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英美人士对于Whereareyougoign?在心里的反应是whvdoyouask?甚至可能是h’8onneofyourbusiness.认为是在干涉别人的私事,以至造成“交际短路”。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得体性的重要性和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讲英语的人对汉语中的敬辞和谦辞很难理解。在英语中,同自己的上级说话写信时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词语。而中国人不习惯用平常的话语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地与年长的人、客人或有地位的人说话。试看下面一份请帖:“WillyouDleasehonorhiebycoiningtomyhumblehomeforasimplemealthisSundayevening?Wewillebverypleasedfyoucallcollieat6O’clock.”(兹定于星期13下午6时在寒舍举行便宴,敬请光临。)这是典型的汉语式的英语,没有注意语用移情,让自己的表达方式符合英语的语言文化和表达习惯。如果把这个请帖改成:“Frank,we’dlikeyouyou’reyourwifetocomeoverfordinnerthisFridayevening.SixtlirtyatOurplace.Canyoulakeit?”这样的表达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完全符合英语的语言文化和表达习惯。 四、语用移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移情说”是德国的罗勃特·费肖尔在1873年发表的《视觉形成感》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的美学概念。日本语言学家库诺(gL,no)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语言学领域。Ruben认为:在言语交际中,移情指的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把移情能力列为有效交际的七种要素之一。国内最早将“移情”的概念引入语用学的是何自然。他于199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语用移情(pragmaitcempahty)指的是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语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也就是说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度的基础上,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心理上有意识地摆脱本民族文化对自己的束缚和影响,站在对方的语言文化立场上与之交流的一个策略。那么,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语用移情呢?

  (一)要克服文化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

  戴炜栋、张红玲指出“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文化差异是语言使用中的干扰源,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我们要克服本国文化对学习的干扰作用。学生往往把本国的民族文化内容不加审辨地套用在外语交际中去。由于两种民族文化中诸多因素,因而套用的结果,往往会严重地影响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分发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给学生阅读,然后可利用各种直观手段,或组织模拟训练,引导学生把自己既置于英语语言之中,也置于英美文化之中,反复进行练习,争取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二)要培养交际中的文化意识,增强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

  各民族由于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在语言上都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语用移情,摆脱自身文化的影响。比如说与操英语的本族人打招呼时不要按照汉语习惯说“吃了吗?…‘到哪儿去?”而要按他们的习惯说“Hello…Howareyou?”或者“Iloveyweather,isn’tit?”提高语用能力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加强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如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晚会和辩论会等活动开办形式多样的讲座,介绍英美国家的概况、文化及习俗,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还可以通过收听调频广播或访问互联网站接受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提高语用能力和听说技能。

  (三)广大的外语教师要注重学生语用移情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外语教学界有一种认识:语言教学就是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三要素都学会了,语言也就自然掌握了。以此种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虽能说出(或写出)语音(拼写)、词汇和语法完全正确的句子,但是相当一部分不符合“文化语用规范”,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另外,课堂设置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多做分角色对话等练习,让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把它看成是交际的工具。还有,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多和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多读国外出版的刊物和报纸,多看国外著名影片。总之,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语言中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两个方面,设计合适的练习,使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第一手的“真实的”语言材料。

  (四)在外语教材的编写上应该重视真实语言环境的再现。

  学生语用移情能力差的原因还在于教学、教材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许多课本都包含这类“对话”:

  ——What’syourname?——MynameisLiMign.

  ——Howoldareyon?——I’meighteen.

  ——areyougoing?——I’mgoingthelibrary.

  学生往往对这些语言机械模仿,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这些对话形式固然正确,但却忽略了讲话是否得体这一重要方面。除了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很难想象会出现一连串这样的问题。

  (五)要改革现有的单一的外语测试方式,加强测试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尝试口语测试。

  近年来,我国对中国的外语教学,尤其是教学理念、教法、教材、测试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外语测试也进行了改革,如加强了外语测试中的听力测试,听力测试的题型更加多样化,在测试中所占比重也进一步加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外语口语测试仍然未能有效的开展,即使针对外语专业的口语测试也缺乏有效的模式,如没有真实的情景会话测试等。外语教育也是一门人文科学,科学是无止境的,是需要不断质疑的。英语是外来语,我们对英语的认识,对英语教学及学习规律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我相信随着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新的有效的测试模式一定会出现。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4

  【摘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入手,分析了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随之探讨了当前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途径及应当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素质

  很多学生爱学英语,却无视、漠视或轻视英语赖以存活的文化。拿跨文化交际学的行话来说,就是缺乏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脱离英语文化来学或教英语是学不到或教不了英语精髓的,也违背了语言的自然属性:跨语言交际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人才的外语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其文化素质,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一、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涵盖了用母语及外语进行交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是否在形式上可能。

  (2)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施以及实施的程度。

  (3)恰当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

  (4)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施以及已经实施的程度(Hymes,1972)。

  因此,“交际能力”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可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工作。后者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从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来看,文化能力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促进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是现代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体现在语言之中,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离开了语言,人类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离开了文化,语言也失去了内容与意义。语言和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它们之间不分主次,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也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2.从外语的'功能来看

  外语最终被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既然是交际工具,就应该既强调语言的结构形式,又要强调它的功能体系。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注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又要知道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现在人们认识到,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若要实现有效得体的交流与沟通,就需要我们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学者还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3.从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

  外语教育应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学校教育的关键,也是外语教育的关键,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三、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途径

  1.创设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还必须学习文化。学习外语更是如此,如果不懂得外语的文化,违反了语言的使用规则,那么说的外语即使语音语调正确,语法规范,词汇搭配无误,表达也流利,但对方听了仍然不知所云或感到别扭,还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同时由于外国文化不可能自然习得,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加强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克服使用外语交际时可能产生的文化障碍,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把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教育相结合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1999)。它是一种双向活动,交际的双方只有互通有无,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如果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活动中既熟悉对方的文化,又能向对方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这样的交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因此,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但要充分了解目的语文化也要充分了解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本国文化知识,让其与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寻找本国与外国文化的异同。或是选择适当的练习,比较中外文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习语言者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宽容异国文化并加以借鉴和吸收,传播本国文化。

  3.鼓励学生在交际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日常谈话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不是由于词汇、语法引起的,而是社会概念、社会心理、人们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国人见面爱问“你上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你吃了没有(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你多大了(How old are you )?你结婚没有(Are you married)?”等等,而英美人士会觉得是在审问他。中国人随便问随便答的问题,他都看成是侵犯他个人的隐私。因此要鼓励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交际能力,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书面教育的形式。外籍教师是外语教育的一大特色,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和讲这种本民族的人接触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

  1.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知识的难度应与学生外语语言水平相当,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2.社会文化及其类型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社会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历史事实,更应注重当代社会文化中出现的新现象。

  3.在比较和分析两种文化特征时,应树立文化平等观,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点,而不应歧视任何文化,或对某些文化抱有偏见。

  五、结束语

  我们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获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进行跨文化交际,参与国际活动,使外语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有力武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对文化的教育,决不能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好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

  [3]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2.

  [4]张正东.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5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向着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来到我国求学,我国众多高校中汇集、体现着多元文化,而在多元文化的交叉碰撞中,不仅充满了由于多元文化对话带来的活力,也存在着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及随之而来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因此,培养、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之建立起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正确的沟通交流通道,化解文化冲突,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阶段,度过有成效有意义的留学生活,这对促进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尝试从文化习得的角度谈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谈到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然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交际是一种交流、沟通,是交际双方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其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他在1959年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中谈到旅居海外的美国人和当地人之间的交际,后来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交际所指扩大到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其语言、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等方面也不同,这样会使双方在交际中产生文化误解、文化冲突等交际障碍,为了有效解决这些交际障碍,跨文化交际双方需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越强,就越易正确、恰当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困难,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文化习得

  “习得”的概念最早是在语言教学理论范畴内提出的,语言习得是与语言学习不同的掌握语言的方式,七十年代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S.Krashen)在其输入假说理论中进一步系统地提出学习与习得的假说,认为习得是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之后学者们发展并丰富了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包括了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该概念的提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习得任何语言都要习得其语用规则和文化”(刘润清1999:167)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知识蕴含着文化因素,语用规则的形成也与该语言社团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学习一门语言,也就是学习该种语言所属的文化,同样,习得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习得该种语言所属的文化的过程。第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获取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刘珣,20xx:124)可以说,发现第二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并适应这种差异的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二文化习得起着重要作用。以下谈的文化习得主要指第二文化习得。

  三、文化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文化习得与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或其他专业,生活中与中国人交往,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障碍,汉语中的汉字、词语、语法等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不少留学生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完全听懂教师的讲授,也掌握了相关的语言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与中国人及交流中,经常发生听不懂甚至误解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在课堂上学习的词句,教材对词语的释义缺乏跨文化语境,同时留学生们也很喜欢利用词典等工具书通过翻译法来获取对词句的理解,不仅大大降低了对词句含义理解的准确性和词语的运用能力,而且因为他们在运用所学的词句与中国人进行交流时,受自身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际规则等的.影响,而非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造成了信息传递的误差,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了干扰。只有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不断运用所学运用词句,经过不断的文化习得过程,才能排除母语文化的干扰,理解所学词句的文化含义,正确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文化习得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人们的交际渠道除了语言渠道,还有非语言渠道。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以外的交际行为和交际方式,最早的分类是鲁希(Ruesch)和基斯(Kess)提出的,他们把非语言交际分为手势语言、动作语言、客体语言三类(Ruesch and Kess,1956),之后不断有学者对此进行归纳和区分。国内学者毕继万先生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把非语言交际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提供的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各种非语言声音;客体语,包括人体的衣着修饰、个人用品等提供的信息;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毕继万,20xx:339)。非语言交际也是人们重要的交际手段,萨莫瓦和波特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 et al,1981:155)。非语言对语言交际有辅助作用,如强调、重复、补充、调节等,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可以挽救甚至代替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一种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在人们在该社会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习得的,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在交际中根据一定的文化规约来使用。在同文化的交际中,人们自然、无意识地使用非语言手段来进行交际,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异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则非常敏感,容易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如OK的手势,在中国,习惯表示“零”,在美国,是“好、行”的意思,在巴西,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动作;又如交谈中的目光交流,中国人出于礼貌、表示尊敬的心理而避免长时间直视对方,欧美国家的人们则认为目光交流时间过短是缺乏诚意、自信的表示。可见,不同文化背景的非语言行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文化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与语言一样,同样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文化误解和冲突。

  (三)文化习得与跨文化适应能力

  毕继万(20xx∶22)认为跨文化适应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指跨文化交际双方相互之间交际适应能力和对异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要在跨文化认知、跨文化意识等方面加以培养提升。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6

  一、文化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属于物质生活活动范畴。后被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技能的练习、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养等方面,属于精神生活范畴。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我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都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不断的探讨,综合各个领域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承载了历史,是一种历史现象。总体来说,文化可以传承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承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可被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隐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行为文化则是人类在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质文化所进行的日常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行为。言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形式的交流,非言语行为交际则指以语言以外的形式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都可传递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化,这就需要涉外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全球一体化促使世界文化共存的局面,近年来在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外企,这首先要求在外企的工作人员了解该企业文化以便工作顺利进展;与外企有往来的人员也要懂得相关的文化知识,以避免文化不同导致的交际不畅。再者,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欣赏国外影视资料,以及与外国友人探讨学术,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之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在于了解本族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避免由于文化不同,不理解交际方的思维方式,形成文化冲突,最终导致交际失误。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的科学性比较强,而中国文化的科学性相对较弱,这就导致西方人的思维轨迹感比较清晰。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因此所呈现出的行为文化不尽相同。其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尤其被视为最具有对比研究价值的一个领域。

  (一)文化起源

  古老的西方文化是在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文化,属于欧洲传统文化,是由希腊人、罗马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多民族共同创建起来的。这种文化还影响了美洲,因此欧洲和美洲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当今社会提出的“西方”不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西方,它还包括经济、政治等领域,因此一些地处非欧洲或者美洲的发达国家也被列入“西方国家”。古老的东方文化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国际上普遍认为地处欧洲以东的国家所具有的文化是东方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被赋予了政治经济的内涵,东方文化是指以亚洲文化为中心的、包括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指导思想

  西方文化的指导思想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是人文主义,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价值观认为优胜劣汰,弱者终将被淘汰,而有能力的强者会被重用。这种指导思想体现在西方文化上则是鲜明的人权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中国文化的指导思想形成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的地位从未被动摇,且一直控制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这种指导思想体现在中国文化上表现为中国人谦虚和谨慎的言行举止、自我贬抑的处世之道、不善自我表现。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认为群体利益至高无上。

  (三)形成过程

  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神学到哲学,最终到科学的过程。西方的神学并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它倡导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西方的神学不会影响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西方神学具有不排外性,作用在文化上促使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意识。中国文化也是建立在神学基础上的。但是中国的神学是建立在深刻的经学的基础上的,具有很强的精神理念指导作用,对于政治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神学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导致中国文化排斥物质,阻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这就是中国文化具有精神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物质性的原因。

  (四)表现形式

  基于以上不同因素,中西方在一些表达形式上具有强烈的反差。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我们主要研究说英语的国家和中国的文化差异,以便消除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日常打招呼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旧社会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不发达,普通百姓常常饥肠辘辘,因此,中国人习惯用“吃饭了吗”与人打招呼。而英国三面环海,其特殊的地位环境导致英国人经常以谈论天气开始聊天。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第一批殖民者登陆美洲大陆到建成美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因此美国人见面会先问“howareyou”。在聊天内容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基于个人主义思想指导,大部分西方人更重视隐私权。中国人经常问的“去哪啊儿?你多大了?工资多少?”会被视为侵犯了隐私权令人费解。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很大。中国佛教传递轮回、因果等,这导致中国人形成了重整体的圆形思维方式。而西方人秉承更直接的线性思维方式。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表述时间和地点上的区别,中国人会由大到小地描述,西方人则由小到大地描述。其排序不同足以体现侧重点不同。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这几方面,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终目的是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文化。文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规避的存在,同时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只有对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才能避免文化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任重道远,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仅仅是打基础阶段。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7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内容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间进行交际的能力,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在国外,比较广泛认同的是Spitzberg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地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在国内,张红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在国内的研究中,毕继万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需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这一点讲,外语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其次,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商贸的活动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大学生就职的重要考核标准,也是21世纪人才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加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再者,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教交际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倘若在外语教学中除了培养英语学习者的基本语言知识技能外,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使其在学习语言时就可以将自身置于跨文化思考之中,那么学生就能够恰当灵活地运用语言与不同文化背景、民族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加跨文化交际成功的概率。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至少要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在跨文化场景中进行有效交际。

  然而在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中,虽然已经逐步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普遍的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无论是外语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把握好这一大纲,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其二是在目前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以通过考试为教学和学习目标,如通过学校的期末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这样以应试为目的教学和学习都忽略了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说,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和学习失去了高校外语教学的意义,这很可能将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外语教师须遵从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将从外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外语教师的整体素养需要被改进和提高。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外语教师一定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掌握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应不断地阅读和英语教学有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著,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做访问学者,在外语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强度和深度,帮助学生逐渐意识到汉语与英语上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解,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也能使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应本着科学性讲解和兴趣引导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教学包括文化背景输入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等。

  (1)课堂上的文化背景知识输入。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注意词的词汇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随时随地地注意词的内涵意义。这要求教师在讲解词汇和段落时不单单讲解其指示意义,还要挖掘其隐含意义及文化背景。

  比如dog(狗)这个单词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在汉语和英语文化中意思大不一样,在汉语中,关于“狗”的成语都是卑鄙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语中“狗”被看理解为人类信赖的朋友,因此英语中关于狗的词语并不含有贬义,如: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doggybag(打包袋)等等。

  在文化背景输入时还要进行文化对比。比如汉语中的“害群之马”在英文中为“blacksheep(羊)”。这都是文化差异产生的。通过科学的文化背景输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增加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合理开设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考虑到非英语专业学生接触跨文化交际较少的情况,学校应合理为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潜意识认知。

  课上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跨文化书籍,歌曲,和电影(如《刮痧》),留跨文化交际作业等。通过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的学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3)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外籍教师的本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营造外国语言和文化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灵活,极易引起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兴趣。随着学生和外籍教师对本国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交流,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形成,并逐渐学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效的运用。

  (4)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讲座、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电影(如《刮痧》,《撞车》等)、跨文化知识英语角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学生在假期期间出国进行亲身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这必定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我国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理想,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外语综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8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对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高,学术界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范畴更广、程度更深。大学外语教学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学习外语知识、掌握外语运用技巧,了解国外先进文化和民俗风情,以此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此,文章通过概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分析了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日益变革,使得国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外语文化的教育,部分高等院校在原有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日语、俄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广泛、深入的外语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知识的同时,对外国特有的文化有了详细具体的了解,进而达到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可以说,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是当今经济社会大势所趋,只有对异国文化背景、文化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更加合理、准确地运用语言。国家文化差异并不是体现在字面意思,而是体现在文化内涵当中。因此,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引导,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与文化的关联十分紧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及学术界的共识。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到的层面广、内容多、要素全,所以学术界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含义及内涵的概述多从某个特定角度和层面出发,也就是作为一种狭义、微观层面的概述和总结。Bennett&Allen(1999)研究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概述,分别为:超越民族主义的思想能力、鉴赏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在某个或多个文化中表现的能力。其中:超越民族主义的思想能力,就是以本土民族文化为参照依据和衡量标准,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审视和判断,涵盖到了其他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交际形式、价值观念以及管理模式等,只有客观认识到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差异,正确理解和对待其他文化,才能具备超越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以宽大的胸怀来接受其他文化,分场合、对象、方法来调节文化,方可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Bennett&Allen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和内涵的研究较为抽象,对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具备指导和实践的可行性。相对而言,学者Fantini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含义及内涵的概述更为准确,对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来讲,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和价值意义。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衡量标准和依据为是否灵活、开放、包容,是否具有好奇心、耐心和容忍心,跨文化能力较强的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够快速建立和形成良好而稳固的关系,便于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内容,分别为知识、形态、技能和意识,从发展过程层面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阶段,即:短期旅行者、旅行居住者、职业者和跨文化专家。

  二、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中国大多数学生来讲,在校期间学习外语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除了英语之外,其他外国语种的学习时间更少,就是外语专业,也不过只有为数几年的学习时间。在短暂的学习时间内,学生完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简单的背诵、记忆、分析结构等为主,基本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和学生将学习词汇、语法、句式等作为学习重点,甚至视为学习的全部

  这样一来,学生只是简单、重复、机械式的朗读、背诵、书写,信息获取、分析及处理能力较差,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无稽之谈。这种教育教学背景下,学生不仅不能灵活运用外语知识,而且过于死板的学习方式,所学习到的外语知识基本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

  (二)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式陈旧

  受到我国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固化思维教学方式的影响,外语教学也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教师将重点放在生词、语法的讲解之上,忽视了信息接受、分析和处理,致使学生以学习生词、句法为重点,基本上不了解跨文化方面的知识。

  (三)大学生外语语言表达、句法理解等能力较强,跨文化理解能力较差,特别是对外语的实际运用不够熟练,缺乏实用技能

  可以说,当大学生外语知识学习到一定程度,语言能力达到较高水平之后,文化之间的差异障碍便突显出来。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倘若语言表述不清,或者语言失误、文化误解,那么将会给交流双方带来不快,甚至会导致交际失败。研究表明,外语表达能力较强、表达流畅的大学生,往往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让人误认为其不仅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具备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在交流之后发现语用失误问题较为严重,给人一种故意为之的感受,难免会因为跨文化交际失误而引发冲突。

  三、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教学模式的科学设计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更多的讲解外国文化特征,在交流和互动中,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跨文化交流素质。第二,改进教学模式,建立以培训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培训让学生对国外文化和外语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同时,可以通过研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跨文化知识。第三,创新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现场采访、情景模拟、课堂分组讨论、撰写报告、角色扮演、即兴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全面思维意识和文化理解能力。例如,外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构建情景模拟,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就所涉及到的文化知识进行分组讨论,进而来加深对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差异的认识。第四,教学主题的合理选择。外语教师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外国文化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库、学校图书馆、课外读物进行名家著作成果的归纳总结。第五,科学引导和示范。外语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基本的词汇、语法、语义等层面入手,让学生在学会词汇、语法和语义的同时,对外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由于文化存在差异,所以词汇所代表的寓意有所差别,这就需要教师的深入讲解和科学引导、示范。成语、谚语、格言等语言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能否准确使用成语、谚语和格言,将是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直接体现。倘若大学生不了解国外文化,那么极有可能在交流中造成矛盾,让外国人感到不适应。外国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作为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文化背景不同,所代表的寓意有所差别。比如:中国人认为打喷嚏是有人想或有人骂,而西方国家却认为是上帝保佑、祝你安康等。再如:中国人认为4是不吉利的数字,而西方国家却将13视为不吉利数字。政治、经济、社会等背景的不同,大学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还体现在对外国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认知与理解。所以说,大学外语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引导、合理示范,多层次、多角度地讲解外国文化。

  (二)教师层面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大学外语教师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体,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要求大学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外国文化作品,深入、全面掌握外语知识和外国文化,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同时,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教材,研究符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际的教学法。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外语以词汇、语法基本功为教学重点,致使在文化交流中出现“休克”问题。因此,要以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内容为依托,尽可能多的选取与外国文化有关的教科书和教学资料,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外国文化内涵,理解本土与外国文化差异,逐渐建立起跨文化交际意识。再次,重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模拟的设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在身临其境中相互讨论,以此来提高口语水平,增强交际意识,培养较强的交际能力。最后,充分发挥外教优势。由于外教对外国文化的了解程度较深,理解更为全面,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利用外教的经验优势,便于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加深理解。同时,基于课堂活动,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外语竞赛活动,以此来激发学习外语文化的兴趣,在学习和活动开展中,不断增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学生层面的要求

  首先,大学生要广泛阅读有关外语书籍,勤于思考。不但要阅读与课程有关的外语书籍,而且要阅读与外国文化有关的书籍、著作,比如:外语小说、外语散文、外语文化等,从而来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其次,大学生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去学习。潜意识地去学习有关外国文化的知识内容。课本内容及课堂知识的学习仅仅是基础,还需要通过课堂之外的活动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当然,课外学习主要靠学生的自觉,这就需要培养自我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生在深入、系统的学习之后,对外语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具备了外语使用能力和外语文化综合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不能单纯地依靠某一个方面,而是要更多地依赖于各种能力,只有具备综合能力,才能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形成帮助。

  四、结语

  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外语学习、接受和运用能力,也关系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国际市场化运作能力,特别是对于出国工作和创业的大学生来讲,必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够立足于国际市场,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秀娟.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导入的途径探析[J].英语教师,20xx,17(11):20-21,43.

  [2]刘正光.大学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与隐喻教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3):121-124.

  [3]梅子.关于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分析———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xx(2):116-117.

  [4]张雷.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初探[J].亚太教育,20xx(33):130.

  [5]王美玲.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xx.

  [6]师瑞芳,张婧.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7(3):108-110.

  [7]陶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跨文化外语教材建设研究[J].语言教育,20xx,5(3):39-42.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9

  摘 要:词汇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词汇作为英语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面对基础薄弱的艺术生,如何通过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知识,培养其英语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艺术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中艺术生;词汇教学

  英语词汇教学在高中语言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中英语教师历来对它较为重视。但令人沮丧的是,许多学生学了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英语,到了真正交际时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根本无法实现畅通的跨文化交际,或是经常出现交际失误。导致这一理由的理由有很多,其中词汇学习方式不当,以及文化输入的不足显得尤为突出。笔者任教于一所普通的江苏省三星级高级中学,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很多艺术生学习了近6年的英语,但是上课时的“老师好”表达都不准确。“Good morning,teacher”在国外这样说实际上是不对的,应该是Miss.X 或者Mr.X。诸如此类的文化反差,让我们不得不深思语言与文化的相辅相成携手提高的理由。文化意识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知识技能一样理应成为我们高中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这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目前状况

  从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来看,忽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教师十分强调英语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却认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有可无。他们认为英语学习应该以语法和词汇为中心,在学生掌握好单词和短语的基础上强化语法训练就可以学好英语,至于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以本校为例,在艺术班的日常英语教学中,由于艺术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这一特点,多数教师的教学步骤为先讲单词和短语,接着讲课文,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列出所有知识点和大量例句,甚至发学案让学生背诵,最后做练习题来巩固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甚至根本不会提及词汇的文化差异和语用原则,更谈不上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这种做法使学生的语用错误层出不穷,词汇使用不当的情况频频出现在学生口头交流和书面作文中。最后造成几年英语学下来,这些艺术生记住的往往是一些干巴巴的词汇和短语,却不知道用在哪些具体的情境或场合中。他们在日常对话中常常张口结舌,感到满脑子的词汇、短语,不知该选哪个最合适,这使很多艺术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

  二、高中艺术生英语词汇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渗透的途径

  针对高中艺术生整体基础薄弱的目前状况,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从记忆的策略角度培养学习兴趣,讲策略的同时要把词汇的文化背景讲出来,所谓追根求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词汇文化背景的传授

  众所周知,高中艺术生基础文化知识普遍不高,不提高他们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无法达到文化的.渗透。大部分高中艺术生对词汇学习很厌倦,学习词汇的动机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跨文化渗透的同时要注重词汇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词汇的背景知识讲解,认真积极地向学生导入词汇文化。此外,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比例正在不断增加,高考愈发着重测试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而非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紧密结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文化意识渗透

  现行的英语教材均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以教材作为媒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涵盖了多种方式,其中包括:打招呼、告辞、打电话、请求、邀请问候、致谢、道歉等用语的规范使用,谈话时话题的选择、委婉语、禁忌语、社交习俗及社交礼节。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二单元Word power中colloquialisms学习,如all thumbs指笨手笨脚,a wet blanket指一个扫兴的人;模块六第二单元Word power中提到了表达情感的词汇,如over the moon,on cloud nine;模块九第三单元Word power涉及颜色词和colour idioms。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逐步了解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不同方面,进而提高了对跨文化意识的了解,逐步增强的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加深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性。

  (三)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词汇学习的时效性

  在不同民族语言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词汇会有截然不同或者相差巨大的文化含义与联想含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扩展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本族文化与外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例如:在中国文化中“ ”代表着土地和中心,象征权势、地位及威望,是被赋予最高特权的颜色,也是中国古代皇族专用的颜色。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赋予 反面的象征作用,“yellow dog”指卑鄙的人、“yellow-livered”指胆小懦弱的;在中国,人们常把“南”置前,自古就有“南尊北卑”的传统,而英语中“从南到北”则为“from north to south”;汉语谚语“猫哭老鼠”英语则译为“shed crocodile tears”。

  现代社会日益发展的步伐,国际交流频繁,这也对高中英语艺术生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当前高中英语艺术生词汇教学中忽略跨文化意识渗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广大教师只有认识到跨文化意识渗透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有效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从而为提高整体英语水平及高中艺术生的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xx.

  2.陈俊森.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3.林立.英语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10

  摘要: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日渐显现,教学大纲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及培养要点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框架构建

  一、引言

  高校的外语教学纲要里提出了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塑造,这部分的能力是允许学生对于不同文化具备包容心,并且能够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交际环境里采取不同的措施来使得自己不会变得尴尬。当然这并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需要对跨文化差异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才能让我们明白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的去培养我们的学生,弥补他们的不足。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构建

  1.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我们的外语教学角度来看是对等存在的概念,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但是这也是符合我们教学环境的理解。所以我们的外语教学并不能单纯的进行语言能力的培训就足够了,我们的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如果学生不能将自己的语言能力在不同的场合下充分的表示出来,那么我们的外语教学可以理解为是失败的。同时我们的交际能力也绝对不仅仅只是语言交际的培训,交际能力也包括了非语言的交际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组成部分

  (1)全球概念全球概念是要学生意识到各个地区的文化是不同的,但是差异性并不是单纯的优劣的对比,这一点认知也是我们的学生总是会产生误解的存在。所以在全球概念的塑造上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入手,跨文化的意识和跨文化的思维。首先我们强调的是跨文化的意识,这种意识是相对和独立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对自己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有着充分的理解,树立起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独立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通过以母国文化为对比基础,来评价和判断其他民族文化跟自己母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跨文化的思维则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的接受并理解跨文化,我们只有思维上接受可跨文化,才能在交际中立即各种自己之前并不了解的文化细节。(2)文化适应文化适应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因为不同文化的认知并不一样,有时候可能会让一部分人觉得极为的不舒适和不理解。这里也是分成两个方面来讲: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时候我们在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会不由自主的觉得拘束和紧张,这就需要我们主动的进行心理调节才能够适应这种陌生的环境。而应变能力则就指的是我们在陌生文化环境里进行交际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误会和错误,那么我们就要有足够的应变技巧能够即使的化解尴尬。(3)文化积累无论是上面所说的应变能力还是心理调节,基础上都是要求我们拥有足够的文化积累才能够付诸实践的。因为不同环境下的差异是千千万万的,我们不可能单凭心理调节就能够全部临时接受,也不可能每次都靠应变能力来化解我们的尴尬局面。我们的学生要对一些主流外文化有足够的了解,这种了解应当是方方面面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人文环境、历史习俗等,尤其是那些跟我们不同的,一定要有额外的关注。一个合格的交际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是对所面对的外文化有一定深入了解才能展开的,他能够于交际环境足够的交互,同时也能够充分的尊重对方的各种文化差异。但是目前来说,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对此方面是很缺失的,老师只是单纯的将国外的文化灌输进来,而不会跟我们的学生讲解那些差异,这样我们的学生也就仅仅是熟悉了那些知识,而不能将其用于实践环境。(4)实践交际的训练在具备意识、思维和知识储备之后,更重要的是实践交际的训练,没有训练仅仅是纸上谈兵也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实践训练要注重多个方面的训练: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交际策略。语言交际算是一个中心,讲究的是对于语言知识的运用和技巧上的把握,在语言交际中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让人显得落落大方不拘谨。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有足够的口语交流能力,在日常的课程上我们就需要注重让学生大胆的开口。其次,非语言交际虽然学术界没法给出一个定论,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进行训练了,我们的老师更要在没有一个定论和讨论的地方下功夫,神态、姿势和行事方式这都是一点一点的细节却能够影响最终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而无论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终究都是要符合一定的交际策略才能够很好的展开,这也是我们的跨文化交际一个重难点,因为不同文化的交际策略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在一些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能就会让对方觉得受到了冒犯。同时教师应该清楚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跨文化知识,并针对具体的课文进行更广泛更深度的导入,挖掘更多的有关跨文化知识。教师要做到的是使自己在跨文化方面变得强大,不会使学生的理解受限,接受能力受限,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在教授学生词汇方面的知识时,不但要扩展他们更多的词条或短语,更要注重讲解他们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文化内涵以及来龙去脉,这样他们会更加感兴趣。针对教材中介绍关于西方节日或非言语行为时,我们可以按照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开展一系列活动或者是利用情景教学,体验一下不同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他们的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包括空间距离都是有差别的,让学生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接受容纳它。

  三、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很早开始就是我们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有关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上文我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素质和培养的着力点,这四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形成完整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某个学期的几门课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应该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外语教育过程中,随着大学生外语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能力培养,这样就能让我们的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其外语表达能力稳步上升,在不刻意的环境下,就能够稳稳的塑造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正光.大学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与隐喻教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3):121-12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xx(6):2-8.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11

  【摘要】在外语教学理论的探讨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愈来愈受到关注。诸多专家和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教学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探讨将该理论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相结合的实用价值,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策略,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教学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二、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 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

  四、非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在教学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积极作用。

  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学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xx。

  [4]李润新。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A]。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秦秀白。英语学习与吸收文化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12

  一、引言

  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当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回避不了文化差异问题。英语作为一种全球交流最广泛的工具,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日益显现出独特的作用。在对外交际中,人们如果不了解英文中蕴含的地域性文化,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英语,所以说,人们要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际的有效性和畅通性。

  二、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

  由于文化所含内容十分复杂,所以,在高校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自身努力,将所有的英美文化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要和所教授的书本知识科学地结合起来。细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

  (一)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信息,这个文化信息是异于外族人的,因此,要想理解该民族的语言,必须要对该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由于词语的文化差异,造成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很多障碍。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格外注意英语词语的文化意义与中文词语之间的语义区别。

  (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英语要掌握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这是学习英语的最重要手段。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只有正确地使用已经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去理解,才可以更好地做到充分了解文章的原意。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可以激活阅读者的知识图式,使文中信息连成一体。通过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民族习俗、社会模式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做出合理的推测,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原意。

  (三)英语句法、篇章结构特点和英美思维方式英语与汉语相比,具有句子长,以动词为核心的特点。英语的语法与句法与汉语存在巨大差异性,英语的主干旁支结构分明,呈树形结构,句子语法结构严谨。而汉语句子较短,无语法约束。英语所用动词来表示时间概念,相比之下,汉语则要用状语表达时间。英语文章脉络清晰,主题明确,逻辑性强,而汉语的特点是“曲径通幽”、含蓄委婉。教师可根据中英文的差异,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英语句法和篇章结构。英美人士形成了逻辑思维优先,而中国人形成了突出的形象思维习惯,这也是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注意的一点。

  (四)英语交际风格和行为方式中国人与英美人士交往过程中,在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上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例如,中国人与美国人相处:前者间接,后者直接;前者圆式,后者线性;前者谦卑,后者自信;前者沉默寡言,后者侃侃而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英美人士的表现,学习领悟他们的交际风格与行为方式。

  (五)英美价值观念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价值观念有: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动与静;人对“变化”的态度;人之天性观;做人与做事;时间取向。英美文化中,人们崇尚个人主义,个性独立,追求自由。在美国,人们追求的是发展、进步、创新。美国人更加信奉的是进取、外向和冒险精神,这些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观念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不同,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要格外注意的。

  三、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

  大学生英语教学的目的,应该以语言应用技能为目标,要实现大学生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更加要求高校英语教学侧重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而语言技能则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确定了教学目标,跨文化交际教学目的,可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语教学,要从词汇、听、说、读、写、译等这六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外语语言运用技能的综合培养。选择恰当的外语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大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掌握词汇量这几个方面,要全面教育,综合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个基本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因素。跨文化的认知能力是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我们应该优先培养。由于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交际规则具有很大不同,所以,要进行跨文化交流,必须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交际规则,才能更加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情感能力交际过程中的文化情感能力,包括移情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移情能力是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增加学生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克服民族中心主义。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主体会产生心理焦虑。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行为能力跨文化行为能力,是指人们灵活运用交际策略,与对方建立关系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在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能力、言语行为能力和跨文化关系能力。

  四、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课程设计理论,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语言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动态管理机制,开设了大学英语视听、口语、文化课程,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课程。大学生可利用网络在课后自主学习课程。教师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监管和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其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语言学习需要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英语学习网站、英语报纸、英语学习电台、英语角、英语社团,大学生进行自主性英语学习与锻炼。开展英语写作、口语、听力、翻译、演讲、表演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文化,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创造极好的条件。

  (二)跨文化交际与应用课程体系要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必须要对其进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和学生陈述。并且开设多门选修课,跨文化交际主要以讲授英美文化为主线,用英语授课,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跨文化交际类课程有:英语影视欣赏、英语演讲技巧、英国历史、西方文化概览、圣经与希腊神话、中西文化对比、英美文学欣赏、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英语应用类课程有:哲学专业英语、法律专业英语、生化专业英语、管理学专业英语、国际商业文化、跨文化商务沟通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社会必须的能力和需求,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存在的不同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不同文化之间交际的畅通。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13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旅游英语的教学仅仅需要教授英语的技能、基本知识、旅游知识,还需要为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目前,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的现象非常严重,学习了相关的基本知识,却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对于教学来说可以说是失败的。随着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普遍,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英语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语言在相应的文化下才有实际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样一句话,放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涵义,因此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是很大的。语言可以说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一种文化理念,透过赋有语言的文化,人们可以了解该民族的历史人文、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不懂得文化,就无法对语言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掌握,可以说,脱离了文化学习语言无法领悟语言的精髓,就学不好语言。旅游英语同样需要结合国外的文化学习,要掌握英语学习的背景,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好语言所带来的涵义。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目的所决定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交流,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媒介,联系着背后的人与人。对于旅游英语的学习者来说,仅仅掌握英语的语法、句型、词汇和语音规则是远远不够的,一门语言发展了那么多年的'历史才凝练而成,是在积淀了很深入的文化基础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恰恰是让学生能够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英语交流。因此,在旅游英语的教学目标中,语言、旅游知识的教学与文化的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二、跨文化交际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涉及到语言的专业能力其教学方式应该有所创新,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陈旧,没有创新

  目前虽然有些教师已经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些学校将语言知识的教学放在整个教学的重要位置,对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却懒得花心思。英语的学习仅仅在卷面上,只是为了考试,对交际没有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场所,其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和改善。

  (二)对目的与文化的学习

  现在有些旅游英语的学习者过多的注重西方文化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甚至放弃了对自己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是硬生生的去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对汉语的学习却不怎么上心,这种削减式的学习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跨文化交流,是在良好的掌握母语文化的基础上,对外语的文化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形象。脱离了母语去学英语,为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三)语言的应用能力较强

  事实上,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就无法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当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流利程度后,文化障碍也会显得比较突出,这主要是指此时语言失误很容易获得对方的谅解,即使发生了沟通不畅的情况,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认为的故意的语言行为,这种导致的文化交际上的冲突风险会更大。

  三、如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针对旅游英语的教学目的和当前的教学方式,需要在语言的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采取以下几点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条件:

  (一)运用教科书教授词汇蕴含的文化内容

  在旅游英语的学习中,最为基本的就是英语词汇,可以说这是学习外语最最基础的内容,这些词汇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些英语词汇的产生、消亡以及新陈代谢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Friday”这个词在英美人眼里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它是指耶稣受难的日子,这也就产生了周五一系列不太好的内容。而相对的“Sunday”是耶稣复活的日子,于是就有与之相关的比较好的涵义。教师可以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将这些文化的内涵讲给学生听,就会使整个教学增添生趣。

  (二)将了解语言的文化作为课下作业

  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进入大学,一周两三节课并不能教授英语的全部内容,任何老师都不能把所有的信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授完,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利用课下的时间。教师进行授课后,可以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充分的体会词汇、语境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段的意义,扩大学生的外语语言和文化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体会交际的成就感,寻找交流的环境,促进他们对语言的锻炼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课程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学习一门外语,尤其是在国内没有那么好的语言环境的条件下是何等困难,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应该聘请外籍教师参与教学,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交流欲望,而且还能够将关于文化的内容做更好的理解。外籍老师,尤其是英美教师,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应该说些什么内容才不被引起误会,这恰恰是中国教师所缺乏的,即使是在国外呆了一两年的中国教师,也无法达到较好的语言文化的理解水平,因此,聘请外籍老师对于学生的听力以及口语都将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从旅游英语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和将英语的老师接触是有必要的。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14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中国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培养,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必须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加以强化。当今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阻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问题,如:教师缺乏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教学中人为地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分割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多层面全方位从课堂、课外和社会实践三维拓展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训练;综合素质;社会实践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期间,笔者先后与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同学交往,深刻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又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毕继万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新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理论包含四方面的内容:①分辨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②分辨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③能分辨得体的语言形式;④能分辨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程度。因此,第一方面的内容相当于乔姆斯基理论体系中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它是人的内在能力;后三方面的内容可通称为“语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前者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后者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适宜性,所以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语言能力与交际文化的结合。此外,交际是为达到某一明确目标所进行的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交际的有效结果或目标实现的“功效”来定义的。我们可以认为综合文化能力是人文知识与精神的概括。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介,学习外语必须学习文化,外语教学一定要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新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教学要求上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在专门安排的文化素养一栏里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让其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还应该使他们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顺利跨越“文化沟”,构建“文化桥梁”。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文化教学滞后于语言教学,这使“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目的语文化能力一般低于语言能力”。1996年,为促进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南方、北方分别成立课题组对中国外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教材、课程、投资、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外语教学费时长、投资大、收效慢、效益低,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培养。通过对比本人在国外学习的亲身经历,我认为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阻碍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问题:1.很多教师缺乏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因此上课时底气不足,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张红玲的调查显示,67%的外语教师未受过任何培训,只能凭借感觉和经验来从事教学。笔者对本院英语教师的调查显示,近70%的教师未受过既有语言本身又有教学方法的培训,接触外国文化的`质和量也不够,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2.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被人为分割。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语言文化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师应在外语教学中逐渐渗透文化点,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强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及这些差异在语言运用中的表现,从而在培养学生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时,不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觉性、主动性。然而不少教师忽略语言技能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人为分割两者联系。3.习俗代文化,忽略文化的特征。一份给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的确这题目难以全面回答,但是,学生回答“风俗习惯”的占67%,这多少让人感到大学生对文化认识有些肤浅。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在授课时的确是把文化的重点放在国内外的风俗和习惯上。我院先后请来的6位外籍教师做的文化讲座上有5位(83%)都是讲本国的风俗习惯,学生自然以为知道一些外国的风俗习惯就是对他国文化的全部或基本了解。

  三、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培养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必须,不然很难想象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怎样在工作岗位上与他国的政治与文化的交往、经济商务的洽谈中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这一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重要的地位,单纯地教语言技能而不注重甚至脱离文化的教学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课堂教学主动导入一个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世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只有关注语言的人文性,才能对外语语言的本质有更丰富、完善、深刻的理解,才能从外语教学方面来帮助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他们的人格精神状态,培养出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适应国内外多种发展变化的专门人才。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应该抓住契机积极导入文化知识:一是开设专门课程,如英美文化、英美概况、语言文化交际;或对一些像英美文学这样的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和改革,因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这些课程可以用来强化人文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把文学欣赏和人文精神与文化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在各门基础课上用“文化渗透”“文化旁白”,对将近“占80%百科信息”的外语教材进行合理地利用和引导,进行文化信息的点滴输入。教师在讲解词汇、语法时都可以利用其有关的内容把文化知识渗透进去。课文分析时可以“旁白”背景知识,对文章中出现的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文化取向可以组织讨论,不求统一,只求认识和了解。2.课外活动积极投入我们系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比赛、寝室英语等活动。最近我们还组织学生搞了一个《中国梦,我的梦》演讲,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多方位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各种文化、文艺、英语兴趣提高活动,使他们从中汲取提高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料。3.社会实践热情参与一些学生在参加与在我校留学生的联谊活动后说,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语用得体”“交际失误”“文化错误”等课堂教学时学的东西有了较深刻的理性认识,他们撰写的小论文体现了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感悟和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去验证、锻炼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这一术语告诉人们时空已在不断缩小,跨文化之间的对话频繁而紧密。当今的中国跨文化交往频率加快,所以外语教学改革势必要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步就是要在外语教学中开展“扫盲”运动,使人们对那些隐含的、潜意识的文化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xx.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10-24.

  [3]刘爱真,关于研制大学英语文化因素细目表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xx,(2):44-45.

  [4]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0(3):7-11.

  [5]顾嘉祖,徐劲.“文学文本中的跨文化交际原则评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1):67-71.

  [6]窦卫霖.跨文化交际导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xx.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15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内容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间进行交际的能力,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在国外,比较广泛认同的是Spitzberg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地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在国内,张红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在国内的研究中,毕继万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需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这一点讲,外语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其次,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商贸的活动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大学生就职的重要考核标准,也是21世纪人才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加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再者,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教交际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倘若在外语教学中除培养英语学习者的基本语言知识技能外,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使其在学习语言时就可以将自身置于跨文化思考之中,那么学生就能够恰当灵活地运用语言与不同文化背景、民族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加跨文化交际成功的概率、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至少要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在跨文化场景中进行有效交际、然而在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中,虽然已经逐步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普遍的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无论是外语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把握好这一大纲,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二是在目前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以通过考试为教学和学习目标,如通过学校的期末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这样以应试为目的教学和学习都忽略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说,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和学习失去高校外语教学的意义,这很可能将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外语教师须遵从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下面将从外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外语教师的整体素养需要被改进和提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外语教师一定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掌握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应不断地阅读和英语教学有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著,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做访问学者,在外语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强度和深度,帮助学生逐渐意识到汉语与英语上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解,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也能使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应本着科学性讲解和兴趣引导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教学包括文化背景输入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等

  (1)课堂上的文化背景知识输入、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注意词的词汇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随时随地地注意词的内涵意义、这要求教师在讲解词汇和段落时不单单讲解其指示意义,还要挖掘其隐含意义及文化背景、比如dog(狗)这个单词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在汉语和英语文化中意思大不一样,在汉语中,关于“狗”的成语都是卑鄙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语中“狗”被看理解为人类信赖的朋友,因此英语中关于狗的词语并不含有贬义,如: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doggybag(打包袋)等等、在文化背景输入时还要进行文化对比、比如汉语中的“害群之马”在英文中为“blacksheep(羊)”、这都是文化差异产生的、通过科学的文化背景输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增加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合理开设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考虑到非英语专业学生接触跨文化交际较少的情况,学校应合理为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地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潜意识认知、课上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跨文化书籍,歌曲,和电影(如《刮痧》),留跨文化交际作业等、通过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的学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3)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外籍教师的本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营造外国语言和文化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灵活,极易引起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兴趣、随着学生和外籍教师对本国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交流,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形成,并逐渐学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效的运用

  (4)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讲座、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电影(如《刮痧》,《撞车》等)、跨文化知识英语角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学生在假期期间出国进行亲身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这必定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我国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理想,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外语综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让我怀念800字作文】相关文章: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作文初中04-15

初一这样的人让我作文11-19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初中作文11-13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小学作文01-04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写人作文12-20

这样的人让我感佩-写人作文01-16

这样的人让我什么作文800字07-21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作文400字07-23

这样的人让我什么作文600字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