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2-04-08 13:11:45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1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1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瓦尔登湖》一书记录了梭罗独居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间的情形,巨细无遗的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建造木屋、开荒种地、自给自足的点点滴滴。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用与众不同的眼光进行深入的思考。作者在书中变现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值得我们思考。

  这本艰涩难懂的哲学巨著初读起来也许不知所云,就像序里所说:这是寂寞的人在寂寞的时候才能读的书,心不能静,必然不知所云。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浅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很少有人会再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所以这样一本书即使看不懂,只要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也能磨练人的心性。就像在这浮华世界里的一杯香茗,让人放慢脚步,放松急躁的心灵,重新体味生活中该有的那份宁静。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精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我们的生活本该就这么简单。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实际上《瓦尔登湖》里的瓦尔登湖是另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而梭罗则数着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瓦尔登湖》的文字是晦涩的,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作者是否有意在炫耀其文字功底;《瓦尔登湖》的文字又是浅显的,只要我们足够安静地去阅读和体会,只要我们能够放下世俗的偏见。

  "我已经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形接近。"是的,即便是我们有幸身处瓦尔登湖边,而心灵却远在千里之外,也很难感受到瓦尔登湖的美,也很难感受到作者的心意。实际上,我们并不一定要真的.理解作者的心意,就像作者所言,"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文章本不是说教,而是作者生命感悟的分享。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努力地探索生命的意义,而每个人探索的过程并无一致,因而结果也是各不相同的,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每一个人的别样的人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一直以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单纯描写湖畔风景的书,打开来澄澈的湖水便会铺面而来,有早晨的鸟鸣、花香、有参天的巨树,林间的松树,树叶间细碎、斑驳的阳光。

  终于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到它,欣然借出,看封面郁郁的森林,静谧的湖水,深蓝色的月夜——咦?!阳光和花香呢?怎么会用这么深沉的色调?这样安静的氛围,仿若一个哲人静夜无人时的沉思。

  一本薄薄的书,看了两个多月,终于体味到一位诗人所说的《瓦尔登湖》只能在心灵沉静时阅读的真谛。其中的思想包罗万象,不仅描述了梭罗在高港山上鲁宾逊式的自我隔离生活,亦曲折的表达了对当局的抨击,及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特别看法。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以最朴素,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生活方式,在粗糙的环境中,却有着最高雅、精致的思想。他远离人群,远离俗世纷扰,自己筑屋、种豆、捕鱼。曾经因为逃离纷扰太过彻底,拒绝作为联邦纳税人的光荣而被捕入狱,这也算是梭罗和政治最亲密的一次接触。

  体味梭罗书中的哲学市场思想是一种辛苦而有益的心灵体操,初始时有疲累、乏味的感觉,看多了却如饮甘露,芬芳而清冽。他反对频繁的商业活动,乐于徜徉于古代诗人荷马的世界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瓦尔登湖》是作者戴维·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远离尘嚣,想于大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质朴的生活状态,一种更具诗意的生活。或许这次选读这本书,是希望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寻找本真的心路历程,感受来着大自然的力量,并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作者在瓦尔登湖居住的两年期间,见证了瓦尔登湖的春夏秋冬更替,见证了属于瓦尔登湖的魅力。作者以自身经历展开叙述,写了自己境界的.升华,愿意将自己的个人生活与大众分享,自己的主张即回归自然。

  在我们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平静的大自然,是内心的向导。其实这个瓦尔登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慰藉心灵的地方。读这本书或许可使我们在这浮世中释放安静的灵魂,减轻焦虑。这或许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愿我们在大学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梭罗对生活的理解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得到升华的。“亲近自然就是亲近自己心灵,远离自然也就是远离了自己心灵。”书中如此说道。这与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中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异曲同工。热爱生活的人必然是热爱自然的,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源头,探求生活的本质离不开对自然的感悟。

  《瓦尔登湖》中蕴含了一些东方色彩,在对湖畔生活和思想的一点一滴描写中,我感受到了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自然界与人的精神相统一。只有完全抛弃尘世的杂念,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灵方能找到归宿。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是朴素而又简单的,而透过生活与现实,他所联想和展示的思想却如禅宗一般深邃。梭罗信仰宇宙规律中的永恒,他从钓鱼之中质疑人本能的存在与否;他从冬日狐狸的.声音中思索是否禽兽与人类一样拥有文明……

  当身边一切的平凡成为经典时,我想,我只能仰望。

  正如佛曰,一花一世界。细微的东西,用心灵才能看清。

  学会观察,试着像梭罗一样的思索,时刻保持一颗对世界的好奇心,平凡便成为伟大,浅显便成为深刻,稍纵即逝的思绪便成为永恒的哲理。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7

  传世的经典总是等待时间下了判决才被人们认可,然后媚俗作态地去追捧。

  和大多数传世之作一样,梭罗的瓦尔登在出版的当时遭遇冷遇,甚至讥评。甚至在它终成世界名著后他仍然像瓦尔登湖一样在静静等候偶尔的寂寞访客的光顾。译者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大多数人看不到一本大部分在赞美自然的.独居日记有什么实际价值,它既不能告诉人们如何获取更大的财富,也不能给没有目标的人们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这恰恰是梭罗的意图,他不希望所有人在看了瓦尔登后过同他一样的生活,他珍惜生活的丰富和多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拒绝因袭父辈的生活方式,过着没有感官的生活。

  他也不急于去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哲学命题,让学术界争论不休,这些都离题万里。正如他在《瓦尔登湖》的结语所言: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话,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躁动不安,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可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8

  要说美国19世纪的超自然主义之父大卫亨利梭罗,不免想起田园哲学笔录《瓦尔登湖》。这部书都围绕梭罗为了验证自己离群也能生活的想法,并对当时底层农民的眼界狭小的不满,决定靠自己,靠智慧和双手生活,因此在一个叫瓦尔登湖畔定居,自己建造小木屋,说实在的,我自己很喜欢木屋的,还有草场。木屋里的东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张桌子,一个烧水壶,一张床,还有一些工具和干粮。每天出去捕鱼和翻地种豆,这不免让人想起了中国东晋的陶渊明,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句。

  在一个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时候,偶尔有一些过路人来拜访,大家一起谈论些发生在自己身边有趣的事,是一种原始的'最质朴的生活。

  然而在过了将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怀恋当年梭罗离群的原因,在如此喧嚣的世界,是否还真的有人类安居乐业的宝地,不用关注现代科技的文明,远离纷争和斗争,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瓦尔登湖》诠释的是一种最原始生态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见底的湖泊,不用担心鱼的过度捕杀,只在需要是一种含信念,一把锄头,力量是不大,创造不了摩天大楼,但对一小块土地实则是厚爱,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润,使作物成长。梭罗做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的活动,但最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要效仿,但最后又放弃了呢?原因吗,是复杂的,在经历了几百年后,人类是否还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说,梭罗做的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但能体会其真正滋味,非梭罗莫属。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9

  走近梭罗的小木屋,走进那片翠蓝色的湖畔,呼吸都变得顺畅而舒适,仿佛终于觉察到了,自己在这世间,是如此美好而又独特的存在。

  我走进文字,不由自主就走入了那片比桃花源更美好而生动的世界中了。春夏秋冬,稀疏的人来车往,几个偶尔拜访的客人,小木屋外各种被作者细心用文字照料到的珍木花草和各处栖居的小生灵……

  当然,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就是那潭湖水,倒映着碧蓝的天空,通往无限的湖底,我永远都会记得,冬天,那湖水会结成碧蓝的,翡翠一样的冰,里面还有各种形状的'小气泡……

  作者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眼睛,湖岸上的树木花草是它的睫毛,周围的山脉则是眉毛。自然最杰出的作品应当是水,是这万物之源啊!

  我想,瓦尔登湖不仅仅是地球上的一个坐标,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一片广阔而深远的地方,清澈,明亮,包容所有,润泽万物。

  “至于未来或者前景,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态度,顺其自然,别明确限定我们将来应该是什么模样,至于过去或者从前,那就像我们的影子,无非是表明我们还在阳光下活着而已,应该将其抛在脑后。”

  当然,我也并不是完全的认同书中提倡物质极简的朴素主义,因为在现代社会里,那些凡事自给自足的情况已经相去甚远,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成为某种产业链所连接的共同体。

  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外界所困,要让内心时刻保持独立,清醒地期待每一天的晨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0

  最美的事情不过于此书最后一篇以春结尾,春天总是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带给人以无限的憧憬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这本书的结尾就如开头一般,总是让人无法预知作者的思想,仿佛作者是凌驾于宇宙之上的智者,没有人能完完全全懂得他天马行空、跳脱不羁而又句句箴言的思想。面对如此浩瀚无穷而又简单通透的'真理,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无知的小孩,任凭作者的思绪和文字,带我徜徉。每每读到朴实幽默的道理时,那些似懂非懂的道理让我心中称赞,作者竟可以一语道破,那些全然不知的道理让我暗下决心,作者经历之丰和思想之深,只求某年某月再次拜读时,可以更加明白其中深意。

  除了作者伟岸的精神形象,其对生活体味之细及周身万物之爱,让人赞叹。作者笔下的一树一湖,一草一物,都极具生命张力,一幅幅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所有比喻的措辞让我惊讶,因为是我之前从未想象到的,然而却用的恰到好处,让人眼前惊艳,深深感到文字的力量。

  可能因为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文字,所以每次拿起来读的时候,总是内心会变得安静,一心只想揣摩更多。渐渐发现,读瓦尔登湖成了治愈我内心烦乱的良药,反倒把开始想要揣摩深意的初衷忘了,后来索性就不想那么多了,只想安安静静把它读下去。

  大道至简,无欲无求。看过豆瓣,听过书评之后,我也还是不能完全将它明白。也许作者的思想高度是我一辈子所不能企及的,但是读书这个过程却给了我与大家思想碰撞的机会,很是难得。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1

  结束了一学期忙绿的工作,迎来了假期。好想感受伴着油墨的香味和隽永的文字入睡的宁静,也许正是这种想往,使我想读一本安静的书,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是属于寂寞者的书,晚上一个人静静的看是最有感触。作者用最细腻的文字,记录了瓦尔登湖给他带来的无穷尽的灵感,那些自然和谐的画面让人向往。一个人被自然包围着,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站在湖边看着美丽的湖面,在别人看来这一切无非每天都是一样的,但在作者敏感的世界里,每天都是变幻莫测的,一阵风,一片树叶都是与众不同的,我始终相信所有的自然都是艺术,只是你不知道。这一切只能归咎于人类的无知,然而梭罗是清醒的,他放弃这个世界的所有,而选择到瓦尔登湖畔过隐居的生活。这是需要无比巨大的勇气,但也由此可见他对于自然的热爱是胜过一切的,他是自然的崇拜者和虔诚的信奉者。

  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的一切都是被赋予了生命,所以的生命都是值得被敬佩和尊敬的。所有的生命都能在自然中和谐的生活。在他的笔下那样的世界是遥远的,但也是真实的。只是我的的心被这个世界蒙蔽的太久而不相信,这世界曾经有那么一块地方竟如此存在过。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我们就这样昏昏沉沉的过着,既可悲又可怜。然而我们又能怎样呢,这世界上像梭罗那样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也只是少数的.,然而大多数的我们,只是庸人,平庸的人而矣,我们没有梭罗那样的勇气。但我们决不能失去那颗追求自然的心,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永远的保存着,不要丢失掉。

  你能想象这样的画面吗?我喜欢我的人生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座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这只是一个简单画面,然而我们是否曾那样清醒的思考过,那样仔细的看着日升日落,这世界太阳每天那样习以为常的升起落下,我们又何曾看过日出和晚霞,我们抬头凝望天空又是什么时候的事呢?难道我真的很繁忙吗?忙的连抬起头的时间都没有吗?何曾我们想过,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给自己时间和机会去思考和发现。世界很美很美,不要让繁忙成为借口,试着去体会。

  然而我想梭罗的隐居也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孤寂平静,这孤寂是从心发出的,孤寂的心催生了他深刻的思考,让我们也能那样学会孤寂学会思考更要学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2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静静地走进《瓦尔登湖》,我跟随着梭罗漫步林中,聆听自然的天籁之声沉思冥想:群山葱葱,曲径幽深,山湖静寂,紫雾腾腾,我好像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午夜十分,孤云独去,月澄无影,湖畔的树木也静静地伫立,这仿佛是“月出皎兮,杨柳依依”的情景;夜半流萤飞舞,不知名的昆虫的吟唱,天空中偶尔留下几声鸟鸣,在苍凉的月色下却有几分秋雁的味道,和着几缕“微风吹解带,山月听弹琴”的古韵,多美的境地,大自然给人以无限地遐想。梭罗说:“我蓦然觉得能和大自然相依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可这样的自然之美早已离我们很远很远…

  遥想古人是如何的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当然,也许是对天地万物的无所知,但他们生活的简朴,向大自然索取的很少很少,他们总在顺应自然,而不想改变自然,因此才给我们留下丰富宝贵的资源,多样化的物种,良好的生态平衡,才有大自然的美景。

  梭罗在书中说:“湖边,群山耸立,从这个山中小湖的湖中心放眼望去,山景如此令人目炫神驰,湖山清奇超凡。森林倒映湖面,湖水不仅使近景犹如仙山琼阁,而且湖岸蜿蜒曲折,形成一条洒脱明快的轮廓线。湖的边缘没有任何造作或遗珠之憾,没有那种斧钺伐出的林中空地和湖边开垦的.耕地,大自然在这里编织出一幅挥洒自如的织锦”。正因为没有过多的开发,自然的美才会如此呈现,才会如此清新、飘逸。

  如今的世界嘈杂多变,生存的危机感、紧迫感给人带来无限的焦虑,带来的是一张张匆忙而麻木的脸,人心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和忐忑不安。透过繁华而喧嚣的城市,看纷纭而热闹的人群,我们是否还能静下心来,留一点时间去倾听大自然的吟唱,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去领略大自然不息的生命脉动,从而得到慰藉和熏陶,让自己的人生更飘逸和洒脱呢?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3

  1845年7月4日,梭罗为一项试验移居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自耕自足两年有余的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简朴而又原始。在他离开之后,就将两年来的感悟写成了这本传世的佳作《瓦尔登湖》。

  这本书不仅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爱与瑰丽,更能从嘈杂的现实生活中解放灵魂,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欣慰。就好像一丝清泉倾泻而下,冰冰凉打在头上便撩得你一个激灵,轻轻柔沁入皮肤触碰你每寸神经,最后汇聚到脊髓之中成为你身体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写道:梭罗这人有脑子,梭罗手头没有别的,抓住了一根棒木。那木棍揍了我,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

  这首《梭罗这人有脑子》,生动地表现出梭罗所倾注在文字中的自热之爱,唯美的笔法真实地勾勒出大自然的灵动,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扑面而来,使人毫无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审视周围,嗅到野芳发而幽香,见到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而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坐忘。

  于是,梭罗的智慧与老子的哲学其惊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们都认为一切都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应该降到最低,自给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诗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静、恬淡、寂寞、无为。由此可见,这二者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书中梭罗看到了他的同乡们,不幸继承了农舍、房屋、谷仓、牛群、以及农具,继承了这些得来容易摆脱难的东西。他疑惑是谁使他们成了土地的奴隶,疑惑他们为什么一出生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坟墓。他们不得不度过别人的`一生,推着所有这些东西往前,尽自己所能过得好一些。

  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遇到了多少可怜的、不朽的人啊。他们几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们是房子的奴隶,车子的奴隶,更是金钱的奴隶。西班牙《世界报》上有这样对中国房价的评论“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可见,尽管时代浮躁奴隶层出,但是如果人始终在一种错误下劳作,那么很快就会成为后继者开垦荒原时不得不清理的阻碍,而他的大部分也终将会被犁入泥土成为肥料。对于我们,二十岁的经年里放大了什么,什么又是这个年龄段所不该承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内心真实亲切的期盼?仅仅由于无知和错误,被生活中人为的烦恼和过于粗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以致无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实。难道是我们的手指因过度劳作也变得太笨拙、颤抖得太厉害而做不到这一点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学本应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阶段,没有高考的残酷竞争,没有老板的苛刻要求。我们理应能够顺从我们的渴望,不要急着给自己戴上考研、出国的枷锁,去追逐理想,去钻研学术,去赏玩山水。更何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当夕阳西沉时,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浆果;在温和的黄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听听枭鸟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尖厉的啸声。衔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黄金时代里,有多少山林水泽的精灵曾经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罗的心之所栖,是世界上唯一的瓦尔登湖。而我们,只要同样抛去繁杂,此身所在,便是瓦尔登天堂。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4

  《瓦尔登湖》是一本极为优秀的人生哲理书,但从根本上讲,这本书更能扩大我们的日常视野,让我们从简单的生活开始学习知识。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学知识,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知识。阅读它,我们能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静之美。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先验论】的影响,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虽然每次读这本书,我都想吐槽一下在复旦大学对面小路里买的英语版!

  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不是一本适合我的书,我也永远写不出那样的文字,它安静孤独的让人无法接近。

  刚开始读的时候,它就是躲在迷雾森林深处的湖,越往深处前行,能见度越低,脚步也变得很艰难,当你心理有一丝厌烦时,就会一瞬间被弹出森林之外,它拒绝那些无法安静的人。

  在不屑的努力四五个月后的某个上午,用了2个多小时,安静的阅读梭罗是如何开始在湖边生活,才开始和他一起慢慢入住在这一片森林和湖泊。

  现在,这片湖总是欢迎我的来访,只要我想去,翻开书,眨眼就到。这本书会给读者一种很奇妙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告诉你什么是安静。那种安静是绝对的,就好像身处于湖中,湖底很暗很静,离开湖面越来越远,你可以自由的呼吸,却四肢无力,在不能为所欲为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思考或者什么都不思考,就慢慢的下沉,看着亮的湖面慢慢远离。

  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看上10分钟,很有用。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5

  第一次看到“瓦尔登湖”这四个字,大概是在“最难看下去的书”的排行榜里显眼的榜首处。再加之周围许多人说过这是本催眠神书,我就一直将它束之高阁,从不过问,直到有一夜真的失眠了,去书房翻出这本书,才真正认识了它。

  梭罗并非隐士,而瓦尔登也并不安静。

  恰恰和一般认知相反,它充满声音和趣味。梭罗并没有住在深山老林里,他亲手搭建的小木屋离市区仅1。6公里;而他这十几平米的小屋,也曾举办过25个人的聚会,并非与俗世远隔。而即便在肃杀的冬日里,小屋也不乏拜访者,钱宁便是其中一员。他与梭罗就着潋滟湖光谈笑风生,木屋里热闹得如同普通猎户农家。意料之外的是,梭罗的木屋没有锁,也没有门栓,可以说是开放性的。路过的农夫,猎人和动物都可以进去做客。每当散步归来,梭罗也会时而扮演一把福尔摩斯,根据烟头、脚印之类的蛛丝马迹推断“到访者”的身份,也是别有一番趣味了。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无非是困在现代化钢铁牢笼里的金丝雀一样的人。曾有人言“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坦率地说,我并不认同。且不论其中语法问题,从先后顺序便可发现其荒谬。若无为了生活的打拼,何来资本去追求诗和远方,恐怕要早早的饿死在半路,成为指路的`一缕幽魂。

  那么就不能追求了吗?当然可以,只是不能以梭罗和《瓦尔登湖》为范本,而是要探寻自己独一无二的路。走出牢笼,先从内心走出。《瓦尔登湖》其实是一本私人化的书,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从他的日记中摘出的。它是一本为自己而写的书,其次才是为别人。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说:“我希望这个世界的人,越不相同越好。”

  可是如何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瓦尔登湖”呢?并非是盲目离职放弃生计,而是审视内心。将所有能将碎片化阅读的杂物置于一边,静下来思考,此刻自己最缺失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敢于说出自己独特想法的勇气,是守住自我不为大流所动摇的坚定,还是抛却杂念专心于一物的洒脱。可能性不计其数,但唯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

  再三品读《瓦尔登湖》,能经历一次又一次震撼,读过之后,就像经历了一个被洗脑的过程,而从书中脱离,自己冷静下来反思,又会收获别样体悟。城市中的钢铁囚笼并不可怕,也不会成为走出俗世走向超脱与自由的阻碍。如果方法正确,囚笼将化为阶梯,助有心者去往所向之处。

  《瓦尔登湖》不是一个具有自我构建精神的人要去盲从的幻境。大自然内蕴着终极真理、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的象征,而人凭借直觉就能感悟宇宙精神,藉由自身智慧力量,追寻所向所往,这可能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但也是发掘自己的追求和生命体验的无限乐趣所在。

  出隅,出利欲,方能出心。然后得本心。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6

  读此书感悟颇多,在书中领略一番瓦尔登湖的风景和与自然和谐相处场景,书中告诉我们勤俭也可以让生活有滋有味。

  思考领悟:现实中我们自诩不是套中人,不过是已上套,被蒙蔽了双眼,还不知。或许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段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就可以知晓自身所渴求的本质。

  思考本质:在此间寻一处属于自己的静谧,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活留出更多空间去思考,放飞真实的自我。毕竟我们经历了,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在此待思考过后,心境透彻,懂得拨开似是而非的云雾,遵从自己的内心看到渴求的本质。

  寻一方向:在思考着思考着,选择出一条属于我们的生活。其实每一条路都是通向命运之路,但只有你自个儿的路例外,那就得了,还是走你自个儿的路吧。

  思考未来:确定了方向,开始思考未来。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可以思考,但不能深陷于对外界恐慌的思绪中,给自身带来紧张的气氛,一个人活着,总会遇到危险。不念过往,不惧将来,秉持心气,何惧远方?

  播种美德:遇人遇事,要播种诸如诚实、真理、简朴、信仰和纯真这一类的种子,既然付出了,就要做到最好!无愧于心,无愧于己。

  生活、经营需算计:生活需要经营,有时候说人生难得糊涂,但在生活上要会打理、“算计”,让自己的生活朴素而精致,且生活需是认真的但不是较真。在经营中我们需要算计,算计自己的得失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毕竟一团乱麻,谁都帮不了你自己。在经营中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你要谋生,靠的不是自己的手艺,而是自己的消遣。尽情享受大地的乐趣吧,可千万不要占有大地。不要居于安乐,不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一份渴求外应的心,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还要牢记思考两者的得失,一份发现,一份思考,一份收获!

  感受自然的魅力,重塑自身的心境。靠时光的流逝,断断乎到不了拂晓,这就是那个早晨的特性。遮住我们两眼的亮光,对我们无异于黑暗。唯有我们清醒的时候,天光才大亮。天光大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才不过是一颗晨星罢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7

  高中历史老师有一次提到《瓦尔登湖》这本书,说是一本好书,所以上了大学在卖书摊上看到时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嗯,只是买了下来。直到要写一篇读后感或美文时,我才把他的包装纸撕开。

  这是一本寂寞的书,尤其是刚出版时,没有人注意它,对之冷落、讥笑。但可能是现实生活太过复杂、繁冗,又或者是人们发现了它本身的价值,所以就变成了“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的美国最好的书”,但它终究是一本寂寞的书,就像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刚开始时我也觉得它只有无聊,琐碎,甚至觉得这本书就是多余的,但后来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是否因为在今天喧嚣和浮躁的社会里,看到的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尔虞我诈,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个社会的冷漠,这本书让我看到远离一切纷繁复杂,给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花费了28块1毛2分5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他的“隐居”是不同于其他人的,因为他是主动的,是真正追求朴素生活的,他在那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你也许最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会读不下去。”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

  梭罗说“当我要求定做一件具体式样的衣服的时候,女裁缝会郑重的告诉我‘他们现在不做这个样子的衣服了’,她丝毫没有强调这个‘他们’就好像是在引用和命运三女神一样的客观权威的话,我发现很难得到我要求样式的衣服,仅仅因为她不相信我说这话是当真的,不相信我这么草率。”就好像流行是一种权威,使我不得不遵从,如果你穿了一件貌似“不流行”的衣服,人们就会大吃一惊,会嘲讽你的“过时”。这似乎已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想法,穿戴已经上升到了具有艺术尊严的地位,这在梭罗看来是可笑的。

  就人体来说,最大的必需品就是保暖,延缓生命的热量。最聪明的人的生活,甚至比穷人过得还要简单、朴素。按照智慧的要求,过一种简朴,独立,豁达大度与富有信心的生活,用梭罗的话来说他们才是更富有的人。

  他用事实告诉我们,曾经坚持的物质要求是枷锁,是对自由的放逐和对生命的浪费。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他主张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那些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需求;而不是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适当降低生活的标准或追求,生活更得到满足。要真正做到梭罗这样是很难得,甚至在现在是不切实际的,难以实现的,但这种思想还是值得借鉴的。

  爱默生说:“梭罗以全部的爱情将他的天才贡献给他故乡的田野与山水。”在瓦尔登湖畔,读书、招待客人、种地、观察野兽、摘野果……做他想要做的一切,在这里他将最大的热情投身于生活,以他自己的方式,不受世俗的羁绊。但这也让很多人只能理解,却不能接受。他的一个朋友这样说他:“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绝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尽管我们不能放弃一切去寻找梭罗所追寻的“最简单的生活”,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尽量去寻找最本真的东西,去寻找真正的“心灵故乡”。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8

  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中,总会有工业废气排放的污水横流,有汽车尾气散发的有毒气体,有遍布城市各地的声音嘈杂,还有脚步迅速紧张的上班族们。其实,不仅仅是我列举的这些,这些是远远还不够的,人们生活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恩惠,一生的好坏取决于上帝的支配。但在田园农村居住的人们,却远离了我们身边这些繁杂事物,静静地享受银针坠地般舒适优雅的生活,并做着安闲惬意的锄地和放牧……

  瓦尔登湖此书中的介绍便是如上所述。谁又能不向往美好和平的生活呢?虽然我们也是过着那种生活,谁又不想体验下别的感受呢?或在静谧到银针坠地般的状态,或在阳光普照的家中休憩时,或在四角天空的美妙意境,就无不使我们欣喜欢悦。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慢慢走进这本书中,领略到梭罗自食其力、丰衣足食的本领,以及能耐得住寂寞孤独他强大的内心,都是支撑他在这里生存的动力。我会想:如果我到一片荒凉凄美的无人岛去居住时,能否想他般有自尊自立、不抛弃不放弃的品质,我想可能并不会做得如此完美,或者根本无法无法求救他人的帮助和理解,根本不能用异国他乡的语言与他人作交谈。

  梭罗通过自身的实践,告诉了我们一些生活快乐丰盈的秘籍:对物质的要求尽可能的简单,简单得犹如湖边的一片树叶;对精神上的追求永不停歇,最大地丰富自我的灵魂。瓦尔登湖边的生活是那么轻松惬意:“一年只要工作六个星期,就可承担所有的生活费用。整个冬天,以及大半个夏天,我都自由而安静地读书。”“如果我们只尊重不可避免的事和有权利生存的事,那么诗歌和音乐就会在街头回荡。如果我们生活悠闲,办事聪明,我们就会看出,只有伟大和优秀的`事物才能永久而绝对地生存,而小小的恐惧和小小的乐趣不过是现实影子。现实永远使人振奋,令人崇敬。安然坐下,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之中,这就是书给我带来的好处。我们应该踮起脚尖,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阅读。

  “我看见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们的不幸是,生下地来就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和农具;得到它们倒是容易,舍弃它们可困难了。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有人是穷困的,觉得生活不容易,有时候,甚而至于可以说连气也喘不过来。”可见索罗对物质的要求只是能吃饱就行,如此简单的愿望是每人值得学习的。

  我们要学会生存的技巧和本领,并积极学习来更容易的掌握。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9

  第一次见到这本《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四年级准备考研的那段日子。一天,像往常一样走进了学校大门对面的书店。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籍中,我一眼望见了这本书,白色的底,绿线对景物进行勾勒,很意象的画出一幅宁静湖面被松林环绕的样子。刹那间,感觉自己的嘈杂的世界瞬间安静了。封面上赫然写着Walden这几个英文字母,我暗暗在想,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一本书籍。后面细细翻开,原来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一个独居作者,写了他在康莱德镇附近瓦尔登湖畔的两年生活的时光。

  他自己劈柴、建屋子,房间里没有过多的陈设,仅有的三把椅子也是为了适时而必要的社交。我忽然觉着,梭罗这个自然主义作家有着自己生活的人生信条,不仅仅要事事亲力亲为,让每一秒钟都流逝着有意义,也不让无意义或者太多无谓的社交而打乱生活的节奏。每每内心有嘈杂的声音升起,翻一翻就能让自己瞬间获得安静的力量。有时候,轻轻的吟诵这每一句英文文字,都觉得像一篇篇绝美的诗篇。究竟是在怎样美的地方,或者内心有着怎样的生活美学和审美的眼光,才能写出这样自然而又诗意的句子。在一次查阅资料的时候,我才无意中了解到作者是由于至亲弟弟的一次意外身亡后,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而因此从大城市抽离,来到有着怡人风景的瓦尔登湖生活。

  而我们作为现代社会中生活的人,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对的压力和困难,是不是也要给自己一片像瓦尔登湖这样的净土,让自己休养生息,重换心境。而经科学证实,大自然和植物的芳香确实是有治愈人心灵的力量。作为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每天都充斥着大量而无意义的信息。随着日渐增长的生活压力,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感到无法喘息。试想,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的内心留有像瓦尔登湖这样的`一片静地,给自己释放压力和重获心灵呼吸的力量。而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大火的李子柒,就像现代女版的“梭罗”,在深圳打拼之后,回到自己四川老家开始自己自足的乡野生活。她自己劈柴、生火,上山砍竹,就为了给自己打造一个具有古风的秋千,自己塑泥灶只为给自己烤一个香软的面包,在时令季节里做青梅酒,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只有古诗中才会出现的意境,吸引了大批城市青年的追捧和艳羡。

  反观这本《瓦尔登湖》,我在想,一百多年前的梭罗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当时正处于19世纪,经历过工业革命后的美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蒸汽火车,电力时代,都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而梭罗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人们并不善用工具,有的人乘坐火车只是为了去城里消磨时光。这何尝不像是现代生活的我们,自认为聪明的使用了手机和互联网,却殊不知每天被无谓的信息和虚拟社交浪费了大把的时间,我们自认为在使用工具,实际上却被工具所绑架了,被动的活在一个由看不见的互联网生态圈中。这个时候,也许我们要像梭罗一样,抽离其中,真真切切的明白自己的所需所想,并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我们倒不必像梭罗那样,离自己最近的邻居都需要2公里的距离。而是放下手机,找到自己的生活状态,拾起一本好书,坐在咖啡厅自己喜欢的角落,品一杯好咖啡,抑或是在风景怡人的公路上,大汗漓漓的跑3公里,规划好自己每月和每周的目标,去一个心怡神往已久的城市感受当地的风情。总之,就是体验美好的生活,好好的把握当下,努力的去感受生命和生活赠与我们的每一个瞬间。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0

  一边读《瓦尔登湖》,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棱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眼眸、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心中不禁会好奇,什么样的生活才会打造出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棱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乐在这寂寞当中。棱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树,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屋,并在小木屋里居住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漠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默地等待了一个世纪,它孤独依然不倦息不紧不慢地对每一个读者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的光阴。

  棱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地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问候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棱罗并不排斥,只是批判我们没有更好的运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来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并未用它来交流人类的思想。”但是,棱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评,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世界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它多余的东西摒弃。

  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深有体会,人们应该探求怎样实实在在地生活,怎样体验与经验有意义的人生。棱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简单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来打扰内心的宁静。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棱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1

  再一次合上《瓦尔登湖》,似乎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把我满脑子的杂想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读“透”这本书,我所能感知的、体会的,不过是皮毛罢了。说起来,这本书与我挺有缘的,它是学校颁发的奖品。但当时得了一等奖的奖品才是这本书,而我是二等奖,不知怎的,阴错阳差,辗转之中这本书到了我的手上,我也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代表作,写于19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贪婪的人类疯狂地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身处欲望旋涡中的人们难以摆脱,欲望创造了一切又毁灭了一切。

  身处这样的环境下,深受爱默生自然主义影响的梭罗,只想亲近自然,回归本心。这个身材不高,但很坚实,有着浅色的皮肤,敏锐的五官,看起来似乎有些严肃的梭罗,这个被同时代的人认为是一个行为怪异的偏执狂梭罗,真的逃离了城市的喧嚣,搬去了瓦尔登湖畔隐居。他自耕自食、真正地去体验了极致简朴的和接近自然的生活。

  《瓦尔登湖》有点像游记,又不是真正的游记,他写的无非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一本极其私人化的书。如今有些人则将私人化写作当成是一种认知狭隘的表现,但我却认为这种认知才真是有点狭隘了。哪一个人写作的初心不是为了写出自己的想法呢?而每个人的想法都不相同,文章的表达与深意自然也有所不同,私人化写作也是其中一种。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有狭隘之说?

  作者在去那里生活后,首先亲手搭建了一座木屋。那座木屋仅仅十几个平米,这意味着他没有足够的生活区域,各种生活区域不能明确区分,他需要在床上活动甚至吃饭,设施也相当不完善。最特别的地方便是他的木屋以及他的.生活完全向公众敞开。他从不锁门,过路的人甚至动物都可以自由进出,屋中的食品和用具随便取用,即使他并不在家。在梭罗的木屋中,新鲜有趣的玩意儿随处可见,趣味无穷,给人温暖和快乐。

  这段短暂的逃离,使平时远离俗事的他用起工具来像一个合格的农夫,他只用两只眼睛估算两棵树的高度,结果都能十分准确;他也能像一个牲畜贩子一样估计出一头牛或一头猪的重量。这些看似俗而且粗笨的工作,使他真正融入了大自然之中。乡村生活让人保持了淳朴,而这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它让人活得不虚标,能够控制贪欲,懂得知足。最重要的是享受生活中的细节,能够细细品味大自然的馈赠。

  梭罗在这本书中记载的是他的小日子,似乎是不食人间烟火,但又烟火味十足。他让自己慢下来,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再反过来看我们的日子:早出晚归,忙于谋生,有一点闲暇的时间就泡吧、玩手机、聚会,仿佛日子于我们而言,就是日复一日单调的流水账。一切的欲望,无论是贪食、好色或是追求财富,都只是同一个东西,一个贪心不足的胃口。当一个人忙于俗务时,便会忘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或者根本顾不上精神境界。工业革命,商品革命,将文明进程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人与自然应该怎样亲密接触呢?“精神”应该怎样加快脚步,去追赶上物质的进步呢?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命题。

  《瓦尔登湖》中的很多语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每一句话都能引起我的深刻反思。如“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是啊,只有当自己明白,认识自己,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往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却忽视自己不知道什么,这也算是一种悲哀了吧。“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在当代生活中,很多人都相信“锦鲤”这一说法。所谓“锦鲤”,就是变相地听天由命,是自己不做任何努力,光靠想象甚至是幻想来渴望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消极的手段。只去仰望星空,却不脚踏实地,你永远也不会走出这个绝望!因而,改变命运并不是傻傻地等待,唯有努力,唯有改变,自己的人生才能被自己牢牢地抓住,才能被自己主宰。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本书,有人觉得它太静了,不符合自己的品味;还有一些人,是为了吹嘘,为了炫耀才去阅读。真正能读懂这本书的人,能全身心投入这本书的人,消耗的不仅是时间与精力,更是要降低自己的欲望,然而有几个人能去做出这个改变,走到这个地步呢?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悄悄的书,走进大自然鸟兽草木之间,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后感11-06

瓦尔登湖读后感10-22

瓦尔登湖读后感【热】02-13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02-13

【热】《瓦尔登湖》读后感02-28

《瓦尔登湖》读后感【荐】02-26

【荐】《瓦尔登湖》读后感02-26

【精】《瓦尔登湖》读后感02-24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02-24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02-25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1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1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瓦尔登湖》一书记录了梭罗独居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间的情形,巨细无遗的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建造木屋、开荒种地、自给自足的点点滴滴。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用与众不同的眼光进行深入的思考。作者在书中变现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值得我们思考。

  这本艰涩难懂的哲学巨著初读起来也许不知所云,就像序里所说:这是寂寞的人在寂寞的时候才能读的书,心不能静,必然不知所云。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浅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很少有人会再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所以这样一本书即使看不懂,只要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也能磨练人的心性。就像在这浮华世界里的一杯香茗,让人放慢脚步,放松急躁的心灵,重新体味生活中该有的那份宁静。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精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我们的生活本该就这么简单。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实际上《瓦尔登湖》里的瓦尔登湖是另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而梭罗则数着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瓦尔登湖》的文字是晦涩的,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作者是否有意在炫耀其文字功底;《瓦尔登湖》的文字又是浅显的,只要我们足够安静地去阅读和体会,只要我们能够放下世俗的偏见。

  "我已经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形接近。"是的,即便是我们有幸身处瓦尔登湖边,而心灵却远在千里之外,也很难感受到瓦尔登湖的美,也很难感受到作者的心意。实际上,我们并不一定要真的.理解作者的心意,就像作者所言,"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文章本不是说教,而是作者生命感悟的分享。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努力地探索生命的意义,而每个人探索的过程并无一致,因而结果也是各不相同的,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每一个人的别样的人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一直以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单纯描写湖畔风景的书,打开来澄澈的湖水便会铺面而来,有早晨的鸟鸣、花香、有参天的巨树,林间的松树,树叶间细碎、斑驳的阳光。

  终于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到它,欣然借出,看封面郁郁的森林,静谧的湖水,深蓝色的月夜——咦?!阳光和花香呢?怎么会用这么深沉的色调?这样安静的氛围,仿若一个哲人静夜无人时的沉思。

  一本薄薄的书,看了两个多月,终于体味到一位诗人所说的《瓦尔登湖》只能在心灵沉静时阅读的真谛。其中的思想包罗万象,不仅描述了梭罗在高港山上鲁宾逊式的自我隔离生活,亦曲折的表达了对当局的抨击,及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特别看法。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以最朴素,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生活方式,在粗糙的环境中,却有着最高雅、精致的思想。他远离人群,远离俗世纷扰,自己筑屋、种豆、捕鱼。曾经因为逃离纷扰太过彻底,拒绝作为联邦纳税人的光荣而被捕入狱,这也算是梭罗和政治最亲密的一次接触。

  体味梭罗书中的哲学市场思想是一种辛苦而有益的心灵体操,初始时有疲累、乏味的感觉,看多了却如饮甘露,芬芳而清冽。他反对频繁的商业活动,乐于徜徉于古代诗人荷马的世界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瓦尔登湖》是作者戴维·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远离尘嚣,想于大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质朴的生活状态,一种更具诗意的生活。或许这次选读这本书,是希望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寻找本真的心路历程,感受来着大自然的力量,并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作者在瓦尔登湖居住的两年期间,见证了瓦尔登湖的春夏秋冬更替,见证了属于瓦尔登湖的魅力。作者以自身经历展开叙述,写了自己境界的.升华,愿意将自己的个人生活与大众分享,自己的主张即回归自然。

  在我们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平静的大自然,是内心的向导。其实这个瓦尔登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慰藉心灵的地方。读这本书或许可使我们在这浮世中释放安静的灵魂,减轻焦虑。这或许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愿我们在大学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梭罗对生活的理解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得到升华的。“亲近自然就是亲近自己心灵,远离自然也就是远离了自己心灵。”书中如此说道。这与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中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异曲同工。热爱生活的人必然是热爱自然的,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源头,探求生活的本质离不开对自然的感悟。

  《瓦尔登湖》中蕴含了一些东方色彩,在对湖畔生活和思想的一点一滴描写中,我感受到了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自然界与人的精神相统一。只有完全抛弃尘世的杂念,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灵方能找到归宿。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是朴素而又简单的,而透过生活与现实,他所联想和展示的思想却如禅宗一般深邃。梭罗信仰宇宙规律中的永恒,他从钓鱼之中质疑人本能的存在与否;他从冬日狐狸的.声音中思索是否禽兽与人类一样拥有文明……

  当身边一切的平凡成为经典时,我想,我只能仰望。

  正如佛曰,一花一世界。细微的东西,用心灵才能看清。

  学会观察,试着像梭罗一样的思索,时刻保持一颗对世界的好奇心,平凡便成为伟大,浅显便成为深刻,稍纵即逝的思绪便成为永恒的哲理。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7

  传世的经典总是等待时间下了判决才被人们认可,然后媚俗作态地去追捧。

  和大多数传世之作一样,梭罗的瓦尔登在出版的当时遭遇冷遇,甚至讥评。甚至在它终成世界名著后他仍然像瓦尔登湖一样在静静等候偶尔的寂寞访客的光顾。译者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大多数人看不到一本大部分在赞美自然的.独居日记有什么实际价值,它既不能告诉人们如何获取更大的财富,也不能给没有目标的人们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这恰恰是梭罗的意图,他不希望所有人在看了瓦尔登后过同他一样的生活,他珍惜生活的丰富和多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拒绝因袭父辈的生活方式,过着没有感官的生活。

  他也不急于去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哲学命题,让学术界争论不休,这些都离题万里。正如他在《瓦尔登湖》的结语所言: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话,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躁动不安,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可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8

  要说美国19世纪的超自然主义之父大卫亨利梭罗,不免想起田园哲学笔录《瓦尔登湖》。这部书都围绕梭罗为了验证自己离群也能生活的想法,并对当时底层农民的眼界狭小的不满,决定靠自己,靠智慧和双手生活,因此在一个叫瓦尔登湖畔定居,自己建造小木屋,说实在的,我自己很喜欢木屋的,还有草场。木屋里的东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张桌子,一个烧水壶,一张床,还有一些工具和干粮。每天出去捕鱼和翻地种豆,这不免让人想起了中国东晋的陶渊明,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句。

  在一个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时候,偶尔有一些过路人来拜访,大家一起谈论些发生在自己身边有趣的事,是一种原始的'最质朴的生活。

  然而在过了将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怀恋当年梭罗离群的原因,在如此喧嚣的世界,是否还真的有人类安居乐业的宝地,不用关注现代科技的文明,远离纷争和斗争,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瓦尔登湖》诠释的是一种最原始生态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见底的湖泊,不用担心鱼的过度捕杀,只在需要是一种含信念,一把锄头,力量是不大,创造不了摩天大楼,但对一小块土地实则是厚爱,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润,使作物成长。梭罗做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的活动,但最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要效仿,但最后又放弃了呢?原因吗,是复杂的,在经历了几百年后,人类是否还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说,梭罗做的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但能体会其真正滋味,非梭罗莫属。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9

  走近梭罗的小木屋,走进那片翠蓝色的湖畔,呼吸都变得顺畅而舒适,仿佛终于觉察到了,自己在这世间,是如此美好而又独特的存在。

  我走进文字,不由自主就走入了那片比桃花源更美好而生动的世界中了。春夏秋冬,稀疏的人来车往,几个偶尔拜访的客人,小木屋外各种被作者细心用文字照料到的珍木花草和各处栖居的小生灵……

  当然,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就是那潭湖水,倒映着碧蓝的天空,通往无限的湖底,我永远都会记得,冬天,那湖水会结成碧蓝的,翡翠一样的冰,里面还有各种形状的'小气泡……

  作者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眼睛,湖岸上的树木花草是它的睫毛,周围的山脉则是眉毛。自然最杰出的作品应当是水,是这万物之源啊!

  我想,瓦尔登湖不仅仅是地球上的一个坐标,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一片广阔而深远的地方,清澈,明亮,包容所有,润泽万物。

  “至于未来或者前景,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态度,顺其自然,别明确限定我们将来应该是什么模样,至于过去或者从前,那就像我们的影子,无非是表明我们还在阳光下活着而已,应该将其抛在脑后。”

  当然,我也并不是完全的认同书中提倡物质极简的朴素主义,因为在现代社会里,那些凡事自给自足的情况已经相去甚远,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成为某种产业链所连接的共同体。

  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外界所困,要让内心时刻保持独立,清醒地期待每一天的晨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0

  最美的事情不过于此书最后一篇以春结尾,春天总是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带给人以无限的憧憬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这本书的结尾就如开头一般,总是让人无法预知作者的思想,仿佛作者是凌驾于宇宙之上的智者,没有人能完完全全懂得他天马行空、跳脱不羁而又句句箴言的思想。面对如此浩瀚无穷而又简单通透的'真理,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无知的小孩,任凭作者的思绪和文字,带我徜徉。每每读到朴实幽默的道理时,那些似懂非懂的道理让我心中称赞,作者竟可以一语道破,那些全然不知的道理让我暗下决心,作者经历之丰和思想之深,只求某年某月再次拜读时,可以更加明白其中深意。

  除了作者伟岸的精神形象,其对生活体味之细及周身万物之爱,让人赞叹。作者笔下的一树一湖,一草一物,都极具生命张力,一幅幅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所有比喻的措辞让我惊讶,因为是我之前从未想象到的,然而却用的恰到好处,让人眼前惊艳,深深感到文字的力量。

  可能因为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文字,所以每次拿起来读的时候,总是内心会变得安静,一心只想揣摩更多。渐渐发现,读瓦尔登湖成了治愈我内心烦乱的良药,反倒把开始想要揣摩深意的初衷忘了,后来索性就不想那么多了,只想安安静静把它读下去。

  大道至简,无欲无求。看过豆瓣,听过书评之后,我也还是不能完全将它明白。也许作者的思想高度是我一辈子所不能企及的,但是读书这个过程却给了我与大家思想碰撞的机会,很是难得。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1

  结束了一学期忙绿的工作,迎来了假期。好想感受伴着油墨的香味和隽永的文字入睡的宁静,也许正是这种想往,使我想读一本安静的书,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是属于寂寞者的书,晚上一个人静静的看是最有感触。作者用最细腻的文字,记录了瓦尔登湖给他带来的无穷尽的灵感,那些自然和谐的画面让人向往。一个人被自然包围着,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站在湖边看着美丽的湖面,在别人看来这一切无非每天都是一样的,但在作者敏感的世界里,每天都是变幻莫测的,一阵风,一片树叶都是与众不同的,我始终相信所有的自然都是艺术,只是你不知道。这一切只能归咎于人类的无知,然而梭罗是清醒的,他放弃这个世界的所有,而选择到瓦尔登湖畔过隐居的生活。这是需要无比巨大的勇气,但也由此可见他对于自然的热爱是胜过一切的,他是自然的崇拜者和虔诚的信奉者。

  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的一切都是被赋予了生命,所以的生命都是值得被敬佩和尊敬的。所有的生命都能在自然中和谐的生活。在他的笔下那样的世界是遥远的,但也是真实的。只是我的的心被这个世界蒙蔽的太久而不相信,这世界曾经有那么一块地方竟如此存在过。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我们就这样昏昏沉沉的过着,既可悲又可怜。然而我们又能怎样呢,这世界上像梭罗那样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也只是少数的.,然而大多数的我们,只是庸人,平庸的人而矣,我们没有梭罗那样的勇气。但我们决不能失去那颗追求自然的心,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永远的保存着,不要丢失掉。

  你能想象这样的画面吗?我喜欢我的人生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座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这只是一个简单画面,然而我们是否曾那样清醒的思考过,那样仔细的看着日升日落,这世界太阳每天那样习以为常的升起落下,我们又何曾看过日出和晚霞,我们抬头凝望天空又是什么时候的事呢?难道我真的很繁忙吗?忙的连抬起头的时间都没有吗?何曾我们想过,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给自己时间和机会去思考和发现。世界很美很美,不要让繁忙成为借口,试着去体会。

  然而我想梭罗的隐居也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孤寂平静,这孤寂是从心发出的,孤寂的心催生了他深刻的思考,让我们也能那样学会孤寂学会思考更要学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2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静静地走进《瓦尔登湖》,我跟随着梭罗漫步林中,聆听自然的天籁之声沉思冥想:群山葱葱,曲径幽深,山湖静寂,紫雾腾腾,我好像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午夜十分,孤云独去,月澄无影,湖畔的树木也静静地伫立,这仿佛是“月出皎兮,杨柳依依”的情景;夜半流萤飞舞,不知名的昆虫的吟唱,天空中偶尔留下几声鸟鸣,在苍凉的月色下却有几分秋雁的味道,和着几缕“微风吹解带,山月听弹琴”的古韵,多美的境地,大自然给人以无限地遐想。梭罗说:“我蓦然觉得能和大自然相依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可这样的自然之美早已离我们很远很远…

  遥想古人是如何的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当然,也许是对天地万物的无所知,但他们生活的简朴,向大自然索取的很少很少,他们总在顺应自然,而不想改变自然,因此才给我们留下丰富宝贵的资源,多样化的物种,良好的生态平衡,才有大自然的美景。

  梭罗在书中说:“湖边,群山耸立,从这个山中小湖的湖中心放眼望去,山景如此令人目炫神驰,湖山清奇超凡。森林倒映湖面,湖水不仅使近景犹如仙山琼阁,而且湖岸蜿蜒曲折,形成一条洒脱明快的轮廓线。湖的边缘没有任何造作或遗珠之憾,没有那种斧钺伐出的林中空地和湖边开垦的.耕地,大自然在这里编织出一幅挥洒自如的织锦”。正因为没有过多的开发,自然的美才会如此呈现,才会如此清新、飘逸。

  如今的世界嘈杂多变,生存的危机感、紧迫感给人带来无限的焦虑,带来的是一张张匆忙而麻木的脸,人心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和忐忑不安。透过繁华而喧嚣的城市,看纷纭而热闹的人群,我们是否还能静下心来,留一点时间去倾听大自然的吟唱,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去领略大自然不息的生命脉动,从而得到慰藉和熏陶,让自己的人生更飘逸和洒脱呢?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3

  1845年7月4日,梭罗为一项试验移居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自耕自足两年有余的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简朴而又原始。在他离开之后,就将两年来的感悟写成了这本传世的佳作《瓦尔登湖》。

  这本书不仅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爱与瑰丽,更能从嘈杂的现实生活中解放灵魂,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欣慰。就好像一丝清泉倾泻而下,冰冰凉打在头上便撩得你一个激灵,轻轻柔沁入皮肤触碰你每寸神经,最后汇聚到脊髓之中成为你身体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写道:梭罗这人有脑子,梭罗手头没有别的,抓住了一根棒木。那木棍揍了我,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

  这首《梭罗这人有脑子》,生动地表现出梭罗所倾注在文字中的自热之爱,唯美的笔法真实地勾勒出大自然的灵动,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扑面而来,使人毫无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审视周围,嗅到野芳发而幽香,见到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而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坐忘。

  于是,梭罗的智慧与老子的哲学其惊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们都认为一切都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质生活应该降到最低,自给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诗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静、恬淡、寂寞、无为。由此可见,这二者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书中梭罗看到了他的同乡们,不幸继承了农舍、房屋、谷仓、牛群、以及农具,继承了这些得来容易摆脱难的东西。他疑惑是谁使他们成了土地的奴隶,疑惑他们为什么一出生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坟墓。他们不得不度过别人的`一生,推着所有这些东西往前,尽自己所能过得好一些。

  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遇到了多少可怜的、不朽的人啊。他们几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们是房子的奴隶,车子的奴隶,更是金钱的奴隶。西班牙《世界报》上有这样对中国房价的评论“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可见,尽管时代浮躁奴隶层出,但是如果人始终在一种错误下劳作,那么很快就会成为后继者开垦荒原时不得不清理的阻碍,而他的大部分也终将会被犁入泥土成为肥料。对于我们,二十岁的经年里放大了什么,什么又是这个年龄段所不该承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内心真实亲切的期盼?仅仅由于无知和错误,被生活中人为的烦恼和过于粗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以致无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实。难道是我们的手指因过度劳作也变得太笨拙、颤抖得太厉害而做不到这一点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学本应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阶段,没有高考的残酷竞争,没有老板的苛刻要求。我们理应能够顺从我们的渴望,不要急着给自己戴上考研、出国的枷锁,去追逐理想,去钻研学术,去赏玩山水。更何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当夕阳西沉时,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浆果;在温和的黄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听听枭鸟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尖厉的啸声。衔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黄金时代里,有多少山林水泽的精灵曾经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罗的心之所栖,是世界上唯一的瓦尔登湖。而我们,只要同样抛去繁杂,此身所在,便是瓦尔登天堂。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4

  《瓦尔登湖》是一本极为优秀的人生哲理书,但从根本上讲,这本书更能扩大我们的日常视野,让我们从简单的生活开始学习知识。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学知识,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知识。阅读它,我们能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静之美。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先验论】的影响,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虽然每次读这本书,我都想吐槽一下在复旦大学对面小路里买的英语版!

  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不是一本适合我的书,我也永远写不出那样的文字,它安静孤独的让人无法接近。

  刚开始读的时候,它就是躲在迷雾森林深处的湖,越往深处前行,能见度越低,脚步也变得很艰难,当你心理有一丝厌烦时,就会一瞬间被弹出森林之外,它拒绝那些无法安静的人。

  在不屑的努力四五个月后的某个上午,用了2个多小时,安静的阅读梭罗是如何开始在湖边生活,才开始和他一起慢慢入住在这一片森林和湖泊。

  现在,这片湖总是欢迎我的来访,只要我想去,翻开书,眨眼就到。这本书会给读者一种很奇妙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告诉你什么是安静。那种安静是绝对的,就好像身处于湖中,湖底很暗很静,离开湖面越来越远,你可以自由的呼吸,却四肢无力,在不能为所欲为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思考或者什么都不思考,就慢慢的下沉,看着亮的湖面慢慢远离。

  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看上10分钟,很有用。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5

  第一次看到“瓦尔登湖”这四个字,大概是在“最难看下去的书”的排行榜里显眼的榜首处。再加之周围许多人说过这是本催眠神书,我就一直将它束之高阁,从不过问,直到有一夜真的失眠了,去书房翻出这本书,才真正认识了它。

  梭罗并非隐士,而瓦尔登也并不安静。

  恰恰和一般认知相反,它充满声音和趣味。梭罗并没有住在深山老林里,他亲手搭建的小木屋离市区仅1。6公里;而他这十几平米的小屋,也曾举办过25个人的聚会,并非与俗世远隔。而即便在肃杀的冬日里,小屋也不乏拜访者,钱宁便是其中一员。他与梭罗就着潋滟湖光谈笑风生,木屋里热闹得如同普通猎户农家。意料之外的是,梭罗的木屋没有锁,也没有门栓,可以说是开放性的。路过的农夫,猎人和动物都可以进去做客。每当散步归来,梭罗也会时而扮演一把福尔摩斯,根据烟头、脚印之类的蛛丝马迹推断“到访者”的身份,也是别有一番趣味了。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无非是困在现代化钢铁牢笼里的金丝雀一样的人。曾有人言“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坦率地说,我并不认同。且不论其中语法问题,从先后顺序便可发现其荒谬。若无为了生活的打拼,何来资本去追求诗和远方,恐怕要早早的饿死在半路,成为指路的`一缕幽魂。

  那么就不能追求了吗?当然可以,只是不能以梭罗和《瓦尔登湖》为范本,而是要探寻自己独一无二的路。走出牢笼,先从内心走出。《瓦尔登湖》其实是一本私人化的书,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从他的日记中摘出的。它是一本为自己而写的书,其次才是为别人。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说:“我希望这个世界的人,越不相同越好。”

  可是如何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瓦尔登湖”呢?并非是盲目离职放弃生计,而是审视内心。将所有能将碎片化阅读的杂物置于一边,静下来思考,此刻自己最缺失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敢于说出自己独特想法的勇气,是守住自我不为大流所动摇的坚定,还是抛却杂念专心于一物的洒脱。可能性不计其数,但唯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

  再三品读《瓦尔登湖》,能经历一次又一次震撼,读过之后,就像经历了一个被洗脑的过程,而从书中脱离,自己冷静下来反思,又会收获别样体悟。城市中的钢铁囚笼并不可怕,也不会成为走出俗世走向超脱与自由的阻碍。如果方法正确,囚笼将化为阶梯,助有心者去往所向之处。

  《瓦尔登湖》不是一个具有自我构建精神的人要去盲从的幻境。大自然内蕴着终极真理、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的象征,而人凭借直觉就能感悟宇宙精神,藉由自身智慧力量,追寻所向所往,这可能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但也是发掘自己的追求和生命体验的无限乐趣所在。

  出隅,出利欲,方能出心。然后得本心。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6

  读此书感悟颇多,在书中领略一番瓦尔登湖的风景和与自然和谐相处场景,书中告诉我们勤俭也可以让生活有滋有味。

  思考领悟:现实中我们自诩不是套中人,不过是已上套,被蒙蔽了双眼,还不知。或许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段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就可以知晓自身所渴求的本质。

  思考本质:在此间寻一处属于自己的静谧,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活留出更多空间去思考,放飞真实的自我。毕竟我们经历了,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在此待思考过后,心境透彻,懂得拨开似是而非的云雾,遵从自己的内心看到渴求的本质。

  寻一方向:在思考着思考着,选择出一条属于我们的生活。其实每一条路都是通向命运之路,但只有你自个儿的路例外,那就得了,还是走你自个儿的路吧。

  思考未来:确定了方向,开始思考未来。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可以思考,但不能深陷于对外界恐慌的思绪中,给自身带来紧张的气氛,一个人活着,总会遇到危险。不念过往,不惧将来,秉持心气,何惧远方?

  播种美德:遇人遇事,要播种诸如诚实、真理、简朴、信仰和纯真这一类的种子,既然付出了,就要做到最好!无愧于心,无愧于己。

  生活、经营需算计:生活需要经营,有时候说人生难得糊涂,但在生活上要会打理、“算计”,让自己的生活朴素而精致,且生活需是认真的但不是较真。在经营中我们需要算计,算计自己的得失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毕竟一团乱麻,谁都帮不了你自己。在经营中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你要谋生,靠的不是自己的手艺,而是自己的消遣。尽情享受大地的乐趣吧,可千万不要占有大地。不要居于安乐,不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一份渴求外应的心,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还要牢记思考两者的得失,一份发现,一份思考,一份收获!

  感受自然的魅力,重塑自身的心境。靠时光的流逝,断断乎到不了拂晓,这就是那个早晨的特性。遮住我们两眼的亮光,对我们无异于黑暗。唯有我们清醒的时候,天光才大亮。天光大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才不过是一颗晨星罢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7

  高中历史老师有一次提到《瓦尔登湖》这本书,说是一本好书,所以上了大学在卖书摊上看到时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嗯,只是买了下来。直到要写一篇读后感或美文时,我才把他的包装纸撕开。

  这是一本寂寞的书,尤其是刚出版时,没有人注意它,对之冷落、讥笑。但可能是现实生活太过复杂、繁冗,又或者是人们发现了它本身的价值,所以就变成了“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的美国最好的书”,但它终究是一本寂寞的书,就像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刚开始时我也觉得它只有无聊,琐碎,甚至觉得这本书就是多余的,但后来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是否因为在今天喧嚣和浮躁的社会里,看到的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尔虞我诈,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个社会的冷漠,这本书让我看到远离一切纷繁复杂,给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花费了28块1毛2分5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他的“隐居”是不同于其他人的,因为他是主动的,是真正追求朴素生活的,他在那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你也许最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会读不下去。”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

  梭罗说“当我要求定做一件具体式样的衣服的时候,女裁缝会郑重的告诉我‘他们现在不做这个样子的衣服了’,她丝毫没有强调这个‘他们’就好像是在引用和命运三女神一样的客观权威的话,我发现很难得到我要求样式的衣服,仅仅因为她不相信我说这话是当真的,不相信我这么草率。”就好像流行是一种权威,使我不得不遵从,如果你穿了一件貌似“不流行”的衣服,人们就会大吃一惊,会嘲讽你的“过时”。这似乎已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想法,穿戴已经上升到了具有艺术尊严的地位,这在梭罗看来是可笑的。

  就人体来说,最大的必需品就是保暖,延缓生命的热量。最聪明的人的生活,甚至比穷人过得还要简单、朴素。按照智慧的要求,过一种简朴,独立,豁达大度与富有信心的生活,用梭罗的话来说他们才是更富有的人。

  他用事实告诉我们,曾经坚持的物质要求是枷锁,是对自由的放逐和对生命的浪费。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他主张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那些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需求;而不是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适当降低生活的标准或追求,生活更得到满足。要真正做到梭罗这样是很难得,甚至在现在是不切实际的,难以实现的,但这种思想还是值得借鉴的。

  爱默生说:“梭罗以全部的爱情将他的天才贡献给他故乡的田野与山水。”在瓦尔登湖畔,读书、招待客人、种地、观察野兽、摘野果……做他想要做的一切,在这里他将最大的热情投身于生活,以他自己的方式,不受世俗的羁绊。但这也让很多人只能理解,却不能接受。他的一个朋友这样说他:“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绝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尽管我们不能放弃一切去寻找梭罗所追寻的“最简单的生活”,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尽量去寻找最本真的东西,去寻找真正的“心灵故乡”。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8

  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中,总会有工业废气排放的污水横流,有汽车尾气散发的有毒气体,有遍布城市各地的声音嘈杂,还有脚步迅速紧张的上班族们。其实,不仅仅是我列举的这些,这些是远远还不够的,人们生活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恩惠,一生的好坏取决于上帝的支配。但在田园农村居住的人们,却远离了我们身边这些繁杂事物,静静地享受银针坠地般舒适优雅的生活,并做着安闲惬意的锄地和放牧……

  瓦尔登湖此书中的介绍便是如上所述。谁又能不向往美好和平的生活呢?虽然我们也是过着那种生活,谁又不想体验下别的感受呢?或在静谧到银针坠地般的状态,或在阳光普照的家中休憩时,或在四角天空的美妙意境,就无不使我们欣喜欢悦。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慢慢走进这本书中,领略到梭罗自食其力、丰衣足食的本领,以及能耐得住寂寞孤独他强大的内心,都是支撑他在这里生存的动力。我会想:如果我到一片荒凉凄美的无人岛去居住时,能否想他般有自尊自立、不抛弃不放弃的品质,我想可能并不会做得如此完美,或者根本无法无法求救他人的帮助和理解,根本不能用异国他乡的语言与他人作交谈。

  梭罗通过自身的实践,告诉了我们一些生活快乐丰盈的秘籍:对物质的要求尽可能的简单,简单得犹如湖边的一片树叶;对精神上的追求永不停歇,最大地丰富自我的灵魂。瓦尔登湖边的生活是那么轻松惬意:“一年只要工作六个星期,就可承担所有的生活费用。整个冬天,以及大半个夏天,我都自由而安静地读书。”“如果我们只尊重不可避免的事和有权利生存的事,那么诗歌和音乐就会在街头回荡。如果我们生活悠闲,办事聪明,我们就会看出,只有伟大和优秀的`事物才能永久而绝对地生存,而小小的恐惧和小小的乐趣不过是现实影子。现实永远使人振奋,令人崇敬。安然坐下,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之中,这就是书给我带来的好处。我们应该踮起脚尖,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阅读。

  “我看见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们的不幸是,生下地来就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和农具;得到它们倒是容易,舍弃它们可困难了。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有人是穷困的,觉得生活不容易,有时候,甚而至于可以说连气也喘不过来。”可见索罗对物质的要求只是能吃饱就行,如此简单的愿望是每人值得学习的。

  我们要学会生存的技巧和本领,并积极学习来更容易的掌握。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9

  第一次见到这本《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四年级准备考研的那段日子。一天,像往常一样走进了学校大门对面的书店。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籍中,我一眼望见了这本书,白色的底,绿线对景物进行勾勒,很意象的画出一幅宁静湖面被松林环绕的样子。刹那间,感觉自己的嘈杂的世界瞬间安静了。封面上赫然写着Walden这几个英文字母,我暗暗在想,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一本书籍。后面细细翻开,原来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一个独居作者,写了他在康莱德镇附近瓦尔登湖畔的两年生活的时光。

  他自己劈柴、建屋子,房间里没有过多的陈设,仅有的三把椅子也是为了适时而必要的社交。我忽然觉着,梭罗这个自然主义作家有着自己生活的人生信条,不仅仅要事事亲力亲为,让每一秒钟都流逝着有意义,也不让无意义或者太多无谓的社交而打乱生活的节奏。每每内心有嘈杂的声音升起,翻一翻就能让自己瞬间获得安静的力量。有时候,轻轻的吟诵这每一句英文文字,都觉得像一篇篇绝美的诗篇。究竟是在怎样美的地方,或者内心有着怎样的生活美学和审美的眼光,才能写出这样自然而又诗意的句子。在一次查阅资料的时候,我才无意中了解到作者是由于至亲弟弟的一次意外身亡后,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而因此从大城市抽离,来到有着怡人风景的瓦尔登湖生活。

  而我们作为现代社会中生活的人,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对的压力和困难,是不是也要给自己一片像瓦尔登湖这样的净土,让自己休养生息,重换心境。而经科学证实,大自然和植物的芳香确实是有治愈人心灵的力量。作为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每天都充斥着大量而无意义的信息。随着日渐增长的生活压力,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感到无法喘息。试想,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的内心留有像瓦尔登湖这样的`一片静地,给自己释放压力和重获心灵呼吸的力量。而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大火的李子柒,就像现代女版的“梭罗”,在深圳打拼之后,回到自己四川老家开始自己自足的乡野生活。她自己劈柴、生火,上山砍竹,就为了给自己打造一个具有古风的秋千,自己塑泥灶只为给自己烤一个香软的面包,在时令季节里做青梅酒,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只有古诗中才会出现的意境,吸引了大批城市青年的追捧和艳羡。

  反观这本《瓦尔登湖》,我在想,一百多年前的梭罗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当时正处于19世纪,经历过工业革命后的美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蒸汽火车,电力时代,都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而梭罗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人们并不善用工具,有的人乘坐火车只是为了去城里消磨时光。这何尝不像是现代生活的我们,自认为聪明的使用了手机和互联网,却殊不知每天被无谓的信息和虚拟社交浪费了大把的时间,我们自认为在使用工具,实际上却被工具所绑架了,被动的活在一个由看不见的互联网生态圈中。这个时候,也许我们要像梭罗一样,抽离其中,真真切切的明白自己的所需所想,并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我们倒不必像梭罗那样,离自己最近的邻居都需要2公里的距离。而是放下手机,找到自己的生活状态,拾起一本好书,坐在咖啡厅自己喜欢的角落,品一杯好咖啡,抑或是在风景怡人的公路上,大汗漓漓的跑3公里,规划好自己每月和每周的目标,去一个心怡神往已久的城市感受当地的风情。总之,就是体验美好的生活,好好的把握当下,努力的去感受生命和生活赠与我们的每一个瞬间。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0

  一边读《瓦尔登湖》,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棱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眼眸、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心中不禁会好奇,什么样的生活才会打造出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棱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乐在这寂寞当中。棱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树,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屋,并在小木屋里居住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漠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默地等待了一个世纪,它孤独依然不倦息不紧不慢地对每一个读者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的光阴。

  棱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地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问候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棱罗并不排斥,只是批判我们没有更好的运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来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并未用它来交流人类的思想。”但是,棱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评,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世界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它多余的东西摒弃。

  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深有体会,人们应该探求怎样实实在在地生活,怎样体验与经验有意义的人生。棱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简单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来打扰内心的宁静。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棱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1

  再一次合上《瓦尔登湖》,似乎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把我满脑子的杂想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读“透”这本书,我所能感知的、体会的,不过是皮毛罢了。说起来,这本书与我挺有缘的,它是学校颁发的奖品。但当时得了一等奖的奖品才是这本书,而我是二等奖,不知怎的,阴错阳差,辗转之中这本书到了我的手上,我也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代表作,写于19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贪婪的人类疯狂地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身处欲望旋涡中的人们难以摆脱,欲望创造了一切又毁灭了一切。

  身处这样的环境下,深受爱默生自然主义影响的梭罗,只想亲近自然,回归本心。这个身材不高,但很坚实,有着浅色的皮肤,敏锐的五官,看起来似乎有些严肃的梭罗,这个被同时代的人认为是一个行为怪异的偏执狂梭罗,真的逃离了城市的喧嚣,搬去了瓦尔登湖畔隐居。他自耕自食、真正地去体验了极致简朴的和接近自然的生活。

  《瓦尔登湖》有点像游记,又不是真正的游记,他写的无非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一本极其私人化的书。如今有些人则将私人化写作当成是一种认知狭隘的表现,但我却认为这种认知才真是有点狭隘了。哪一个人写作的初心不是为了写出自己的想法呢?而每个人的想法都不相同,文章的表达与深意自然也有所不同,私人化写作也是其中一种。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有狭隘之说?

  作者在去那里生活后,首先亲手搭建了一座木屋。那座木屋仅仅十几个平米,这意味着他没有足够的生活区域,各种生活区域不能明确区分,他需要在床上活动甚至吃饭,设施也相当不完善。最特别的地方便是他的木屋以及他的.生活完全向公众敞开。他从不锁门,过路的人甚至动物都可以自由进出,屋中的食品和用具随便取用,即使他并不在家。在梭罗的木屋中,新鲜有趣的玩意儿随处可见,趣味无穷,给人温暖和快乐。

  这段短暂的逃离,使平时远离俗事的他用起工具来像一个合格的农夫,他只用两只眼睛估算两棵树的高度,结果都能十分准确;他也能像一个牲畜贩子一样估计出一头牛或一头猪的重量。这些看似俗而且粗笨的工作,使他真正融入了大自然之中。乡村生活让人保持了淳朴,而这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它让人活得不虚标,能够控制贪欲,懂得知足。最重要的是享受生活中的细节,能够细细品味大自然的馈赠。

  梭罗在这本书中记载的是他的小日子,似乎是不食人间烟火,但又烟火味十足。他让自己慢下来,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再反过来看我们的日子:早出晚归,忙于谋生,有一点闲暇的时间就泡吧、玩手机、聚会,仿佛日子于我们而言,就是日复一日单调的流水账。一切的欲望,无论是贪食、好色或是追求财富,都只是同一个东西,一个贪心不足的胃口。当一个人忙于俗务时,便会忘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或者根本顾不上精神境界。工业革命,商品革命,将文明进程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人与自然应该怎样亲密接触呢?“精神”应该怎样加快脚步,去追赶上物质的进步呢?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命题。

  《瓦尔登湖》中的很多语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每一句话都能引起我的深刻反思。如“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是啊,只有当自己明白,认识自己,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往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却忽视自己不知道什么,这也算是一种悲哀了吧。“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在当代生活中,很多人都相信“锦鲤”这一说法。所谓“锦鲤”,就是变相地听天由命,是自己不做任何努力,光靠想象甚至是幻想来渴望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消极的手段。只去仰望星空,却不脚踏实地,你永远也不会走出这个绝望!因而,改变命运并不是傻傻地等待,唯有努力,唯有改变,自己的人生才能被自己牢牢地抓住,才能被自己主宰。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本书,有人觉得它太静了,不符合自己的品味;还有一些人,是为了吹嘘,为了炫耀才去阅读。真正能读懂这本书的人,能全身心投入这本书的人,消耗的不仅是时间与精力,更是要降低自己的欲望,然而有几个人能去做出这个改变,走到这个地步呢?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悄悄的书,走进大自然鸟兽草木之间,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